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文心雕龍》論文德
關燈
小
中
大
劉勰在《文心雕龍》的開頭第一句話,即《原道》的“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就提出文德。
這個文德稱為大,大到包括兩方面:一是“道之文”,一是“自然之道”。
先說“德”包括“道之文”。
這個“德”指什麼,即韓愈《原道》裡講的“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即本身所具有的屬性,所以說“與天地并生”。
有了天地,就有“玄黃色雜,方圓體分”,即有天地的色,天玄地黃,即有天地的形,天圓地方(這是古人不正确的看法),即有了一樣東西,即有它的形狀和色彩,形和色是每樣東西本身所具有的,即“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即本身所具有的屬性,這即劉勰在《情采》篇裡講的“形文”。
講到形文,《原道》裡又說:“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贲華,無待錦匠之奇。
夫豈外飾,蓋自然耳。
”這裡他又舉龍鳳虎豹本身所具有的色彩,這裡也包括形體,即兼指形和色;又舉出雲霞花朵的形和色,說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形和色,是自然形成的,即是形文。
《情采》裡又講到“聲文”和“情文”,即《原道》裡講的:“至于林籁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锽”,“聲發則文生矣”。
風吹林木發聲,泉水激石成韻,這是聲文。
有林籁就有聲,有泉石就有韻,這也是林籁泉石本身所具有的,這也是文之為德,是屬于聲文的。
《情采》說:“二曰聲文,五音是也。
”這裡含有聲音像竽瑟、球锽那樣的具有音樂美的,才成為聲文,不是雜亂的噪音也能成為聲文;這也就會有上面說的形文,要具有美的形色的才能成為形文。
《原道》又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有了心思,即有了思想感情,即要用語言來表達,有了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就有文。
《情采》說:“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五性指仁義禮智信。
他稱為情文,又稱五性,說明隻有能表達思想感情,又是合于五性的,才是情文,即對于文的内容的要求。
這種情文,即指這種思想感情,本于人的性情所發,是自然形成的,即屬人的性情本身所具的,也是文之德。
文有這三種,即形文、聲文、情文,有形即有形文,有聲即有聲文,有情即有情文。
文是形、聲、情本身所具有的屬性,這就是文之為德,所以這個德是指屬性。
再說“德”包括“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既指心生、言立、文明,出于自然,也指文的功用。
《原道》說:“元首載歌,既發吟詠之志;益稷陳谟,亦垂敷奏之風。
夏後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勳德彌缛。
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英華日新。
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複隐,精義堅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
”指出文的功用,可以表達元首的志趣,可以進陳賢臣的謀劃,可以記載大的事業,可以歌頌大的功德,可以顯示憂患,宣揚美好的事業,即屬于禮樂教化的功用。
這個德指功用說,所以說孔子“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铎起而千裡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
這類文章,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啟發人的知識,即指文的功用。
劉勰講“文之為德”,為什麼要從形文、聲文、情文的屬性講起?為什麼又要結合禮樂教化的功用來講呢?這跟他的文論有關。
他的文論,主要是講骈文,講骈文就要講究對偶、聲律、辭藻、情理。
他講形文,即講形和色,這跟骈文的講究對偶辭藻相應;他講聲文,跟骈文的講究聲律相應;他講情文,跟骈文也要講情理相應。
他認為形文、聲文、情文都出于自然,即認為骈文的講究對偶、聲律、辭藻、情理也是出于自然,這樣講可以擡高骈文的地位。
他講“文之為德”,就提到“玄黃色雜,方圓體分”,即舉天玄地黃,天圓地方,這裡就有對偶,也有色彩;又舉“日月疊璧”,“山川煥绮”;“龍鳳藻繪,虎豹炳蔚;雲霞雕色”,“草木贲華”,這裡既有對偶,又有色彩。
這一切正以骈文講究對偶、辭藻說的。
又講“林籁結響”,“泉石激韻”,正以骈文講究聲律說的。
他講情文,正如在《情采》裡要講究情理說的。
他認為形文、聲文、情文都本于自然,這樣來講“文之為德”,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講他對骈文的要求。
就形文說,他在《麗辭》裡說:“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
”認為對偶是自然形成的。
但他也指出,“劉琨詩言‘宣尼悲獲麟,西狩泣孔丘’,若斯重出,即對句之骈枝也”。
認為意思完全重複的兩句對偶,成為多餘,這就要不得了。
即骈文的對偶,要出于自然,又是必要的配合,反對不必要的重複。
再看辭藻,他在《情采》裡指出:“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
”認為文采有兩種:一種像花粉胭脂,用來美容,是外加上去的;一種是容貌本來是美的,加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笑一盼,發生光彩,這種文采是本身所具有的,不是外加上去的。
文章的文采也有這兩種:一種是用辭藻,像搽粉點胭脂;一種是表達真實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發自性情,
這個文德稱為大,大到包括兩方面:一是“道之文”,一是“自然之道”。
先說“德”包括“道之文”。
這個“德”指什麼,即韓愈《原道》裡講的“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即本身所具有的屬性,所以說“與天地并生”。
有了天地,就有“玄黃色雜,方圓體分”,即有天地的色,天玄地黃,即有天地的形,天圓地方(這是古人不正确的看法),即有了一樣東西,即有它的形狀和色彩,形和色是每樣東西本身所具有的,即“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即本身所具有的屬性,這即劉勰在《情采》篇裡講的“形文”。
講到形文,《原道》裡又說:“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贲華,無待錦匠之奇。
夫豈外飾,蓋自然耳。
”這裡他又舉龍鳳虎豹本身所具有的色彩,這裡也包括形體,即兼指形和色;又舉出雲霞花朵的形和色,說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形和色,是自然形成的,即是形文。
《情采》裡又講到“聲文”和“情文”,即《原道》裡講的:“至于林籁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锽”,“聲發則文生矣”。
風吹林木發聲,泉水激石成韻,這是聲文。
有林籁就有聲,有泉石就有韻,這也是林籁泉石本身所具有的,這也是文之為德,是屬于聲文的。
《情采》說:“二曰聲文,五音是也。
”這裡含有聲音像竽瑟、球锽那樣的具有音樂美的,才成為聲文,不是雜亂的噪音也能成為聲文;這也就會有上面說的形文,要具有美的形色的才能成為形文。
《原道》又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有了心思,即有了思想感情,即要用語言來表達,有了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就有文。
《情采》說:“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五性指仁義禮智信。
他稱為情文,又稱五性,說明隻有能表達思想感情,又是合于五性的,才是情文,即對于文的内容的要求。
這種情文,即指這種思想感情,本于人的性情所發,是自然形成的,即屬人的性情本身所具的,也是文之德。
文有這三種,即形文、聲文、情文,有形即有形文,有聲即有聲文,有情即有情文。
文是形、聲、情本身所具有的屬性,這就是文之為德,所以這個德是指屬性。
再說“德”包括“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既指心生、言立、文明,出于自然,也指文的功用。
《原道》說:“元首載歌,既發吟詠之志;益稷陳谟,亦垂敷奏之風。
夏後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勳德彌缛。
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英華日新。
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複隐,精義堅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
”指出文的功用,可以表達元首的志趣,可以進陳賢臣的謀劃,可以記載大的事業,可以歌頌大的功德,可以顯示憂患,宣揚美好的事業,即屬于禮樂教化的功用。
這個德指功用說,所以說孔子“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铎起而千裡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
這類文章,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啟發人的知識,即指文的功用。
劉勰講“文之為德”,為什麼要從形文、聲文、情文的屬性講起?為什麼又要結合禮樂教化的功用來講呢?這跟他的文論有關。
他的文論,主要是講骈文,講骈文就要講究對偶、聲律、辭藻、情理。
他講形文,即講形和色,這跟骈文的講究對偶辭藻相應;他講聲文,跟骈文的講究聲律相應;他講情文,跟骈文也要講情理相應。
他認為形文、聲文、情文都出于自然,即認為骈文的講究對偶、聲律、辭藻、情理也是出于自然,這樣講可以擡高骈文的地位。
他講“文之為德”,就提到“玄黃色雜,方圓體分”,即舉天玄地黃,天圓地方,這裡就有對偶,也有色彩;又舉“日月疊璧”,“山川煥绮”;“龍鳳藻繪,虎豹炳蔚;雲霞雕色”,“草木贲華”,這裡既有對偶,又有色彩。
這一切正以骈文講究對偶、辭藻說的。
又講“林籁結響”,“泉石激韻”,正以骈文講究聲律說的。
他講情文,正如在《情采》裡要講究情理說的。
他認為形文、聲文、情文都本于自然,這樣來講“文之為德”,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講他對骈文的要求。
就形文說,他在《麗辭》裡說:“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
”認為對偶是自然形成的。
但他也指出,“劉琨詩言‘宣尼悲獲麟,西狩泣孔丘’,若斯重出,即對句之骈枝也”。
認為意思完全重複的兩句對偶,成為多餘,這就要不得了。
即骈文的對偶,要出于自然,又是必要的配合,反對不必要的重複。
再看辭藻,他在《情采》裡指出:“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
”認為文采有兩種:一種像花粉胭脂,用來美容,是外加上去的;一種是容貌本來是美的,加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笑一盼,發生光彩,這種文采是本身所具有的,不是外加上去的。
文章的文采也有這兩種:一種是用辭藻,像搽粉點胭脂;一種是表達真實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發自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