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語法單位
關燈
小
中
大
說,“看”可以跟很多東西結合,例子是舉不完的(看書、看戲、看天,我看、今天看、不看、能看、看吧……),“視”的情形就不是這樣,能夠跟“視”結合的語言成分極有限(遠視、近視、重視、輕視、蔑視、電視、巡視、視力、視察、視線、視野)。
有人根據這種區别來确定漢語的詞和非詞的界限,例如“買書”是兩個詞,不是一個詞,因為“買”和“書”都能用許多别的成分來替換: 買書 買書 買票 看書 買菜 念書 買布 讀書 買家俱 借書 買衣服 寫書 反過來說,“月亮”的“月”和“亮”不能象“買書”的“買”和“書”那樣自由替換,因此這個格式裡的“月”和“亮”都不是詞,“月亮”才是詞。
就漢語來說,單純根據語言成分活動能力的強弱來确定詞的界限也是有困難的,因為活動能力的強弱是相對的,我們沒有辦法規定自由替換達到什麼程度才算取得了詞的資格。
此外,根據這種标準,“鐵路”“白菜”“牛肉”之類的合成詞也隻能看成是詞組,因為這些詞都是由活動能力很強的自由語素組成的。
1.2.4 有人想用擴展的辦法來确定漢語的詞。
一個語言格式AB,如果能插進一個C去,擴展成ACB,那就證明A和B是彼此獨立的。
例如“買書”可以插入“一本”,擴展成“買一本書”,“白紙”可以插入“的”,擴展成“白的紙”,由此确定“買書”和“白紙”是詞組,不是合成詞。
反之,“老虎”“電視”“粗心”“小看”不能擴展,可見都是詞,不是詞組。
擴展法的實質是根據語言成分結合的緊密程度來确定詞和非詞的界限。
這種方法運用起來也存在一些複雜的問題。
這裡不能細說。
1.2.5 單獨根據以上三項标準中的任何一項來确定漢語的詞都有困難。
但是這三個方面在确定漢語的詞的時候,都是應該考慮到的因素。
我們不打算在這個複雜的問題上繼續讨論下去,因為這将越出本書的範圍。
下面舉一些有分歧意見的具體格式來讨論。
1.2.6 “理發”的“理”是自由語素(理發不理?——理),“發”則是粘着語素。
從結合能力看,“理”和“發”都不大能用别的成分替換。
因此無論根據1.2.2或1.2.3的标準,似乎都該把“理發”看成詞。
但是“理發”可以擴展(理個發|理了好幾次發|理不理發),而且“理”和“發”的次序有時還可以掉換(發理了沒有)。
根據這些,我們把“理發”看成詞,把擴展以後的格式(理了個發、理不理發)看成詞組。
“洗澡、睡覺、散步、跳舞、上當、吃虧”等等跟“理發”的情形相同。
1.2.7 “看見”“說完”“記住”“染紅”“放下”“穿上”的組成成分結合得很緊,有的語法書把它們看成合成詞。
但這一類格式都能有限度地擴展,即插入“得”或“不”(看得見,看不見),因此我們把它們作為詞組看待。
1.2.8 “櫃子裡”“報紙上”“借的”“我的”可以擴展(櫃子抽屜裡|報紙和雜志上|借來的|我和老王的),應看成詞組。
換句話說,其中的“裡”“上”“的”都是獨立的詞,盡管它們都不能單說。
1.2.9 “手表”“白菜”“鐵路”“牛肉”“火車”的組成成分都是自由的(能單獨成句)。
其中“手表”“火車”不能擴展(*手的表,*火的車),肯定是詞。
“白的菜”“鐵的路”“牛的肉”是可以說的,但是意義和“白菜”“鐵路”“牛肉”不一樣,不能看成是“白菜”“鐵路”“牛肉”的擴展式,因此我們把“白菜”“鐵路”等也看成詞。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情形基本上相同。
1.2.10 以上讨論詞和非詞的界限,都是從結構上考慮的。
那末我們能不能根據意義來辨認詞呢?過去有些語法書就是從意義方面來給詞下定義的。
例如說“我們把能代表一個意義的語言成分叫做詞”。
問題是什麼叫“一個意義”。
“馬”“水”“說”“葡萄”還可以說代表一個意義,可是“眼鏡”“白菜”“手表”“三角形”“唯心主義”等是代表一個意義,還是代表幾個意義的綜合呢?這個問題可以引起無休止的辯論,很難得到公認的答案,可見單憑意義來确定詞和非詞的界限是行不通的。
1.3 詞組 1.3.1 語素和語素組合成詞(合成詞),詞和詞組合為詞組,本書有時也稱為句法結構。
最簡單的詞組是由兩個詞組成的。
例如:“新/房子、看/電視、說/清楚、他/同意、菠菜/豆腐”。
詞組可以自己獨立成句,例如:“他同意。
”也可以是句子的一部分,例如“我知道他同意”這個句子裡的“他同意”。
根據詞組内部組成成分之間的語法關系,我們可以把詞組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1.3
有人根據這種區别來确定漢語的詞和非詞的界限,例如“買書”是兩個詞,不是一個詞,因為“買”和“書”都能用許多别的成分來替換: 買書 買書 買票 看書 買菜 念書 買布 讀書 買家俱 借書 買衣服 寫書 反過來說,“月亮”的“月”和“亮”不能象“買書”的“買”和“書”那樣自由替換,因此這個格式裡的“月”和“亮”都不是詞,“月亮”才是詞。
就漢語來說,單純根據語言成分活動能力的強弱來确定詞的界限也是有困難的,因為活動能力的強弱是相對的,我們沒有辦法規定自由替換達到什麼程度才算取得了詞的資格。
此外,根據這種标準,“鐵路”“白菜”“牛肉”之類的合成詞也隻能看成是詞組,因為這些詞都是由活動能力很強的自由語素組成的。
1.2.4 有人想用擴展的辦法來确定漢語的詞。
一個語言格式AB,如果能插進一個C去,擴展成ACB,那就證明A和B是彼此獨立的。
例如“買書”可以插入“一本”,擴展成“買一本書”,“白紙”可以插入“的”,擴展成“白的紙”,由此确定“買書”和“白紙”是詞組,不是合成詞。
反之,“老虎”“電視”“粗心”“小看”不能擴展,可見都是詞,不是詞組。
擴展法的實質是根據語言成分結合的緊密程度來确定詞和非詞的界限。
這種方法運用起來也存在一些複雜的問題。
這裡不能細說。
1.2.5 單獨根據以上三項标準中的任何一項來确定漢語的詞都有困難。
但是這三個方面在确定漢語的詞的時候,都是應該考慮到的因素。
我們不打算在這個複雜的問題上繼續讨論下去,因為這将越出本書的範圍。
下面舉一些有分歧意見的具體格式來讨論。
1.2.6 “理發”的“理”是自由語素(理發不理?——理),“發”則是粘着語素。
從結合能力看,“理”和“發”都不大能用别的成分替換。
因此無論根據1.2.2或1.2.3的标準,似乎都該把“理發”看成詞。
但是“理發”可以擴展(理個發|理了好幾次發|理不理發),而且“理”和“發”的次序有時還可以掉換(發理了沒有)。
根據這些,我們把“理發”看成詞,把擴展以後的格式(理了個發、理不理發)看成詞組。
“洗澡、睡覺、散步、跳舞、上當、吃虧”等等跟“理發”的情形相同。
1.2.7 “看見”“說完”“記住”“染紅”“放下”“穿上”的組成成分結合得很緊,有的語法書把它們看成合成詞。
但這一類格式都能有限度地擴展,即插入“得”或“不”(看得見,看不見),因此我們把它們作為詞組看待。
1.2.8 “櫃子裡”“報紙上”“借的”“我的”可以擴展(櫃子抽屜裡|報紙和雜志上|借來的|我和老王的),應看成詞組。
換句話說,其中的“裡”“上”“的”都是獨立的詞,盡管它們都不能單說。
1.2.9 “手表”“白菜”“鐵路”“牛肉”“火車”的組成成分都是自由的(能單獨成句)。
其中“手表”“火車”不能擴展(*手的表,*火的車),肯定是詞。
“白的菜”“鐵的路”“牛的肉”是可以說的,但是意義和“白菜”“鐵路”“牛肉”不一樣,不能看成是“白菜”“鐵路”“牛肉”的擴展式,因此我們把“白菜”“鐵路”等也看成詞。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情形基本上相同。
1.2.10 以上讨論詞和非詞的界限,都是從結構上考慮的。
那末我們能不能根據意義來辨認詞呢?過去有些語法書就是從意義方面來給詞下定義的。
例如說“我們把能代表一個意義的語言成分叫做詞”。
問題是什麼叫“一個意義”。
“馬”“水”“說”“葡萄”還可以說代表一個意義,可是“眼鏡”“白菜”“手表”“三角形”“唯心主義”等是代表一個意義,還是代表幾個意義的綜合呢?這個問題可以引起無休止的辯論,很難得到公認的答案,可見單憑意義來确定詞和非詞的界限是行不通的。
1.3 詞組 1.3.1 語素和語素組合成詞(合成詞),詞和詞組合為詞組,本書有時也稱為句法結構。
最簡單的詞組是由兩個詞組成的。
例如:“新/房子、看/電視、說/清楚、他/同意、菠菜/豆腐”。
詞組可以自己獨立成句,例如:“他同意。
”也可以是句子的一部分,例如“我知道他同意”這個句子裡的“他同意”。
根據詞組内部組成成分之間的語法關系,我們可以把詞組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