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談《文心雕龍》
關燈
小
中
大
這都是片面的。
應把“自然之道”和“神理”結合起來看,他是二元論者。
這三種說法中,把“神理”說成客觀規律,像上文指出的很難成立。
剩下來的問題:一、自然之道是不是客觀規律;二、先有天地後有人以及“虐民構敵”、“無恃神”等話能不能證明道是客觀規律;三、《滅惑論》裡的道同《原道》的道是不是有相反的一面。
《原道》裡講的“自然之道”有兩點: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二、“玄黃色雜,方圓體分”,龍鳳藻繪,虎豹炳蔚,雲霞雕色,草木贲華,林籁結響,泉石激韻,“夫豈外飾,蓋自然耳”。
先看第一點,要是孤立起來看,可以說成存在決定思維。
但就全篇來看,這個“心”是承“天地之心”來的;“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這個“心”又是産生言立而文明的心。
這個産生言立而文明的天地之心是怎樣的呢?“人文之元,肇自太極。
幽贊神明,《易》象惟先。
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可見這個“天地之心”是承接“《乾》《坤》兩位,獨制《文言》”來的;是從聖人深通神明,體會肇自太極的“人文之元”來的。
那就可見這個“心”不是一般人的心,是深通神明的聖人的心;這個言和文不是一般的言和文,是聖人獨制《文言》的“言之文也”。
因此,這個“道”也不是自然形成的客觀規律,是“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的“道心”、“神理”,而“道心”、“神理”是先天地而存在的,是先驗的。
二、自然界的天地、雲霞、動物、植物都有文采,林籁、泉石都有聲韻,這些都是自然形成的。
劉勰講這些想說明什麼呢?“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
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無文欤?”原來他是用自然界的物的有文采聲韻,來說明有心就有文。
但他又怕讀者誤認為一般的心都有文,緊接着點明“人文之元,肇自太極”。
原來他是從原道的角度來論文,所以要追究到“人文之元”,最早的“人文”,能夠體現神理的文。
他認為隻有聖人能體察神理來制文,這又跟神理結合了。
再有,劉勰講玄黃、方圓、日月、山川、動植、泉石都有文,是用來說明“有心之器”也是有文的。
他要講的文,是當時提倡的講究文采、對偶、聲律的骈文,所以他指出自然界的玄黃色雜、山川煥绮,動植的藻繪贲華,都是指文采說的;他講的玄黃、方圓、日月、山川以及龍鳳、虎豹等都是對偶的;他講的“林籁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锽”,正是對聲律說的。
他這樣講,是要用自然界的文采、對偶、聲韻來證明骈文的講究文采、對偶、聲律合于自然之道。
用自然界的現象來說明屬于人的意識的文章,說明文章的創作要講究文采、對偶、聲律,這就混淆了自然現象和意識的差别,是錯誤的。
這樣用自然現象來比附意識,不能說成是客觀規律。
把自然之道說成客觀規律,結合全篇來看,是難以成立的。
《原道》裡講了有天地然後有人,人為“五行之秀”,《文心雕龍》裡宣揚了一些進步思想,像反對“虐民構敵”,反對“恃神”,這些,能不能證明劉勰的唯物觀點,從而證明他的“自然之道”是唯物的呢?所謂唯物和唯心,主要看如何回答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離開了這個問題,那麼客觀唯心主義者同樣可以接受一些常識性或進步的觀點,如有天地然後有人,人為萬物之靈,及反對“虐民”、“恃神”等等。
像《易·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
”先秦的進步思想,高于反對“虐民”和“恃神”的,如“聞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些,作為客觀唯心主義者的朱熹都接受了,見他的《周易本義》和《孟子集注》中的《梁惠王下》、《盡心下》。
離開了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這些常識性的或進步的觀點,客觀唯心主義者都可以接受,不能據此來證明他是唯物的。
至于說《滅惑論》寫于晚年,同《原道》所講的道不同,跟僧祐編的《弘明集》之收入《滅惑論》的事不合,也是難以成立的。
《滅惑論》說:“至道宗極,理歸乎一;妙法真境,本固無二。
”這個“一”是什麼呢?“佛之至也,則空玄無形,而萬象并應;寂滅無心,而玄智彌照。
”這個“一”就是空玄無形、寂滅無心的道,有了這個道才能萬象并應,玄智彌照。
不是從萬象并應中去找到道,是有了道才萬象并應的。
《宗經》裡也說“緻化歸一”,這個“歸一”就是“理歸乎一”。
《滅惑論》說:“大乘圓極,理窮盡妙,故明二谛(真谛與俗谛)以遣有,辨三空以标無。
”所謂“三空”,據《金剛三昧經》:“佛言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
”即一切都屬虛無,如守空空之見,則所守亦空。
《論說》裡說:“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貴無者專守于寂寥,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認為崇有貴無,都是片面的,隻有佛家的般若沒有片面性。
這個“動極神源”的般若,不正是“大乘圓極,理窮盡妙”嗎?《滅惑論》裡又說:老子“著書論道,貴在無為,理歸靜一,化本虛柔。
然而三世弗紀,慧業靡聞”,認為道家遠不如佛教,同推重般若絕境為最高是一緻的。
至于《文心雕龍》裡有些唯物觀點,同《滅惑論》不同,那正如這些唯物觀點同《原道》不同一樣,說明大作家的思想比較複雜而已。
劉勰還有《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文中說石像在天監十五年(516)造成,假定碑文就是這年寫的,根據範文瀾同志在《序志》注裡的推測,劉勰當卒于普通元、二年(520—521)間,那麼這篇碑文也可說是他晚年之作。
碑文開頭說:“夫道源虛寂,冥機通其感;神理幽深,玄德思其契。
是以四海将甯,先集威鳳之寶,九河方導,已緻應龍之書。
”這裡講的虛寂的道源就是神理,這種神理通過威鳳之寶、應龍之書來顯示,要靠聖人通其感、思其契來認識。
這同《原道》裡講的神理通過《河圖》、《洛書》來顯示,經過聖人的體認來垂文,不是完全一緻嗎?在對道的認識上,《原道》和碑文及《滅惑論》沒有什麼不同,從而可以證明,他是主張至道歸一、妙法無二的,是主張一元論,反對二元論的。
有人之所以說劉勰的“自然之道”是唯物的,是他早年的觀點,同他晚年寫的《滅惑論》的觀點不一樣,還有一個原因,即認為劉勰的文論是唯物的,因此他講的道不可能都是唯心的。
劉勰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在文論裡有沒有表現呢?有。
上面指出他在《論說》裡批評崇有貴無時,提出“動極神源”的般若絕境就是一例。
再像《征聖》的“妙極生知,睿哲惟宰”,肯定生知,同《原道》裡認為聖人可以體認神理相一緻。
《正緯》裡提出“神道闡幽,天命微顯。
馬龍出而《大易》興,神龜見而《洪範》耀”。
《明詩》裡說“神理共契,政序相參”,都提出神理來。
《祝盟》裡講“神之來格”,不反對有神的。
《封禅》裡指出“黃帝神靈,克膺鴻瑞”,不反對瑞應的。
《麗辭》裡提出“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指出了神理的作用。
這樣講,是不是貶低了劉勰的文論,說他的文論都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呢?不是的。
離開了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客觀唯心主義者仍然可以掌握大量資料,進行研究。
朱熹的《大學補傳》說:“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
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
”朱熹主張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要窮究天下事物之理,根據這些話并不能夠否定他是客觀唯心主義者,因為他還主張理先氣後。
劉勰在《知音》裡提出,“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在《序志》中提出,他的文體論是“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
掌握了大量作品,分别先後,選文定篇,進行研究,提出寫作的理論來,根據這些,同樣不能否定他是客觀唯心主義者,因為客觀唯心主義者是完全可以這樣做的。
隻有在他指出存在決定意識時,才算有了唯物觀點。
那麼劉勰在論文時有沒有唯物觀點呢?有。
《時序》裡說:“幽厲昏而《闆》《蕩》怒,平王微而《黍離》哀。
”《物色》裡說:“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闆》《蕩》怒”和“《黍離》哀”,是當時的社會昏亂和國勢衰微造成的,心的動搖是受物色的影響,即存在決定思維,這是唯物觀點。
劉勰既是客觀唯心主義者,又怎麼會産生唯物觀點呢?一位大作家的思想往往是複雜的,即如客觀唯心主義者黑格爾,也會具有某些唯物主義的觀點。
但在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上,他還是主張思維是第一性的。
劉勰也這樣,他在論文時是有唯物觀點的,但在《原道》裡,卻認為神理是決定存在的,所以他還是客觀唯心主義者。
但我們并不因此貶低他在文論上的貢獻。
在劉勰以前,《淮南子》中有《原道訓》,就提出“原道”這一命題。
但《淮南子》的“原道”不是論文,從論文的角度來“原道”,首推劉勰。
他提出這一命題,是有積極意義的,對後世文論也有影響。
他在《序志》裡說:“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
”論文而推究它的本源在道,有兩個用意。
第一,要推求文的根源在道,以糾正當時創作上偏重形式的流弊。
在劉勰生活的齊梁時代,創作上走追求形式、忽視内容的道路,專門注意辭藻、對偶、聲律,用力雕飾。
劉勰提出原道,主張要學習“聖因文而明道”。
這種以明道為内容的文,具體說來,如舜言志的詩、益稷的謀議等,是有内容的。
這是提倡寫有内容的文來糾正偏重形式的流弊。
它的缺點是把道說成先驗的神理,要靠聖人來認識,于是提出“道沿聖以垂文”,陷入客觀唯心主義。
第二,要說明創作本于自然,以反對矯揉造作,提出“自然之道”,“夫豈外飾,蓋自然耳”。
因此對創作也要求自然。
《明詩》說:“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诔碑》講蔡邕碑文:“察其為才,自然而至。
”《體性》講各人由于性情不同,構成不同的風格:“豈非自然之恒資,才氣之大略哉!”《定勢》講文“因情立體,即體成勢”,像“機發矢直,澗曲湍回,自然之趣也”。
《麗辭》說:“高下相須,自然成對。
”《隐秀》說:“故自然會妙,譬卉木之耀英華。
”就創作說,從醞釀文思到确定體式,完成創作;從作家說,從文才的培養到風格的形成,都順乎自然。
反之,違反自然的矯揉造作稱為“訛”。
《定勢》說:“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原其為體,訛勢所變。
”訛就是“穿鑿取新”,“颠倒文句”,“失體成怪”。
要矯正這種訛勢,就要提倡自然。
它的缺點是把自然形成的自然界的事物,同作為意識形态的創作混淆起來,把他提倡的文采、對偶、聲律,同自然界事物的文采、對偶和聲韻混淆起來。
劉勰提出的“聖因文而明道”的主張,在後世有影響。
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裡,曾提出“乃知文者以明道”。
就明道指文章要有内容說,劉勰同古文家沒有多大差别。
但劉勰要寫講究辭藻、對偶、聲律的骈文,這點同古文家不同。
因此,柳宗元雖然提出“文者以明道”,卻沒有提到劉勰。
劉勰的《文心雕龍》并不引起他們的重視。
唐代李漢《昌黎先生集序》提出“文者貫道之器也”,宋代周敦頤《通書·文辭》提出“文所以載道也”,都不如“明道”的提法恰當。
貫道像用繩串錢,載道像用車載物,把道同文分成兩物。
實際上道和文是内容同形式的關系,不宜這樣分開。
清代紀昀評論道:“自漢以來,論文者罕能及此。
彥和以此發端,所見在六朝文士之上。
”這是指他論文首先提出原道這一命題說的。
又說:“文以載道,明其當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識其本乃不逐其末。
首揭文體之尊,所以截斷衆流。
”“識其本乃不逐其末”,即指糾正文弊而言,是對的。
“首揭文體之尊”,指出《原道》是在尊文,也是對的。
道既是萬事萬物之道,那麼文以明道就要用文來說明萬事萬物,由于萬事萬物的各有不同,用文來明道,勢必由于不同的内容而産生不同的形式。
源遠而流分,原道隻能追溯文的源頭,卻不能截斷衆流。
紀評:“齊梁文藻,日競雕華,标自然以為宗,是彥和吃緊為人處。
”這樣推重他,是指他的反對訛體論的。
紀昀對《原道》的推崇,就《原道》的積極方面說是對的。
我們說劉勰的道是先驗的神理,并不否定他在以原道論文上的積極作用。
體乎經 劉勰提出“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因此要向聖人來學習道,通過聖人的文章來學習文。
聖人的道和文都包括在經書裡,所以要體乎經,向經書學習。
他提出的《征聖》、《宗經》實際上是一回事,隻是分開來說罷了。
他在《征聖》裡首先提出“夫子文章,可得而聞”,即首先提到孔子。
講的是繁簡隐顯的四種修辭手法,是結合《春秋》、《禮》、《詩》、《易》、《書》來講的,所以《征聖》就是宗經。
在《宗經》裡他講了各種經書在寫作上的特點,像“《詩》主言志”,“《春秋》辨理”等,又指出各種文體都淵源于經書,最後提出“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這六義,實際上是指六個寫作上的要求。
在這裡值得探讨的,是劉勰的宗經,是不是要用儒家思想來寫作,倘不是,那他為什麼要宗經呢?他的宗經,是不是要學習經書的語言,倘不是,又為什麼要宗經呢? 劉勰是不是要求用儒家思想來寫作呢?是不是認為隻有聖人才能認識道呢?不是的。
他在《諸子》裡說:“至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詢”,“伯陽識禮,而仲尼訪問”。
那麼諸子也知道,而作為聖人的文王、孔子,反而要向不是聖人的鬻熊、老子請教。
既然諸子也知道,諸子就成為“入道見志之書”。
那麼要學道,就不光要向儒家學,也可以向諸子學了。
不僅這樣,就懂得道來說,接近儒家的“崇有”同道家的“貴無”,都有片面性。
《論說》裡說:“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貴無者專守于寂寥,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崇有、貴無,都不如佛家的般若絕境,超出于儒家和道家。
那麼從認識道說,佛家超過儒家。
不僅這樣,用儒家思想來寫作,會影響寫作質量,寫不好文章的。
《諸子》說:“自六國以前,去聖未遠,故能越世高談,自開戶牖。
兩漢以後,體勢浸弱,雖明乎坦途,而類多依采。
”先秦時代的諸子,自開門戶,所以多創獲;兩漢以後,儒家定于一尊,著作多依傍儒家,弄得體勢浸弱,不如先秦了。
再就文學創作說:《時序》裡講到後漢“曆政講聚,故漸靡儒風”,于是在創作上“文章之選,存而不論”。
受儒家影響的作家,就寫不出好文章來了。
為什麼呢?《論說》裡主張“師心獨見,鋒穎精密”。
劉勰認識到不論著述或創作,都要師心獨創,反對依傍,這是他的卓越的見解。
這樣看來,他不主張用儒家思想來寫作,還認為依傍儒家思想是寫不好作品的。
那麼為什麼又要提倡《征聖》、《宗經》呢?這是反映當時統治者的要求,是為維護皇權服務的。
當時以道家思想為主的魏晉清談,反映了豪門世族的利益,他們過着頹廢放縱的生活,不關心國家命運,隻要保持豪門世族的特權,對于朝代的更換也無所容心。
他們堕落到連衛護地主階級長遠利益的儒家思想也不願接受,認為儒家思想會妨礙他們放縱頹廢的生活。
宋齊的君主,都出身素族,他們取得政權後,既要依靠豪門世族的支持,維護豪門世族的權利,又要依靠儒家的禮制,兼采道家佛家思想來維護他們的封建統治。
宋文帝對何尚之說:“範泰、謝靈運每雲:‘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治耳。
必求性靈真奧,豈得不以佛經為指南耶!’‘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緻太平,夫複何事!’”(《全宋文》何尚之《列叙元嘉贊揚佛教事》)這說明當時的王朝既要儒家來濟俗為治,又要佛家來麻痹人民的心靈。
劉勰的所謂道正和這個時代的政治要求相适應。
劉勰的所謂道,以儒家思想為主,因為他認為“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正是“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治耳”;所以“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緻用,君臣所以炳煥
應把“自然之道”和“神理”結合起來看,他是二元論者。
這三種說法中,把“神理”說成客觀規律,像上文指出的很難成立。
剩下來的問題:一、自然之道是不是客觀規律;二、先有天地後有人以及“虐民構敵”、“無恃神”等話能不能證明道是客觀規律;三、《滅惑論》裡的道同《原道》的道是不是有相反的一面。
《原道》裡講的“自然之道”有兩點: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二、“玄黃色雜,方圓體分”,龍鳳藻繪,虎豹炳蔚,雲霞雕色,草木贲華,林籁結響,泉石激韻,“夫豈外飾,蓋自然耳”。
先看第一點,要是孤立起來看,可以說成存在決定思維。
但就全篇來看,這個“心”是承“天地之心”來的;“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這個“心”又是産生言立而文明的心。
這個産生言立而文明的天地之心是怎樣的呢?“人文之元,肇自太極。
幽贊神明,《易》象惟先。
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可見這個“天地之心”是承接“《乾》《坤》兩位,獨制《文言》”來的;是從聖人深通神明,體會肇自太極的“人文之元”來的。
那就可見這個“心”不是一般人的心,是深通神明的聖人的心;這個言和文不是一般的言和文,是聖人獨制《文言》的“言之文也”。
因此,這個“道”也不是自然形成的客觀規律,是“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的“道心”、“神理”,而“道心”、“神理”是先天地而存在的,是先驗的。
二、自然界的天地、雲霞、動物、植物都有文采,林籁、泉石都有聲韻,這些都是自然形成的。
劉勰講這些想說明什麼呢?“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
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無文欤?”原來他是用自然界的物的有文采聲韻,來說明有心就有文。
但他又怕讀者誤認為一般的心都有文,緊接着點明“人文之元,肇自太極”。
原來他是從原道的角度來論文,所以要追究到“人文之元”,最早的“人文”,能夠體現神理的文。
他認為隻有聖人能體察神理來制文,這又跟神理結合了。
再有,劉勰講玄黃、方圓、日月、山川、動植、泉石都有文,是用來說明“有心之器”也是有文的。
他要講的文,是當時提倡的講究文采、對偶、聲律的骈文,所以他指出自然界的玄黃色雜、山川煥绮,動植的藻繪贲華,都是指文采說的;他講的玄黃、方圓、日月、山川以及龍鳳、虎豹等都是對偶的;他講的“林籁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锽”,正是對聲律說的。
他這樣講,是要用自然界的文采、對偶、聲韻來證明骈文的講究文采、對偶、聲律合于自然之道。
用自然界的現象來說明屬于人的意識的文章,說明文章的創作要講究文采、對偶、聲律,這就混淆了自然現象和意識的差别,是錯誤的。
這樣用自然現象來比附意識,不能說成是客觀規律。
把自然之道說成客觀規律,結合全篇來看,是難以成立的。
《原道》裡講了有天地然後有人,人為“五行之秀”,《文心雕龍》裡宣揚了一些進步思想,像反對“虐民構敵”,反對“恃神”,這些,能不能證明劉勰的唯物觀點,從而證明他的“自然之道”是唯物的呢?所謂唯物和唯心,主要看如何回答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離開了這個問題,那麼客觀唯心主義者同樣可以接受一些常識性或進步的觀點,如有天地然後有人,人為萬物之靈,及反對“虐民”、“恃神”等等。
像《易·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
”先秦的進步思想,高于反對“虐民”和“恃神”的,如“聞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些,作為客觀唯心主義者的朱熹都接受了,見他的《周易本義》和《孟子集注》中的《梁惠王下》、《盡心下》。
離開了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這些常識性的或進步的觀點,客觀唯心主義者都可以接受,不能據此來證明他是唯物的。
至于說《滅惑論》寫于晚年,同《原道》所講的道不同,跟僧祐編的《弘明集》之收入《滅惑論》的事不合,也是難以成立的。
《滅惑論》說:“至道宗極,理歸乎一;妙法真境,本固無二。
”這個“一”是什麼呢?“佛之至也,則空玄無形,而萬象并應;寂滅無心,而玄智彌照。
”這個“一”就是空玄無形、寂滅無心的道,有了這個道才能萬象并應,玄智彌照。
不是從萬象并應中去找到道,是有了道才萬象并應的。
《宗經》裡也說“緻化歸一”,這個“歸一”就是“理歸乎一”。
《滅惑論》說:“大乘圓極,理窮盡妙,故明二谛(真谛與俗谛)以遣有,辨三空以标無。
”所謂“三空”,據《金剛三昧經》:“佛言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
”即一切都屬虛無,如守空空之見,則所守亦空。
《論說》裡說:“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貴無者專守于寂寥,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認為崇有貴無,都是片面的,隻有佛家的般若沒有片面性。
這個“動極神源”的般若,不正是“大乘圓極,理窮盡妙”嗎?《滅惑論》裡又說:老子“著書論道,貴在無為,理歸靜一,化本虛柔。
然而三世弗紀,慧業靡聞”,認為道家遠不如佛教,同推重般若絕境為最高是一緻的。
至于《文心雕龍》裡有些唯物觀點,同《滅惑論》不同,那正如這些唯物觀點同《原道》不同一樣,說明大作家的思想比較複雜而已。
劉勰還有《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文中說石像在天監十五年(516)造成,假定碑文就是這年寫的,根據範文瀾同志在《序志》注裡的推測,劉勰當卒于普通元、二年(520—521)間,那麼這篇碑文也可說是他晚年之作。
碑文開頭說:“夫道源虛寂,冥機通其感;神理幽深,玄德思其契。
是以四海将甯,先集威鳳之寶,九河方導,已緻應龍之書。
”這裡講的虛寂的道源就是神理,這種神理通過威鳳之寶、應龍之書來顯示,要靠聖人通其感、思其契來認識。
這同《原道》裡講的神理通過《河圖》、《洛書》來顯示,經過聖人的體認來垂文,不是完全一緻嗎?在對道的認識上,《原道》和碑文及《滅惑論》沒有什麼不同,從而可以證明,他是主張至道歸一、妙法無二的,是主張一元論,反對二元論的。
有人之所以說劉勰的“自然之道”是唯物的,是他早年的觀點,同他晚年寫的《滅惑論》的觀點不一樣,還有一個原因,即認為劉勰的文論是唯物的,因此他講的道不可能都是唯心的。
劉勰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在文論裡有沒有表現呢?有。
上面指出他在《論說》裡批評崇有貴無時,提出“動極神源”的般若絕境就是一例。
再像《征聖》的“妙極生知,睿哲惟宰”,肯定生知,同《原道》裡認為聖人可以體認神理相一緻。
《正緯》裡提出“神道闡幽,天命微顯。
馬龍出而《大易》興,神龜見而《洪範》耀”。
《明詩》裡說“神理共契,政序相參”,都提出神理來。
《祝盟》裡講“神之來格”,不反對有神的。
《封禅》裡指出“黃帝神靈,克膺鴻瑞”,不反對瑞應的。
《麗辭》裡提出“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指出了神理的作用。
這樣講,是不是貶低了劉勰的文論,說他的文論都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呢?不是的。
離開了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客觀唯心主義者仍然可以掌握大量資料,進行研究。
朱熹的《大學補傳》說:“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
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
”朱熹主張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要窮究天下事物之理,根據這些話并不能夠否定他是客觀唯心主義者,因為他還主張理先氣後。
劉勰在《知音》裡提出,“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在《序志》中提出,他的文體論是“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
掌握了大量作品,分别先後,選文定篇,進行研究,提出寫作的理論來,根據這些,同樣不能否定他是客觀唯心主義者,因為客觀唯心主義者是完全可以這樣做的。
隻有在他指出存在決定意識時,才算有了唯物觀點。
那麼劉勰在論文時有沒有唯物觀點呢?有。
《時序》裡說:“幽厲昏而《闆》《蕩》怒,平王微而《黍離》哀。
”《物色》裡說:“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闆》《蕩》怒”和“《黍離》哀”,是當時的社會昏亂和國勢衰微造成的,心的動搖是受物色的影響,即存在決定思維,這是唯物觀點。
劉勰既是客觀唯心主義者,又怎麼會産生唯物觀點呢?一位大作家的思想往往是複雜的,即如客觀唯心主義者黑格爾,也會具有某些唯物主義的觀點。
但在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上,他還是主張思維是第一性的。
劉勰也這樣,他在論文時是有唯物觀點的,但在《原道》裡,卻認為神理是決定存在的,所以他還是客觀唯心主義者。
但我們并不因此貶低他在文論上的貢獻。
在劉勰以前,《淮南子》中有《原道訓》,就提出“原道”這一命題。
但《淮南子》的“原道”不是論文,從論文的角度來“原道”,首推劉勰。
他提出這一命題,是有積極意義的,對後世文論也有影響。
他在《序志》裡說:“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
”論文而推究它的本源在道,有兩個用意。
第一,要推求文的根源在道,以糾正當時創作上偏重形式的流弊。
在劉勰生活的齊梁時代,創作上走追求形式、忽視内容的道路,專門注意辭藻、對偶、聲律,用力雕飾。
劉勰提出原道,主張要學習“聖因文而明道”。
這種以明道為内容的文,具體說來,如舜言志的詩、益稷的謀議等,是有内容的。
這是提倡寫有内容的文來糾正偏重形式的流弊。
它的缺點是把道說成先驗的神理,要靠聖人來認識,于是提出“道沿聖以垂文”,陷入客觀唯心主義。
第二,要說明創作本于自然,以反對矯揉造作,提出“自然之道”,“夫豈外飾,蓋自然耳”。
因此對創作也要求自然。
《明詩》說:“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诔碑》講蔡邕碑文:“察其為才,自然而至。
”《體性》講各人由于性情不同,構成不同的風格:“豈非自然之恒資,才氣之大略哉!”《定勢》講文“因情立體,即體成勢”,像“機發矢直,澗曲湍回,自然之趣也”。
《麗辭》說:“高下相須,自然成對。
”《隐秀》說:“故自然會妙,譬卉木之耀英華。
”就創作說,從醞釀文思到确定體式,完成創作;從作家說,從文才的培養到風格的形成,都順乎自然。
反之,違反自然的矯揉造作稱為“訛”。
《定勢》說:“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原其為體,訛勢所變。
”訛就是“穿鑿取新”,“颠倒文句”,“失體成怪”。
要矯正這種訛勢,就要提倡自然。
它的缺點是把自然形成的自然界的事物,同作為意識形态的創作混淆起來,把他提倡的文采、對偶、聲律,同自然界事物的文采、對偶和聲韻混淆起來。
劉勰提出的“聖因文而明道”的主張,在後世有影響。
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裡,曾提出“乃知文者以明道”。
就明道指文章要有内容說,劉勰同古文家沒有多大差别。
但劉勰要寫講究辭藻、對偶、聲律的骈文,這點同古文家不同。
因此,柳宗元雖然提出“文者以明道”,卻沒有提到劉勰。
劉勰的《文心雕龍》并不引起他們的重視。
唐代李漢《昌黎先生集序》提出“文者貫道之器也”,宋代周敦頤《通書·文辭》提出“文所以載道也”,都不如“明道”的提法恰當。
貫道像用繩串錢,載道像用車載物,把道同文分成兩物。
實際上道和文是内容同形式的關系,不宜這樣分開。
清代紀昀評論道:“自漢以來,論文者罕能及此。
彥和以此發端,所見在六朝文士之上。
”這是指他論文首先提出原道這一命題說的。
又說:“文以載道,明其當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識其本乃不逐其末。
首揭文體之尊,所以截斷衆流。
”“識其本乃不逐其末”,即指糾正文弊而言,是對的。
“首揭文體之尊”,指出《原道》是在尊文,也是對的。
道既是萬事萬物之道,那麼文以明道就要用文來說明萬事萬物,由于萬事萬物的各有不同,用文來明道,勢必由于不同的内容而産生不同的形式。
源遠而流分,原道隻能追溯文的源頭,卻不能截斷衆流。
紀評:“齊梁文藻,日競雕華,标自然以為宗,是彥和吃緊為人處。
”這樣推重他,是指他的反對訛體論的。
紀昀對《原道》的推崇,就《原道》的積極方面說是對的。
我們說劉勰的道是先驗的神理,并不否定他在以原道論文上的積極作用。
體乎經 劉勰提出“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因此要向聖人來學習道,通過聖人的文章來學習文。
聖人的道和文都包括在經書裡,所以要體乎經,向經書學習。
他提出的《征聖》、《宗經》實際上是一回事,隻是分開來說罷了。
他在《征聖》裡首先提出“夫子文章,可得而聞”,即首先提到孔子。
講的是繁簡隐顯的四種修辭手法,是結合《春秋》、《禮》、《詩》、《易》、《書》來講的,所以《征聖》就是宗經。
在《宗經》裡他講了各種經書在寫作上的特點,像“《詩》主言志”,“《春秋》辨理”等,又指出各種文體都淵源于經書,最後提出“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這六義,實際上是指六個寫作上的要求。
在這裡值得探讨的,是劉勰的宗經,是不是要用儒家思想來寫作,倘不是,那他為什麼要宗經呢?他的宗經,是不是要學習經書的語言,倘不是,又為什麼要宗經呢? 劉勰是不是要求用儒家思想來寫作呢?是不是認為隻有聖人才能認識道呢?不是的。
他在《諸子》裡說:“至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詢”,“伯陽識禮,而仲尼訪問”。
那麼諸子也知道,而作為聖人的文王、孔子,反而要向不是聖人的鬻熊、老子請教。
既然諸子也知道,諸子就成為“入道見志之書”。
那麼要學道,就不光要向儒家學,也可以向諸子學了。
不僅這樣,就懂得道來說,接近儒家的“崇有”同道家的“貴無”,都有片面性。
《論說》裡說:“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貴無者專守于寂寥,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崇有、貴無,都不如佛家的般若絕境,超出于儒家和道家。
那麼從認識道說,佛家超過儒家。
不僅這樣,用儒家思想來寫作,會影響寫作質量,寫不好文章的。
《諸子》說:“自六國以前,去聖未遠,故能越世高談,自開戶牖。
兩漢以後,體勢浸弱,雖明乎坦途,而類多依采。
”先秦時代的諸子,自開門戶,所以多創獲;兩漢以後,儒家定于一尊,著作多依傍儒家,弄得體勢浸弱,不如先秦了。
再就文學創作說:《時序》裡講到後漢“曆政講聚,故漸靡儒風”,于是在創作上“文章之選,存而不論”。
受儒家影響的作家,就寫不出好文章來了。
為什麼呢?《論說》裡主張“師心獨見,鋒穎精密”。
劉勰認識到不論著述或創作,都要師心獨創,反對依傍,這是他的卓越的見解。
這樣看來,他不主張用儒家思想來寫作,還認為依傍儒家思想是寫不好作品的。
那麼為什麼又要提倡《征聖》、《宗經》呢?這是反映當時統治者的要求,是為維護皇權服務的。
當時以道家思想為主的魏晉清談,反映了豪門世族的利益,他們過着頹廢放縱的生活,不關心國家命運,隻要保持豪門世族的特權,對于朝代的更換也無所容心。
他們堕落到連衛護地主階級長遠利益的儒家思想也不願接受,認為儒家思想會妨礙他們放縱頹廢的生活。
宋齊的君主,都出身素族,他們取得政權後,既要依靠豪門世族的支持,維護豪門世族的權利,又要依靠儒家的禮制,兼采道家佛家思想來維護他們的封建統治。
宋文帝對何尚之說:“範泰、謝靈運每雲:‘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治耳。
必求性靈真奧,豈得不以佛經為指南耶!’‘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緻太平,夫複何事!’”(《全宋文》何尚之《列叙元嘉贊揚佛教事》)這說明當時的王朝既要儒家來濟俗為治,又要佛家來麻痹人民的心靈。
劉勰的所謂道正和這個時代的政治要求相适應。
劉勰的所謂道,以儒家思想為主,因為他認為“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正是“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治耳”;所以“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緻用,君臣所以炳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