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試論劉勰的宗經、辨騷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一、宗經問題
有一種看法,認為劉勰把《五經》看做是文學活動的指南,如說“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宗經》),而把《詩經》作為創作典範是不行的。
葛洪《抱樸子·鈞世》就指出:“《毛詩》者,華彩之辭也,然不及《上林》《羽獵》《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
”“若夫俱論宮室,而奚斯路寝之頌(《魯頌·宮》),何如王生之賦靈光(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乎?同說遊獵,而《叔畋》(《鄭風·叔于田》)、《盧令》(《齊風·盧令》)之詩,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上林賦》)乎?”劉勰認為不宗經,“是以楚豔漢侈,流弊不還;正末歸本,不其懿欤!”(《宗經》)再看劉勰在《辨騷》裡指出《離騷》“同于風雅”和“異乎經典”的兩個“四事”,就能看到儒家思想束縛着劉勰了。
以上這種看法,有不少作者不同程度地提出來讨論過,這裡隻想對這種看法,提出點商榷意見。
這裡第一個問題是“宗經”,劉勰是不是把“宗經”作為文學創作的指南呢?就我來看,是的,也不是的。
為什麼說是呢?他在《序志》裡說: 惟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緻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
而去聖久遠,文體解散,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繡鞶帨,離本彌甚,将遂訛濫。
他提出“宗經”,這裡說的有兩點:一點是要求寫出有内容又實用的文章來,像五禮六典以及有關君臣軍國的文章;一點是要求糾正浮詭訛濫的文風。
就他的文體論看,有很多是屬于當時的應用文,這類應用文自然要求寫得有内容又實用,反對浮華空洞,他這樣來提出宗經,是無可非議的,要是抛開了他的文體論,抛開了他列舉的很多應用文,抛開了當時浮華空疏的文風,光就創作詩賦來說,批評他的“宗經”,恐怕是不符合他的原意的,即要求糾正當時的文風,寫好各種應用文。
抛開應用文,專就創作詩賦散文來說,他是不是要求用宗經來指導創作呢?回答還是是的,又不是的。
劉勰在《征聖》、《宗經》裡除了要求寫出有内容又實用的文章外,還提出了什麼呢?他在《征聖》裡提出:“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隐義以藏用”,即“繁略殊形,隐顯異術”,學習繁略隐顯四種寫作法。
他在《宗經》裡又要求學習什麼呢?他指出經書有“言中事隐”的,有“文意曉然”的,有“藻辭谲喻”的,有“章條纖曲”的,有“婉章志晦”的;還是學習各種寫作手法。
那麼他的征聖、宗經,實際上是要從經書中學習各種寫作手法,這是無可非議的。
他在《宗經》裡又提出: 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這是六個寫作的标準,這六個标準是正确的,也是無可非議的。
那麼他的宗經是不是限制了文學創作呢?沒有。
第一,他不同意用經書的思想來寫作。
他在《宗經》裡說過“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說經書中的思想是至道鴻教,是裝門面的話,不是他論文的要求。
他在《諸子》裡說:“諸子者,入道見志之書”,“至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詢”,“及伯陽識禮,而仲尼訪問”。
他認為聖人文王、孔子,還要向鬻熊、老子訪問請教,說明諸子也懂得道,他們知道的比聖人還多。
更重要的,他指出: 夫自六國以前,去聖未遠,故能越世高談,自開戶牖;西漢以後,體勢浸弱,雖明乎坦途,而類多依采,此遠近之漸變也。
六國以前的諸子,是不依傍經書來寫作的,所以能越世高談,自開戶牖。
西漢以後,儒家定于一尊,依傍儒家思想來寫,
葛洪《抱樸子·鈞世》就指出:“《毛詩》者,華彩之辭也,然不及《上林》《羽獵》《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
”“若夫俱論宮室,而奚斯路寝之頌(《魯頌·宮》),何如王生之賦靈光(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乎?同說遊獵,而《叔畋》(《鄭風·叔于田》)、《盧令》(《齊風·盧令》)之詩,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上林賦》)乎?”劉勰認為不宗經,“是以楚豔漢侈,流弊不還;正末歸本,不其懿欤!”(《宗經》)再看劉勰在《辨騷》裡指出《離騷》“同于風雅”和“異乎經典”的兩個“四事”,就能看到儒家思想束縛着劉勰了。
以上這種看法,有不少作者不同程度地提出來讨論過,這裡隻想對這種看法,提出點商榷意見。
這裡第一個問題是“宗經”,劉勰是不是把“宗經”作為文學創作的指南呢?就我來看,是的,也不是的。
為什麼說是呢?他在《序志》裡說: 惟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緻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
而去聖久遠,文體解散,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繡鞶帨,離本彌甚,将遂訛濫。
他提出“宗經”,這裡說的有兩點:一點是要求寫出有内容又實用的文章來,像五禮六典以及有關君臣軍國的文章;一點是要求糾正浮詭訛濫的文風。
就他的文體論看,有很多是屬于當時的應用文,這類應用文自然要求寫得有内容又實用,反對浮華空洞,他這樣來提出宗經,是無可非議的,要是抛開了他的文體論,抛開了他列舉的很多應用文,抛開了當時浮華空疏的文風,光就創作詩賦來說,批評他的“宗經”,恐怕是不符合他的原意的,即要求糾正當時的文風,寫好各種應用文。
抛開應用文,專就創作詩賦散文來說,他是不是要求用宗經來指導創作呢?回答還是是的,又不是的。
劉勰在《征聖》、《宗經》裡除了要求寫出有内容又實用的文章外,還提出了什麼呢?他在《征聖》裡提出:“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隐義以藏用”,即“繁略殊形,隐顯異術”,學習繁略隐顯四種寫作法。
他在《宗經》裡又要求學習什麼呢?他指出經書有“言中事隐”的,有“文意曉然”的,有“藻辭谲喻”的,有“章條纖曲”的,有“婉章志晦”的;還是學習各種寫作手法。
那麼他的征聖、宗經,實際上是要從經書中學習各種寫作手法,這是無可非議的。
他在《宗經》裡又提出: 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這是六個寫作的标準,這六個标準是正确的,也是無可非議的。
那麼他的宗經是不是限制了文學創作呢?沒有。
第一,他不同意用經書的思想來寫作。
他在《宗經》裡說過“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說經書中的思想是至道鴻教,是裝門面的話,不是他論文的要求。
他在《諸子》裡說:“諸子者,入道見志之書”,“至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詢”,“及伯陽識禮,而仲尼訪問”。
他認為聖人文王、孔子,還要向鬻熊、老子訪問請教,說明諸子也懂得道,他們知道的比聖人還多。
更重要的,他指出: 夫自六國以前,去聖未遠,故能越世高談,自開戶牖;西漢以後,體勢浸弱,雖明乎坦途,而類多依采,此遠近之漸變也。
六國以前的諸子,是不依傍經書來寫作的,所以能越世高談,自開戶牖。
西漢以後,儒家定于一尊,依傍儒家思想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