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劉勰論“神思”
關燈
小
中
大
《神思》篇是劉勰《文心雕龍》中講創作論的第一篇。
劉勰是古代的大文學理論家,《文心雕龍》是一部傑出的文學理論著作,也是講文章的巨著。
《神思》篇既是講文學的創作論,也是講文章的寫作法。
聽聽文學理論家講寫作,對于寫作的要求,即在寫得鮮明生動方面,會有更多的體會吧。
《神思》篇是他的創作總論,也是寫作總論。
全篇可以分為五部分。
第一,主要講觀察事物和醞釀文思。
“古人雲: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謂也。
”即身在野,心在朝廷,這就叫神思,神思就是想象,也是心思,因為身在江海上,心思可以想到朝廷,很神妙,所以稱神思。
怎樣神妙呢?“文之思也,其神遠矣。
”作文的用心思,可以想得很遠。
“文之思”是指文思,即一篇文章的構思,即考慮寫什麼。
“其神”的“神”指神思。
“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裡”,心裡沉靜地注意考慮,可以想到千年以前的事;心情激動地考慮,可以想到萬裡以外的事,這些會使人激動,像看到一樣;想象是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
“寂然”即是靜靜地。
“凝慮”,集中注意考慮。
“悄焉”狀憂,指心情激動,表現在臉上。
“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想之緻乎!”上面講想象可以超越時間空間,這裡講心裡想的,可以想到聲音和形象,想到歌詠,就像聽到發出珠圓玉潤的聲音;想到風景,就像看到風卷雲舒的形色。
這些就是想象所達到的吧。
比方秦王要趕走客卿,李斯是客卿,就上書勸阻,他引了秦王的祖先秦穆公用了客卿由餘、百裡奚等人幫穆公建立霸業,秦孝公用客卿商鞅,富國強兵,這就想得很遠。
再講到秦王愛好的東西,從别國來的,像鄭國、衛國美妙動聽的音樂,比秦國的敲着瓦器發出嗚嗚聲音的音樂,要好得多。
這就想到鄭國、衛國的音樂,像聽到珠玉的聲音;又像講到别國來的綢衣和錦繡,這就喚起讀者眼裡看到的彩色。
李斯運用這種想象,舉出過去的人物、外國的東西,來說明排斥客卿的錯誤,那是看重從别國來的東西,看輕從别國來的客卿,是重物輕人,用這些話來打動秦王,使他改變趕走客卿的決定。
這就說明在寫作時運用想象的重要。
“故思理為妙,神與物遊。
”神指神思,即心思,心裡想的東西可能很多,但不一定都寫進文章裡,隻有能夠說明文章主旨的東西,才能寫進去,這就叫思理,就是想到的東西與文章内容相結合的,才可用。
這種思理是怎麼來的,是“神與物遊”來的。
“神與物遊”即心思和外物接觸。
像李斯是客卿,碰上秦國要趕走客卿這件事,他的心裡碰上這件事,就是神與物遊。
從寫作角度看,怎麼樣呢? “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
樞機方通,則物無隐貌;關鍵将塞,則神有遁心。
”神思在胸内,由志氣來統率。
志就是意志,氣就是意氣。
接觸到外界事物,産生各種想法,這屬于“志”在起作用;同時激動情緒,産生喜或恨等感情,這是“氣”在起作用。
所以文思是由志和氣統率着,志和氣是決定文思的關鍵。
觀察外物,靠耳目來聽和看,要用語言辭令來表達。
語言辭令是表達看到聽到的東西的關鍵,樞機也是關鍵的意思。
這裡有通和塞的分别。
通就是心裡想的和志氣結合,構成文思,文辭正好把它表達出來,表達得完美無缺,“物無隐貌”。
塞就是心思同志氣不一緻,不能構成文思,或者有了文思,文辭又不能完全表達。
心思不能構成文思,胡思亂想,即“神有遁心”。
比方李斯碰上秦王趕走客卿,想出一個說服秦王改變主意的理由,這個理由就是思想。
這個理由在心内就由志統率着,這個遭遇使他動了感情,這個感情就由氣統率着。
于是他想到用種種理由來說服秦王,他的文辭之美又正好表達他的文思。
這就是心思、志氣、辭令密切配合,寫出《谏逐客書》,這是通。
假如另一位被趕走的客卿,想不出說服秦王的理由,隻是埋怨秦王不該趕他走,隻是憎恨那些勸秦王趕走客卿的人,替自己抱屈,想的不在點子上,這就是“神有遁心”。
心思離開了應該考慮的問題,這就構不成文思。
要是想到了說服秦王的理由,舉不出有力的例證,寫不出動人的文辭,還是不能打動秦王使他改變主意,這是文思和文辭不一緻。
這兩種不一緻,都妨礙寫出《谏逐客書》來,這就關鍵将塞,樞機不通了。
要“志氣統其關鍵”,就是心裡想的和感觸的,即志和
劉勰是古代的大文學理論家,《文心雕龍》是一部傑出的文學理論著作,也是講文章的巨著。
《神思》篇既是講文學的創作論,也是講文章的寫作法。
聽聽文學理論家講寫作,對于寫作的要求,即在寫得鮮明生動方面,會有更多的體會吧。
《神思》篇是他的創作總論,也是寫作總論。
全篇可以分為五部分。
第一,主要講觀察事物和醞釀文思。
“古人雲: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謂也。
”即身在野,心在朝廷,這就叫神思,神思就是想象,也是心思,因為身在江海上,心思可以想到朝廷,很神妙,所以稱神思。
怎樣神妙呢?“文之思也,其神遠矣。
”作文的用心思,可以想得很遠。
“文之思”是指文思,即一篇文章的構思,即考慮寫什麼。
“其神”的“神”指神思。
“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裡”,心裡沉靜地注意考慮,可以想到千年以前的事;心情激動地考慮,可以想到萬裡以外的事,這些會使人激動,像看到一樣;想象是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
“寂然”即是靜靜地。
“凝慮”,集中注意考慮。
“悄焉”狀憂,指心情激動,表現在臉上。
“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想之緻乎!”上面講想象可以超越時間空間,這裡講心裡想的,可以想到聲音和形象,想到歌詠,就像聽到發出珠圓玉潤的聲音;想到風景,就像看到風卷雲舒的形色。
這些就是想象所達到的吧。
比方秦王要趕走客卿,李斯是客卿,就上書勸阻,他引了秦王的祖先秦穆公用了客卿由餘、百裡奚等人幫穆公建立霸業,秦孝公用客卿商鞅,富國強兵,這就想得很遠。
再講到秦王愛好的東西,從别國來的,像鄭國、衛國美妙動聽的音樂,比秦國的敲着瓦器發出嗚嗚聲音的音樂,要好得多。
這就想到鄭國、衛國的音樂,像聽到珠玉的聲音;又像講到别國來的綢衣和錦繡,這就喚起讀者眼裡看到的彩色。
李斯運用這種想象,舉出過去的人物、外國的東西,來說明排斥客卿的錯誤,那是看重從别國來的東西,看輕從别國來的客卿,是重物輕人,用這些話來打動秦王,使他改變趕走客卿的決定。
這就說明在寫作時運用想象的重要。
“故思理為妙,神與物遊。
”神指神思,即心思,心裡想的東西可能很多,但不一定都寫進文章裡,隻有能夠說明文章主旨的東西,才能寫進去,這就叫思理,就是想到的東西與文章内容相結合的,才可用。
這種思理是怎麼來的,是“神與物遊”來的。
“神與物遊”即心思和外物接觸。
像李斯是客卿,碰上秦國要趕走客卿這件事,他的心裡碰上這件事,就是神與物遊。
從寫作角度看,怎麼樣呢? “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
樞機方通,則物無隐貌;關鍵将塞,則神有遁心。
”神思在胸内,由志氣來統率。
志就是意志,氣就是意氣。
接觸到外界事物,産生各種想法,這屬于“志”在起作用;同時激動情緒,産生喜或恨等感情,這是“氣”在起作用。
所以文思是由志和氣統率着,志和氣是決定文思的關鍵。
觀察外物,靠耳目來聽和看,要用語言辭令來表達。
語言辭令是表達看到聽到的東西的關鍵,樞機也是關鍵的意思。
這裡有通和塞的分别。
通就是心裡想的和志氣結合,構成文思,文辭正好把它表達出來,表達得完美無缺,“物無隐貌”。
塞就是心思同志氣不一緻,不能構成文思,或者有了文思,文辭又不能完全表達。
心思不能構成文思,胡思亂想,即“神有遁心”。
比方李斯碰上秦王趕走客卿,想出一個說服秦王改變主意的理由,這個理由就是思想。
這個理由在心内就由志統率着,這個遭遇使他動了感情,這個感情就由氣統率着。
于是他想到用種種理由來說服秦王,他的文辭之美又正好表達他的文思。
這就是心思、志氣、辭令密切配合,寫出《谏逐客書》,這是通。
假如另一位被趕走的客卿,想不出說服秦王的理由,隻是埋怨秦王不該趕他走,隻是憎恨那些勸秦王趕走客卿的人,替自己抱屈,想的不在點子上,這就是“神有遁心”。
心思離開了應該考慮的問題,這就構不成文思。
要是想到了說服秦王的理由,舉不出有力的例證,寫不出動人的文辭,還是不能打動秦王使他改變主意,這是文思和文辭不一緻。
這兩種不一緻,都妨礙寫出《谏逐客書》來,這就關鍵将塞,樞機不通了。
要“志氣統其關鍵”,就是心裡想的和感觸的,即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