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談風骨
關燈
小
中
大
《文心雕龍》的第二十八篇是《風骨》。
什麼叫風骨,風骨在寫作上又有什麼作用呢?這裡想作初步的說明。
劉勰在文中對風骨有時分開說,有時合起來說。
為了說明的方便,先分開說。
什麼叫風呢?風就是氣的流動,因此沒有氣就沒有風,所以說:“索莫乏氣,則無風之驗也。
”可見風具有兩個條件:一是氣,二是流動。
沒有氣沒有風,氣不流動也沒有風。
那麼風在藝術創作上又有什麼作用呢?我們不妨就畫來說,畫家要求氣韻生動,一幅畫隻有形似而不能畫出人或物的精神來,不算好畫。
要把人或物畫活,畫出人或物的神情來,才叫氣韻生動。
把人或物畫活,就是畫得有生氣,畫得生動。
有生氣而生動,就是風,就符合風是氣的流動的說法。
就文學說,就是要求作品把人或物寫活,寫得有生氣,寫得生動。
怎樣寫得有生氣,寫得生動呢?要注意抒情,所以說:“怊怅述情,必始乎風。
”把惆怅的感情,寫得能感動人,首先要靠風,就是要寫得氣韻生動。
除了注意抒情,還得注意作品的思想,思想和感情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說:“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
”要求作品的文風清新,就要求意氣的爽利。
意氣裡就包括思想感情在内。
那麼怎樣才能寫得氣韻生動,寫得有風呢?“深乎風者,述情必顯。
”要把感情明顯地表達出來,感情表達得不明顯,就氣韻不生動。
怎樣把感情表達得明顯呢?“思不環周,索莫乏氣,則無風之驗也。
”思想考慮得不圓滿不周到,講些片面的話,講得毫無生氣,就沒有風。
要講得有生氣,先要作全面深入的思考,有精彩的内容,再加上豐富的感情,然後注意表達,要“結響凝而不滞”。
響指音調,我們的思想感情要通過語言來表達,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有音調,作者的感情有時是激昂的,有時是柔婉的,表達這種不同感情的語言音調也就不同。
把這不同的音調在文字裡恰好地表達出來,這就是“結響”。
假如感情是激昂慷慨的,用激昂慷慨的文字來表達,這樣,文字的音調是激昂的,不再是柔婉的了,也就是文字有了固定的音調,所以說“結響凝”,凝是凝固,即音調固定了。
文字的音調是根據感情把它固定起來的。
感情是歡欣鼓舞的,文字裡也要表達出歡欣鼓舞的音調;感情愁苦的,文字裡也要表達出愁苦的音調。
由于作者的感情經常在變化,所以作品中的音調也跟着在變化,所以說“不滞”,不固定為一種音調。
“結響凝而不滞”,又是凝固又是不滞,好像矛盾,實際是統一的。
就一篇作品說,或就長篇中的一段說,要求文字的音調同作者的感情一緻,要讓感情把音調固定起來;就表達不同感情的不同作品說,又要求不同的文字适應不同的感情,具有不同的音調,不能固定于一個音調,所以“凝而不滞”。
這樣看來,要寫得氣韻生動,先要有精辟的思想和豐富的感情,用文字把它表達出來,要求文字的音調恰好地表達作者的感情。
這樣,讀者從文字的音調裡就接觸到作者的感情。
加上作品思想精辟、感情豐富,就更具有感人的力量,這才能寫得又有生氣又生動,寫得氣韻生動,這就有風。
再說骨,骨就是人體的骨骼、作品的思想感情,所以說:“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
”一個孩子生了軟骨病就站不起來,一篇作品的思想感情有了問題,也就站不住。
害軟骨病的孩子可能肌肉長得很胖,肌肉好比辭藻,所以說:“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征也。
”可見骨有兩個條件:一要有充實的義,充實的内容;二要不失統,内容要有條理,有系統。
瘠義肥辭,好比孩子害軟骨病而很胖,繁雜失統,好比孩子
什麼叫風骨,風骨在寫作上又有什麼作用呢?這裡想作初步的說明。
劉勰在文中對風骨有時分開說,有時合起來說。
為了說明的方便,先分開說。
什麼叫風呢?風就是氣的流動,因此沒有氣就沒有風,所以說:“索莫乏氣,則無風之驗也。
”可見風具有兩個條件:一是氣,二是流動。
沒有氣沒有風,氣不流動也沒有風。
那麼風在藝術創作上又有什麼作用呢?我們不妨就畫來說,畫家要求氣韻生動,一幅畫隻有形似而不能畫出人或物的精神來,不算好畫。
要把人或物畫活,畫出人或物的神情來,才叫氣韻生動。
把人或物畫活,就是畫得有生氣,畫得生動。
有生氣而生動,就是風,就符合風是氣的流動的說法。
就文學說,就是要求作品把人或物寫活,寫得有生氣,寫得生動。
怎樣寫得有生氣,寫得生動呢?要注意抒情,所以說:“怊怅述情,必始乎風。
”把惆怅的感情,寫得能感動人,首先要靠風,就是要寫得氣韻生動。
除了注意抒情,還得注意作品的思想,思想和感情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說:“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
”要求作品的文風清新,就要求意氣的爽利。
意氣裡就包括思想感情在内。
那麼怎樣才能寫得氣韻生動,寫得有風呢?“深乎風者,述情必顯。
”要把感情明顯地表達出來,感情表達得不明顯,就氣韻不生動。
怎樣把感情表達得明顯呢?“思不環周,索莫乏氣,則無風之驗也。
”思想考慮得不圓滿不周到,講些片面的話,講得毫無生氣,就沒有風。
要講得有生氣,先要作全面深入的思考,有精彩的内容,再加上豐富的感情,然後注意表達,要“結響凝而不滞”。
響指音調,我們的思想感情要通過語言來表達,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有音調,作者的感情有時是激昂的,有時是柔婉的,表達這種不同感情的語言音調也就不同。
把這不同的音調在文字裡恰好地表達出來,這就是“結響”。
假如感情是激昂慷慨的,用激昂慷慨的文字來表達,這樣,文字的音調是激昂的,不再是柔婉的了,也就是文字有了固定的音調,所以說“結響凝”,凝是凝固,即音調固定了。
文字的音調是根據感情把它固定起來的。
感情是歡欣鼓舞的,文字裡也要表達出歡欣鼓舞的音調;感情愁苦的,文字裡也要表達出愁苦的音調。
由于作者的感情經常在變化,所以作品中的音調也跟着在變化,所以說“不滞”,不固定為一種音調。
“結響凝而不滞”,又是凝固又是不滞,好像矛盾,實際是統一的。
就一篇作品說,或就長篇中的一段說,要求文字的音調同作者的感情一緻,要讓感情把音調固定起來;就表達不同感情的不同作品說,又要求不同的文字适應不同的感情,具有不同的音調,不能固定于一個音調,所以“凝而不滞”。
這樣看來,要寫得氣韻生動,先要有精辟的思想和豐富的感情,用文字把它表達出來,要求文字的音調恰好地表達作者的感情。
這樣,讀者從文字的音調裡就接觸到作者的感情。
加上作品思想精辟、感情豐富,就更具有感人的力量,這才能寫得又有生氣又生動,寫得氣韻生動,這就有風。
再說骨,骨就是人體的骨骼、作品的思想感情,所以說:“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
”一個孩子生了軟骨病就站不起來,一篇作品的思想感情有了問題,也就站不住。
害軟骨病的孩子可能肌肉長得很胖,肌肉好比辭藻,所以說:“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征也。
”可見骨有兩個條件:一要有充實的義,充實的内容;二要不失統,内容要有條理,有系統。
瘠義肥辭,好比孩子害軟骨病而很胖,繁雜失統,好比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