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談《文心雕龍》
關燈
小
中
大
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于骨。
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
當時的作品,像《雕蟲論》所批評的:“繁華蘊藻”,“其興浮,其志弱”,像《南齊書·文學傳論》所指出的:“啟心閑繹,托辭華曠”,“緝事比類,非對不發,博物可嘉,職成拘制”。
《詩品序》稱“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抄”,“于是庸音雜體,人各為容”,“獨觀謂為警策,衆睹終淪平鈍”。
看這三家所指出的缺點:一是内容貧乏,追求辭藻,缺乏思想性;二是堆砌典故,形同抄書。
這兩種缺點,造成作品的興浮志弱,雖巧绮而不得體要,雖有含蓄而不深刻,庸俗平鈍。
這樣的作品,不可能成為“化感之本源”,缺乏“意氣駿爽”,談不上風。
堆砌典故,浮文弱植,談不上骨。
提出風骨來,正是糾正當時文弊。
強調“志氣”,要有思想内容,有生命生氣。
強調“化感”,要能感動人,有教化作用。
強調骨,要使作品能夠站立起來。
有了風骨,才能像鷹隼那樣飛騰。
講風骨,還要“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後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風骨》)。
要深通世情的變化,明白各種不同的文學體式,然後産生新意,用奇辭來表達,這樣才能激動讀者,起到化感作用。
用實踐來檢驗,唐朝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指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
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歎。
”陳子昂指出的文章道弊,正是劉勰等人所指出的當時的文弊;“彩麗競繁”是追求辭藻,“興寄都絕”是缺乏思想性,沒有化感作用。
他要用漢魏風骨來挽救,這正是劉勰提出風骨的用意。
隻是劉勰所處的時代,豪門世族正過着奢侈淫靡的生活,浮靡的文風正是這種生活的反映。
當時的文學,正在堕落到宮體詩的路上去。
劉勰的地位低微,不可能挽救這種風氣。
直到陳子昂接着提出風骨來,才開一代詩風,起到挽救文風的作用。
這更顯示了劉勰提出風骨的正确,及其在文學理論上的傑出貢獻。
當時的論文,像蕭統提出“綜緝辭采”,“錯比文華”;蕭繹提出“至如文者,惟須绮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金樓子·立言篇》);鐘嵘提出:“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詩品序》),指出文采、聲律、情韻為文,沒有提到形象。
劉勰在《比興》裡提到:“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這裡指出用聲貌來比,像用竽籁的聲音來比“纖條悲鳴”,用慈父之畜子來比箫聲的優柔溫潤。
這叫“拟容取心”,拟容即“或方于貌”,用形貌來作比;取心即“或拟于心”,用事物來比心思。
這就是用形象來作比。
《物色》裡指出“寫氣圖貌”,即圖寫形貌。
“體物為妙,功在密附。
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故能瞻言而見貌,即字而知時也。
”這就強調描繪形貌。
在《誇飾》裡指出:“神道難摹,精言不能追其極;形器易寫,壯辭可得喻其真。
”又指出“故自天地以降,豫入聲貌,文辭所被,誇飾恒存”。
這裡提出寫聲貌,寫形器,也跟描繪形象有關。
“言峻則嵩高極天,論狹則河不容舠,說多則子孫千億,稱少則民靡孑遺。
” 劉勰提到了三種形象描寫。
一種是比喻,有拟容的或方于貌,用形象來描繪形貌,使形象更為突出;有取心的或拟于心,用具體的比喻來比抽象的心意,這就比較接近于文學上的形象描繪了。
一種是描繪物色,通過描繪使物色如在目前,并把作者的情緒表達出來。
一種是誇張,用形象來誇張。
劉勰在當時就能提出這三種形象描繪來,是非常突出的成就。
對于《物色》裡的描繪形象,劉永濟在《校釋》裡指出:“蓋神物交融,亦有分别,有物來動情者焉,有情往感物者焉;物來動情者,情随物遷,彼物象之慘舒,即吾心之憂虞也,故曰‘随物宛轉’;情往感物者,物因情變,以内心之悲樂,為外境之歡戚也,故曰‘與心徘徊’。
前者文家謂之無我之境,或曰寫境;後者文家謂之有我之境,或曰造境。
”這裡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境界說,“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即“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
劉勰講《物色》,有沒有這樣分呢?他說:“寫氣圖貌,既随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并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
”這裡講的“寫氣”指形容出日雨雪等,“圖貌”指形容桃花楊柳等。
那是根據日出、桃花等物來形容的,所以是随物宛轉。
“屬采”指用辭采,如“灼灼”、“依依”等,“附聲”指形容聲音,即“喈喈”、“喓喓”等。
這裡的“屬采”,用“灼灼”、“喈喈”,既是“随物”,又是“與心”,“随物”指貌,“與心”指情,所以“情貌無遺”。
因此,這裡的“随物”“與心”是互文。
用“依依”來寫楊柳,既是“随物”,狀楊柳之态;又是“與心”,表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這裡情物交融。
不是“随物”是寫實,“與心”是理想,不是“随物”是無我,“與心”是有我。
在“依依”裡既有物又有我,不是物我分開,而是物我交融的。
因此,用有我無我、理想寫實來解釋這段話,顯然是不确切的。
這裡又講到“以少總多”,即指用“依依”這樣的形容詞,既描寫了楊柳之态,又抒寫了惜别之情,即情貌無遺,所以是以少總多,沒有其他深意。
在《比興》裡,有“稱名也小,取類也大”,這是指興。
“觀夫興之托谕,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關雎有别,故後妃方德;屍鸠貞一,故夫人象義。
”稱名小,即指雎鸠屍鸠;取類大,即指淑女比雎鸠有用情不二之德,夫人比屍鸠有貞一之德。
這樣講即小見大、以少總多,指興說。
劉安《離騷傳》(見《史記·屈原傳》)講“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迩而見義遠”,是指《離騷》的創作說的。
因此,劉安指出文小指大、類近義遠,跟劉勰講的即小見大、以少總多,表面相似,但一講《離騷》的志潔行廉的表達法,一講興,其實是不同的。
再看聲律,當時的文學,雖有浮靡的文弊,但在聲律的研究上卻有了突破。
劉勰既看到了“為文者淫麗而煩濫”(《情采》),卻肯定當時的作品在聲律上的成就。
鐘嵘在《詩品》裡提到當時作品有用事和蕪蔓的缺點,沒有提到當時文學淫濫的毛病,對聲律抱着否定态度,說:“昔曹劉殆文章之聖,陸謝為體貳之才,銳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聞宮商之辨,四聲之論。
”“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聲律耶?”在這方面,劉勰的見解高出鐘嵘。
自從四聲說産生以後,要把四聲五音運用到作品的聲律上去。
沈約提出使“宮羽相變,低昂舛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
一簡之内,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陸厥《與沈約書》)。
當時,沈約已經認識到把五音四聲運用到作品的聲律上去,要加以簡化,五音簡化為宮羽兩部分,四聲簡化為低昂或浮聲切響或輕重兩部分。
分成兩部分有利于制定作品的聲律。
當時的聲律還正在醞釀階段,沒有成熟。
沈約制定了八病說,鐘嵘所謂“使文多拘忌”。
劉勰既不同于鐘嵘的否定聲律,也不同于沈約的制定八病,給聲律的發展指出一條路來。
他接受了把四聲分成低昂、浮切或輕重的兩分法,分成“聲有飛沉”,飛指昂、浮、輕,沉指低、切、重。
他指出“沉則響發而(如)斷,飛則聲飏不還,并辘轳交往,逆鱗相比,迕其際會,則往蹇來連”。
他指出飛沉要調配得當,像辘轳交往,即飛沉互相交錯,不能老用飛的或老用沉的,調配不得當,就違反聲律的要求。
通過實踐來檢驗,唐代律詩的形成,正是把四聲簡化為平仄,給以适當的調配形成的。
這說明劉勰對聲律所提出的意見,是正确的,具有指導作用。
劉勰在創作論上的成就,不論在構思的意匠經營上,文思的開塞上,作家和作品的風格上,文學的通變上,情采的内容和形式上,各種修辭手法上,都提出了新的見解,構成了《文心雕龍》的體大慮周,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六 其他 《文心雕龍》的第四部分,《時序》講文學史,《才略》講作家論,《知音》講鑒賞論,這三篇比較重要。
在《時序》裡,劉勰想探索文學發展的規律,他看到曆代的文學有種種變化,有的是發展,有的是倒退。
在《通變》裡指出從“黃唐淳而質”到“商周麗而雅”是發展,從“楚漢侈而豔”到“宋初訛而新”是趨向倒退。
《時序》對這種看法作了具體說明。
像“屈平聯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風雲”,能夠“籠罩雅頌”,還在發展;後漢末的“樂松之徒,招集淺陋”,就是倒退。
建安文學的“志深筆長,梗概多氣”,又有發展;“中朝貴玄,江左稱盛”,又有倒退。
他從而總結出“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指出文學的發展或倒退,同當時的世情和時序有關,即同當時的風尚、學術和政教有關。
“漸靡儒風”,“中朝貴玄”,按照一種思想來創作,都對創作不利。
他這種看法,比起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裡提到“自漢至魏”“文體三變”,“莫不同祖風騷;徒以賞好異情,故意制相詭”,隻看到作家的愛好不同。
相較之下,劉勰的看法就高明得多。
在這裡,劉勰已經接觸到文學同社會的關系。
再把這種關系同他在《諸子》、《論說》裡強調“越世高談,自開戶牖”,“師心獨見”聯系起來;把他一方面批評“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定勢》),一方面又推重建安文學,推重魏晉的論文聯系起來,就可以看到他總結出的規律,即如依傍一種思想,不論是儒家的、道家的,都會妨礙創作,隻有“師心獨見”,“自開戶牖”,才能創作出傑出作品來。
創作不能脫離時代,要求新變,但“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辨騷》),有新變而不失正,華實結合。
還要“為情而造文”,“要約而寫真”(《情采》),寫真實的感情。
這樣來總結寫作規律,可以說達到了當時文學理論的最高成就,值得我們作為創作的借鑒。
在作家論裡,他也貫徹了上述的創作觀點。
他不光提出“屈宋以《楚辭》發采”,也提到“樂毅報書辨而義”,“李斯自奏麗而動”,“嵇康師心以遣論,阮籍使氣以命詩”,既着眼在他們的“師心獨見”,也看到他們的各具風格。
對司馬相如,既稱他“洞入誇豔”,又指出“理不勝辭”,稱“桓譚著論”,又稱他“不及麗文”,即從華實兼備的觀點來立論的。
稱殷仲文、謝叔源“缥缈浮音”,“大澆文意”,就是沒有“為情而造文”,不能“要約而寫真”。
他是根據總結出的創作規律來評論作家的。
他的鑒賞論,既指出“文情難鑒”,又認為作品是可以理解的,作者的情思是可以探索的,即作家和作品是可知的。
“披文以入情”,“觇文辄見其心。
豈成篇之足深,患識照之自淺耳”,不是作家和作品不好理解,是在于識鑒太淺,所以要“圓照”“博觀”。
“閱喬嶽以形培,酌滄波以喻畎浍”,在博觀中要進行比較,既看到泰山,也看到土堆;既看到滄海,也看到水溝;既看到偉大作品之所以為偉大,也看到一般作品之所以為一般,這才達到圓照。
于是提出六觀來,這六觀同他對創作規律的認識也是結合的。
一觀位體,即“設情以位體”,觀作者的情思;二觀置辭,看文采;三觀通變;四觀奇正,看新變,要酌奇而不失正。
把情思同通變、奇正結合,看作者有沒有師心獨見,有沒有新變;把情思同文采結合,看是不是華實兼備;把情思同奇正結合,看是不是酌奇而不失正。
再跟過去的作品比較,是泰山還是土堆就容易分别了。
劉勰提出“文變染乎世情”,那麼,他的文學理論有沒有受當時玄風的影響呢?總的說來,劉勰從創作的角度,對玄學有所采納,也有所批判。
在有利于糾正當時文風的矯揉造作方面,他對玄學的貴自然是采納的,但對“江左篇制,溺乎玄風”,以緻弄到“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他是提出批判的。
總之,劉勰對玄學的看法,是有這樣分别的。
玄學在自然與名教問題上,何劭《王弼傳》裡講王弼說:“聖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
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
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于物者也。
今以其無累,便謂不複應物,失之多矣。
”劉勰的思想,與這個說法比較相近。
他在《原道》裡講聖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同聖人“體沖和以通無”,“茂于人者神明也”是相似的。
又說“文王憂患”,顯得聖人也有五情。
《征聖》裡講“政化貴文”、“事迹貴文”、“修身貴文”,又能“鑒周日月,妙極機神”,同聖人的“應物而無累于物”是相似的。
《明詩》裡說:“人禀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這也是應物無累,所以合乎自然。
劉勰受玄學思想影響,還表現在對王弼的“言不盡意”論上。
《序志》說:“但言不盡意,聖人所難;識在瓶管,何能矩矱。
”又在《論說》裡提到論文“乃百慮之筌蹄,萬事之權衡也”。
《隐秀》裡說:“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這些都和言不盡意論有關。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章》裡說:“意以象(卦象)盡,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忘象。
”意是通過卦象得到完全表達,卦象是通過語言來說明。
用語言來說明卦象,不能把卦象的含意完全說清楚,所以真正懂得卦象的忘掉言語,因為他所懂得的已超過言語所說的,所以可以忘掉言語。
卦象是用來保存聖人的用意的,聖人的用意比卦象豐富,所以懂得聖人的用意的可以忘掉卦象。
筌所以捕魚,得魚而忘筌,蹄所以捕兔,得兔而忘蹄。
言和象好比筌蹄,得象忘言。
照這種理論,得象忘言,就沒有作品了;得意忘象,就沒有象了。
作品卻是用言寫象,不能忘言忘象。
所以劉勰雖然受言不盡意的影響,但并不根據這種理論來論文。
相反,他認為言是可以盡意的。
《定勢》說:“繪事圖色,文辭盡情。
”認為事物是可以描繪的,情理是可以用文辭來表達的。
在《神思》裡提出“樞機方通,則物無隐貌”。
物象是可以無隐地描繪的。
“言授于意,密則無際。
”用言語來達意,可以密則無際,這是他從寫作的角度,既看到“言不盡意”,語言在達意方面有距離;又看到言意的密接。
因此要講究各種寫作方法,來打破言意的距離,達到文辭盡情。
這是劉勰論文的成功處。
總之,劉勰的文學理論“體大而慮周”,突過前人,可資借鑒。
但在個别論點上也有不如前人或不足處,像不如《淮南子·道應》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接觸到詩歌和勞動的關系。
在論樂府詩上,不注意“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提法。
跟同時代的人相比,像鐘嵘《詩品序》的推重五言詩,稱為“五言居文辭之要,是衆作之有滋味者也”,指出五言詩“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
在對五言詩的看法上勝過劉勰。
蕭統在《陶淵明集序》裡稱“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衆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
橫素波而傍流,幹青雲而直上”。
對陶詩極為推重,識力超過劉勰。
最後,引錢锺書先生的一段話作結: 《文心雕龍·諸子》篇先以“孟轲膺儒”與“莊周述道”并列,及乎衡鑒文辭,則道孟荀而不及莊,獨标“列禦寇之書,氣偉而采奇”;《時序》篇亦稱孟荀而遺莊,至于《情采》篇不過借莊子語以明藻繪之不可或缺而已。
蓋劉勰不解于諸子中拔《莊子》,正如其不解于史傳中拔《史記》,于詩詠中拔陶潛;綜核群倫,則優為之,破格殊倫,識猶未逮。
……韓愈《進學解》:“下逮莊騷,太史所錄。
”《送孟東野序》複以莊周、屈原、司馬遷同與“善鳴”之數;柳宗元《與楊京兆憑書》、《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舉古來文人之雄,莊屈馬赫然亦在,列與班皆未挂齒。
文章具眼,來者難誣,以迄今茲,遂成公論。
……然劉氏失之于莊耳,于列未為不得也。
列固衆作之有滋味者,視莊徐行稍後。
(《管錐編·張湛注列子》)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于骨。
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
當時的作品,像《雕蟲論》所批評的:“繁華蘊藻”,“其興浮,其志弱”,像《南齊書·文學傳論》所指出的:“啟心閑繹,托辭華曠”,“緝事比類,非對不發,博物可嘉,職成拘制”。
《詩品序》稱“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抄”,“于是庸音雜體,人各為容”,“獨觀謂為警策,衆睹終淪平鈍”。
看這三家所指出的缺點:一是内容貧乏,追求辭藻,缺乏思想性;二是堆砌典故,形同抄書。
這兩種缺點,造成作品的興浮志弱,雖巧绮而不得體要,雖有含蓄而不深刻,庸俗平鈍。
這樣的作品,不可能成為“化感之本源”,缺乏“意氣駿爽”,談不上風。
堆砌典故,浮文弱植,談不上骨。
提出風骨來,正是糾正當時文弊。
強調“志氣”,要有思想内容,有生命生氣。
強調“化感”,要能感動人,有教化作用。
強調骨,要使作品能夠站立起來。
有了風骨,才能像鷹隼那樣飛騰。
講風骨,還要“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後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風骨》)。
要深通世情的變化,明白各種不同的文學體式,然後産生新意,用奇辭來表達,這樣才能激動讀者,起到化感作用。
用實踐來檢驗,唐朝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指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
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歎。
”陳子昂指出的文章道弊,正是劉勰等人所指出的當時的文弊;“彩麗競繁”是追求辭藻,“興寄都絕”是缺乏思想性,沒有化感作用。
他要用漢魏風骨來挽救,這正是劉勰提出風骨的用意。
隻是劉勰所處的時代,豪門世族正過着奢侈淫靡的生活,浮靡的文風正是這種生活的反映。
當時的文學,正在堕落到宮體詩的路上去。
劉勰的地位低微,不可能挽救這種風氣。
直到陳子昂接着提出風骨來,才開一代詩風,起到挽救文風的作用。
這更顯示了劉勰提出風骨的正确,及其在文學理論上的傑出貢獻。
當時的論文,像蕭統提出“綜緝辭采”,“錯比文華”;蕭繹提出“至如文者,惟須绮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金樓子·立言篇》);鐘嵘提出:“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詩品序》),指出文采、聲律、情韻為文,沒有提到形象。
劉勰在《比興》裡提到:“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這裡指出用聲貌來比,像用竽籁的聲音來比“纖條悲鳴”,用慈父之畜子來比箫聲的優柔溫潤。
這叫“拟容取心”,拟容即“或方于貌”,用形貌來作比;取心即“或拟于心”,用事物來比心思。
這就是用形象來作比。
《物色》裡指出“寫氣圖貌”,即圖寫形貌。
“體物為妙,功在密附。
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故能瞻言而見貌,即字而知時也。
”這就強調描繪形貌。
在《誇飾》裡指出:“神道難摹,精言不能追其極;形器易寫,壯辭可得喻其真。
”又指出“故自天地以降,豫入聲貌,文辭所被,誇飾恒存”。
這裡提出寫聲貌,寫形器,也跟描繪形象有關。
“言峻則嵩高極天,論狹則河不容舠,說多則子孫千億,稱少則民靡孑遺。
” 劉勰提到了三種形象描寫。
一種是比喻,有拟容的或方于貌,用形象來描繪形貌,使形象更為突出;有取心的或拟于心,用具體的比喻來比抽象的心意,這就比較接近于文學上的形象描繪了。
一種是描繪物色,通過描繪使物色如在目前,并把作者的情緒表達出來。
一種是誇張,用形象來誇張。
劉勰在當時就能提出這三種形象描繪來,是非常突出的成就。
對于《物色》裡的描繪形象,劉永濟在《校釋》裡指出:“蓋神物交融,亦有分别,有物來動情者焉,有情往感物者焉;物來動情者,情随物遷,彼物象之慘舒,即吾心之憂虞也,故曰‘随物宛轉’;情往感物者,物因情變,以内心之悲樂,為外境之歡戚也,故曰‘與心徘徊’。
前者文家謂之無我之境,或曰寫境;後者文家謂之有我之境,或曰造境。
”這裡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境界說,“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即“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
劉勰講《物色》,有沒有這樣分呢?他說:“寫氣圖貌,既随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并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
”這裡講的“寫氣”指形容出日雨雪等,“圖貌”指形容桃花楊柳等。
那是根據日出、桃花等物來形容的,所以是随物宛轉。
“屬采”指用辭采,如“灼灼”、“依依”等,“附聲”指形容聲音,即“喈喈”、“喓喓”等。
這裡的“屬采”,用“灼灼”、“喈喈”,既是“随物”,又是“與心”,“随物”指貌,“與心”指情,所以“情貌無遺”。
因此,這裡的“随物”“與心”是互文。
用“依依”來寫楊柳,既是“随物”,狀楊柳之态;又是“與心”,表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這裡情物交融。
不是“随物”是寫實,“與心”是理想,不是“随物”是無我,“與心”是有我。
在“依依”裡既有物又有我,不是物我分開,而是物我交融的。
因此,用有我無我、理想寫實來解釋這段話,顯然是不确切的。
這裡又講到“以少總多”,即指用“依依”這樣的形容詞,既描寫了楊柳之态,又抒寫了惜别之情,即情貌無遺,所以是以少總多,沒有其他深意。
在《比興》裡,有“稱名也小,取類也大”,這是指興。
“觀夫興之托谕,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關雎有别,故後妃方德;屍鸠貞一,故夫人象義。
”稱名小,即指雎鸠屍鸠;取類大,即指淑女比雎鸠有用情不二之德,夫人比屍鸠有貞一之德。
這樣講即小見大、以少總多,指興說。
劉安《離騷傳》(見《史記·屈原傳》)講“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迩而見義遠”,是指《離騷》的創作說的。
因此,劉安指出文小指大、類近義遠,跟劉勰講的即小見大、以少總多,表面相似,但一講《離騷》的志潔行廉的表達法,一講興,其實是不同的。
再看聲律,當時的文學,雖有浮靡的文弊,但在聲律的研究上卻有了突破。
劉勰既看到了“為文者淫麗而煩濫”(《情采》),卻肯定當時的作品在聲律上的成就。
鐘嵘在《詩品》裡提到當時作品有用事和蕪蔓的缺點,沒有提到當時文學淫濫的毛病,對聲律抱着否定态度,說:“昔曹劉殆文章之聖,陸謝為體貳之才,銳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聞宮商之辨,四聲之論。
”“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聲律耶?”在這方面,劉勰的見解高出鐘嵘。
自從四聲說産生以後,要把四聲五音運用到作品的聲律上去。
沈約提出使“宮羽相變,低昂舛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
一簡之内,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陸厥《與沈約書》)。
當時,沈約已經認識到把五音四聲運用到作品的聲律上去,要加以簡化,五音簡化為宮羽兩部分,四聲簡化為低昂或浮聲切響或輕重兩部分。
分成兩部分有利于制定作品的聲律。
當時的聲律還正在醞釀階段,沒有成熟。
沈約制定了八病說,鐘嵘所謂“使文多拘忌”。
劉勰既不同于鐘嵘的否定聲律,也不同于沈約的制定八病,給聲律的發展指出一條路來。
他接受了把四聲分成低昂、浮切或輕重的兩分法,分成“聲有飛沉”,飛指昂、浮、輕,沉指低、切、重。
他指出“沉則響發而(如)斷,飛則聲飏不還,并辘轳交往,逆鱗相比,迕其際會,則往蹇來連”。
他指出飛沉要調配得當,像辘轳交往,即飛沉互相交錯,不能老用飛的或老用沉的,調配不得當,就違反聲律的要求。
通過實踐來檢驗,唐代律詩的形成,正是把四聲簡化為平仄,給以适當的調配形成的。
這說明劉勰對聲律所提出的意見,是正确的,具有指導作用。
劉勰在創作論上的成就,不論在構思的意匠經營上,文思的開塞上,作家和作品的風格上,文學的通變上,情采的内容和形式上,各種修辭手法上,都提出了新的見解,構成了《文心雕龍》的體大慮周,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六 其他 《文心雕龍》的第四部分,《時序》講文學史,《才略》講作家論,《知音》講鑒賞論,這三篇比較重要。
在《時序》裡,劉勰想探索文學發展的規律,他看到曆代的文學有種種變化,有的是發展,有的是倒退。
在《通變》裡指出從“黃唐淳而質”到“商周麗而雅”是發展,從“楚漢侈而豔”到“宋初訛而新”是趨向倒退。
《時序》對這種看法作了具體說明。
像“屈平聯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風雲”,能夠“籠罩雅頌”,還在發展;後漢末的“樂松之徒,招集淺陋”,就是倒退。
建安文學的“志深筆長,梗概多氣”,又有發展;“中朝貴玄,江左稱盛”,又有倒退。
他從而總結出“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指出文學的發展或倒退,同當時的世情和時序有關,即同當時的風尚、學術和政教有關。
“漸靡儒風”,“中朝貴玄”,按照一種思想來創作,都對創作不利。
他這種看法,比起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裡提到“自漢至魏”“文體三變”,“莫不同祖風騷;徒以賞好異情,故意制相詭”,隻看到作家的愛好不同。
相較之下,劉勰的看法就高明得多。
在這裡,劉勰已經接觸到文學同社會的關系。
再把這種關系同他在《諸子》、《論說》裡強調“越世高談,自開戶牖”,“師心獨見”聯系起來;把他一方面批評“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定勢》),一方面又推重建安文學,推重魏晉的論文聯系起來,就可以看到他總結出的規律,即如依傍一種思想,不論是儒家的、道家的,都會妨礙創作,隻有“師心獨見”,“自開戶牖”,才能創作出傑出作品來。
創作不能脫離時代,要求新變,但“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辨騷》),有新變而不失正,華實結合。
還要“為情而造文”,“要約而寫真”(《情采》),寫真實的感情。
這樣來總結寫作規律,可以說達到了當時文學理論的最高成就,值得我們作為創作的借鑒。
在作家論裡,他也貫徹了上述的創作觀點。
他不光提出“屈宋以《楚辭》發采”,也提到“樂毅報書辨而義”,“李斯自奏麗而動”,“嵇康師心以遣論,阮籍使氣以命詩”,既着眼在他們的“師心獨見”,也看到他們的各具風格。
對司馬相如,既稱他“洞入誇豔”,又指出“理不勝辭”,稱“桓譚著論”,又稱他“不及麗文”,即從華實兼備的觀點來立論的。
稱殷仲文、謝叔源“缥缈浮音”,“大澆文意”,就是沒有“為情而造文”,不能“要約而寫真”。
他是根據總結出的創作規律來評論作家的。
他的鑒賞論,既指出“文情難鑒”,又認為作品是可以理解的,作者的情思是可以探索的,即作家和作品是可知的。
“披文以入情”,“觇文辄見其心。
豈成篇之足深,患識照之自淺耳”,不是作家和作品不好理解,是在于識鑒太淺,所以要“圓照”“博觀”。
“閱喬嶽以形培,酌滄波以喻畎浍”,在博觀中要進行比較,既看到泰山,也看到土堆;既看到滄海,也看到水溝;既看到偉大作品之所以為偉大,也看到一般作品之所以為一般,這才達到圓照。
于是提出六觀來,這六觀同他對創作規律的認識也是結合的。
一觀位體,即“設情以位體”,觀作者的情思;二觀置辭,看文采;三觀通變;四觀奇正,看新變,要酌奇而不失正。
把情思同通變、奇正結合,看作者有沒有師心獨見,有沒有新變;把情思同文采結合,看是不是華實兼備;把情思同奇正結合,看是不是酌奇而不失正。
再跟過去的作品比較,是泰山還是土堆就容易分别了。
劉勰提出“文變染乎世情”,那麼,他的文學理論有沒有受當時玄風的影響呢?總的說來,劉勰從創作的角度,對玄學有所采納,也有所批判。
在有利于糾正當時文風的矯揉造作方面,他對玄學的貴自然是采納的,但對“江左篇制,溺乎玄風”,以緻弄到“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他是提出批判的。
總之,劉勰對玄學的看法,是有這樣分别的。
玄學在自然與名教問題上,何劭《王弼傳》裡講王弼說:“聖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
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
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于物者也。
今以其無累,便謂不複應物,失之多矣。
”劉勰的思想,與這個說法比較相近。
他在《原道》裡講聖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同聖人“體沖和以通無”,“茂于人者神明也”是相似的。
又說“文王憂患”,顯得聖人也有五情。
《征聖》裡講“政化貴文”、“事迹貴文”、“修身貴文”,又能“鑒周日月,妙極機神”,同聖人的“應物而無累于物”是相似的。
《明詩》裡說:“人禀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這也是應物無累,所以合乎自然。
劉勰受玄學思想影響,還表現在對王弼的“言不盡意”論上。
《序志》說:“但言不盡意,聖人所難;識在瓶管,何能矩矱。
”又在《論說》裡提到論文“乃百慮之筌蹄,萬事之權衡也”。
《隐秀》裡說:“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這些都和言不盡意論有關。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章》裡說:“意以象(卦象)盡,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忘象。
”意是通過卦象得到完全表達,卦象是通過語言來說明。
用語言來說明卦象,不能把卦象的含意完全說清楚,所以真正懂得卦象的忘掉言語,因為他所懂得的已超過言語所說的,所以可以忘掉言語。
卦象是用來保存聖人的用意的,聖人的用意比卦象豐富,所以懂得聖人的用意的可以忘掉卦象。
筌所以捕魚,得魚而忘筌,蹄所以捕兔,得兔而忘蹄。
言和象好比筌蹄,得象忘言。
照這種理論,得象忘言,就沒有作品了;得意忘象,就沒有象了。
作品卻是用言寫象,不能忘言忘象。
所以劉勰雖然受言不盡意的影響,但并不根據這種理論來論文。
相反,他認為言是可以盡意的。
《定勢》說:“繪事圖色,文辭盡情。
”認為事物是可以描繪的,情理是可以用文辭來表達的。
在《神思》裡提出“樞機方通,則物無隐貌”。
物象是可以無隐地描繪的。
“言授于意,密則無際。
”用言語來達意,可以密則無際,這是他從寫作的角度,既看到“言不盡意”,語言在達意方面有距離;又看到言意的密接。
因此要講究各種寫作方法,來打破言意的距離,達到文辭盡情。
這是劉勰論文的成功處。
總之,劉勰的文學理論“體大而慮周”,突過前人,可資借鑒。
但在個别論點上也有不如前人或不足處,像不如《淮南子·道應》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接觸到詩歌和勞動的關系。
在論樂府詩上,不注意“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提法。
跟同時代的人相比,像鐘嵘《詩品序》的推重五言詩,稱為“五言居文辭之要,是衆作之有滋味者也”,指出五言詩“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
在對五言詩的看法上勝過劉勰。
蕭統在《陶淵明集序》裡稱“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衆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
橫素波而傍流,幹青雲而直上”。
對陶詩極為推重,識力超過劉勰。
最後,引錢锺書先生的一段話作結: 《文心雕龍·諸子》篇先以“孟轲膺儒”與“莊周述道”并列,及乎衡鑒文辭,則道孟荀而不及莊,獨标“列禦寇之書,氣偉而采奇”;《時序》篇亦稱孟荀而遺莊,至于《情采》篇不過借莊子語以明藻繪之不可或缺而已。
蓋劉勰不解于諸子中拔《莊子》,正如其不解于史傳中拔《史記》,于詩詠中拔陶潛;綜核群倫,則優為之,破格殊倫,識猶未逮。
……韓愈《進學解》:“下逮莊騷,太史所錄。
”《送孟東野序》複以莊周、屈原、司馬遷同與“善鳴”之數;柳宗元《與楊京兆憑書》、《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舉古來文人之雄,莊屈馬赫然亦在,列與班皆未挂齒。
文章具眼,來者難誣,以迄今茲,遂成公論。
……然劉氏失之于莊耳,于列未為不得也。
列固衆作之有滋味者,視莊徐行稍後。
(《管錐編·張湛注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