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釋劉勰的“風骨”與“奇正”
關燈
小
中
大
的兩個方面,至于何者屬‘文’,何者屬‘質’,就難以否認黃侃的舊說了。
如前所述,隻要不是孤立地、機械地理解‘風即文意,骨即文辭’八字,而結合全文,以‘風’是對‘情志’方面的要求,‘骨’是對‘文辭’方面的要求,則黃侃舊說‘雖舊彌新矣’”。
這樣,牟先生的論“風骨”,就劉勰的理論體系看,又回到黃侃的舊論了。
這裡值得指出的,《劄記》诠釋“風骨”時,提出“彥和本意”,是從“彥和本意”來論“風骨”的,這個本意,實即牟先生指出的“文質論”。
從文質論着眼才又回到黃侃的舊說了。
不過這樣回到黃侃的舊論,“雖舊彌新”,這個“新”與“舊”已經不完全相等了。
如舊說隻提“本意”,新說提出“文質論”;舊說隻說明“風骨”對情辭有什麼具體要求,新說明确地厘析情辭與風骨的區分了。
那麼所謂合,比正又有新的發展了。
《劄記》論風骨,又說:“彥和既明言風骨即辭意,複恐學者失命意修辭之本而以奇巧為務也,故更揭示其術曰:‘熔鑄經典之範,翔集子史之術,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後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昭體故意新而不亂,曉變故辭奇而不黩。
’明命意修辭,皆有法式,合于法式者,以新為美,不合法式者,以新為病。
”這幾句講運用意辭的法式,可惜黃侃沒有具體地說明是什麼法式,不妨補說一下。
說“熔鑄經典之範”,還可說“潘勖錫魏,思摹經典”,說“翔集子史之術”,所謂史術是什麼?《史傳》篇說:“立義選言,宜依經以樹則,勸戒與奪,必附聖以居宗。
”那就得用《征聖》、《宗經》的标準來立論了。
怎麼叫“洞曉情變”呢?看《通變》篇:“矯訛翻淺,還宗經诰,斯斟酌乎質文之間,而櫽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
”講通變要宗經,分雅俗,雅即正,要宗經崇正。
那就得按照征聖、宗經的标準來“孚甲新意,雕畫奇辭”了。
即在“孚甲新意,雕畫奇辭”上,不能隻注意文章的風貌,也要注意思想感情的正确了,也要根據這個宗經崇正的标準來衡量。
那正如王先生說的:司馬相如的《大人賦》,“無貴風軌,莫益勸戒”,“《風骨》獨獨舉《大人賦》作為‘風力遒’的正面例子,那倒是奇怪而令人難以理解了”。
“潘勖錫魏”,“為曹操建立新王朝制造輿論,從封建道德标準看,其思想内容并無足取……那麼《風骨》獨獨舉此文作為骨峻的正面例子,那也是奇怪而難以理解的了”。
“骨”是指言辭的要求,劉勰稱“立義選言,宜依經以樹則”,選言也要依經樹則。
按照劉勰的标準看,“相如賦仙”,“潘勖錫魏”,都不符合作為風骨的要求。
這也說明劉勰雖以《征聖》、《宗經》作為“文之樞紐”,實際上到讨論具體文章時,他并不能按照這個标準來立論。
如《論說》篇贊美“玄論”,贊美“般若”即是。
論“風骨”以“相如賦仙”、“潘勖錫魏”作為風骨的代表作品,即就“化感之本源”來說,恐亦隻能使漢武帝和曹操得到贊賞,并不能真正起到化感的作用吧。
釋“奇正” 一、奇正相生 《〈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選了寇效信先生的《釋“奇正”》和王英志先生的《也釋〈文心雕龍〉之“奇正”》。
現在想在這兩位先生的解釋後,也來談一下劉勰的“奇正”釋。
先說寇先生釋,對劉勰的“奇正”說,作了較全面的探讨,認為:“所謂‘正’應該包含這樣一些意思:文章思想内容純正,符合儒家正統思想的規範,用‘事’翔實可靠,語言平正暢達以及風格典雅端莊。
而‘奇’,也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如思想的奇突新穎,标新立異,用‘事’的奇詭怪誕,荒唐不經,辭采的奇崛詭麗,振聾發聩,以及風格的雄奇恣肆,不堕庸凡。
”從各個方面對‘奇正’作了闡釋,對認識劉勰的所謂“奇正”很有幫助。
再說王先生釋,認為“劉勰的‘奇正’觀到底提出了文章的什麼樣的總的特點和要求呢?這是問題的實質所在”。
王先生認為“‘奇正’的真正含義是指正确區分的兩種創作傾向和寫作準則,應該倡導的是‘執正以馭奇’(《定勢》)、‘酌奇而不失其貞(正)’(《辨騷》)……必須排斥‘逐奇而失正’(《定勢》)……在劉勰的‘奇正’觀中,‘奇’與‘正’是一對矛盾:‘正’是主導方面,‘奇’是次要方面;‘正’應該統率‘奇’,‘奇’則輔助‘正’。
隻有這樣認識‘奇正’二者的關系,才能使文章的性質符合《宗經》所揭橥的撰文之‘六義’……”王先生就這樣提出劉勰的“奇正”觀對文章的總的特點和要求。
那麼還有什麼可讨論的呢?劉勰的“奇正”觀本于兵家的所謂“奇正”,兵家的講“奇正”,有“奇正”一分為二的,有奇正相生的,即奇複為正,正複為奇。
寇先生講的“奇正”,是在奇正一分為二方面作了很好的闡發;王先生講的奇正,是在以正為主,以奇為副方面作了很好的闡說;都還沒有在奇正相生的奇複為正方面作些闡述,沒有站在兵家奇正相生的觀點來看劉勰的論奇正。
因此在這裡想用兵家奇正相生的觀點,
如前所述,隻要不是孤立地、機械地理解‘風即文意,骨即文辭’八字,而結合全文,以‘風’是對‘情志’方面的要求,‘骨’是對‘文辭’方面的要求,則黃侃舊說‘雖舊彌新矣’”。
這樣,牟先生的論“風骨”,就劉勰的理論體系看,又回到黃侃的舊論了。
這裡值得指出的,《劄記》诠釋“風骨”時,提出“彥和本意”,是從“彥和本意”來論“風骨”的,這個本意,實即牟先生指出的“文質論”。
從文質論着眼才又回到黃侃的舊說了。
不過這樣回到黃侃的舊論,“雖舊彌新”,這個“新”與“舊”已經不完全相等了。
如舊說隻提“本意”,新說提出“文質論”;舊說隻說明“風骨”對情辭有什麼具體要求,新說明确地厘析情辭與風骨的區分了。
那麼所謂合,比正又有新的發展了。
《劄記》論風骨,又說:“彥和既明言風骨即辭意,複恐學者失命意修辭之本而以奇巧為務也,故更揭示其術曰:‘熔鑄經典之範,翔集子史之術,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後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昭體故意新而不亂,曉變故辭奇而不黩。
’明命意修辭,皆有法式,合于法式者,以新為美,不合法式者,以新為病。
”這幾句講運用意辭的法式,可惜黃侃沒有具體地說明是什麼法式,不妨補說一下。
說“熔鑄經典之範”,還可說“潘勖錫魏,思摹經典”,說“翔集子史之術”,所謂史術是什麼?《史傳》篇說:“立義選言,宜依經以樹則,勸戒與奪,必附聖以居宗。
”那就得用《征聖》、《宗經》的标準來立論了。
怎麼叫“洞曉情變”呢?看《通變》篇:“矯訛翻淺,還宗經诰,斯斟酌乎質文之間,而櫽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
”講通變要宗經,分雅俗,雅即正,要宗經崇正。
那就得按照征聖、宗經的标準來“孚甲新意,雕畫奇辭”了。
即在“孚甲新意,雕畫奇辭”上,不能隻注意文章的風貌,也要注意思想感情的正确了,也要根據這個宗經崇正的标準來衡量。
那正如王先生說的:司馬相如的《大人賦》,“無貴風軌,莫益勸戒”,“《風骨》獨獨舉《大人賦》作為‘風力遒’的正面例子,那倒是奇怪而令人難以理解了”。
“潘勖錫魏”,“為曹操建立新王朝制造輿論,從封建道德标準看,其思想内容并無足取……那麼《風骨》獨獨舉此文作為骨峻的正面例子,那也是奇怪而難以理解的了”。
“骨”是指言辭的要求,劉勰稱“立義選言,宜依經以樹則”,選言也要依經樹則。
按照劉勰的标準看,“相如賦仙”,“潘勖錫魏”,都不符合作為風骨的要求。
這也說明劉勰雖以《征聖》、《宗經》作為“文之樞紐”,實際上到讨論具體文章時,他并不能按照這個标準來立論。
如《論說》篇贊美“玄論”,贊美“般若”即是。
論“風骨”以“相如賦仙”、“潘勖錫魏”作為風骨的代表作品,即就“化感之本源”來說,恐亦隻能使漢武帝和曹操得到贊賞,并不能真正起到化感的作用吧。
釋“奇正” 一、奇正相生 《〈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選了寇效信先生的《釋“奇正”》和王英志先生的《也釋〈文心雕龍〉之“奇正”》。
現在想在這兩位先生的解釋後,也來談一下劉勰的“奇正”釋。
先說寇先生釋,對劉勰的“奇正”說,作了較全面的探讨,認為:“所謂‘正’應該包含這樣一些意思:文章思想内容純正,符合儒家正統思想的規範,用‘事’翔實可靠,語言平正暢達以及風格典雅端莊。
而‘奇’,也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如思想的奇突新穎,标新立異,用‘事’的奇詭怪誕,荒唐不經,辭采的奇崛詭麗,振聾發聩,以及風格的雄奇恣肆,不堕庸凡。
”從各個方面對‘奇正’作了闡釋,對認識劉勰的所謂“奇正”很有幫助。
再說王先生釋,認為“劉勰的‘奇正’觀到底提出了文章的什麼樣的總的特點和要求呢?這是問題的實質所在”。
王先生認為“‘奇正’的真正含義是指正确區分的兩種創作傾向和寫作準則,應該倡導的是‘執正以馭奇’(《定勢》)、‘酌奇而不失其貞(正)’(《辨騷》)……必須排斥‘逐奇而失正’(《定勢》)……在劉勰的‘奇正’觀中,‘奇’與‘正’是一對矛盾:‘正’是主導方面,‘奇’是次要方面;‘正’應該統率‘奇’,‘奇’則輔助‘正’。
隻有這樣認識‘奇正’二者的關系,才能使文章的性質符合《宗經》所揭橥的撰文之‘六義’……”王先生就這樣提出劉勰的“奇正”觀對文章的總的特點和要求。
那麼還有什麼可讨論的呢?劉勰的“奇正”觀本于兵家的所謂“奇正”,兵家的講“奇正”,有“奇正”一分為二的,有奇正相生的,即奇複為正,正複為奇。
寇先生講的“奇正”,是在奇正一分為二方面作了很好的闡發;王先生講的奇正,是在以正為主,以奇為副方面作了很好的闡說;都還沒有在奇正相生的奇複為正方面作些闡述,沒有站在兵家奇正相生的觀點來看劉勰的論奇正。
因此在這裡想用兵家奇正相生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