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語法單位
關燈
小
中
大
1.1 語素
1.1.1 在分析一種語言的語音結構時,我們找到的最小的單位是音位。
在分析語法結構的時候,象音位這樣的單位就不适用了。
我們知道,語言是一種符号系統。
任何符号都包含形式和意義兩方面。
音位是沒有意義的語音形式,它不是符号,隻是組成符号的材料。
我們要進行語法分析,就不能隻研究符号的組成材料,必須進一步研究符号本身。
語法系統裡的基本符号是語素。
語素可以定義為:最小的有意義的語言成分。
例如.“我喜歡彈琵琶”裡的“我”“喜”“歡”“彈”都有意義,而且都不能分割成更小的有意義的單位了,可見都是語素。
“琵琶”裡的“琵”沒有意義,“琶”也沒有意義,“琵”和“琶”合在一起才有意義。
可見“琵琶”也是最小的有意義的語言成分,即語素。
漢語的語素絕大部分都是單音節的。
象“琵琶、葡萄、蜈蚣、馬達、沙發、羅嗦、薩其馬、烏魯木齊”等多音節的語素是很少的。
1.1.2 有的語素能夠單獨成句,例如:“好、來、看、我、書、葡萄”。
有的語素不能單獨成句,例如:“日、民、衣、失、銀、也、很、嗎”。
能單獨成句的語素叫做自由語素,不能單獨成句的語素叫做粘着語素。
1.1.3 有的語素跟别的語素結合的時候,位置是不固定的,有時在前,有時在後。
例如“民”跟“農”結合的時候,“民”後置;跟“主”結合的時候,“民”前置。
有的語素跟别的語素結合的時候,位置是固定的。
例如“嗎”隻能後置,不能前置(沒有“嗎X”的格式);“最”隻能前置,不能後置(沒有“X最”的格式)。
位置固定的語素叫定位語素,位置不固定的語素叫不定位語素。
前置定位語素永遠不在句子末尾出現,後置定位語素永遠不在句子開頭出現。
前置定位語素後頭不能有停頓,後置定位語素前頭不能有停頓。
自由語素都是不定位語素,粘着語素有的是定位語素,有的是不定位語素。
1.1.4 漢語的語素絕大部分是單音節的。
北京話的音節數大緻不超過1400個,可是單音節語素的數目要大得多。
因此一個音節往往代表好幾個不同的語素。
例如xiān這個音節代表“仙、先、籼、掀、鍁、鮮、纖”等許多語素。
“仙、先、籼、掀、鍁、鮮、纖”同音,寫成拼音文字,同是一個形式,看不出是七個不同的語素。
漢字寫成七個不同的形式,剛好代表七個語素。
從這方面看,漢字替我們做了分析語素的工作。
可是我們也不能太相信漢字,因為漢字和語素并不是一一對應的。
有的時候,一個漢字代表幾個不同的語素,例如: (音)樂&ne(快)樂 (開)會&ne(不)會 盤(子)&ne盤(貨) 有的時候,同一個語素用不同的漢字來代表。
例如: 吧=罷 算=祘 脈=脈 此外,有的漢字本身沒有意義,不代表任何語素,例如:“葡、萄、馄、饨、蜈、蚣”。
有的漢字本身雖有意義,但是在多音節單純詞(1.2.1)裡,它們隻代表沒有意義的音節,不代表語素,例如“馬達”裡的“馬”和“達”,“沙發”裡的“沙”和“發”。
1.2 詞 1.2.1 語素是最基本的語法單位。
比語素高一級的單位是詞。
所有的詞都可以看成是由語素組成的。
由一個語素形成的詞叫單純詞,由兩個或更多的語素形成的詞叫合成詞。
語素和詞的關系可以從下面的例子裡看出來。
(放在{ }裡的漢字表示語素,不加{ }号的漢字表示詞。
) 所有的詞都是由語素形成的,可是并非所有的語素都能單獨形成詞。
上邊的表裡列舉了“人”“民”“履”“曆”“我”“們”“葡萄”七個語素,其中隻有“人”“我”“葡萄”三個語素本身可以形成單純詞,“民”“履”“曆”“們”四個語素本身不能形成單純詞,隻能跟别的語素結合起來形成合成詞。
我們把能夠單獨成詞的語素稱為成詞語素,不能單獨成詞的語素稱為不成詞語素。
我們把詞定義為:最小的能夠獨立活動的有意義的語言成分。
所謂“能夠獨立活動”可以有種種不同的理解。
1.2.2 如果把“能夠獨立活動”理解為能夠單獨成句,那末我們可以把詞定義為“最小的自由形式”(即最小的能夠單獨成句的語言形式)。
根據能不能單獨成句來确定漢語的詞是有困難的。
因為“最小的自由形式”固然都是詞,可是詞并不都是自由形式。
絕大部分漢語虛詞都是粘着形式,可是我們不能不承認虛詞是詞。
另一方面,根據這個标準,由自由語素組成的合成詞如“鐵路”“白菜”“牛肉”“小看”“大學”都得看成詞組(1.3.1),這也是不合理的。
1.2.3 有的語言成分的活動能力強,有的語言成分的活動能力弱。
舉例來
在分析語法結構的時候,象音位這樣的單位就不适用了。
我們知道,語言是一種符号系統。
任何符号都包含形式和意義兩方面。
音位是沒有意義的語音形式,它不是符号,隻是組成符号的材料。
我們要進行語法分析,就不能隻研究符号的組成材料,必須進一步研究符号本身。
語法系統裡的基本符号是語素。
語素可以定義為:最小的有意義的語言成分。
例如.“我喜歡彈琵琶”裡的“我”“喜”“歡”“彈”都有意義,而且都不能分割成更小的有意義的單位了,可見都是語素。
“琵琶”裡的“琵”沒有意義,“琶”也沒有意義,“琵”和“琶”合在一起才有意義。
可見“琵琶”也是最小的有意義的語言成分,即語素。
漢語的語素絕大部分都是單音節的。
象“琵琶、葡萄、蜈蚣、馬達、沙發、羅嗦、薩其馬、烏魯木齊”等多音節的語素是很少的。
1.1.2 有的語素能夠單獨成句,例如:“好、來、看、我、書、葡萄”。
有的語素不能單獨成句,例如:“日、民、衣、失、銀、也、很、嗎”。
能單獨成句的語素叫做自由語素,不能單獨成句的語素叫做粘着語素。
1.1.3 有的語素跟别的語素結合的時候,位置是不固定的,有時在前,有時在後。
例如“民”跟“農”結合的時候,“民”後置;跟“主”結合的時候,“民”前置。
有的語素跟别的語素結合的時候,位置是固定的。
例如“嗎”隻能後置,不能前置(沒有“嗎X”的格式);“最”隻能前置,不能後置(沒有“X最”的格式)。
位置固定的語素叫定位語素,位置不固定的語素叫不定位語素。
前置定位語素永遠不在句子末尾出現,後置定位語素永遠不在句子開頭出現。
前置定位語素後頭不能有停頓,後置定位語素前頭不能有停頓。
自由語素都是不定位語素,粘着語素有的是定位語素,有的是不定位語素。
1.1.4 漢語的語素絕大部分是單音節的。
北京話的音節數大緻不超過1400個,可是單音節語素的數目要大得多。
因此一個音節往往代表好幾個不同的語素。
例如xiān這個音節代表“仙、先、籼、掀、鍁、鮮、纖”等許多語素。
“仙、先、籼、掀、鍁、鮮、纖”同音,寫成拼音文字,同是一個形式,看不出是七個不同的語素。
漢字寫成七個不同的形式,剛好代表七個語素。
從這方面看,漢字替我們做了分析語素的工作。
可是我們也不能太相信漢字,因為漢字和語素并不是一一對應的。
有的時候,一個漢字代表幾個不同的語素,例如: (音)樂&ne(快)樂 (開)會&ne(不)會 盤(子)&ne盤(貨) 有的時候,同一個語素用不同的漢字來代表。
例如: 吧=罷 算=祘 脈=脈 此外,有的漢字本身沒有意義,不代表任何語素,例如:“葡、萄、馄、饨、蜈、蚣”。
有的漢字本身雖有意義,但是在多音節單純詞(1.2.1)裡,它們隻代表沒有意義的音節,不代表語素,例如“馬達”裡的“馬”和“達”,“沙發”裡的“沙”和“發”。
1.2 詞 1.2.1 語素是最基本的語法單位。
比語素高一級的單位是詞。
所有的詞都可以看成是由語素組成的。
由一個語素形成的詞叫單純詞,由兩個或更多的語素形成的詞叫合成詞。
語素和詞的關系可以從下面的例子裡看出來。
(放在{ }裡的漢字表示語素,不加{ }号的漢字表示詞。
) 所有的詞都是由語素形成的,可是并非所有的語素都能單獨形成詞。
上邊的表裡列舉了“人”“民”“履”“曆”“我”“們”“葡萄”七個語素,其中隻有“人”“我”“葡萄”三個語素本身可以形成單純詞,“民”“履”“曆”“們”四個語素本身不能形成單純詞,隻能跟别的語素結合起來形成合成詞。
我們把能夠單獨成詞的語素稱為成詞語素,不能單獨成詞的語素稱為不成詞語素。
我們把詞定義為:最小的能夠獨立活動的有意義的語言成分。
所謂“能夠獨立活動”可以有種種不同的理解。
1.2.2 如果把“能夠獨立活動”理解為能夠單獨成句,那末我們可以把詞定義為“最小的自由形式”(即最小的能夠單獨成句的語言形式)。
根據能不能單獨成句來确定漢語的詞是有困難的。
因為“最小的自由形式”固然都是詞,可是詞并不都是自由形式。
絕大部分漢語虛詞都是粘着形式,可是我們不能不承認虛詞是詞。
另一方面,根據這個标準,由自由語素組成的合成詞如“鐵路”“白菜”“牛肉”“小看”“大學”都得看成詞組(1.3.1),這也是不合理的。
1.2.3 有的語言成分的活動能力強,有的語言成分的活動能力弱。
舉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