第十八講 劉勰的文學論
關燈
小
中
大
論,就同劉知幾的論史文,唐宋古文家的論古文,都割斷了。
古文運動,也講明道,也講征聖宗經,便可見劉勰的文論可以跟唐宋以來的文論貫通了,也可以跟先秦兩漢的文論以詩文為主的相結合了。
劉勰的文體論,分論文叙筆,先看論文。
《明詩》裡先引“詩言志”;次說:“詩者,持也,持人情性。
”又說:“人禀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正說明詩是言志抒情,又是持人情性,歸于正則的。
又說“随性适分”,指出詩是發自性情。
又說:“鋪觀列代,而情變之數可監。
”正說明詩的因情而變。
這樣強調情志,用來解釋《詩經》中的抒情詩都合,用來說明《詩經》中的叙事詩也無不合,因叙事詩也歸結到言志抒情。
倘用形象來講,那麼有的抒情詩不寫形象,直接抒情,反而不好講了。
再像《樂府》:“情感七始,化動八風。
”也以情為主。
《诠賦》“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
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也以情義為主,要求雅正。
又稱“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雖寫物也是以情觀物,不專講形象。
《頌贊》是“美盛德而述形容”,贊美也是抒情。
“三闾《橘頌》,情采芬芳”,以抒情為主。
《祝盟》“感激以立誠,切至以敷辭”,還是情信辭巧。
《銘箴》“名目雖異,而警戒實同”,是言志。
《诔碑》“巧于序悲,易入新切”,主要在抒情。
《哀吊》“情往會悲,文來引泣”,以抒情為主。
《雜文》,有“發憤表志”的,有“甘意豔詞”的,有“義明詞淨”的,以言志抒情為主。
再看叙筆,講《史傳》稱“騰褒裁貶,萬古魂動”,褒貶正是言志的表現,使人動心,又跟抒情結合。
劉勰以言志抒情為文,所以對傳記的寫人物形象缺乏認識,這是他的不足處。
《諸子》稱為“入道見志之書”,稱孟荀“理懿辭雅”,《列子》“氣偉采奇”,即從言志述理氣偉等方面肯定它們是文。
《論說》稱有的“敷述昭情”,有的“師心獨見”,有的“順情入機”,還以情志為主。
《诏策》稱有的“氣含風雨之潤”,有的“筆吐星漢之華”,有的“聲有洊雷之威”,有的“文有春露之滋”,有的“辭有秋霜之烈”,使人感恩畏威,具有動人情志的力量。
《檄移》稱“使百尺之沖,摧折于咫書;萬雉之城,颠墜于一檄者也”,這是聲威。
又“移風易俗,令往而民随”,這是教化。
這也有動人情志的作用。
《封禅》稱“義吐光芒,辭成廉锷”。
《章表》稱“雅義以扇其風,清文以馳其麗”。
《奏啟》稱“言敷于下,情進于上”。
《議對》稱“理不謬搖其枝,字不妄舒其藻”。
《書記》稱“言以散郁陶,托風采”。
認為以上各體文,都跟言志述理抒情有關。
劉勰是否認為明道的、言志抒情的就都屬于文呢?從他的論文叙筆來看,言志抒情還要結合宗經的六義。
像《檄移》的“務在剛健”,或“文曉喻博”;《封禅》的“骨制靡密”,或“雅有懿采”;《章表》的“氣揚采飛”,或“志盡文暢”等,即在言志抒情外,還要有風格,或剛健的,或繁缛的,或靡麗的,或典雅的,或曉暢的。
有的有風骨,像“氣揚采飛”,“骨制靡密”。
因此,他的論文叙筆跟“剖情析采”的創作論密切結合,他是結合《神思》、《體性》、《風骨》等來評定文筆的,認為古代應用文的筆,既是言志抒情的,也有風格,有文采,也是文。
劉勰“剖情析采”的創作論,也是結合他的文論來作剖析的。
《神思》裡講“神與物遊”,“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即強調志氣。
又說:“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強調思和意,又提到“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着重在文思。
這種文思的培養,有待于積學、酌理、研閱,重在學和理上,閱曆隻放在學和理之後,這樣講思理同言志是一貫的。
講到文思的醞釀,認為“意翻空而易奇”,“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也講意和理,跟言志結合。
談到修改,提出“情數詭雜”,提到情。
全篇還是以情志為主。
這篇裡也提到形象,如“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
樞機方通,則物無隐貌”。
又稱“神用象通,情變所孕。
物以貌求,心以理應”。
這裡講的物貌和象,不正是形象嗎?那麼劉勰不正是說通過形象來表達情理,跟現在講的形象一緻嗎?又《物色》裡談到“寫氣圖貌,既随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不也是通過物貌來表達心意嗎?又《比興》:“拟容取心,斷辭必敢。
”拟容正指形象,不也是通過形象來表達情思嗎?《诔碑》:“論其人也,暧乎若可觌,道其
古文運動,也講明道,也講征聖宗經,便可見劉勰的文論可以跟唐宋以來的文論貫通了,也可以跟先秦兩漢的文論以詩文為主的相結合了。
劉勰的文體論,分論文叙筆,先看論文。
《明詩》裡先引“詩言志”;次說:“詩者,持也,持人情性。
”又說:“人禀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正說明詩是言志抒情,又是持人情性,歸于正則的。
又說“随性适分”,指出詩是發自性情。
又說:“鋪觀列代,而情變之數可監。
”正說明詩的因情而變。
這樣強調情志,用來解釋《詩經》中的抒情詩都合,用來說明《詩經》中的叙事詩也無不合,因叙事詩也歸結到言志抒情。
倘用形象來講,那麼有的抒情詩不寫形象,直接抒情,反而不好講了。
再像《樂府》:“情感七始,化動八風。
”也以情為主。
《诠賦》“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
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也以情義為主,要求雅正。
又稱“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雖寫物也是以情觀物,不專講形象。
《頌贊》是“美盛德而述形容”,贊美也是抒情。
“三闾《橘頌》,情采芬芳”,以抒情為主。
《祝盟》“感激以立誠,切至以敷辭”,還是情信辭巧。
《銘箴》“名目雖異,而警戒實同”,是言志。
《诔碑》“巧于序悲,易入新切”,主要在抒情。
《哀吊》“情往會悲,文來引泣”,以抒情為主。
《雜文》,有“發憤表志”的,有“甘意豔詞”的,有“義明詞淨”的,以言志抒情為主。
再看叙筆,講《史傳》稱“騰褒裁貶,萬古魂動”,褒貶正是言志的表現,使人動心,又跟抒情結合。
劉勰以言志抒情為文,所以對傳記的寫人物形象缺乏認識,這是他的不足處。
《諸子》稱為“入道見志之書”,稱孟荀“理懿辭雅”,《列子》“氣偉采奇”,即從言志述理氣偉等方面肯定它們是文。
《論說》稱有的“敷述昭情”,有的“師心獨見”,有的“順情入機”,還以情志為主。
《诏策》稱有的“氣含風雨之潤”,有的“筆吐星漢之華”,有的“聲有洊雷之威”,有的“文有春露之滋”,有的“辭有秋霜之烈”,使人感恩畏威,具有動人情志的力量。
《檄移》稱“使百尺之沖,摧折于咫書;萬雉之城,颠墜于一檄者也”,這是聲威。
又“移風易俗,令往而民随”,這是教化。
這也有動人情志的作用。
《封禅》稱“義吐光芒,辭成廉锷”。
《章表》稱“雅義以扇其風,清文以馳其麗”。
《奏啟》稱“言敷于下,情進于上”。
《議對》稱“理不謬搖其枝,字不妄舒其藻”。
《書記》稱“言以散郁陶,托風采”。
認為以上各體文,都跟言志述理抒情有關。
劉勰是否認為明道的、言志抒情的就都屬于文呢?從他的論文叙筆來看,言志抒情還要結合宗經的六義。
像《檄移》的“務在剛健”,或“文曉喻博”;《封禅》的“骨制靡密”,或“雅有懿采”;《章表》的“氣揚采飛”,或“志盡文暢”等,即在言志抒情外,還要有風格,或剛健的,或繁缛的,或靡麗的,或典雅的,或曉暢的。
有的有風骨,像“氣揚采飛”,“骨制靡密”。
因此,他的論文叙筆跟“剖情析采”的創作論密切結合,他是結合《神思》、《體性》、《風骨》等來評定文筆的,認為古代應用文的筆,既是言志抒情的,也有風格,有文采,也是文。
劉勰“剖情析采”的創作論,也是結合他的文論來作剖析的。
《神思》裡講“神與物遊”,“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即強調志氣。
又說:“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強調思和意,又提到“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着重在文思。
這種文思的培養,有待于積學、酌理、研閱,重在學和理上,閱曆隻放在學和理之後,這樣講思理同言志是一貫的。
講到文思的醞釀,認為“意翻空而易奇”,“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也講意和理,跟言志結合。
談到修改,提出“情數詭雜”,提到情。
全篇還是以情志為主。
這篇裡也提到形象,如“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
樞機方通,則物無隐貌”。
又稱“神用象通,情變所孕。
物以貌求,心以理應”。
這裡講的物貌和象,不正是形象嗎?那麼劉勰不正是說通過形象來表達情理,跟現在講的形象一緻嗎?又《物色》裡談到“寫氣圖貌,既随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不也是通過物貌來表達心意嗎?又《比興》:“拟容取心,斷辭必敢。
”拟容正指形象,不也是通過形象來表達情思嗎?《诔碑》:“論其人也,暧乎若可觌,道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