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談劉勰論“文之樞紐”
關燈
小
中
大
聖》的聖人既然是指孔子,《宗經》的經書又是指五經,所以有人認為劉勰所說的“道”是儒家的道,這是一種片面的解釋。
劉勰講“自然之道”,這個“道”來自道家,不是來自儒家。
儒家是講仁義之道。
劉勰講的道,不光有儒家之道,也有道家之道。
《諸子》篇認為諸子都符合道,“諸子者,入道見志之書”,諸子“身與時舛,志共道申”。
因此,“道”的内容極廣泛,無所不包。
儒、道、墨、名、陰陽等諸子百家都入道,不光儒家的仁義才是道。
韓愈提倡的“道”是儒家之道,因此他既反佛家,又反道家,這與劉勰不同。
《論說》篇談到儒家崇有、佛家貴無,他認為執著于“有”或強調“無”都是片面的。
“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貴無者專守于寂寥,徒銳偏解,莫詣于正理。
”最正确的是佛家:“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儒家“崇有”,講實在的;道家“貴無”,主張無為,一切聽其自然。
佛教的般若,要破除有,也要破除無,想超越有無。
劉勰認為佛教最高。
這樣說也是不正确的。
在崇有貴無問題上,還是崇有正确。
在這裡,隻是說明劉勰的所謂道,不是專講儒家之道。
那麼他在《原道》裡為什麼不講佛教之道呢?因為他是為論文而講道,他認為講文學創作,不能講佛教之道,所以他隻講《宗經》、《諸子》,不談佛經。
這是因為佛經的文字,同他要求的講究辭藻、聲律、對偶的文辭不同的緣故。
不講文學創作,那麼劉勰還是把佛教看得比儒家、道家還高。
他這樣講道是為封建皇權服務的。
當時的封建王朝要用儒家的禮制、法家的法制等來統治國家,但也要利用道家和佛教。
從封建統治者看來,它們對于欺騙、麻醉人民以鞏固統治也有用處。
凡是封建統治者需要的,劉勰也同樣認為必不可少。
劉勰在《諸子》裡隻反對法家的“棄孝廢仁”和名家的“白馬非馬”。
因為封建統治者需要法家的法制,但不要法家的“棄孝廢仁”,他們認為仁孝的人就不會犯上作亂,對鞏固統治有利。
封建統治者對于名家的正名也要,但不要“白馬非馬”,因為這會把名和實搞亂,不利于它的統治,所以劉勰反對“棄孝廢仁”和“白馬非馬”。
劉勰講的“道”既不專講儒家的道,那他為什麼要講“征聖”、“宗經”呢?為什麼要提出向聖人、經書學習呢?原來,劉勰認為向聖人和經書學習可以在寫文章時達到“六義”:感情是深切的而不是虛僞的;風格是清新的而不是雜亂的;事實是真實的而不是歪曲的;意義是直率的而不是隐晦的;文章是精練的而不是浮靡的;文采是美麗的而不是虛誇的(《宗經》)。
他的“宗經”,提出向經書學習,即是從感情、風格、事實、意義、文體和語言六個方面提出具體的寫作要求。
因此所謂“宗經”,不是指用儒家經書的思想來寫作,而是提出具體的寫文章的要求。
劉勰沒有提倡用儒家思想來進行寫作。
《諸子》篇說,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發表學說,進行争鳴,都是自己開辟一條道路,誰也不依靠誰,儒、道、名、法、陰陽各家都互不依靠。
到漢武帝定儒家于一尊,漢以後的作家寫文章,都依靠儒家思想,自己不開辟新路,因人成事,文章的力量就慢慢地衰弱了。
依靠某一種思想,文章就差;而獨立思考,文章就好。
“六國以前,去聖未遠,故能越世高談,自開戶牖;兩漢以後,體勢浸弱,雖明乎坦途,而類多依采。
”這話是說得很中肯的。
《時序》篇說,東漢文章,受儒影響大的,成就就低,不談也罷。
“文章之選,存而不論。
”又說,東晉時道家思想泛濫,作家用道家思想來寫作,不能真實反映時代,“是以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
處在亂世,文章寫得像太平時那樣。
可見他也反對用道家思想來寫作。
提倡“宗經”,又不主張用儒家思想來寫作,提倡“自然之道”,又不主張用道家思想來寫作,這是懂得作品要求創造的道理的,具有辯證觀點。
提倡“宗經”,是要向經書學習,從而達到寫作上的“六義”。
對劉勰的“宗經”,應當作這樣的理解。
認為“宗經”就是要求用儒家思想來寫作,這顯然是一種誤解。
他在《論說》裡贊美著名的論文,稱為“并師心獨見,鋒穎精密”,就是不依靠儒家或道家,是獨立思考,有創見的,文章寫得有鋒芒的,内容精密的,這是他懂得作品
劉勰講“自然之道”,這個“道”來自道家,不是來自儒家。
儒家是講仁義之道。
劉勰講的道,不光有儒家之道,也有道家之道。
《諸子》篇認為諸子都符合道,“諸子者,入道見志之書”,諸子“身與時舛,志共道申”。
因此,“道”的内容極廣泛,無所不包。
儒、道、墨、名、陰陽等諸子百家都入道,不光儒家的仁義才是道。
韓愈提倡的“道”是儒家之道,因此他既反佛家,又反道家,這與劉勰不同。
《論說》篇談到儒家崇有、佛家貴無,他認為執著于“有”或強調“無”都是片面的。
“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貴無者專守于寂寥,徒銳偏解,莫詣于正理。
”最正确的是佛家:“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儒家“崇有”,講實在的;道家“貴無”,主張無為,一切聽其自然。
佛教的般若,要破除有,也要破除無,想超越有無。
劉勰認為佛教最高。
這樣說也是不正确的。
在崇有貴無問題上,還是崇有正确。
在這裡,隻是說明劉勰的所謂道,不是專講儒家之道。
那麼他在《原道》裡為什麼不講佛教之道呢?因為他是為論文而講道,他認為講文學創作,不能講佛教之道,所以他隻講《宗經》、《諸子》,不談佛經。
這是因為佛經的文字,同他要求的講究辭藻、聲律、對偶的文辭不同的緣故。
不講文學創作,那麼劉勰還是把佛教看得比儒家、道家還高。
他這樣講道是為封建皇權服務的。
當時的封建王朝要用儒家的禮制、法家的法制等來統治國家,但也要利用道家和佛教。
從封建統治者看來,它們對于欺騙、麻醉人民以鞏固統治也有用處。
凡是封建統治者需要的,劉勰也同樣認為必不可少。
劉勰在《諸子》裡隻反對法家的“棄孝廢仁”和名家的“白馬非馬”。
因為封建統治者需要法家的法制,但不要法家的“棄孝廢仁”,他們認為仁孝的人就不會犯上作亂,對鞏固統治有利。
封建統治者對于名家的正名也要,但不要“白馬非馬”,因為這會把名和實搞亂,不利于它的統治,所以劉勰反對“棄孝廢仁”和“白馬非馬”。
劉勰講的“道”既不專講儒家的道,那他為什麼要講“征聖”、“宗經”呢?為什麼要提出向聖人、經書學習呢?原來,劉勰認為向聖人和經書學習可以在寫文章時達到“六義”:感情是深切的而不是虛僞的;風格是清新的而不是雜亂的;事實是真實的而不是歪曲的;意義是直率的而不是隐晦的;文章是精練的而不是浮靡的;文采是美麗的而不是虛誇的(《宗經》)。
他的“宗經”,提出向經書學習,即是從感情、風格、事實、意義、文體和語言六個方面提出具體的寫作要求。
因此所謂“宗經”,不是指用儒家經書的思想來寫作,而是提出具體的寫文章的要求。
劉勰沒有提倡用儒家思想來進行寫作。
《諸子》篇說,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發表學說,進行争鳴,都是自己開辟一條道路,誰也不依靠誰,儒、道、名、法、陰陽各家都互不依靠。
到漢武帝定儒家于一尊,漢以後的作家寫文章,都依靠儒家思想,自己不開辟新路,因人成事,文章的力量就慢慢地衰弱了。
依靠某一種思想,文章就差;而獨立思考,文章就好。
“六國以前,去聖未遠,故能越世高談,自開戶牖;兩漢以後,體勢浸弱,雖明乎坦途,而類多依采。
”這話是說得很中肯的。
《時序》篇說,東漢文章,受儒影響大的,成就就低,不談也罷。
“文章之選,存而不論。
”又說,東晉時道家思想泛濫,作家用道家思想來寫作,不能真實反映時代,“是以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
處在亂世,文章寫得像太平時那樣。
可見他也反對用道家思想來寫作。
提倡“宗經”,又不主張用儒家思想來寫作,提倡“自然之道”,又不主張用道家思想來寫作,這是懂得作品要求創造的道理的,具有辯證觀點。
提倡“宗經”,是要向經書學習,從而達到寫作上的“六義”。
對劉勰的“宗經”,應當作這樣的理解。
認為“宗經”就是要求用儒家思想來寫作,這顯然是一種誤解。
他在《論說》裡贊美著名的論文,稱為“并師心獨見,鋒穎精密”,就是不依靠儒家或道家,是獨立思考,有創見的,文章寫得有鋒芒的,内容精密的,這是他懂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