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談《文心雕龍》
關燈
小
中
大
劉勰的《文心雕龍》,約在齊明帝建武三至四年(496—497)寫定以後,人們對它的評價是跟着文學風尚的不同而變化的。
劉勰要使自己的著作取定于當時文壇巨子沈約,沈約看了,“大重之,謂為深得文理”(《梁書·劉勰傳》)。
沈約推重這本書是确實的,因此劉勰就在梁天監初起家奉朝請,進入仕途了。
但沈約寫了《棋品序》,沒有給《文心雕龍》寫序,可見他對這本書的估價還是不夠的。
原來沈約對于文學的看法注重聲律,“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妙達此旨,始可言文”,“自騷人以來,此秘未睹”(《宋書·謝靈運傳論》)。
那麼他所大重的,主要是推重劉勰的《聲律》篇。
但《聲律》在本書中不屬于“文之樞紐”,不屬于論文的主要部分,沈約自然不可能對《文心雕龍》作出真正的估價。
後來,劉勰作了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東宮通事舍人,“昭明太子好文學,深愛接之”(本傳)。
但蕭統對文學的看法,把經、子、史都排斥在文外,對劉勰把經、子、史都納入文中自然無法贊賞。
所以本書在南北朝時期并沒有取得它應有的地位。
到了初唐,聲律論發展成為律詩,聲律的問題解決了。
論文不再受到蕭統排斥經、子、史于文外的拘束,時人看重史文,骈文還受到推重。
于是劉知幾在《史通·自序》裡稱:“詞人屬文,其體非一,譬甘辛殊味,丹素異彩。
後來祖述,識昧圓通。
家有诋诃,人相掎摭,故劉勰《文心》生焉。
”這才看到劉勰識解的圓通,能夠賞識文學的甘辛丹素,對這本書的認識進了一步。
劉勰的《原道》、《征聖》、《宗經》,沒有得到南北朝時崇尚聲律、對偶、辭藻的文學家的贊賞。
到了中唐,韓愈、柳宗元發動了古文運動,主張原道、征聖、宗經,和劉勰的主張一緻了。
可是韓愈反對骈文而提倡古文,反對骈文的聲律而講“文以氣為主”。
劉勰的著作是骈文,他提倡聲律、對偶、辭藻,那他的著作自然不可能得到古文家的賞識了。
到了晚唐,古文和骈文之争又趨和緩。
這時,人們又看到了這本書的價值。
陸龜蒙說:“劉生吐英辯,上下窮高卑。
下臻宋與齊,上指軒從羲。
豈但标八索,殆将包兩儀。
人謠洞野老,騷怨明湘累(屈原)。
立本以緻诘,驅宏來抵。
清如朔雪嚴,緩若春煙羸。
或欲開戶牖,或将飾纓。
雖非倚天劍,亦是囊中錐。
皆由内史意,緻得東莞詞。
”(《襲美先輩以龜蒙所獻五百言既蒙見和,複示榮唱,至于千字,提獎之重,蔑有稱實,再抒鄙懷,用伸酬謝》)這是唐人最推重本書的話,評價得比較全面。
指出它立本、驅宏,顯得它能為探本之論,規模宏大;指出它開戶牖,有創見;是囊中錐,能脫穎而出;但非倚天劍,不把它評價過高。
指出它由内史意,如内史的诏王治,有助于治道。
這比劉知幾的稱贊更顯得全面些。
到了宋朝,歐陽修繼承韓愈發動古文運動,加上道學家重道輕文,本書又不被稱賞。
黃庭堅《山谷書牍·與王立之書》:“劉勰《文心雕龍》、劉子玄《史通》,此二書曾讀否?所論雖未極高,然譏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也。
”隻賞識本書中的譏古人,論文病,未免所見者小。
明曹學佺稱:“文之一字最為宋人所忌,加以‘雕龍’之号,則目不閱此書矣。
”(《文心雕龍序》) 到了明朝,李夢陽、何景明崛起,認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非是者弗道”,“古文之法亡于韓”。
于是南朝的骈文同唐宋的古文都被貶斥,這也破除了古文家對骈文的輕視,本書又受到看重。
張之象序稱它:“揚搉古今,品藻得失,持獨斷以定群嚣,證往哲以覺來彥,蓋作者之章程,藝林之準的也。
”指出它的文論有獨斷的創見,可以啟發後學。
到了清朝,本書更受重視。
章學誠稱:“《詩品》之于論詩,視《文心雕龍》之于論文,皆專門名家、勒為成書之初祖也。
《文心》體大而慮周,《詩品》思深而意遠。
蓋《文心》籠罩群言,而《詩品》深從六藝溯流别也。
”(《文史通義·詩話》)又稱“自出心裁,發揮道妙”(《校雠通義·宗劉》)。
譚獻稱:“并世則《詩品》讓能,後來則《史通》失隽。
文苑之學,寡二少雙。
立言宏旨,在于述聖宗經,所以群言就冶,衆妙朝宗者也。
”(《複堂日記》) 姑且不論這些贊美的話是否恰當,從這部書在曆代的遭遇來看,當本書所用的骈文受到古文家的歧視時,它就不被重視,抛掉了這種歧視,就越來越受到看重,越來越看到作為文學理論上的價值。
所謂“體大而慮周”,“文苑之學,寡二少雙”,都是作為文學理論著作來推重的。
一 評價劉勰的《文心雕龍》,要論世知人,看他在文學理論上比前人有什麼發展,在文學批評史上占什麼地位,看他對當時和以後的創作起什麼作用,有什麼影響,有什麼值得借鑒的。
這樣,是不是可以對它有一個比較正确的認識。
劉勰的生平 《梁書·劉勰傳》裡對劉勰的生平作了簡略的叙述。
關于他的生卒,範文瀾在《文心雕龍·序志》注裡考定他的生卒年約為宋泰始元年(465)到梁普通三年(522)。
那是根據《文心雕龍》寫定之年推算的。
劉毓崧認為《時序》稱“皇齊馭寶”,“于‘齊’上加一‘皇’字”;“至齊之四主,唯文帝以身後追尊,止稱為帝,餘并稱祖稱宗”;“于齊則竭力頌美,絕無規過之詞”;“東昏上高宗之廟号,系永泰元年八月事,據‘高宗興運’之語,則成書必在是月以後,梁武受和帝之禅位,系中興二年四月事,據‘皇齊馭寶’之語,則成書必在是月以前。
其間首尾相距,将及四載。
所謂今聖曆方興者,雖未嘗明有所指,然以史傳核之,當是指和帝而非東昏也。
”因此推定《文心雕龍》約寫定于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501—502)。
《序志》稱“齒在逾立”才著作《文心雕龍》,上推三十多年,劉勰約生于宋明帝泰始元年前後。
劉勰把《文心雕龍》送請沈約鑒定,當在齊末梁初,所以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就“起家奉朝請”,當是沈約推重後的事。
他在梁代做東宮通事舍人等官,曾上表請改用蔬果來祭天地。
按《梁書·武帝紀》,天監十六年(517)十月,開始用蔬果祭宗廟。
那麼劉勰上表當在這年十月以後。
他上表後遷步兵校尉,當在十七年。
僧祐在十七年五月卒(《高僧傳》),梁武帝派劉勰去與慧震整理經藏,當在僧祐卒後,可能在十八年。
整理經藏當需要幾年工夫,完成後出家,出家後不滿一年去世。
他的去世當在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前後,約五十八歲。
劉勰的家世,本傳稱“祖靈真,宋司空秀之弟也”。
《宋書·劉秀之傳》稱劉秀之“家貧,求為廣陵郡丞”。
又說他是“劉穆之從兄子也”。
又《劉穆之傳》稱穆之做琅邪内史府的主簿,是宋高祖的心腹大臣。
他自稱“家本貧賤,贍生多缺”。
劉裕上表稱他“爰自布衣,協佐義始”。
可見和秀之都是出身素族。
劉勰“父尚,越騎校尉”。
當時的士族,在經濟上有田園别墅供其享受,在政治上可以“平流進取,坐至公卿”(《南齊書·褚淵王儉傳論》)。
士族做官,擔任清要之職,像秘書郎、著作佐郎,很快可以升遷;或黃門侍郎和散騎侍郎,所謂“黃、散之職,故須人門兼美”(《陳書·蔡凝傳》)。
因此像劉秀之的求為郡丞,穆之的任主簿,劉尚的任越騎校尉,都不屬于士族入仕的清要之職,也可見劉勰一族是素族而非士族。
劉勰家貧,“依沙門僧祐”,他的《文心雕龍》寫定後,裝作“貨鬻者”去求沈約,這些也顯出他是素族寒門。
劉勰“依沙門僧祐,與之居處,積十餘年,遂博通經論。
因區别部類,錄而序之。
今定林寺經藏,勰所定也”(本傳)。
可見劉勰的依靠僧祐,同投靠廟宇來逃避租役的不同,是替僧祐編定經藏。
經藏編定後,僧祐又“使人抄撰要事,為《三藏記》、《法苑記》、《世界記》、《釋迦譜》及《弘明集》等,皆行于世”(慧皎《高僧傳·釋僧祐傳》)。
既然經藏是劉勰編定的,那麼僧祐使人編定的《三藏記》等五部書,可能都是劉勰編定的。
範文瀾稱:“彥和精湛佛理,《文心》之作,科條分明,往古所無。
自《書記》篇以上,即所謂界品也,《神思》篇以下,即所謂問論也。
蓋采取釋書法式而為之,故能理明晰若此。
”他對經藏“區别部類”,同于“論文叙筆”的“囿别區分”。
至于“綱領明”,“毛目顯”(《序志》),同編經藏的要明綱領,顯毛目也是一緻的。
劉勰“博通經論”是不是用佛教的因明(相當于邏輯)來立論呢?從《文心雕龍·論說》看,應該是的。
唐玄奘的《因明入正理論》提出“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
指出論辯分真能立、真能破與似能立、似能破,都是啟悟他人的。
《論說》指出“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論如析薪,貴能破理。
斤利者越理而橫斷,辭辨者反義而取通,覽文雖巧,而檢迹如妄”。
這裡指出“辨正然否”,就是分别真能立、真能破與似能立、似能破,指出“破理”,正指兩種“破”說的。
“越理橫斷”是似能破,“反義取通”是似能立。
這種似能立和似能破都不是真能立與真能破,就其“似”說,是“覽文雖巧”;就其不是“真”說,是“檢迹如妄”。
又說“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偏解即似能立、似能破,正理才是真能立、真能破。
《因明入正理論》又說:“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
”指出真現量、真比量與似現量、似比量都是自己悟入的。
現量相當于直覺,如色、聲、香、味、觸;比量相當于推理,如見煙推知有火。
《論說》說:“窮于有數,追于無形,迹堅求通,鈎深取極,乃百慮之筌蹄,萬事之權衡也。
”有數同無形相對,包括現量的直覺在内,無形指比量的推理。
對現量所感覺到的要“迹堅求通”,對比量的無形的推理的要“鈎深取極”,進行推理。
不論直覺和推理都要透過表象求得自悟,所以都是“百慮之筌蹄”。
這裡也有“辨正然否”,即有真現量、真比量與似現量、似比量的分别。
劉勰《文心雕龍》所以立論綿密,這同他運用佛學的因明是分不開的。
劉勰出身庶族,這跟他的著作《文心雕龍》有沒有關系呢?有的。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在《程器》篇釋道:“爾時之人,其文名籍甚者,多生于華宗貴胄,布衣之士,不易見重于世。
蓋自魏文時創為九品中正之法,日久弊生,劉毅已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之議,宋齊以來,循之未改。
”“是六代甄拔人才,終不出此制,于是士流鹹重門第,而寒族無進身之階,此舍人所以興歎也。
”在《程器》裡劉勰有沒有這種感歎呢?他歎息“将相以位隆特達,文士以職卑多诮”。
他所說的将相有管仲、吳起、陳平、绛、灌,都不是出身世家大族;他說的文士,像孔融、陸機倒是世族。
因此,他并沒有士族和庶族不平的感歎,劉永濟的議論是不符合實際的。
那麼在《程器》裡有沒有反映他出身素族的感歎呢?有。
當時的士族可以“平流進取,坐至公卿”,因此不肯“屈志戎旅”(《宋書·王昙首傳》)。
于是庶族出身的将吏,便以軍功進身。
《程器》裡感歎道:“豈以好文而不練武哉?”“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這是針對當時士族鄙薄武事,将吏不習文事的感歎。
當時的士族,盤踞高位,不屑留心吏治,崇尚玄虛。
他們隻關心保持門閥世族的地位,對于政治的得失、朝代的更換,反而像與己無關似的。
因此,《程器》裡提出要“發揮事業”,“摛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梁”,是針對士族的崇尚玄虛說的。
正由于他出身素族,所以他的《程器》針對士族的這種流弊說,正如同他的論文,要“矯訛翻淺”,糾正淫濫,又是針對士族的文風說的。
劉勰所處的時代 劉勰經曆了宋齊梁三個朝代,那是一個變動的時代。
這個變動是從東漢末年開始的。
從黃巾起義摧毀了東漢王朝大一統以後,豪族地主紛紛武裝割據,東漢時州郡向朝廷推薦人才的察舉制度遭到破壞。
魏文帝代之以九品中正制,在政治上給予豪族地主特權,以取得他們的支持。
從兩晉到宋齊時代,經曆了少數民族和漢族統治者争奪政權的長期戰亂,分成南北朝,南朝更要取得從中原遷來的和南方土著的豪族地主的支持,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胄攝高位,英俊沉下僚”。
劉勰出身寒門,隻好“窮則獨善以垂文”,去著作《文心雕龍》,想取得有權力者的賞識,達到“達則奉時以騁節”(《程器》)的目的。
再就當時的學術思想說,東漢王朝提倡今文經學,宣揚谶緯迷信。
到東漢後期,馬融提倡古文經學,不宣揚谶緯迷信,兼注《老子》。
馬融是大儒,這說明儒家學風開始在變。
到曹操提倡刑名,儒家禮教更受沖擊。
王弼、何晏用老莊思想來講《易經》,《易》與《老子》、《莊子》稱為三玄,玄學盛極一時。
宋文帝時,設立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四館,說明玄學雖然盛行,但封建王朝還得依靠儒學的禮制來治國。
劉勰的《文心雕龍》提出《征聖》、《宗經》,正是這種推重儒學思想的表現,他的提倡“自然之道”(《原道》),又是受玄學的影響。
再就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看,早在後漢靈帝,“頗好俳辭,下習其風,益尚華靡”。
曹操着重刑名,“文體因之,漸趨清峻”。
加上禮教受到沖擊,道家思想擡頭,“漸尚通侻,侻則侈陳哀樂,通則漸藻玄思”。
漢末,“諸方棋峙,乘時之士頗慕縱橫。
騁詞之風肇端于此”(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
晉初,“潘陸特秀”,“缛旨星稠,繁文绮合”,更其崇尚華藻。
“有晉中興,玄風獨振,為學窮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馳騁文辭,義殚乎此。
”(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劉勰也指出後漢靈帝“時好辭制”,“招集淺陋”。
東晉時“中朝貴玄,江左稱盛。
因談餘氣,流成文體”(《時序》)。
批評“江左篇制,溺乎玄風”(《明詩》)。
劉勰還指出當時文風的流弊:“辭人愛奇,言貴浮詭。
飾羽尚畫,文貴鞶帨。
離本彌甚,将遂訛濫。
”(《序志》)後來裴子野撰《雕蟲論》,指出“淫文破典,斐爾為功”,跟劉勰的批評是一緻的。
再就漢末以來的文學理論說,曹丕在《典論·論文》裡提出“詩賦欲麗”,陸機在《文賦》裡提出“詩緣情而绮靡,賦體物而浏亮”。
這種理論适應于當時追求文辭華靡的需要。
劉勰恢複了儒家“詩言志”的提法,還提出“詩者,持也,持人性情”,提出“順美匡惡”的美刺作用。
這是為了要挽救浮靡的文風。
總的看來,劉勰認為“江左篇制,溺乎玄風”(《明詩》),對玄學是貶抑的;但說“何晏之徒,始盛玄論”,贊美他們的文章“并師心獨見,鋒穎精密”(《論說》),又極力推尊玄論了。
“魏晉淺而绮,宋初訛而新”(《通變》),對魏晉宋的文學是貶抑的;但又稱建安文學“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贊美“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明詩》),又兼贊晉代作家了。
這種看似矛盾的說法,應該怎樣解釋呢? 章太炎《五朝學》稱:“夫馳說者,不務綜終始,苟以玄學為诟。
其惟大雅,推見至隐,知風之自玄學者,固不與藝術文行迕,且翼扶之。
昔者阮鹹任達不拘,荀勖與論音律,自以弗逮。
宗少文達生死分,然能為金石弄。
戴颙述莊周大旨,而制新弄十五部,合《何嘗》《白鹄》二聲以為一調。
殷仲堪能清言,善屬文,醫術亦究眇微。
雷次宗、周續之皆事沙門慧遠,尤明三禮。
關康之散發被黃巾,申王弼《易》,而就沙門支僧納學算,眇盡其能,又造《禮論》十卷。
下逮文儒,祖沖之始定圓率,至今為繩墨,其綴術文最深,而史在《文學傳》(《南史》)。
謝莊善辭賦,顧嘗制木方丈,圖山川土地各有分理,離之則州郡殊,合之則宇内一。
徐陵雖華,猶能草陳律,非專為美言也。
夫經莫穹乎禮樂,政莫要乎律令,技莫微乎算術,形莫急乎藥石。
五朝諸名士皆綜之。
其
劉勰要使自己的著作取定于當時文壇巨子沈約,沈約看了,“大重之,謂為深得文理”(《梁書·劉勰傳》)。
沈約推重這本書是确實的,因此劉勰就在梁天監初起家奉朝請,進入仕途了。
但沈約寫了《棋品序》,沒有給《文心雕龍》寫序,可見他對這本書的估價還是不夠的。
原來沈約對于文學的看法注重聲律,“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妙達此旨,始可言文”,“自騷人以來,此秘未睹”(《宋書·謝靈運傳論》)。
那麼他所大重的,主要是推重劉勰的《聲律》篇。
但《聲律》在本書中不屬于“文之樞紐”,不屬于論文的主要部分,沈約自然不可能對《文心雕龍》作出真正的估價。
後來,劉勰作了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東宮通事舍人,“昭明太子好文學,深愛接之”(本傳)。
但蕭統對文學的看法,把經、子、史都排斥在文外,對劉勰把經、子、史都納入文中自然無法贊賞。
所以本書在南北朝時期并沒有取得它應有的地位。
到了初唐,聲律論發展成為律詩,聲律的問題解決了。
論文不再受到蕭統排斥經、子、史于文外的拘束,時人看重史文,骈文還受到推重。
于是劉知幾在《史通·自序》裡稱:“詞人屬文,其體非一,譬甘辛殊味,丹素異彩。
後來祖述,識昧圓通。
家有诋诃,人相掎摭,故劉勰《文心》生焉。
”這才看到劉勰識解的圓通,能夠賞識文學的甘辛丹素,對這本書的認識進了一步。
劉勰的《原道》、《征聖》、《宗經》,沒有得到南北朝時崇尚聲律、對偶、辭藻的文學家的贊賞。
到了中唐,韓愈、柳宗元發動了古文運動,主張原道、征聖、宗經,和劉勰的主張一緻了。
可是韓愈反對骈文而提倡古文,反對骈文的聲律而講“文以氣為主”。
劉勰的著作是骈文,他提倡聲律、對偶、辭藻,那他的著作自然不可能得到古文家的賞識了。
到了晚唐,古文和骈文之争又趨和緩。
這時,人們又看到了這本書的價值。
陸龜蒙說:“劉生吐英辯,上下窮高卑。
下臻宋與齊,上指軒從羲。
豈但标八索,殆将包兩儀。
人謠洞野老,騷怨明湘累(屈原)。
立本以緻诘,驅宏來抵。
清如朔雪嚴,緩若春煙羸。
或欲開戶牖,或将飾纓。
雖非倚天劍,亦是囊中錐。
皆由内史意,緻得東莞詞。
”(《襲美先輩以龜蒙所獻五百言既蒙見和,複示榮唱,至于千字,提獎之重,蔑有稱實,再抒鄙懷,用伸酬謝》)這是唐人最推重本書的話,評價得比較全面。
指出它立本、驅宏,顯得它能為探本之論,規模宏大;指出它開戶牖,有創見;是囊中錐,能脫穎而出;但非倚天劍,不把它評價過高。
指出它由内史意,如内史的诏王治,有助于治道。
這比劉知幾的稱贊更顯得全面些。
到了宋朝,歐陽修繼承韓愈發動古文運動,加上道學家重道輕文,本書又不被稱賞。
黃庭堅《山谷書牍·與王立之書》:“劉勰《文心雕龍》、劉子玄《史通》,此二書曾讀否?所論雖未極高,然譏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也。
”隻賞識本書中的譏古人,論文病,未免所見者小。
明曹學佺稱:“文之一字最為宋人所忌,加以‘雕龍’之号,則目不閱此書矣。
”(《文心雕龍序》) 到了明朝,李夢陽、何景明崛起,認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非是者弗道”,“古文之法亡于韓”。
于是南朝的骈文同唐宋的古文都被貶斥,這也破除了古文家對骈文的輕視,本書又受到看重。
張之象序稱它:“揚搉古今,品藻得失,持獨斷以定群嚣,證往哲以覺來彥,蓋作者之章程,藝林之準的也。
”指出它的文論有獨斷的創見,可以啟發後學。
到了清朝,本書更受重視。
章學誠稱:“《詩品》之于論詩,視《文心雕龍》之于論文,皆專門名家、勒為成書之初祖也。
《文心》體大而慮周,《詩品》思深而意遠。
蓋《文心》籠罩群言,而《詩品》深從六藝溯流别也。
”(《文史通義·詩話》)又稱“自出心裁,發揮道妙”(《校雠通義·宗劉》)。
譚獻稱:“并世則《詩品》讓能,後來則《史通》失隽。
文苑之學,寡二少雙。
立言宏旨,在于述聖宗經,所以群言就冶,衆妙朝宗者也。
”(《複堂日記》) 姑且不論這些贊美的話是否恰當,從這部書在曆代的遭遇來看,當本書所用的骈文受到古文家的歧視時,它就不被重視,抛掉了這種歧視,就越來越受到看重,越來越看到作為文學理論上的價值。
所謂“體大而慮周”,“文苑之學,寡二少雙”,都是作為文學理論著作來推重的。
一 評價劉勰的《文心雕龍》,要論世知人,看他在文學理論上比前人有什麼發展,在文學批評史上占什麼地位,看他對當時和以後的創作起什麼作用,有什麼影響,有什麼值得借鑒的。
這樣,是不是可以對它有一個比較正确的認識。
劉勰的生平 《梁書·劉勰傳》裡對劉勰的生平作了簡略的叙述。
關于他的生卒,範文瀾在《文心雕龍·序志》注裡考定他的生卒年約為宋泰始元年(465)到梁普通三年(522)。
那是根據《文心雕龍》寫定之年推算的。
劉毓崧認為《時序》稱“皇齊馭寶”,“于‘齊’上加一‘皇’字”;“至齊之四主,唯文帝以身後追尊,止稱為帝,餘并稱祖稱宗”;“于齊則竭力頌美,絕無規過之詞”;“東昏上高宗之廟号,系永泰元年八月事,據‘高宗興運’之語,則成書必在是月以後,梁武受和帝之禅位,系中興二年四月事,據‘皇齊馭寶’之語,則成書必在是月以前。
其間首尾相距,将及四載。
所謂今聖曆方興者,雖未嘗明有所指,然以史傳核之,當是指和帝而非東昏也。
”因此推定《文心雕龍》約寫定于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501—502)。
《序志》稱“齒在逾立”才著作《文心雕龍》,上推三十多年,劉勰約生于宋明帝泰始元年前後。
劉勰把《文心雕龍》送請沈約鑒定,當在齊末梁初,所以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就“起家奉朝請”,當是沈約推重後的事。
他在梁代做東宮通事舍人等官,曾上表請改用蔬果來祭天地。
按《梁書·武帝紀》,天監十六年(517)十月,開始用蔬果祭宗廟。
那麼劉勰上表當在這年十月以後。
他上表後遷步兵校尉,當在十七年。
僧祐在十七年五月卒(《高僧傳》),梁武帝派劉勰去與慧震整理經藏,當在僧祐卒後,可能在十八年。
整理經藏當需要幾年工夫,完成後出家,出家後不滿一年去世。
他的去世當在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前後,約五十八歲。
劉勰的家世,本傳稱“祖靈真,宋司空秀之弟也”。
《宋書·劉秀之傳》稱劉秀之“家貧,求為廣陵郡丞”。
又說他是“劉穆之從兄子也”。
又《劉穆之傳》稱穆之做琅邪内史府的主簿,是宋高祖的心腹大臣。
他自稱“家本貧賤,贍生多缺”。
劉裕上表稱他“爰自布衣,協佐義始”。
可見和秀之都是出身素族。
劉勰“父尚,越騎校尉”。
當時的士族,在經濟上有田園别墅供其享受,在政治上可以“平流進取,坐至公卿”(《南齊書·褚淵王儉傳論》)。
士族做官,擔任清要之職,像秘書郎、著作佐郎,很快可以升遷;或黃門侍郎和散騎侍郎,所謂“黃、散之職,故須人門兼美”(《陳書·蔡凝傳》)。
因此像劉秀之的求為郡丞,穆之的任主簿,劉尚的任越騎校尉,都不屬于士族入仕的清要之職,也可見劉勰一族是素族而非士族。
劉勰家貧,“依沙門僧祐”,他的《文心雕龍》寫定後,裝作“貨鬻者”去求沈約,這些也顯出他是素族寒門。
劉勰“依沙門僧祐,與之居處,積十餘年,遂博通經論。
因區别部類,錄而序之。
今定林寺經藏,勰所定也”(本傳)。
可見劉勰的依靠僧祐,同投靠廟宇來逃避租役的不同,是替僧祐編定經藏。
經藏編定後,僧祐又“使人抄撰要事,為《三藏記》、《法苑記》、《世界記》、《釋迦譜》及《弘明集》等,皆行于世”(慧皎《高僧傳·釋僧祐傳》)。
既然經藏是劉勰編定的,那麼僧祐使人編定的《三藏記》等五部書,可能都是劉勰編定的。
範文瀾稱:“彥和精湛佛理,《文心》之作,科條分明,往古所無。
自《書記》篇以上,即所謂界品也,《神思》篇以下,即所謂問論也。
蓋采取釋書法式而為之,故能理明晰若此。
”他對經藏“區别部類”,同于“論文叙筆”的“囿别區分”。
至于“綱領明”,“毛目顯”(《序志》),同編經藏的要明綱領,顯毛目也是一緻的。
劉勰“博通經論”是不是用佛教的因明(相當于邏輯)來立論呢?從《文心雕龍·論說》看,應該是的。
唐玄奘的《因明入正理論》提出“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
指出論辯分真能立、真能破與似能立、似能破,都是啟悟他人的。
《論說》指出“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論如析薪,貴能破理。
斤利者越理而橫斷,辭辨者反義而取通,覽文雖巧,而檢迹如妄”。
這裡指出“辨正然否”,就是分别真能立、真能破與似能立、似能破,指出“破理”,正指兩種“破”說的。
“越理橫斷”是似能破,“反義取通”是似能立。
這種似能立和似能破都不是真能立與真能破,就其“似”說,是“覽文雖巧”;就其不是“真”說,是“檢迹如妄”。
又說“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偏解即似能立、似能破,正理才是真能立、真能破。
《因明入正理論》又說:“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
”指出真現量、真比量與似現量、似比量都是自己悟入的。
現量相當于直覺,如色、聲、香、味、觸;比量相當于推理,如見煙推知有火。
《論說》說:“窮于有數,追于無形,迹堅求通,鈎深取極,乃百慮之筌蹄,萬事之權衡也。
”有數同無形相對,包括現量的直覺在内,無形指比量的推理。
對現量所感覺到的要“迹堅求通”,對比量的無形的推理的要“鈎深取極”,進行推理。
不論直覺和推理都要透過表象求得自悟,所以都是“百慮之筌蹄”。
這裡也有“辨正然否”,即有真現量、真比量與似現量、似比量的分别。
劉勰《文心雕龍》所以立論綿密,這同他運用佛學的因明是分不開的。
劉勰出身庶族,這跟他的著作《文心雕龍》有沒有關系呢?有的。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在《程器》篇釋道:“爾時之人,其文名籍甚者,多生于華宗貴胄,布衣之士,不易見重于世。
蓋自魏文時創為九品中正之法,日久弊生,劉毅已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之議,宋齊以來,循之未改。
”“是六代甄拔人才,終不出此制,于是士流鹹重門第,而寒族無進身之階,此舍人所以興歎也。
”在《程器》裡劉勰有沒有這種感歎呢?他歎息“将相以位隆特達,文士以職卑多诮”。
他所說的将相有管仲、吳起、陳平、绛、灌,都不是出身世家大族;他說的文士,像孔融、陸機倒是世族。
因此,他并沒有士族和庶族不平的感歎,劉永濟的議論是不符合實際的。
那麼在《程器》裡有沒有反映他出身素族的感歎呢?有。
當時的士族可以“平流進取,坐至公卿”,因此不肯“屈志戎旅”(《宋書·王昙首傳》)。
于是庶族出身的将吏,便以軍功進身。
《程器》裡感歎道:“豈以好文而不練武哉?”“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這是針對當時士族鄙薄武事,将吏不習文事的感歎。
當時的士族,盤踞高位,不屑留心吏治,崇尚玄虛。
他們隻關心保持門閥世族的地位,對于政治的得失、朝代的更換,反而像與己無關似的。
因此,《程器》裡提出要“發揮事業”,“摛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梁”,是針對士族的崇尚玄虛說的。
正由于他出身素族,所以他的《程器》針對士族的這種流弊說,正如同他的論文,要“矯訛翻淺”,糾正淫濫,又是針對士族的文風說的。
劉勰所處的時代 劉勰經曆了宋齊梁三個朝代,那是一個變動的時代。
這個變動是從東漢末年開始的。
從黃巾起義摧毀了東漢王朝大一統以後,豪族地主紛紛武裝割據,東漢時州郡向朝廷推薦人才的察舉制度遭到破壞。
魏文帝代之以九品中正制,在政治上給予豪族地主特權,以取得他們的支持。
從兩晉到宋齊時代,經曆了少數民族和漢族統治者争奪政權的長期戰亂,分成南北朝,南朝更要取得從中原遷來的和南方土著的豪族地主的支持,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胄攝高位,英俊沉下僚”。
劉勰出身寒門,隻好“窮則獨善以垂文”,去著作《文心雕龍》,想取得有權力者的賞識,達到“達則奉時以騁節”(《程器》)的目的。
再就當時的學術思想說,東漢王朝提倡今文經學,宣揚谶緯迷信。
到東漢後期,馬融提倡古文經學,不宣揚谶緯迷信,兼注《老子》。
馬融是大儒,這說明儒家學風開始在變。
到曹操提倡刑名,儒家禮教更受沖擊。
王弼、何晏用老莊思想來講《易經》,《易》與《老子》、《莊子》稱為三玄,玄學盛極一時。
宋文帝時,設立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四館,說明玄學雖然盛行,但封建王朝還得依靠儒學的禮制來治國。
劉勰的《文心雕龍》提出《征聖》、《宗經》,正是這種推重儒學思想的表現,他的提倡“自然之道”(《原道》),又是受玄學的影響。
再就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看,早在後漢靈帝,“頗好俳辭,下習其風,益尚華靡”。
曹操着重刑名,“文體因之,漸趨清峻”。
加上禮教受到沖擊,道家思想擡頭,“漸尚通侻,侻則侈陳哀樂,通則漸藻玄思”。
漢末,“諸方棋峙,乘時之士頗慕縱橫。
騁詞之風肇端于此”(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
晉初,“潘陸特秀”,“缛旨星稠,繁文绮合”,更其崇尚華藻。
“有晉中興,玄風獨振,為學窮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馳騁文辭,義殚乎此。
”(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劉勰也指出後漢靈帝“時好辭制”,“招集淺陋”。
東晉時“中朝貴玄,江左稱盛。
因談餘氣,流成文體”(《時序》)。
批評“江左篇制,溺乎玄風”(《明詩》)。
劉勰還指出當時文風的流弊:“辭人愛奇,言貴浮詭。
飾羽尚畫,文貴鞶帨。
離本彌甚,将遂訛濫。
”(《序志》)後來裴子野撰《雕蟲論》,指出“淫文破典,斐爾為功”,跟劉勰的批評是一緻的。
再就漢末以來的文學理論說,曹丕在《典論·論文》裡提出“詩賦欲麗”,陸機在《文賦》裡提出“詩緣情而绮靡,賦體物而浏亮”。
這種理論适應于當時追求文辭華靡的需要。
劉勰恢複了儒家“詩言志”的提法,還提出“詩者,持也,持人性情”,提出“順美匡惡”的美刺作用。
這是為了要挽救浮靡的文風。
總的看來,劉勰認為“江左篇制,溺乎玄風”(《明詩》),對玄學是貶抑的;但說“何晏之徒,始盛玄論”,贊美他們的文章“并師心獨見,鋒穎精密”(《論說》),又極力推尊玄論了。
“魏晉淺而绮,宋初訛而新”(《通變》),對魏晉宋的文學是貶抑的;但又稱建安文學“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贊美“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明詩》),又兼贊晉代作家了。
這種看似矛盾的說法,應該怎樣解釋呢? 章太炎《五朝學》稱:“夫馳說者,不務綜終始,苟以玄學為诟。
其惟大雅,推見至隐,知風之自玄學者,固不與藝術文行迕,且翼扶之。
昔者阮鹹任達不拘,荀勖與論音律,自以弗逮。
宗少文達生死分,然能為金石弄。
戴颙述莊周大旨,而制新弄十五部,合《何嘗》《白鹄》二聲以為一調。
殷仲堪能清言,善屬文,醫術亦究眇微。
雷次宗、周續之皆事沙門慧遠,尤明三禮。
關康之散發被黃巾,申王弼《易》,而就沙門支僧納學算,眇盡其能,又造《禮論》十卷。
下逮文儒,祖沖之始定圓率,至今為繩墨,其綴術文最深,而史在《文學傳》(《南史》)。
謝莊善辭賦,顧嘗制木方丈,圖山川土地各有分理,離之則州郡殊,合之則宇内一。
徐陵雖華,猶能草陳律,非專為美言也。
夫經莫穹乎禮樂,政莫要乎律令,技莫微乎算術,形莫急乎藥石。
五朝諸名士皆綜之。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