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我與《文心雕龍》
關燈
小
中
大
與禮制的。
講道家的道或佛家的道或其他諸子的道,就沒有寫曆史與禮制的。
就論文角度說,他講的道主要是儒家的,不過也兼采道家的自然和佛家的般若來補儒家講道的不足。
他在論文原道,在《論說》篇又指出寫文章要“師心獨見”,要創造,不能依傍儒家或道家。
他在《諸子》篇稱:“夫自六國以前,去聖未遠,故能越世高談,自開戶牖;兩漢以後,體勢浸弱,雖明乎坦途,而類多依采。
”認為依傍儒家思想來創作或著作就不行了。
他在《時序》篇說:“自中朝貴玄,江左稱盛,因談餘氣,流成文體。
是以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
”用道家思想來寫也不行了。
這樣較全面地來诠釋,才能看到劉勰對道的看法,理解他的用意了。
不過《詞語簡釋》中的解釋,有的還不夠全面,還需要作補充。
如《詞語簡釋》中的“奇釋”,隻對“奇”作了簡釋,指出“奇”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有無所謂好或不好的一面。
這樣講是不夠的。
因為劉勰還講到“奇正”,光講“奇”而不講“奇正”是不夠的。
因此“奇正”還應作釋。
對“奇正”,有寇效信先生的《釋“奇正”——〈文心雕龍〉劄記之一》,有王英志先生的《也釋〈文心雕龍〉之奇正》。
先看寇先生的解釋,王英志先生對寇先生的解釋作了概括,并指出它的不足處。
王先生說: ……劉勰的“奇正”觀到底提出了文章的什麼樣的“總的特點和要求”呢?這是問題的實質所在。
《釋》(《釋奇正》)的回答是:在構成文章的四個因素(意、事、辭、風格)中皆各有“奇”與“正”之分,因此《釋》具體闡釋了何謂“奇”,何謂“正”,以論證這是“觀奇正”的全部含義。
《釋》把“觀奇正”理解為對“奇”與“正”分開來加以對比考察,應該說這對于人們認清“奇”與“正”的各自内容是有價值的,對于探讨“觀奇正”的内涵也有所啟迪。
但是嚴格來講……與劉勰“四觀奇正”的本意尚有距離。
…… 總的說來,王先生要探讨“劉勰的‘奇正’觀到底提出了文章的什麼樣的‘總的特點和要求’呢”?王先生的結論,認為劉勰“四觀奇正”的特點和要求是: ……這是應當倡導的“執正馭奇”的創作傾向和寫作準則。
相反,對那種不考慮文章思想内容之雅正,有悖于儒家“正道”,片面追求怪異的表現方式與出格的修辭方法、清異的詞彩之“逐奇失正”的不良創作風氣則必須掃蕩,必要時藥之以“采正棄奇”。
這就是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中“四觀奇正”之“奇正”的較為全面、深刻的内容。
對于王先生這個結論,我們要看看什麼是劉勰認為“有悖于儒家‘正道’”之奇了。
劉勰在《辨騷》篇裡指出:“依彭鹹之遺則,從子胥以自适,狷狹之志也;士女雜坐,亂而不分,指以為樂,娛酒不廢,沉湎日夜,舉以為歡,荒淫之意也。
”劉勰認為這裡的“狷狹之志”、“荒淫之意”,是“有悖于儒家‘正道’的奇”,那麼是不是要“采正棄奇”呢?王先生認為不是的,他說: ……這種觀點當然是劉勰思想認識上的局限。
實際上所謂“狷狹之志”乃是屈原的愛國之志;“荒淫之意”也未嘗不是對楚宮廷生活的揭露,并未“失正”。
…… 王先生認為劉勰這兩點批評是局限,屈原并沒有“失正”,即這兩點是正的,并非失正的奇。
但就這兩點說,确實是違反儒家的正道。
那應該怎樣看呢?《老子》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奇正是分開的。
五十八章:“正複為奇。
”正可以變成奇,那麼奇也是可變的。
《孫子·勢篇》:“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孫子提出“奇正相生”,即奇可以為正,正可以為奇,奇正是可以相生的,因此,就“狷狹之志”、“荒淫之意”說,站在宗經的立場上,是不合正道的奇;站在文學作品的立場上看,這個奇也成為正了,所以王先生認為沒有“失正”。
老子、孫子都認為奇正是可以變化的,劉勰沒有看到這一點,用《宗經》的觀點來衡量《楚辭》,說這兩點失正,不知《宗經》的觀點不能用來衡量文學作品。
在《宗經》看來失正的奇,在《楚辭》裡這個奇已經變為正了。
從奇正變化的角度來看,可以糾正劉勰《宗經》的局限。
這點意見,似可以補《詞語簡釋》的不足。
講道家的道或佛家的道或其他諸子的道,就沒有寫曆史與禮制的。
就論文角度說,他講的道主要是儒家的,不過也兼采道家的自然和佛家的般若來補儒家講道的不足。
他在論文原道,在《論說》篇又指出寫文章要“師心獨見”,要創造,不能依傍儒家或道家。
他在《諸子》篇稱:“夫自六國以前,去聖未遠,故能越世高談,自開戶牖;兩漢以後,體勢浸弱,雖明乎坦途,而類多依采。
”認為依傍儒家思想來創作或著作就不行了。
他在《時序》篇說:“自中朝貴玄,江左稱盛,因談餘氣,流成文體。
是以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
”用道家思想來寫也不行了。
這樣較全面地來诠釋,才能看到劉勰對道的看法,理解他的用意了。
不過《詞語簡釋》中的解釋,有的還不夠全面,還需要作補充。
如《詞語簡釋》中的“奇釋”,隻對“奇”作了簡釋,指出“奇”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有無所謂好或不好的一面。
這樣講是不夠的。
因為劉勰還講到“奇正”,光講“奇”而不講“奇正”是不夠的。
因此“奇正”還應作釋。
對“奇正”,有寇效信先生的《釋“奇正”——〈文心雕龍〉劄記之一》,有王英志先生的《也釋〈文心雕龍〉之奇正》。
先看寇先生的解釋,王英志先生對寇先生的解釋作了概括,并指出它的不足處。
王先生說: ……劉勰的“奇正”觀到底提出了文章的什麼樣的“總的特點和要求”呢?這是問題的實質所在。
《釋》(《釋奇正》)的回答是:在構成文章的四個因素(意、事、辭、風格)中皆各有“奇”與“正”之分,因此《釋》具體闡釋了何謂“奇”,何謂“正”,以論證這是“觀奇正”的全部含義。
《釋》把“觀奇正”理解為對“奇”與“正”分開來加以對比考察,應該說這對于人們認清“奇”與“正”的各自内容是有價值的,對于探讨“觀奇正”的内涵也有所啟迪。
但是嚴格來講……與劉勰“四觀奇正”的本意尚有距離。
…… 總的說來,王先生要探讨“劉勰的‘奇正’觀到底提出了文章的什麼樣的‘總的特點和要求’呢”?王先生的結論,認為劉勰“四觀奇正”的特點和要求是: ……這是應當倡導的“執正馭奇”的創作傾向和寫作準則。
相反,對那種不考慮文章思想内容之雅正,有悖于儒家“正道”,片面追求怪異的表現方式與出格的修辭方法、清異的詞彩之“逐奇失正”的不良創作風氣則必須掃蕩,必要時藥之以“采正棄奇”。
這就是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中“四觀奇正”之“奇正”的較為全面、深刻的内容。
對于王先生這個結論,我們要看看什麼是劉勰認為“有悖于儒家‘正道’”之奇了。
劉勰在《辨騷》篇裡指出:“依彭鹹之遺則,從子胥以自适,狷狹之志也;士女雜坐,亂而不分,指以為樂,娛酒不廢,沉湎日夜,舉以為歡,荒淫之意也。
”劉勰認為這裡的“狷狹之志”、“荒淫之意”,是“有悖于儒家‘正道’的奇”,那麼是不是要“采正棄奇”呢?王先生認為不是的,他說: ……這種觀點當然是劉勰思想認識上的局限。
實際上所謂“狷狹之志”乃是屈原的愛國之志;“荒淫之意”也未嘗不是對楚宮廷生活的揭露,并未“失正”。
…… 王先生認為劉勰這兩點批評是局限,屈原并沒有“失正”,即這兩點是正的,并非失正的奇。
但就這兩點說,确實是違反儒家的正道。
那應該怎樣看呢?《老子》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奇正是分開的。
五十八章:“正複為奇。
”正可以變成奇,那麼奇也是可變的。
《孫子·勢篇》:“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孫子提出“奇正相生”,即奇可以為正,正可以為奇,奇正是可以相生的,因此,就“狷狹之志”、“荒淫之意”說,站在宗經的立場上,是不合正道的奇;站在文學作品的立場上看,這個奇也成為正了,所以王先生認為沒有“失正”。
老子、孫子都認為奇正是可以變化的,劉勰沒有看到這一點,用《宗經》的觀點來衡量《楚辭》,說這兩點失正,不知《宗經》的觀點不能用來衡量文學作品。
在《宗經》看來失正的奇,在《楚辭》裡這個奇已經變為正了。
從奇正變化的角度來看,可以糾正劉勰《宗經》的局限。
這點意見,似可以補《詞語簡釋》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