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劉勰《原道》獻疑
關燈
小
中
大
>》、《莊子》稱為三玄,都屬于玄學。
《易》學是神明,那麼《老子》、《莊子》應該也屬于同一類。
可是他在《明詩》裡講:“江左篇制,溺乎玄風,嗤笑徇務之志,崇盛亡機之談。
袁孫已下,雖各有雕采,而辭趣一揆,莫與争雄。
”他又在《時序》裡說:“自中朝貴玄,江左稱盛。
因談馀氣,流成文體。
是以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
詩必柱下(老子)之旨歸,賦乃漆園(莊子)之義疏。
”他反對用玄學來作詩賦。
這裡雖沒有提到《易》學,但既反對用玄學來作詩賦,那《易》學也是玄學,當不在例外,那不又和稱《易》象與神明相矛盾嗎? 劉勰的論文原道,紀昀評:“齊梁文藻,日競雕華,标自然以為宗,是彥和吃緊為人處。
”劉勰《原道》,提出“自然”,是針對當時文風的訛詭來的。
他在《定勢》裡說:“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
原其為體,訛勢所變”,“察其訛意,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
他又說:“勢者,乘利而為制也。
如機發矢直,澗曲湍回,自然之趣也”,“譬激水不漪,槁木無陰,自然之勢也”。
他論文原道,提出自然,是要糾正當時的文弊的。
他在《序志》裡講:“惟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緻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
而去聖久遠,文體解散,辭人愛奇,言貴浮詭。
”“蓋《周書》論辭,貴乎體要。
”“訓辭之異,宜體于要。
”他認為當時的文弊,還有浮詭,糾正浮詭,要體要。
劉勰在《序志》裡說:“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聖,體乎經……”所以他寫《原道》、《征聖》、《宗經》。
他這樣做的目的,看來是有想從原道、征聖、宗經來挽救當時文弊的用意。
就他講要挽救當時的文弊,是訛濫和浮詭,要用自然和體要來加以糾正。
那他論文原道,就應該提倡自然來針對訛濫,提倡體要來針對浮詭,接下來《征聖》、《宗經》就說明聖人的經書、文辭是自然、體要的,這樣來論文原道,就像紀昀說的:“标自然以為宗,是彥和吃緊為人處。
”可是他不這樣做,他論文原道,把文推原到形文、聲文和藻采為文,那他的目的在為骈文說明,骈文的講對偶、聲律、辭藻皆原于道,即原于客觀自然。
那他的《征聖》、《宗經》,就與他在《原道》中的推原骈文的對偶、聲律、藻采連不起來了,所以他的《征聖》裡講“繁略殊形,隐顯異術”的寫作法,《宗經》裡講“文能宗經,體有六義”的寫作法,既不與救弊結合,又不與骈文的講對偶、聲律、辭藻結合了。
他又說:“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
”這裡講道、聖、文三者。
就論文原道說,這裡應先是求道,道從聖來,求道有學聖的一面,學到聖的品德,則所見亦如聖的可以得道。
聖因文以明道,文即經,則從經可以得道。
但劉勰的論文原道,不求學聖,因為他認為聖人“研神理而設教”,常人無法研究神理,不能學聖。
“聖因文以明道”,道中有神理,因此研經亦不能得神理,不能明道,所以《征聖》隻能學習“繁略殊形,隐顯異術”的寫作法,《宗經》隻能學習“體有六義”的寫作法,不能學到道。
因此他的論文原道,隻講形文、聲文的原于客觀事物,情文的原于神理,沒有道可學。
他講的“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這是承接上文“實天地之心”來的。
他又說:“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他認為《易經》的《乾卦》、《坤卦》的《文言》是“天地之心”,即聖人的制作。
因此他講的“天地之心”,即聖人之心,即懂得神理的聖人,也不可學。
因此他講的論文原道,聖既不可學,道亦不可學,因中有神理是學不到的。
後來唐人的論文原道,不講神理,所以“道沿聖以垂文”,就可以學聖以求道,“聖因文以明道”,就可學經以求道,在《征聖》、《宗經》上與劉勰講法不同了。
韓愈《答李翊書》裡說:“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要學聖,學到“仁義之人,其言藹如(狀美感)也”。
學到成為“仁義之人”,其言美感,即得道了,從學聖來求得道。
柳宗元《與韋中立論師道書》講從經求道:“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這說明劉勰的論文原道,不能使人求得道,這是他講道結合神理的害處。
《易》學是神明,那麼《老子》、《莊子》應該也屬于同一類。
可是他在《明詩》裡講:“江左篇制,溺乎玄風,嗤笑徇務之志,崇盛亡機之談。
袁孫已下,雖各有雕采,而辭趣一揆,莫與争雄。
”他又在《時序》裡說:“自中朝貴玄,江左稱盛。
因談馀氣,流成文體。
是以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
詩必柱下(老子)之旨歸,賦乃漆園(莊子)之義疏。
”他反對用玄學來作詩賦。
這裡雖沒有提到《易》學,但既反對用玄學來作詩賦,那《易》學也是玄學,當不在例外,那不又和稱《易》象與神明相矛盾嗎? 劉勰的論文原道,紀昀評:“齊梁文藻,日競雕華,标自然以為宗,是彥和吃緊為人處。
”劉勰《原道》,提出“自然”,是針對當時文風的訛詭來的。
他在《定勢》裡說:“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
原其為體,訛勢所變”,“察其訛意,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
他又說:“勢者,乘利而為制也。
如機發矢直,澗曲湍回,自然之趣也”,“譬激水不漪,槁木無陰,自然之勢也”。
他論文原道,提出自然,是要糾正當時的文弊的。
他在《序志》裡講:“惟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緻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
而去聖久遠,文體解散,辭人愛奇,言貴浮詭。
”“蓋《周書》論辭,貴乎體要。
”“訓辭之異,宜體于要。
”他認為當時的文弊,還有浮詭,糾正浮詭,要體要。
劉勰在《序志》裡說:“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聖,體乎經……”所以他寫《原道》、《征聖》、《宗經》。
他這樣做的目的,看來是有想從原道、征聖、宗經來挽救當時文弊的用意。
就他講要挽救當時的文弊,是訛濫和浮詭,要用自然和體要來加以糾正。
那他論文原道,就應該提倡自然來針對訛濫,提倡體要來針對浮詭,接下來《征聖》、《宗經》就說明聖人的經書、文辭是自然、體要的,這樣來論文原道,就像紀昀說的:“标自然以為宗,是彥和吃緊為人處。
”可是他不這樣做,他論文原道,把文推原到形文、聲文和藻采為文,那他的目的在為骈文說明,骈文的講對偶、聲律、辭藻皆原于道,即原于客觀自然。
那他的《征聖》、《宗經》,就與他在《原道》中的推原骈文的對偶、聲律、藻采連不起來了,所以他的《征聖》裡講“繁略殊形,隐顯異術”的寫作法,《宗經》裡講“文能宗經,體有六義”的寫作法,既不與救弊結合,又不與骈文的講對偶、聲律、辭藻結合了。
他又說:“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
”這裡講道、聖、文三者。
就論文原道說,這裡應先是求道,道從聖來,求道有學聖的一面,學到聖的品德,則所見亦如聖的可以得道。
聖因文以明道,文即經,則從經可以得道。
但劉勰的論文原道,不求學聖,因為他認為聖人“研神理而設教”,常人無法研究神理,不能學聖。
“聖因文以明道”,道中有神理,因此研經亦不能得神理,不能明道,所以《征聖》隻能學習“繁略殊形,隐顯異術”的寫作法,《宗經》隻能學習“體有六義”的寫作法,不能學到道。
因此他的論文原道,隻講形文、聲文的原于客觀事物,情文的原于神理,沒有道可學。
他講的“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這是承接上文“實天地之心”來的。
他又說:“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他認為《易經》的《乾卦》、《坤卦》的《文言》是“天地之心”,即聖人的制作。
因此他講的“天地之心”,即聖人之心,即懂得神理的聖人,也不可學。
因此他講的論文原道,聖既不可學,道亦不可學,因中有神理是學不到的。
後來唐人的論文原道,不講神理,所以“道沿聖以垂文”,就可以學聖以求道,“聖因文以明道”,就可學經以求道,在《征聖》、《宗經》上與劉勰講法不同了。
韓愈《答李翊書》裡說:“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要學聖,學到“仁義之人,其言藹如(狀美感)也”。
學到成為“仁義之人”,其言美感,即得道了,從學聖來求得道。
柳宗元《與韋中立論師道書》講從經求道:“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這說明劉勰的論文原道,不能使人求得道,這是他講道結合神理的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