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從《時序》看劉勰的創作論
關燈
小
中
大
《文心雕龍》的《時序》篇,是劉勰講曆代文學的演變的,它可跟《明詩》等篇結合起來看,因為兩者都是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立論的,前者是總論文學的演變,後者是分體來論詩歌體的演變的。
研究劉勰的創作理論,為什麼要從《時序》以及《明詩》等篇來探讨呢?因為劉勰講創作理論的文章,從《神思》到《物色》,對于作品是反映時代,反映政治,以及創作同學術風氣的關系等問題,都缺乏明确的論述。
如《神思》裡提到“神與物遊”,這個“物”指什麼,提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物色》裡提到“詩人感物”,這個“物”是指“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的自然界的變化。
但劉勰講的“神與物遊”的“物”,遠遠超過了自然界的景物,在《時序》裡表達得很清楚,這是一。
劉勰講到“文之樞紐”,提出“原道”、“征聖”、“宗經”,好像他講創作,是宗法儒家經典的。
所謂《宗經》、《征聖》究竟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要用儒家的思想來寫作呢?從《時序》裡可以得到回答。
在《原道》裡,劉勰提出“自然之道”,這種“自然之道”應該是從道家來的。
那麼劉勰是不是主張在創作裡吸取道家思想呢?這也可以從《時序》裡得到回答。
這是二。
那麼從《時序》裡探索劉勰的創作理論,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對劉勰的創作理論看得更全面些、更深入些吧。
《時序》一開頭就提出“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指出文學的演變同時代有關,這就顯出作品不光是寫山海等自然景物了。
《時序》裡總結文學的演變,說:“故知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
”這裡把“世情”同“時序”并提,說明兩者和“文變”及文學的“興廢”有關。
先看“世情”。
劉勰講“文變染乎世情”,是承接“中朝貴玄,江左稱盛,因談馀氣,流成文體”來的,即承接東晉的清談來的。
因此,所謂世情,就是指當世的情狀,主要是當時的學術風氣。
當然,劉勰講的世情,不限于東晉玄談。
他指出“屈平聯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風雲。
觀其豔說,則籠罩雅頌。
故知烨之奇意,出乎縱橫之詭俗也”。
屈宋的作品,可以籠罩《詩經》中的雅頌,實際上就是超越《詩經》。
為什麼?原來他們文辭的光彩、命意的奇特,是出于縱橫家的詭俗。
“縱橫家的詭俗”就是“世情”,屈宋的《楚辭》就是“文變染乎世情”,即認為屈宋在文學創作上的新變,可以蓋罩《詩經》的,是由于受到縱橫家的影響。
這是劉勰的創見。
這個創見,不僅劉勰以前的作家看不到,就是劉勰以後的作家也很少注意到,直到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上》裡指出《詩經》的“比興之旨,諷喻之義,固行人之所肄也。
縱橫者流,推而衍之,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諷也”。
這就說明《詩經》的比興諷喻,怎麼發展為縱橫家的詭俗。
這個說明有助于解釋劉勰的話,弄清楚怎樣造成屈宋的籠罩雅頌。
如《物色》裡講到《詩經》中的描狀,“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隻用一個字或兩個字;“及《離騷》代興”,“故重沓舒狀,于是嵯峨之類聚,葳蕤之群積矣”。
用了類聚群積的很多的形容詞,這是《詩經》的發展。
在比興諷喻上,《離騷》運用善鳥香草以及神話故事,比《詩經》更有很大發展,正像縱橫家的遊說之辭,大大推衍了春秋時外交官的誦詩喻義。
《招魂》裡誇張四方怪異和宮廷生活,不正像縱橫家在遊說時極力誇張四方形勢的險要,物産的豐盛嗎?《詩教上》指出:“戰國者,縱橫之世也。
”“出乎縱橫之詭俗”,正說明屈宋文學的新變,是“染乎世情”。
當然,他們也吸取了民間文學的營養,用來抒寫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飛騰的想象,故能有新的發展。
《時序》裡又說:“然中興之後,群才稍改前轍,華實所附,斟酌經辭,蓋曆政講聚,故漸靡儒風者也。
”這又是一種世情,即“漸靡儒風”,受到儒家學派的影響。
這是由于後漢“明章疊耀,崇愛儒術,肄禮璧堂,講文虎觀”,皇帝提倡儒學,故有“漸靡儒風”的結果,影響到創作上又怎樣呢?“自安和已下,迄至順桓,則有班傅三崔,王馬張蔡,磊落鴻儒,才不時乏,而文章之選,存而不論。
”所謂“存而不論”,當然不是完全否定後漢的作品。
像《明詩》裡推重《古詩十九首》“婉轉附物,怊怅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研究劉勰的創作理論,為什麼要從《時序》以及《明詩》等篇來探讨呢?因為劉勰講創作理論的文章,從《神思》到《物色》,對于作品是反映時代,反映政治,以及創作同學術風氣的關系等問題,都缺乏明确的論述。
如《神思》裡提到“神與物遊”,這個“物”指什麼,提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物色》裡提到“詩人感物”,這個“物”是指“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的自然界的變化。
但劉勰講的“神與物遊”的“物”,遠遠超過了自然界的景物,在《時序》裡表達得很清楚,這是一。
劉勰講到“文之樞紐”,提出“原道”、“征聖”、“宗經”,好像他講創作,是宗法儒家經典的。
所謂《宗經》、《征聖》究竟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要用儒家的思想來寫作呢?從《時序》裡可以得到回答。
在《原道》裡,劉勰提出“自然之道”,這種“自然之道”應該是從道家來的。
那麼劉勰是不是主張在創作裡吸取道家思想呢?這也可以從《時序》裡得到回答。
這是二。
那麼從《時序》裡探索劉勰的創作理論,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對劉勰的創作理論看得更全面些、更深入些吧。
《時序》一開頭就提出“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指出文學的演變同時代有關,這就顯出作品不光是寫山海等自然景物了。
《時序》裡總結文學的演變,說:“故知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
”這裡把“世情”同“時序”并提,說明兩者和“文變”及文學的“興廢”有關。
先看“世情”。
劉勰講“文變染乎世情”,是承接“中朝貴玄,江左稱盛,因談馀氣,流成文體”來的,即承接東晉的清談來的。
因此,所謂世情,就是指當世的情狀,主要是當時的學術風氣。
當然,劉勰講的世情,不限于東晉玄談。
他指出“屈平聯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風雲。
觀其豔說,則籠罩雅頌。
故知烨之奇意,出乎縱橫之詭俗也”。
屈宋的作品,可以籠罩《詩經》中的雅頌,實際上就是超越《詩經》。
為什麼?原來他們文辭的光彩、命意的奇特,是出于縱橫家的詭俗。
“縱橫家的詭俗”就是“世情”,屈宋的《楚辭》就是“文變染乎世情”,即認為屈宋在文學創作上的新變,可以蓋罩《詩經》的,是由于受到縱橫家的影響。
這是劉勰的創見。
這個創見,不僅劉勰以前的作家看不到,就是劉勰以後的作家也很少注意到,直到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上》裡指出《詩經》的“比興之旨,諷喻之義,固行人之所肄也。
縱橫者流,推而衍之,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諷也”。
這就說明《詩經》的比興諷喻,怎麼發展為縱橫家的詭俗。
這個說明有助于解釋劉勰的話,弄清楚怎樣造成屈宋的籠罩雅頌。
如《物色》裡講到《詩經》中的描狀,“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隻用一個字或兩個字;“及《離騷》代興”,“故重沓舒狀,于是嵯峨之類聚,葳蕤之群積矣”。
用了類聚群積的很多的形容詞,這是《詩經》的發展。
在比興諷喻上,《離騷》運用善鳥香草以及神話故事,比《詩經》更有很大發展,正像縱橫家的遊說之辭,大大推衍了春秋時外交官的誦詩喻義。
《招魂》裡誇張四方怪異和宮廷生活,不正像縱橫家在遊說時極力誇張四方形勢的險要,物産的豐盛嗎?《詩教上》指出:“戰國者,縱橫之世也。
”“出乎縱橫之詭俗”,正說明屈宋文學的新變,是“染乎世情”。
當然,他們也吸取了民間文學的營養,用來抒寫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飛騰的想象,故能有新的發展。
《時序》裡又說:“然中興之後,群才稍改前轍,華實所附,斟酌經辭,蓋曆政講聚,故漸靡儒風者也。
”這又是一種世情,即“漸靡儒風”,受到儒家學派的影響。
這是由于後漢“明章疊耀,崇愛儒術,肄禮璧堂,講文虎觀”,皇帝提倡儒學,故有“漸靡儒風”的結果,影響到創作上又怎樣呢?“自安和已下,迄至順桓,則有班傅三崔,王馬張蔡,磊落鴻儒,才不時乏,而文章之選,存而不論。
”所謂“存而不論”,當然不是完全否定後漢的作品。
像《明詩》裡推重《古詩十九首》“婉轉附物,怊怅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