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從《時序》看劉勰的創作論
關燈
小
中
大
故梗概而多氣也”。
《明詩》裡又指出建安文學“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
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同樣把作品同時代聯系起來看,同樣講到亂世,但能夠注意各具特色。
周末是“幽厲昏”,“平王微”,所以作品是怒而哀;建安雖是亂世,但“區宇方輯”,魏武方平定北方,形勢不同,所以當時的作品“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注意時代的特色表現在作品裡。
從“興廢系乎時序”來看,劉勰還結合時代,提出文學的興廢來。
他指出“韓魏力政,燕趙任權,五蠹六虱,嚴于秦令,唯齊楚兩國頗有文學。
齊開莊衢之第,楚廣蘭台之宮”。
在戰國時代,齊楚兩國“頗有文學”,其他各國都不如齊楚。
這同君主的提倡有關。
但靈帝“開鴻都之賦,而樂松之徒,招集淺陋”。
那麼還得看提倡什麼,要是提倡的是浮靡淺陋的文風,那還是不行。
還得看招集的是什麼人,齊國在稷下招集的像孟轲、荀卿那樣著名的學者,在散文創作上很有成就。
像曹操父子所招集的,“并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
因此靈帝招集樂松之徒,還是不行。
就“興廢系乎時序”說,又跟“文變染乎世情”結合着。
“屈平聯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風雲”,這是文學的興盛,它跟“出乎縱橫之詭俗”有關;後漢的“文章之選,存而不論”,跟“漸靡儒風”有關;江左的“因談馀氣,流成文體”,同“溺乎玄風”有關。
何以同樣是染乎世情,有的有助于文學的興盛,有的造成文學的衰落呢?在《諸子》裡透露了這個消息。
“六國以前,去聖未遠,故能越世高談,自開戶牖。
兩漢以後,體勢浸弱,雖明乎坦途,而類多依采,此遠近之漸變也。
”又《論說》裡說:“叔夜之辨聲,太初之《本無》,輔嗣之《兩例》,平叔之二論:并師心獨見,鋒穎精密,蓋[人倫]論之英也。
”“逮江左群談,惟玄是務,雖有日新,而多抽前緒矣。
” 劉勰在這裡明确地指出創作要求“師心獨見”,有創造性,要求“自開戶牖”,自己開出路來。
要是“多抽前緒”,按照老莊的思想來創作,“類多依采”,依傍儒家思想來寫作;雖則“明乎坦途”,不像“自開戶牖”那樣艱苦,走的是平坦的路,但免不了“體勢浸弱”;雖則也有新見,但還是“溺乎玄風”,先秦諸子所以高于兩漢以後的作者,由于前者是“自開戶牖”,後者是有所依傍;嵇康等人的所以勝于江左群談,由于前者是“師心獨見”,後者是“多抽前緒”。
這就說明,同樣是“文變染乎世情”,何以有的有助于文學的發展,有的造成文學的衰落。
屈宋的創作,“出乎縱橫之詭俗”,受到縱橫家的影響,不是按照縱橫家的思想來寫作,是吸取縱橫家的誇張聲貌來寫作,把縱橫家遊說的手法運用到文學創作上去,另開出一條創作的路,這是創造,所以能夠“籠罩雅頌”,不跟着《詩經》走,使文學創作得到了發展。
至于後漢的“漸靡儒風”,江左的“溺乎玄風”,是依傍儒家思想或道家思想來寫作,對創作不利,甚至于使創作脫離了時代,這正是違反劉勰認為作品要配合時代,要“風動于上,而波震于下”,要“順美匡惡”的。
在這裡,我們看到劉勰對文學創作的認識确實是深刻的。
劉勰一方面贊美“師心獨見”,不滿意“漸靡儒風”和“溺乎玄風”,一方面又提出《征聖》、《宗經》和“自然之道”;一方面不要依傍儒家和道家,一方面又要宗法儒家和道家,這裡顯出他有辯證觀點。
前者是創作的需要,後者是挽救浮靡文風的需要。
創作要配合時代和政治,做到“順美匡惡”,不要有所依傍;挽救浮靡的文風,要求寫出有内容和風格健康的作品,反對做作,要求自然。
這兩者相輔相成,是并不矛盾的。
總之,劉勰在《時序》裡指出:在“染乎世情”方面,創作要像屈宋吸取縱橫的詭俗那樣,吸取當世的學術風氣,來擴大創作範圍,豐富創作手法,有助于文學的新變;不要“漸靡儒風”,“溺乎玄風”,有所依傍,要“師心獨見”,但同時又要吸取儒道兩家的所長,反對浮靡的、矯揉造作的文風,來建立正确的文風。
在“系乎時序”方面,創作要求聯系政治教化,像“風動于上波震于下”,而且要“順美匡惡”,發揮積極作用,那就得“情信而辭巧”,要寫出真實的感情;作品的風貌也要求和時代相應,像建安文學那樣,要慷慨任氣,磊落使才,就要“不求纖密之巧,唯取昭晰之能”了。
《明詩》裡又指出建安文學“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
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同樣把作品同時代聯系起來看,同樣講到亂世,但能夠注意各具特色。
周末是“幽厲昏”,“平王微”,所以作品是怒而哀;建安雖是亂世,但“區宇方輯”,魏武方平定北方,形勢不同,所以當時的作品“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注意時代的特色表現在作品裡。
從“興廢系乎時序”來看,劉勰還結合時代,提出文學的興廢來。
他指出“韓魏力政,燕趙任權,五蠹六虱,嚴于秦令,唯齊楚兩國頗有文學。
齊開莊衢之第,楚廣蘭台之宮”。
在戰國時代,齊楚兩國“頗有文學”,其他各國都不如齊楚。
這同君主的提倡有關。
但靈帝“開鴻都之賦,而樂松之徒,招集淺陋”。
那麼還得看提倡什麼,要是提倡的是浮靡淺陋的文風,那還是不行。
還得看招集的是什麼人,齊國在稷下招集的像孟轲、荀卿那樣著名的學者,在散文創作上很有成就。
像曹操父子所招集的,“并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
因此靈帝招集樂松之徒,還是不行。
就“興廢系乎時序”說,又跟“文變染乎世情”結合着。
“屈平聯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風雲”,這是文學的興盛,它跟“出乎縱橫之詭俗”有關;後漢的“文章之選,存而不論”,跟“漸靡儒風”有關;江左的“因談馀氣,流成文體”,同“溺乎玄風”有關。
何以同樣是染乎世情,有的有助于文學的興盛,有的造成文學的衰落呢?在《諸子》裡透露了這個消息。
“六國以前,去聖未遠,故能越世高談,自開戶牖。
兩漢以後,體勢浸弱,雖明乎坦途,而類多依采,此遠近之漸變也。
”又《論說》裡說:“叔夜之辨聲,太初之《本無》,輔嗣之《兩例》,平叔之二論:并師心獨見,鋒穎精密,蓋[人倫]論之英也。
”“逮江左群談,惟玄是務,雖有日新,而多抽前緒矣。
” 劉勰在這裡明确地指出創作要求“師心獨見”,有創造性,要求“自開戶牖”,自己開出路來。
要是“多抽前緒”,按照老莊的思想來創作,“類多依采”,依傍儒家思想來寫作;雖則“明乎坦途”,不像“自開戶牖”那樣艱苦,走的是平坦的路,但免不了“體勢浸弱”;雖則也有新見,但還是“溺乎玄風”,先秦諸子所以高于兩漢以後的作者,由于前者是“自開戶牖”,後者是有所依傍;嵇康等人的所以勝于江左群談,由于前者是“師心獨見”,後者是“多抽前緒”。
這就說明,同樣是“文變染乎世情”,何以有的有助于文學的發展,有的造成文學的衰落。
屈宋的創作,“出乎縱橫之詭俗”,受到縱橫家的影響,不是按照縱橫家的思想來寫作,是吸取縱橫家的誇張聲貌來寫作,把縱橫家遊說的手法運用到文學創作上去,另開出一條創作的路,這是創造,所以能夠“籠罩雅頌”,不跟着《詩經》走,使文學創作得到了發展。
至于後漢的“漸靡儒風”,江左的“溺乎玄風”,是依傍儒家思想或道家思想來寫作,對創作不利,甚至于使創作脫離了時代,這正是違反劉勰認為作品要配合時代,要“風動于上,而波震于下”,要“順美匡惡”的。
在這裡,我們看到劉勰對文學創作的認識确實是深刻的。
劉勰一方面贊美“師心獨見”,不滿意“漸靡儒風”和“溺乎玄風”,一方面又提出《征聖》、《宗經》和“自然之道”;一方面不要依傍儒家和道家,一方面又要宗法儒家和道家,這裡顯出他有辯證觀點。
前者是創作的需要,後者是挽救浮靡文風的需要。
創作要配合時代和政治,做到“順美匡惡”,不要有所依傍;挽救浮靡的文風,要求寫出有内容和風格健康的作品,反對做作,要求自然。
這兩者相輔相成,是并不矛盾的。
總之,劉勰在《時序》裡指出:在“染乎世情”方面,創作要像屈宋吸取縱橫的詭俗那樣,吸取當世的學術風氣,來擴大創作範圍,豐富創作手法,有助于文學的新變;不要“漸靡儒風”,“溺乎玄風”,有所依傍,要“師心獨見”,但同時又要吸取儒道兩家的所長,反對浮靡的、矯揉造作的文風,來建立正确的文風。
在“系乎時序”方面,創作要求聯系政治教化,像“風動于上波震于下”,而且要“順美匡惡”,發揮積極作用,那就得“情信而辭巧”,要寫出真實的感情;作品的風貌也要求和時代相應,像建安文學那樣,要慷慨任氣,磊落使才,就要“不求纖密之巧,唯取昭晰之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