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試論劉勰的宗經、辨騷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就體勢浸弱,不如六國以前的諸子了。
這是明顯地指出不能依傍儒家思想來寫。
那麼用道家思想來寫怎樣呢?他認為也不行。
《時序》說:“自中朝貴玄,江左稱盛,因談餘氣,流成文體。
是以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
”用道家思想來寫,不能反映時代的面貌,也不行。
為什麼他宗經而反對依傍儒家思想來寫呢?《論說》曰: 詳觀蘭石之《才性》(傅嘏《論才性》),仲宣之《去伐》(王粲《去伐論》),叔夜之辨聲(嵇康《聲無哀樂論》),太初之《本無》(夏侯玄《本無論》),輔嗣之《兩例》(王弼《易略例》上下),平叔之二論(何晏《無為論》、《無名論》):并師心獨見,鋒穎精密,蓋[人倫]論之英也。
他認為立論要“師心獨見,鋒穎精密”,不能依傍儒家;要“彌綸群言,研精一理”,把各種言論綜合起來,經過研精,提出創造性的獨見,才能夠成為名論。
換言之,他是主張創造,不主張依傍經書的。
那麼能否用經書的文字來寫作呢?他在《征聖》裡說過經書是“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
他在《宗經》裡又提出“文麗而不淫”。
可是經書的文章,除《詩經》外是比較樸素的,同文麗的要求不合。
他對文辭的要求,寫了《情采》、《聲律》、《麗辭》,要講究辭藻,聲律、對偶,同經書的文章不一樣,所以他也不要求用經書的文字來寫作。
那麼他要不要學習經書在風格上的特點呢?也是否定的。
他在《宗經》裡稱美《詩經》是“藻辭谲喻,溫柔在誦”,即谲喻和溫柔。
可是他在《明詩》裡說:“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怅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他推崇漢代五言詩,并不用谲喻和溫柔來要求它。
他在《明詩》裡又說:“若夫四言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則清麗居宗。
”可見他認為《詩經》的風格是雅潤,五言詩的風格是清麗。
他提出寫作的标準六義裡,有“風清而不雜”,“文麗而不淫”,即要求清麗,根本不提雅潤。
他不僅不用《詩經》的風格來要求創作,反而要以當代五言詩的風格作為詩歌創作的标準。
這樣看來,他的宗經要求寫出有内容又實用的文章,來糾正當時浮靡的文風,從經書中學習各種寫作手法,這些都是應該肯定的。
他不主張依傍經書的思想來寫,不主張用經書的語言來寫,不主張用《詩經》在風格上的特點寫,也是正确的。
那麼《宗經》裡說:“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
”這又怎麼解釋呢?這是說,賦頌歌贊是從《詩經》來的,好比從根本抽出枝葉來。
就上面所說,他并不要求五言詩學習《詩經》,自然更不要求賦頌歌贊學習《詩經》了。
他在《頌贊》裡講頌:“敷寫似賦,而不入華侈之區,敬慎如銘,而異乎規戒之域;揄揚以發藻,汪洋以樹義。
”講贊說:“本其為義,事生獎歎”,“約舉以盡情,昭灼以送文”,是提出不同要求的。
二、辨騷問題 劉勰的《辨騷》是不是要用經書來要求《離騷》呢?回答是:是的,也不是的。
說是的,劉勰指出《離騷》有“典诰之體”、“規諷之旨”、“比興之義”、“忠怨之辭”,是“同于風雅”。
有“詭異之辭”、“谲怪之談”、“狷狹之志”、“荒淫之意”,是“異乎經典”。
這正是用經書來要求《離騷》,辭有褒貶,所以說《離騷》是“雅頌之博徒,而辭賦之英傑也”,認為《離騷》不如《詩經》。
這正像他說“四言正體”,“五言流調”,好像認為五言不如四言,可是他又稱五言“清麗居宗”,符合他提出的寫作标準,這矛盾怎樣看呢?原來劉勰有的話是裝門面的,有的話是真心的。
他說“四言正體”是裝門面的,所以實際還推重五言為清麗。
這裡說《離騷》是“雅頌之博徒”,是裝門面的,實際上是推重它為“辭賦之英傑”。
說劉勰實際上推重《離騷》有什麼憑證
這是明顯地指出不能依傍儒家思想來寫。
那麼用道家思想來寫怎樣呢?他認為也不行。
《時序》說:“自中朝貴玄,江左稱盛,因談餘氣,流成文體。
是以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
”用道家思想來寫,不能反映時代的面貌,也不行。
為什麼他宗經而反對依傍儒家思想來寫呢?《論說》曰: 詳觀蘭石之《才性》(傅嘏《論才性》),仲宣之《去伐》(王粲《去伐論》),叔夜之辨聲(嵇康《聲無哀樂論》),太初之《本無》(夏侯玄《本無論》),輔嗣之《兩例》(王弼《易略例》上下),平叔之二論(何晏《無為論》、《無名論》):并師心獨見,鋒穎精密,蓋[人倫]論之英也。
他認為立論要“師心獨見,鋒穎精密”,不能依傍儒家;要“彌綸群言,研精一理”,把各種言論綜合起來,經過研精,提出創造性的獨見,才能夠成為名論。
換言之,他是主張創造,不主張依傍經書的。
那麼能否用經書的文字來寫作呢?他在《征聖》裡說過經書是“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
他在《宗經》裡又提出“文麗而不淫”。
可是經書的文章,除《詩經》外是比較樸素的,同文麗的要求不合。
他對文辭的要求,寫了《情采》、《聲律》、《麗辭》,要講究辭藻,聲律、對偶,同經書的文章不一樣,所以他也不要求用經書的文字來寫作。
那麼他要不要學習經書在風格上的特點呢?也是否定的。
他在《宗經》裡稱美《詩經》是“藻辭谲喻,溫柔在誦”,即谲喻和溫柔。
可是他在《明詩》裡說:“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怅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他推崇漢代五言詩,并不用谲喻和溫柔來要求它。
他在《明詩》裡又說:“若夫四言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則清麗居宗。
”可見他認為《詩經》的風格是雅潤,五言詩的風格是清麗。
他提出寫作的标準六義裡,有“風清而不雜”,“文麗而不淫”,即要求清麗,根本不提雅潤。
他不僅不用《詩經》的風格來要求創作,反而要以當代五言詩的風格作為詩歌創作的标準。
這樣看來,他的宗經要求寫出有内容又實用的文章,來糾正當時浮靡的文風,從經書中學習各種寫作手法,這些都是應該肯定的。
他不主張依傍經書的思想來寫,不主張用經書的語言來寫,不主張用《詩經》在風格上的特點寫,也是正确的。
那麼《宗經》裡說:“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
”這又怎麼解釋呢?這是說,賦頌歌贊是從《詩經》來的,好比從根本抽出枝葉來。
就上面所說,他并不要求五言詩學習《詩經》,自然更不要求賦頌歌贊學習《詩經》了。
他在《頌贊》裡講頌:“敷寫似賦,而不入華侈之區,敬慎如銘,而異乎規戒之域;揄揚以發藻,汪洋以樹義。
”講贊說:“本其為義,事生獎歎”,“約舉以盡情,昭灼以送文”,是提出不同要求的。
二、辨騷問題 劉勰的《辨騷》是不是要用經書來要求《離騷》呢?回答是:是的,也不是的。
說是的,劉勰指出《離騷》有“典诰之體”、“規諷之旨”、“比興之義”、“忠怨之辭”,是“同于風雅”。
有“詭異之辭”、“谲怪之談”、“狷狹之志”、“荒淫之意”,是“異乎經典”。
這正是用經書來要求《離騷》,辭有褒貶,所以說《離騷》是“雅頌之博徒,而辭賦之英傑也”,認為《離騷》不如《詩經》。
這正像他說“四言正體”,“五言流調”,好像認為五言不如四言,可是他又稱五言“清麗居宗”,符合他提出的寫作标準,這矛盾怎樣看呢?原來劉勰有的話是裝門面的,有的話是真心的。
他說“四言正體”是裝門面的,所以實際還推重五言為清麗。
這裡說《離騷》是“雅頌之博徒”,是裝門面的,實際上是推重它為“辭賦之英傑”。
說劉勰實際上推重《離騷》有什麼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