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從《時序》看劉勰的創作論
關燈
小
中
大
《诠賦》裡推重“孟堅《兩都》”,“張衡《兩京》”,“延壽《靈光》”。
那麼為什麼說“存而不論”呢?原來“存而不論”的是“漸靡儒風”的作品,至于《古詩十九首》同《兩都賦》、《兩京賦》等是在“漸靡儒風”以外的。
“漸靡儒風”可以造成鴻儒,卻不易産生大作品,所以“存而不論”。
劉勰總結創作經驗,不滿意于“漸靡儒風”,認為接受儒家影響不利于寫出大作品,那麼他為什麼又要寫《征聖》、《宗經》呢?原來“漸靡儒風”是用儒家思想來寫作,與《征聖》、《宗經》是兩回事,《征聖》是“政化貴文”,“事迹貴文”,“修身貴文”,就是反對寫内容空洞的文章,要寫政化、事迹、修身,要寫出有内容的、跟政治教化結合的文章,要學習“繁略殊形,隐顯異術”的修辭手法。
《宗經》主要是講“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就是對作品提出寫作上的要求,也包括風格上的要求,并不要用儒家思想來寫作。
所以《諸子》裡稱諸子為“入道見志之書”。
這同韓愈論文不同,韓愈《原道》要宗法儒家思想,所以要辟佛老,劉勰認為佛老都是“入道見志”,并不排斥佛老,這正說明他并不要求用儒家思想來寫作。
他的《征聖》、《宗經》隻是反對當時浮靡的文風,要求寫出有内容的、具有完美風格的作品,所以他不滿意于“漸靡儒風”。
《時序》裡又說:“自中朝貴玄,江左稱盛,因談馀氣,流成文體。
是以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
”這裡講創作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以緻“世極迍邅”,而作品寫得“辭意夷泰”,不能反映時代風貌。
所以《明詩》裡說:“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
”“江左篇制,溺乎玄風,嗤笑徇務之志,崇盛亡機之談。
袁孫已下,雖各有雕采,而辭趣一揆,莫與争雄。
”這裡指出用道家老莊思想來寫作,即柱下旨歸,漆園義疏,或“詩雜仙心”,就寫得“浮淺”,寫得“辭趣一揆”,“溺乎玄風”。
但他這樣說,并不完全反對道家。
在《原道》裡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他提倡的“自然之道”,即本于道家,這正同于他提倡《宗經》而不滿意用儒家思想來寫作一樣,并且說得更明确。
屈宋(屈原、宋玉)的“出乎縱橫之詭俗”,同後漢的“漸靡儒風”,江左的“溺乎玄風”,都是“文變染乎世情”,都是作品受到當時學術風氣的影響。
同樣“染乎世情”,為什麼贊美“出乎縱橫之詭俗”,不滿意“漸靡儒風”和反對“溺乎玄風”呢?這就聯系到“興廢系乎時序”了。
再看“時序”,時序就是指作品所受時代的影響,因為“蔚映十代,辭采九變”,從十代的次序說,所以稱時序。
《時序》裡說:“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風》樂而不淫。
幽厲昏而《闆》《蕩》怒,平王微而《黍離》哀。
故知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這裡指出作品是反映時代和政治的,亂世和治世,政治清明或政治濁亂,作品中所反映的情調不同。
“德盛”“化淳”,詩就“勤而不怨”、“樂而不淫”;政治濁亂而國勢衰微,詩就怒而哀。
時代和政治會影響到作品。
在這裡,劉勰明确地提出作品和時代及政治的關系,用風動和波震來作比,有力地說明“神與物遊”的“物”是離不開時代和政治的。
從“風動于上,而波震于下”看,《明詩》裡又指出“詩者,持也,持人情性。
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
正由于劉勰主張作品要反映政治,所以他不主張“詩緣情而绮靡”(陸機《文賦》),不僅提出“詩言志”,還提出“詩者,持也”來。
“持”就是“義歸無邪”,用無邪作标準,合乎标準的就贊美,不合的就諷刺,這就是“持”。
所以“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敗德,五子鹹怨,順美匡惡,其來久矣”。
這樣,作品不僅跟政治教化密切相關,更要發揮歌頌成功、怨刺敗德的作用。
從“政化貴文”,到發揮美刺作用,就更進一步了。
要發揮美刺作用,更要注意“情信而辭巧”,不光要求文辭巧妙,還要寫出真實感情來。
《時序》裡講到建安文學,提出“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
那麼為什麼說“存而不論”呢?原來“存而不論”的是“漸靡儒風”的作品,至于《古詩十九首》同《兩都賦》、《兩京賦》等是在“漸靡儒風”以外的。
“漸靡儒風”可以造成鴻儒,卻不易産生大作品,所以“存而不論”。
劉勰總結創作經驗,不滿意于“漸靡儒風”,認為接受儒家影響不利于寫出大作品,那麼他為什麼又要寫《征聖》、《宗經》呢?原來“漸靡儒風”是用儒家思想來寫作,與《征聖》、《宗經》是兩回事,《征聖》是“政化貴文”,“事迹貴文”,“修身貴文”,就是反對寫内容空洞的文章,要寫政化、事迹、修身,要寫出有内容的、跟政治教化結合的文章,要學習“繁略殊形,隐顯異術”的修辭手法。
《宗經》主要是講“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就是對作品提出寫作上的要求,也包括風格上的要求,并不要用儒家思想來寫作。
所以《諸子》裡稱諸子為“入道見志之書”。
這同韓愈論文不同,韓愈《原道》要宗法儒家思想,所以要辟佛老,劉勰認為佛老都是“入道見志”,并不排斥佛老,這正說明他并不要求用儒家思想來寫作。
他的《征聖》、《宗經》隻是反對當時浮靡的文風,要求寫出有内容的、具有完美風格的作品,所以他不滿意于“漸靡儒風”。
《時序》裡又說:“自中朝貴玄,江左稱盛,因談馀氣,流成文體。
是以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
”這裡講創作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以緻“世極迍邅”,而作品寫得“辭意夷泰”,不能反映時代風貌。
所以《明詩》裡說:“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
”“江左篇制,溺乎玄風,嗤笑徇務之志,崇盛亡機之談。
袁孫已下,雖各有雕采,而辭趣一揆,莫與争雄。
”這裡指出用道家老莊思想來寫作,即柱下旨歸,漆園義疏,或“詩雜仙心”,就寫得“浮淺”,寫得“辭趣一揆”,“溺乎玄風”。
但他這樣說,并不完全反對道家。
在《原道》裡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他提倡的“自然之道”,即本于道家,這正同于他提倡《宗經》而不滿意用儒家思想來寫作一樣,并且說得更明确。
屈宋(屈原、宋玉)的“出乎縱橫之詭俗”,同後漢的“漸靡儒風”,江左的“溺乎玄風”,都是“文變染乎世情”,都是作品受到當時學術風氣的影響。
同樣“染乎世情”,為什麼贊美“出乎縱橫之詭俗”,不滿意“漸靡儒風”和反對“溺乎玄風”呢?這就聯系到“興廢系乎時序”了。
再看“時序”,時序就是指作品所受時代的影響,因為“蔚映十代,辭采九變”,從十代的次序說,所以稱時序。
《時序》裡說:“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風》樂而不淫。
幽厲昏而《闆》《蕩》怒,平王微而《黍離》哀。
故知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這裡指出作品是反映時代和政治的,亂世和治世,政治清明或政治濁亂,作品中所反映的情調不同。
“德盛”“化淳”,詩就“勤而不怨”、“樂而不淫”;政治濁亂而國勢衰微,詩就怒而哀。
時代和政治會影響到作品。
在這裡,劉勰明确地提出作品和時代及政治的關系,用風動和波震來作比,有力地說明“神與物遊”的“物”是離不開時代和政治的。
從“風動于上,而波震于下”看,《明詩》裡又指出“詩者,持也,持人情性。
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
正由于劉勰主張作品要反映政治,所以他不主張“詩緣情而绮靡”(陸機《文賦》),不僅提出“詩言志”,還提出“詩者,持也”來。
“持”就是“義歸無邪”,用無邪作标準,合乎标準的就贊美,不合的就諷刺,這就是“持”。
所以“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敗德,五子鹹怨,順美匡惡,其來久矣”。
這樣,作品不僅跟政治教化密切相關,更要發揮歌頌成功、怨刺敗德的作用。
從“政化貴文”,到發揮美刺作用,就更進一步了。
要發揮美刺作用,更要注意“情信而辭巧”,不光要求文辭巧妙,還要寫出真實感情來。
《時序》裡講到建安文學,提出“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