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劉勰《原道》獻疑
關燈
小
中
大
在北京大學召開的《文心雕龍》研究會上,承王元化先生惠贈大著《清園夜讀》,深受啟發。
王先生在《熊十力二三事》中稱:“十力先生在治學方面所揭橥的原則,一根柢無易其固,而裁斷必出于己,最為精審。
我自向先生請教以來,對此宗旨拳拳服膺,力求貫徹于自己的治學中。
”王先生又說明:“根柢無易其固”,指治一家之學,必先對這一家之學有較全面較正确的理解。
“裁斷必出于己”,有了較全面較正确的理解,再說出自己的裁斷。
在王先生的親切指導下,再來讀劉勰的《原道》,似有不同的體會,劉勰《序志》:“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
”那麼劉勰的《原道》,是就為文的角度來原道。
首先要看他講的:“文”指什麼,他講的“道”指什麼?他又怎樣把文推原到道。
先說“文”,他在《情采》裡說:“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性)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
”原來他講的文,有形文、聲文、情文,前兩種形文、聲文都不是文章,隻有第三種情文才是文章。
但是他在《序志》裡說:“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
”這個“為文之用心”,當然不是指織錦的用心,也不指奏樂的用心,是指寫作的用心,因此他講的形文、聲文,都不指寫作,都與他講的“為文之用心”無關,那他為什麼要講形文、聲文呢? 他在《原道》裡說:“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此蓋道之文也。
”這裡講“文之為德”,這個“德”,即韓愈《原道》裡講的“足乎己無待于外之為德”,即本身所具有的屬性。
這裡講形文,有了天地,就有天玄地黃、天圓地方的形文。
至于“林籁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锽”,此指聲文。
有了天地以後,“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這是講情文。
他又講“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這是講文采的文,他稱“立文之道,其理有三”,那他把文采的文就包含在形文、聲文、情文裡。
上面指出形文、聲文都不是寫作的文章,他講的“文心”,是“為文之用心”,是指寫作的文章,那他為什麼要講形文、聲文呢?原來他的論文原道,論的是骈文,骈文要講對偶、聲律、辭藻。
他從論骈文的角度來推原到道,把對偶推原到天玄地黃、天圓地方的形文;把聲律推原到“林籁結響”、“泉石激韻”的聲文,把辭藻推原到自然界的藻采。
他這樣論文原道,就發生兩個矛盾:一、他講“文心”,“言為文之用心”,他卻推原到形文、聲文,都和“為文之用心”無關;他講“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聖所重的文即經,聖明道的文也是經,都不是形文、聲文,這是二。
再看他說的“道”,他講“玄黃色雜,方圓體分”等,是“道之文”。
這個“道之文”指自然界的萬物的形文,這個“道”指自然界的外物,這個“文”指外物的色和形,這個“道”是“形文”的“道”,不是“情文”的“道”,即不是寫作的道,可以不論。
他又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這個“文”與言結合,是指寫作。
這個“道”指自然,是寫作之道,要求自然。
他認為當時的作品“訛濫”,“訛濫”的形成,由于矯揉造作,所以他提出自然來加以糾正,這是好的。
但他講的“道”,不光是自然,在“五性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他認為仁義禮智信發而為文章,是神理。
他又稱“若乃《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韫乎九疇”,稱為“神理”。
他在《宗經》裡說:“夫《易》惟談天,入神緻用。
”《易》是蔔蓍的書,是預蔔吉兇的,所以稱為“入神緻用”。
他在《麗辭》裡說:“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
”那他把骈文的講對偶,也歸結到神理,他在《論說》裡講到辯論有與無時,說:“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這樣論文原道,歸結到神理,與“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一緻。
說最早的人文,開始于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氣,深通于神明之道,《易》象是先于天地,即在太極。
那麼所謂神明,即神理。
他又講伏羲、孔子“研神理而設教”,那麼“神理”應該是神聖的,沒有不足的,這裡講的神理,即《易》學。
當時把《易》與《老子
王先生在《熊十力二三事》中稱:“十力先生在治學方面所揭橥的原則,一根柢無易其固,而裁斷必出于己,最為精審。
我自向先生請教以來,對此宗旨拳拳服膺,力求貫徹于自己的治學中。
”王先生又說明:“根柢無易其固”,指治一家之學,必先對這一家之學有較全面較正确的理解。
“裁斷必出于己”,有了較全面較正确的理解,再說出自己的裁斷。
在王先生的親切指導下,再來讀劉勰的《原道》,似有不同的體會,劉勰《序志》:“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
”那麼劉勰的《原道》,是就為文的角度來原道。
首先要看他講的:“文”指什麼,他講的“道”指什麼?他又怎樣把文推原到道。
先說“文”,他在《情采》裡說:“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性)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
”原來他講的文,有形文、聲文、情文,前兩種形文、聲文都不是文章,隻有第三種情文才是文章。
但是他在《序志》裡說:“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
”這個“為文之用心”,當然不是指織錦的用心,也不指奏樂的用心,是指寫作的用心,因此他講的形文、聲文,都不指寫作,都與他講的“為文之用心”無關,那他為什麼要講形文、聲文呢? 他在《原道》裡說:“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此蓋道之文也。
”這裡講“文之為德”,這個“德”,即韓愈《原道》裡講的“足乎己無待于外之為德”,即本身所具有的屬性。
這裡講形文,有了天地,就有天玄地黃、天圓地方的形文。
至于“林籁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锽”,此指聲文。
有了天地以後,“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這是講情文。
他又講“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這是講文采的文,他稱“立文之道,其理有三”,那他把文采的文就包含在形文、聲文、情文裡。
上面指出形文、聲文都不是寫作的文章,他講的“文心”,是“為文之用心”,是指寫作的文章,那他為什麼要講形文、聲文呢?原來他的論文原道,論的是骈文,骈文要講對偶、聲律、辭藻。
他從論骈文的角度來推原到道,把對偶推原到天玄地黃、天圓地方的形文;把聲律推原到“林籁結響”、“泉石激韻”的聲文,把辭藻推原到自然界的藻采。
他這樣論文原道,就發生兩個矛盾:一、他講“文心”,“言為文之用心”,他卻推原到形文、聲文,都和“為文之用心”無關;他講“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聖所重的文即經,聖明道的文也是經,都不是形文、聲文,這是二。
再看他說的“道”,他講“玄黃色雜,方圓體分”等,是“道之文”。
這個“道之文”指自然界的萬物的形文,這個“道”指自然界的外物,這個“文”指外物的色和形,這個“道”是“形文”的“道”,不是“情文”的“道”,即不是寫作的道,可以不論。
他又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這個“文”與言結合,是指寫作。
這個“道”指自然,是寫作之道,要求自然。
他認為當時的作品“訛濫”,“訛濫”的形成,由于矯揉造作,所以他提出自然來加以糾正,這是好的。
但他講的“道”,不光是自然,在“五性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他認為仁義禮智信發而為文章,是神理。
他又稱“若乃《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韫乎九疇”,稱為“神理”。
他在《宗經》裡說:“夫《易》惟談天,入神緻用。
”《易》是蔔蓍的書,是預蔔吉兇的,所以稱為“入神緻用”。
他在《麗辭》裡說:“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
”那他把骈文的講對偶,也歸結到神理,他在《論說》裡講到辯論有與無時,說:“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這樣論文原道,歸結到神理,與“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一緻。
說最早的人文,開始于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氣,深通于神明之道,《易》象是先于天地,即在太極。
那麼所謂神明,即神理。
他又講伏羲、孔子“研神理而設教”,那麼“神理”應該是神聖的,沒有不足的,這裡講的神理,即《易》學。
當時把《易》與《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