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編 元代
關燈
小
中
大
一科,或間年、或三數年一科。
錄取人數,初僅一二人或四五人;道宗以後多者百餘人,少者七八十人,然參與政治之機會并不甚大。
《金史》雲,遼臣“緻身所自進士才十之二三耳”。
“金設科皆因遼宋制,有詞賦、經義、策試、律科、經童之制,……其試詞賦、經義、策論中選者,謂之進士;律科、經義(?)中選者,謂之舉人。
”(《金史·選舉志一》) 世宗大定十一年創女直進士科,初但試策,後增試論,所謂策論進士也。
三年一開科。
凡諸進士、舉人,由鄉至府,由府至省,及殿廷,凡四試。
元初屢議興科舉,但不果行。
中葉仁宗皇慶中始頒條制,三年一開科。
蒙古、色目人為一榜,漢人、南人為一榜,分别考試。
蒙古、色目考經問、時務策兩場;漢人、南人加考古賦、诏诰及章表一場。
蒙古、色目人願試漢人、南人科目,中選者加一等注授。
鄉試:行省十一:河南、陝西、遼陽、四川、甘肅、雲南、嶺北、征東、江浙、江西、湖廣;宣慰司二:河東、山東;直隸省部路分四:真定、東平、大都、上都。
天下選合格者三百人赴會試,于内區中選者一百人,内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分卷考試,各二十五人。
其赴會試之三百人名額分配如下表: (據《元史·選舉志》) 二、用人 (參看箭内互著,陳捷、陳清泉譯《元代蒙漢色目待遇考》、《元朝怯薛及斡耳朵考》) 上節述科舉取士,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有差别待遇。
至于官吏任人,更有差别待遇。
《元史·百官志》雲:“官有常職,位有常員。
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
”其散見于《元史》紀傳者更随處可見: 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勳臣。
(《仁宗紀》) 平章之職,亞宰相也。
承平之時,雖德望漢人抑而不與。
(《成遵傳》) 舊制樞府官從行(從車駕),歲留一員司本院事,漢人不得與。
(《鄭志宜傳》) 故事,台端(禦史台長官)非國姓不授。
(《太平傳》) 各道廉訪司,必擇蒙古人為使。
或阙,則以色目世臣子孫為之。
其次參以色目、漢人。
(《成宗紀》) 至元二年二月……甲子,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制。
……五年三月……丁醜,罷諸路女直、契丹、漢人為達魯花赤者,回回、畏兀兒、乃蠻、唐古人仍舊。
(《世祖紀》) 據《元史·宰相表》,自中統元年(忽必烈即位)至元末,左右丞相凡五十七人,蒙古人四十一,色目人十二,漢人四(就中之一為契丹人)。
是則雖非全部用蒙古人,但蒙古人占絕大多數。
樞密院之樞密使與中書令同為皇太子之兼任官,或虛位不任人,故總院事者實為副使。
其後以知樞密院事(知院)為長官,同知樞密院事(同知)與副使次之。
此諸正、副長官中亦絕大多數為蒙古人,惟四人為色目人,二人為漢人。
漢人即趙璧、史天澤,僅為副使。
禦史台長官禦史大夫之可考者,惟八人為色目人,漢人惟賀惟一一人,但仍賜蒙古姓,以符合傳統之慣例。
箭内互考元代兵制,分内外兩部。
内為宿衛諸軍,外為鎮戍諸軍。
宿衛諸軍中又分怯薛與各衛兩種:前者之長曰怯薛長,直隸于皇帝;後者之長稱為親軍都指揮使,親軍都指揮使與四方鎮戍諸軍同隸樞密院。
怯薛長以蒙古元勳之子孫為之。
親軍都指揮使,防衛近畿,除蒙古人外,元史可考者,有色目人二十三人,漢人十九人(包括契丹人)。
元代有一種官名達魯花赤(Darukhuchi),意謂束縛之人,為掌印辦事之長官。
除最高級官衙,如中書省、行省,樞密院、行院,禦史台、行台,六部及其他獨立之高級官衙外,皆置此職,尤其地方行政官衙(如諸路總管府、府、州、縣)及地方軍衙(如萬戶府、千戶所)皆置此職。
投下(諸王、驸馬、功臣等分地)亦必置之。
乃為地方官衙之真正長官,皆用蒙古人,絕少例外。
另外兩點值得注意: 一、蔭叙。
諸品官蔭叙,蒙古人、色目人特優一等。
二、怯薛。
怯薛者,蒙古語Keshik之對音,有恩惠、寵愛之意,轉而為“蒙天子恩寵”之意。
怯薛為元代禁衛軍中之核心組織,即為天子之最近身侍衛,皆蒙古勳臣子弟為之。
怯薛兵稱為怯薛歹(Keshiktei),定數為一萬人,其長則以太祖四功臣之後裔世襲其職。
怯薛常侍天子身邊,掌天子之飲食、衣服、文書、府庫、醫藥等生活諸事。
世襲其職,故不發生宦官竊權現象。
錄取人數,初僅一二人或四五人;道宗以後多者百餘人,少者七八十人,然參與政治之機會并不甚大。
《金史》雲,遼臣“緻身所自進士才十之二三耳”。
“金設科皆因遼宋制,有詞賦、經義、策試、律科、經童之制,……其試詞賦、經義、策論中選者,謂之進士;律科、經義(?)中選者,謂之舉人。
”(《金史·選舉志一》) 世宗大定十一年創女直進士科,初但試策,後增試論,所謂策論進士也。
三年一開科。
凡諸進士、舉人,由鄉至府,由府至省,及殿廷,凡四試。
元初屢議興科舉,但不果行。
中葉仁宗皇慶中始頒條制,三年一開科。
蒙古、色目人為一榜,漢人、南人為一榜,分别考試。
蒙古、色目考經問、時務策兩場;漢人、南人加考古賦、诏诰及章表一場。
蒙古、色目人願試漢人、南人科目,中選者加一等注授。
鄉試:行省十一:河南、陝西、遼陽、四川、甘肅、雲南、嶺北、征東、江浙、江西、湖廣;宣慰司二:河東、山東;直隸省部路分四:真定、東平、大都、上都。
天下選合格者三百人赴會試,于内區中選者一百人,内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分卷考試,各二十五人。
其赴會試之三百人名額分配如下表: (據《元史·選舉志》) 二、用人 (參看箭内互著,陳捷、陳清泉譯《元代蒙漢色目待遇考》、《元朝怯薛及斡耳朵考》) 上節述科舉取士,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有差别待遇。
至于官吏任人,更有差别待遇。
《元史·百官志》雲:“官有常職,位有常員。
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
”其散見于《元史》紀傳者更随處可見: 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勳臣。
(《仁宗紀》) 平章之職,亞宰相也。
承平之時,雖德望漢人抑而不與。
(《成遵傳》) 舊制樞府官從行(從車駕),歲留一員司本院事,漢人不得與。
(《鄭志宜傳》) 故事,台端(禦史台長官)非國姓不授。
(《太平傳》) 各道廉訪司,必擇蒙古人為使。
或阙,則以色目世臣子孫為之。
其次參以色目、漢人。
(《成宗紀》) 至元二年二月……甲子,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制。
……五年三月……丁醜,罷諸路女直、契丹、漢人為達魯花赤者,回回、畏兀兒、乃蠻、唐古人仍舊。
(《世祖紀》) 據《元史·宰相表》,自中統元年(忽必烈即位)至元末,左右丞相凡五十七人,蒙古人四十一,色目人十二,漢人四(就中之一為契丹人)。
是則雖非全部用蒙古人,但蒙古人占絕大多數。
樞密院之樞密使與中書令同為皇太子之兼任官,或虛位不任人,故總院事者實為副使。
其後以知樞密院事(知院)為長官,同知樞密院事(同知)與副使次之。
此諸正、副長官中亦絕大多數為蒙古人,惟四人為色目人,二人為漢人。
漢人即趙璧、史天澤,僅為副使。
禦史台長官禦史大夫之可考者,惟八人為色目人,漢人惟賀惟一一人,但仍賜蒙古姓,以符合傳統之慣例。
箭内互考元代兵制,分内外兩部。
内為宿衛諸軍,外為鎮戍諸軍。
宿衛諸軍中又分怯薛與各衛兩種:前者之長曰怯薛長,直隸于皇帝;後者之長稱為親軍都指揮使,親軍都指揮使與四方鎮戍諸軍同隸樞密院。
怯薛長以蒙古元勳之子孫為之。
親軍都指揮使,防衛近畿,除蒙古人外,元史可考者,有色目人二十三人,漢人十九人(包括契丹人)。
元代有一種官名達魯花赤(Darukhuchi),意謂束縛之人,為掌印辦事之長官。
除最高級官衙,如中書省、行省,樞密院、行院,禦史台、行台,六部及其他獨立之高級官衙外,皆置此職,尤其地方行政官衙(如諸路總管府、府、州、縣)及地方軍衙(如萬戶府、千戶所)皆置此職。
投下(諸王、驸馬、功臣等分地)亦必置之。
乃為地方官衙之真正長官,皆用蒙古人,絕少例外。
另外兩點值得注意: 一、蔭叙。
諸品官蔭叙,蒙古人、色目人特優一等。
二、怯薛。
怯薛者,蒙古語Keshik之對音,有恩惠、寵愛之意,轉而為“蒙天子恩寵”之意。
怯薛為元代禁衛軍中之核心組織,即為天子之最近身侍衛,皆蒙古勳臣子弟為之。
怯薛兵稱為怯薛歹(Keshiktei),定數為一萬人,其長則以太祖四功臣之後裔世襲其職。
怯薛常侍天子身邊,掌天子之飲食、衣服、文書、府庫、醫藥等生活諸事。
世襲其職,故不發生宦官竊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