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釋劉勰的“風骨”與“奇正”
關燈
小
中
大
,不緻‘思不環周,索莫乏氣’。
”“劉勰所說的‘骨’是指精确可信、豐富堅實的典故、事實,和合乎經義、端正得體的觀點、思理在文章中的表現:事義的運用和取舍雖然得從屬于情志,但是也能加強情志的力量。
”按這樣講“骨”,就和“風”一緻了。
“合乎經義”,就同于“風”的“合乎儒家道德規範”,“端正得體的觀點、思理”,就是“合乎道德規範的情感和意志”,因為劉勰講的情,往往指情理或情意,所以“骨”裡講的“思理”,就跟“風”裡講的“情感和意志”一緻了。
這顯然和《風骨》篇中講的“骨”不同。
劉勰講“沉吟鋪辭,莫先于骨”,“辭之待骨”,“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練于骨者,析辭必精”,講到骨都和辭或言聯系。
看來《劄記》講“骨”與辭聯系,是符合劉勰用意的。
把“風骨”的“骨”說成“典故、事實”、“觀點、思理”,是不符合劉勰在《風骨》篇裡講的“骨”的。
因此這樣的駁論,恐怕是難以駁倒《劄記》的解釋的。
寇效信先生的《論“風骨”》,也駁《劄記》“風即文意,骨即文辭”的說法,認為“《文心雕龍》的‘情’、‘志’、‘意’、‘理’屬于一個範疇,而‘風’則屬于另一個範疇”。
“我們既要看到‘骨’和‘辭’相聯系的一面,也要看到二者相互區别的一面。
‘骨即文辭’論者隻看到聯系而忽視區别。
”就《劄記》看,黃侃既看到“風”與文意、“骨”與文辭有聯系的一面,也看到“意氣之駿爽者,即文風也”,“結言之端直者,即文骨也”。
那他對于“風”跟文意、“骨”跟文辭有區别的一面,不是沒有看到,隻是說得不夠明确,寇先生的駁論,正可補它的不足。
寇先生認為“‘風’是對文章情志方面的一種美學要求,隻有那種表現出由現實生活所激發的剛健純正的志氣,從而對讀者發生巨大感染力量的作品,才合乎‘風’的要求”。
“‘骨’是對于文章辭語方面的一種美學要求”;“隻有那種經過錘煉而堅實遒勁、骨鲠有力的辭語,才符合文‘骨’的要求”。
這樣的诠釋,比《劄記》有了發展。
王運熙先生《從〈文心雕龍·風骨〉談到建安風骨》中有一節《〈文心雕龍·風骨〉論風骨》,認為“《劄記》說‘風即文意’……但又說:‘情顯則文風生也。
’指出表現感情顯豁是深于風的特色。
黃氏的解釋前後有些依違兩可,關鍵在于他沒有把作品中思想感情的内容同它的外部風貌區别清楚”。
王先生指出:“風是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表現得鮮明爽朗,骨是指作品的語言質樸而勁健有力,風骨合起來,是指作品具有明朗剛健的藝術風格。
”“風的基本特征是清、顯、明,它是指作品中思想感情表現的外部風貌,即作品的藝術風格而言,而不是指思想感情的内在性質即作品思想内容而言。
”“他說風是‘志氣之符契’,意即謂風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身,而是思想感情表現于作品的外部風貌。
”這也是對《劄記》的解釋作進一步的補充。
《風骨》說:“相如賦仙”,“風力遒也”。
“揚雄曾經批評《大人賦》為‘勸而不止’……他是不會從思想内容純正的角度來贊美《大人賦》的……《大人賦》的風貌卻是遠較其代表作《子虛》、《上林》為清明,有飛動之緻,符合于‘風清而不雜’的标準,所以《風骨》就特别加以贊美了。
”“骨的基本特征是精、健,精是精要不繁蕪,健是剛健有力,都指語言文辭的特色。
”“《風骨》說:‘昔潘勖錫魏,思摹經典’,‘乃其骨髓峻也’。
漢末潘勖《冊魏公九錫文》,用語造句模仿《尚書》典诰之作,語言比較質樸而勁健有力……所以被劉勰引作文章骨峻的正面例子。
潘文歌頌曹操功德……其思想内容并無足取……”王先生這樣講風骨,把作品中思想感情的内容同它的外部風貌作了明顯的區别,是勝過《劄記》的混淆的。
三、合的較全面的解釋 牟世金先生的《從劉勰的理論體系看風骨論》,提出劉勰的理論體系來,他引《征聖》“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認為“從情志和言辭兩個方面,對内容和形式提出統一的要求,并以此為文學創作的金科玉律,這顯然可以視為劉勰論文的主導思想,也是他對文學創作的最高要求”。
再來探讨劉勰的文體論、創作論等,得出劉勰的理論體系“是以文質論為核心”。
“‘風骨’論屬于‘文質’論的範疇”,“劉勰的‘文質’論,是由‘辭’‘采’和‘情’‘理’的相互關系組成的”。
因此認為駁黃侃的“風即文意,骨即文辭”,“反駁者通常隻抓住這八個字而不及其餘,就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黃侃明明還講到‘風緣情顯,辭緣骨立’,‘結言之端直者,即文骨也’,‘意氣之駿爽者,即文風也’,‘辭精則文骨成,情顯則文風生’等等。
結合這些論述來研究,顯然黃侃論‘風骨’,并未在‘風’和‘意’、‘骨’和‘辭’之間劃等号”。
再結合劉勰理論體系的文質論說,“我們不僅可以說‘風骨’論屬‘文質’論,也可以說‘風’和‘骨’就是構成‘文質’論
”“劉勰所說的‘骨’是指精确可信、豐富堅實的典故、事實,和合乎經義、端正得體的觀點、思理在文章中的表現:事義的運用和取舍雖然得從屬于情志,但是也能加強情志的力量。
”按這樣講“骨”,就和“風”一緻了。
“合乎經義”,就同于“風”的“合乎儒家道德規範”,“端正得體的觀點、思理”,就是“合乎道德規範的情感和意志”,因為劉勰講的情,往往指情理或情意,所以“骨”裡講的“思理”,就跟“風”裡講的“情感和意志”一緻了。
這顯然和《風骨》篇中講的“骨”不同。
劉勰講“沉吟鋪辭,莫先于骨”,“辭之待骨”,“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練于骨者,析辭必精”,講到骨都和辭或言聯系。
看來《劄記》講“骨”與辭聯系,是符合劉勰用意的。
把“風骨”的“骨”說成“典故、事實”、“觀點、思理”,是不符合劉勰在《風骨》篇裡講的“骨”的。
因此這樣的駁論,恐怕是難以駁倒《劄記》的解釋的。
寇效信先生的《論“風骨”》,也駁《劄記》“風即文意,骨即文辭”的說法,認為“《文心雕龍》的‘情’、‘志’、‘意’、‘理’屬于一個範疇,而‘風’則屬于另一個範疇”。
“我們既要看到‘骨’和‘辭’相聯系的一面,也要看到二者相互區别的一面。
‘骨即文辭’論者隻看到聯系而忽視區别。
”就《劄記》看,黃侃既看到“風”與文意、“骨”與文辭有聯系的一面,也看到“意氣之駿爽者,即文風也”,“結言之端直者,即文骨也”。
那他對于“風”跟文意、“骨”跟文辭有區别的一面,不是沒有看到,隻是說得不夠明确,寇先生的駁論,正可補它的不足。
寇先生認為“‘風’是對文章情志方面的一種美學要求,隻有那種表現出由現實生活所激發的剛健純正的志氣,從而對讀者發生巨大感染力量的作品,才合乎‘風’的要求”。
“‘骨’是對于文章辭語方面的一種美學要求”;“隻有那種經過錘煉而堅實遒勁、骨鲠有力的辭語,才符合文‘骨’的要求”。
這樣的诠釋,比《劄記》有了發展。
王運熙先生《從〈文心雕龍·風骨〉談到建安風骨》中有一節《〈文心雕龍·風骨〉論風骨》,認為“《劄記》說‘風即文意’……但又說:‘情顯則文風生也。
’指出表現感情顯豁是深于風的特色。
黃氏的解釋前後有些依違兩可,關鍵在于他沒有把作品中思想感情的内容同它的外部風貌區别清楚”。
王先生指出:“風是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表現得鮮明爽朗,骨是指作品的語言質樸而勁健有力,風骨合起來,是指作品具有明朗剛健的藝術風格。
”“風的基本特征是清、顯、明,它是指作品中思想感情表現的外部風貌,即作品的藝術風格而言,而不是指思想感情的内在性質即作品思想内容而言。
”“他說風是‘志氣之符契’,意即謂風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身,而是思想感情表現于作品的外部風貌。
”這也是對《劄記》的解釋作進一步的補充。
《風骨》說:“相如賦仙”,“風力遒也”。
“揚雄曾經批評《大人賦》為‘勸而不止’……他是不會從思想内容純正的角度來贊美《大人賦》的……《大人賦》的風貌卻是遠較其代表作《子虛》、《上林》為清明,有飛動之緻,符合于‘風清而不雜’的标準,所以《風骨》就特别加以贊美了。
”“骨的基本特征是精、健,精是精要不繁蕪,健是剛健有力,都指語言文辭的特色。
”“《風骨》說:‘昔潘勖錫魏,思摹經典’,‘乃其骨髓峻也’。
漢末潘勖《冊魏公九錫文》,用語造句模仿《尚書》典诰之作,語言比較質樸而勁健有力……所以被劉勰引作文章骨峻的正面例子。
潘文歌頌曹操功德……其思想内容并無足取……”王先生這樣講風骨,把作品中思想感情的内容同它的外部風貌作了明顯的區别,是勝過《劄記》的混淆的。
三、合的較全面的解釋 牟世金先生的《從劉勰的理論體系看風骨論》,提出劉勰的理論體系來,他引《征聖》“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認為“從情志和言辭兩個方面,對内容和形式提出統一的要求,并以此為文學創作的金科玉律,這顯然可以視為劉勰論文的主導思想,也是他對文學創作的最高要求”。
再來探讨劉勰的文體論、創作論等,得出劉勰的理論體系“是以文質論為核心”。
“‘風骨’論屬于‘文質’論的範疇”,“劉勰的‘文質’論,是由‘辭’‘采’和‘情’‘理’的相互關系組成的”。
因此認為駁黃侃的“風即文意,骨即文辭”,“反駁者通常隻抓住這八個字而不及其餘,就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黃侃明明還講到‘風緣情顯,辭緣骨立’,‘結言之端直者,即文骨也’,‘意氣之駿爽者,即文風也’,‘辭精則文骨成,情顯則文風生’等等。
結合這些論述來研究,顯然黃侃論‘風骨’,并未在‘風’和‘意’、‘骨’和‘辭’之間劃等号”。
再結合劉勰理論體系的文質論說,“我們不僅可以說‘風骨’論屬‘文質’論,也可以說‘風’和‘骨’就是構成‘文質’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