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講 劉勰談創作構思

關燈
,講奇正的關系。

    他在《體性》裡又說:“新奇者,擯古競今,危側趣詭者也。

    ”故“雅與奇反”,雅即正。

    《定勢》裡說:“奇正雖反,必兼解以俱通。

    ”“舊練之才,則執正以馭奇;新學之銳,則逐奇而失正。

    ”《通變》裡說:“望今制奇,參古定法。

    ”他在《辨騷》裡講的奇,有理想,在别的篇裡講的奇,有的有理想,也有的不完全是。

    他認為用神話寓言來寫理想,這些神話寓言是奇詭的,但它所表達的命意一定要正确,《離騷》就是這樣。

    他在《時序》裡對《楚辭》作出極高的評價:“屈平聯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風雲。

    觀其豔說,則籠罩雅頌,故知烨之奇意,出乎縱橫之詭俗也。

    ”淮南王安稱《離騷》的思想可與日月争光,劉勰稱屈原的聯藻可與日月争光,推崇他的辭藻,是一種新的提法;又認為這種辭藻的産生,本于縱橫家的詭俗,這也是一種新的提法。

    這都說明他對《楚辭》的推重。

     總之,在創作構思上,陸機提出“意不稱物,文不逮意”來,可惜他對于為什麼不稱和不逮,缺少進一步的闡述。

    劉勰認為意和物的關系,隻要“樞機方通,則物無隐貌”,在“圖貌”和“與心”上,可以做到“情貌無遺”,那就不存在意不稱物的問題。

    在劉勰看來,或者“神與物遊”産生文思,那就“情貌無遺”,或者精神不集中,根本不能構成文思,談不到意不稱物。

    在“情貌無遺”上,他還舉了具體的例子來做說明,他的話是有道理的。

    不過後來蘇轼有段話,倒可以用來支持陸機的說法。

    蘇轼《答謝民師書》說:“夫言止于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

    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這裡指出物的妙處像風和影子,或看不見,或捉不着,所以要了解這種妙處是千萬人而不一遇,這說明“意不稱物”;用語言來表達更難,這說明文不逮意。

    那麼劉勰講到“圖貌”、“與心”時,為什麼說“情貌無遺”呢?因為劉勰講的物,隻是“物色之動,心亦搖焉”的物,即“詩人感物”的物,詩人因物生感,把這種感情寫出來,連帶也寫出物色,這就做到了情貌無遺,這裡自然沒有“意不稱物”的問題。

    這裡也不考慮物之妙,側重在感物之情。

    蘇轼講的是物之妙,物本身具有的妙處,不是側重在詩人感物之情。

    側重在詩人感物之情,隻要詩人聯系物而把這種情寫出來,就情貌無遺。

    不側重在這種情,要求得物本身所具有的妙處,那就有意不稱物了。

    陸機說的“意不稱物”,是不是蘇轼的意思,無從知道。

    就蘇轼講的看,确實存在着意同物的距離,這種距離還可能是很大的。

    不過就詩人的創作說,詩人隻寫詩人感物之物,不寫物本身所具有的妙處,完全可以,那麼劉勰的話從創作構思說是可以的。

    蘇轼講的求物之妙也是從文學角度講的,不過他不主張寫詩人感物之物,而要細緻地多方面地觀察物象,寫出物之妙來。

    像他寫的《百步洪》詩,用了很多比喻從各方面來比百步洪,便是一例。

    又像蘇洵寫的《仲兄字文甫說》,寫水和風的關系,他先講風吹浪起,浪起見得風來;再講風水相遇,有微波蕩漾,有怒濤相搏,有疾急如奔馳,有徐緩而回旋,有橫流逆折,有宛轉萦繞,有如輪,有如帶,有奔騰如火,有跳躍如鹭等,用這樣的細緻描繪來比文心的變化曲折。

    這樣的描寫,就比詩人感物而産生的悲或喜要複雜得多。

    看到了這樣複雜的物象,在構思時不能把它曲折地表達出來,就有意不稱物的問題。

    因此,劉勰講的是側重在情的比較簡單的物象,蘇轼講的是側重在物的比較複雜的物象,這兩種說法可以互相補充,而不必互相抵觸。

     再從“文不逮意”看,就文思醞釀成熟用文辭來表達說,其中有種種問題,這點劉勰與陸機的看法是一緻的。

    從創作構思到醞釀文思說,劉勰認為主要在确定主旨,主旨确定了就“密則無際”;主旨不定就無法構成文思,沒有什麼“文不逮意”。

    要是照蘇轼“求物之妙”來說,由于物之妙極為豐富複雜,即使主旨确定了,構成文思,像蘇洵的講風水相遇的種種複雜情況,要是不能把種種複雜情況充分地表達出來,就會文不逮意了。

    那麼有沒有文不逮意,就創作構思說,同有沒有意不稱物是同樣的問題。

    表達比較簡單的物,隻要主旨确定了,就可做到“密則無際”,談不上文不逮意,劉勰這樣說是對的。

    表達極複雜的事物,文辭不能把極複雜的情況作充分的表達,就會造成文不逮意,蘇轼的話也是對的。

    這兩家的話也可互相補充,不必抵觸。

    那麼就創作構思說,陸機的話比較簡略而有不夠明确處,劉勰講得細緻明确,這是劉勰勝過陸機處。

    不過劉勰講的,适用于反映簡約的景物,蘇轼對此作了補充,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還有陸機講創作構思注意寫實,沒有注意理想,劉勰在講寫實方面既作了細緻深入的分析,在寫理想上又作了很好的論述,可以補陸機的不足。

    這裡的所謂理想,如《離騷》的用神話來顯示它的浪漫主義。

    劉勰認為這是《離騷》異乎經典處,認為這是它的不足,這裡又顯出他對《離騷》的浪漫主義認識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