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釋劉勰的“風骨”與“奇正”
關燈
小
中
大
卻用它作為風的代表作品。
《風骨》又說:“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
”骨要語言的正直。
劉勰選“昔潘勖錫魏,思摹經典,群才韬筆,乃其骨髓峻也”,選潘勖的《冊魏公九錫文》作為骨的代表。
(按:九錫文是權臣篡奪政權時要君主給以九種賞賜的文章。
)按《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就《春秋》尊王的意義來說,潘勖的文章應該屬于歌頌權臣篡位之作,也是異乎經典的,劉勰卻認為是“結言端直”的代表作。
這樣看來,劉勰對于文章的意志是否合于經典是并不看重的,所以他的《辨騷》,講什麼“異乎經典”的四事,隻不過用來批駁劉安、王逸、漢宣帝、揚雄“四家舉以方經”罷了。
就他不看重文章的意志是否符合經典說,他對“狷狹之志”、“荒淫之意”是并不看重的,因此他認為這兩點并不妨礙《楚辭》的“執正以馭奇”。
劉勰既認為這兩點是異乎經典的奇,他以經典為正,異乎經典的奇即失正的奇,對于失正的奇,又怎樣“執正以馭奇”呢?是不是用正來批判它的失正呢?可是《楚辭》裡沒有,《楚辭》裡有“合于經典”的正,也有“異乎經典”的奇,奇正并列,沒有做到“執正以馭奇”,但他又認為《楚辭》是“執正以馭奇”的,這不又是矛盾嗎? 劉勰在《史傳》裡對“奇正”的看法要更嚴格,他據班彪批評司馬遷《史記》的話,稱司馬遷為“愛奇反經之尤”,把“奇”說成“反經”,這樣的“奇”即是反正的奇。
按照“酌奇而不失其貞”,酌采的要不失正的奇,對于反正的奇,是要“執正以馭奇”。
他又稱班固《漢書》:“儒雅彬彬,信有遺味。
”又稱它有“宗經矩聖之典”,“雅”即正,與《史記》的愛不正之奇相反;稱班固“宗經”,與《史記》的“反經”相反。
在這裡,顯示他的奇正看法有保守的一面,這就接觸到奇複為正了。
奇亦為正 上文指出奇正之說是從兵家來的,《孫子》講的“奇正相生”,即有“奇亦為正,正亦為奇”的變化。
劉勰倘利用這種奇正的辯證觀點,《辨騷》、《史傳》中論奇正的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了。
劉勰在《诠賦》裡肯定“楚人理賦”是“雅文”,即認為《楚辭》是正的。
但他在《辨騷》裡又認為隻有四事“同于風雅”是正的,四事“異乎經典”是奇的,那還是半正半奇,怎麼說“楚人理賦”是雅文,即正的呢?雖說四事中二事講神話,《歸藏》也講神話,可以不論,那還有“狷狹之志”、“荒淫之意”是異乎經典的,怎麼說“雅文”呢?要是劉勰看到“奇亦為正”,認為就《宗經》說,《楚辭》中的四事是“異乎經典”的奇,但就辭賦說,不能用經典的标準來衡量辭賦,辭賦有它自己的創作要求,要求辭豐奇偉。
因此“異乎經典”的四事,從經典的标準看是奇,從辭賦的标準看,奇亦為正,因此“楚人理賦”才是雅文,那麼“異乎經典”的問題就解決了。
再說,“狷狹之志”,從經典的角度看,确是有異,從辭賦的角度看,這正是屈原為國殉身的愛國主義精神。
“荒淫之意”,從《招魂》看,是真實地反映楚王的宮廷生活,也是正的。
這樣《楚辭》中“異乎經典”的奇,從經典看是奇,從辭賦看不就成了正嗎? 再看班彪批評司馬遷的話,見于《後漢書·班彪傳》。
從班彪保守的觀點看,司馬遷有的觀點是“愛奇反經”的,是反經的奇,從司馬遷進步的觀點看,班彪的所謂奇,不正是進步觀點的正嗎?試看班彪的批評: 其論術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賤,道遊俠則賤守節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
……又進項羽陳涉,而黜淮南衡山,細意委曲,條例不經。
…… 按班彪批評司馬遷“崇黃老而薄《五經》”,這是司馬遷父親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不是司馬遷的觀點。
司馬遷把孔子列入世家,把老子列入《老莊申韓列傳》裡,沒有給他一個專傳的地位,他的尊崇孔子,貶低老子,非常明顯。
這點批評就落空了。
司馬遷看重貨殖,編為列傳,這正是他的特識。
他稱“無岩處奇士之行,而長貧賤,好語仁義,亦足羞也”。
他批評空講仁義而毫無作為的人,并沒有看輕仁義。
司馬遷編《遊俠列傳》,具有反封建壓迫的特識,他批評“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于世”,他批評拘守小節不通世變的人,并不賤守節。
至于項羽曾執掌大權,分封諸侯,列為本紀,陳涉起義稱王,在他的起義下,終于滅秦,列為世家,都顯出司馬遷的特識。
這裡顯出班彪識見的守舊,不知世變。
劉勰跟着班彪來批評司馬遷的“愛奇反經”,這說明他對奇正看法的不正确。
他要是能看到奇正觀點的變化,在不同的文體上,在不同的世變裡,守舊者所謂的奇,可以成為正,守舊者所謂的正,可以成為奇;從進步的觀點看,就可以看到班彪批評司馬遷的“愛奇反經”,班彪的所謂奇,實是正;班彪的所謂正,實際已經落後,成為不正的奇了。
《風骨》又說:“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
”骨要語言的正直。
劉勰選“昔潘勖錫魏,思摹經典,群才韬筆,乃其骨髓峻也”,選潘勖的《冊魏公九錫文》作為骨的代表。
(按:九錫文是權臣篡奪政權時要君主給以九種賞賜的文章。
)按《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就《春秋》尊王的意義來說,潘勖的文章應該屬于歌頌權臣篡位之作,也是異乎經典的,劉勰卻認為是“結言端直”的代表作。
這樣看來,劉勰對于文章的意志是否合于經典是并不看重的,所以他的《辨騷》,講什麼“異乎經典”的四事,隻不過用來批駁劉安、王逸、漢宣帝、揚雄“四家舉以方經”罷了。
就他不看重文章的意志是否符合經典說,他對“狷狹之志”、“荒淫之意”是并不看重的,因此他認為這兩點并不妨礙《楚辭》的“執正以馭奇”。
劉勰既認為這兩點是異乎經典的奇,他以經典為正,異乎經典的奇即失正的奇,對于失正的奇,又怎樣“執正以馭奇”呢?是不是用正來批判它的失正呢?可是《楚辭》裡沒有,《楚辭》裡有“合于經典”的正,也有“異乎經典”的奇,奇正并列,沒有做到“執正以馭奇”,但他又認為《楚辭》是“執正以馭奇”的,這不又是矛盾嗎? 劉勰在《史傳》裡對“奇正”的看法要更嚴格,他據班彪批評司馬遷《史記》的話,稱司馬遷為“愛奇反經之尤”,把“奇”說成“反經”,這樣的“奇”即是反正的奇。
按照“酌奇而不失其貞”,酌采的要不失正的奇,對于反正的奇,是要“執正以馭奇”。
他又稱班固《漢書》:“儒雅彬彬,信有遺味。
”又稱它有“宗經矩聖之典”,“雅”即正,與《史記》的愛不正之奇相反;稱班固“宗經”,與《史記》的“反經”相反。
在這裡,顯示他的奇正看法有保守的一面,這就接觸到奇複為正了。
奇亦為正 上文指出奇正之說是從兵家來的,《孫子》講的“奇正相生”,即有“奇亦為正,正亦為奇”的變化。
劉勰倘利用這種奇正的辯證觀點,《辨騷》、《史傳》中論奇正的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了。
劉勰在《诠賦》裡肯定“楚人理賦”是“雅文”,即認為《楚辭》是正的。
但他在《辨騷》裡又認為隻有四事“同于風雅”是正的,四事“異乎經典”是奇的,那還是半正半奇,怎麼說“楚人理賦”是雅文,即正的呢?雖說四事中二事講神話,《歸藏》也講神話,可以不論,那還有“狷狹之志”、“荒淫之意”是異乎經典的,怎麼說“雅文”呢?要是劉勰看到“奇亦為正”,認為就《宗經》說,《楚辭》中的四事是“異乎經典”的奇,但就辭賦說,不能用經典的标準來衡量辭賦,辭賦有它自己的創作要求,要求辭豐奇偉。
因此“異乎經典”的四事,從經典的标準看是奇,從辭賦的标準看,奇亦為正,因此“楚人理賦”才是雅文,那麼“異乎經典”的問題就解決了。
再說,“狷狹之志”,從經典的角度看,确是有異,從辭賦的角度看,這正是屈原為國殉身的愛國主義精神。
“荒淫之意”,從《招魂》看,是真實地反映楚王的宮廷生活,也是正的。
這樣《楚辭》中“異乎經典”的奇,從經典看是奇,從辭賦看不就成了正嗎? 再看班彪批評司馬遷的話,見于《後漢書·班彪傳》。
從班彪保守的觀點看,司馬遷有的觀點是“愛奇反經”的,是反經的奇,從司馬遷進步的觀點看,班彪的所謂奇,不正是進步觀點的正嗎?試看班彪的批評: 其論術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賤,道遊俠則賤守節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
……又進項羽陳涉,而黜淮南衡山,細意委曲,條例不經。
…… 按班彪批評司馬遷“崇黃老而薄《五經》”,這是司馬遷父親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不是司馬遷的觀點。
司馬遷把孔子列入世家,把老子列入《老莊申韓列傳》裡,沒有給他一個專傳的地位,他的尊崇孔子,貶低老子,非常明顯。
這點批評就落空了。
司馬遷看重貨殖,編為列傳,這正是他的特識。
他稱“無岩處奇士之行,而長貧賤,好語仁義,亦足羞也”。
他批評空講仁義而毫無作為的人,并沒有看輕仁義。
司馬遷編《遊俠列傳》,具有反封建壓迫的特識,他批評“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于世”,他批評拘守小節不通世變的人,并不賤守節。
至于項羽曾執掌大權,分封諸侯,列為本紀,陳涉起義稱王,在他的起義下,終于滅秦,列為世家,都顯出司馬遷的特識。
這裡顯出班彪識見的守舊,不知世變。
劉勰跟着班彪來批評司馬遷的“愛奇反經”,這說明他對奇正看法的不正确。
他要是能看到奇正觀點的變化,在不同的文體上,在不同的世變裡,守舊者所謂的奇,可以成為正,守舊者所謂的正,可以成為奇;從進步的觀點看,就可以看到班彪批評司馬遷的“愛奇反經”,班彪的所謂奇,實是正;班彪的所謂正,實際已經落後,成為不正的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