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鲧禹與堯舜的關系是如何來的

關燈
的發生關系。

    堯、舜傳說最初的出現與洪水和治水的故事了無關涉,如《墨子》《論語》等書所記,堯、舜隻有“尚賢”一事最見稱道,因堯、舜傳說本是以禅讓故事為其核心的,與鲧、禹傳說本以洪水和治水的故事為其核心一般,兩者間原不相涉,故《墨子》引《夏書》道:禹七年水。

    (《七患》篇) 可見洪水原是禹為天子後的事,與堯、舜無關。

    墨家又說: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窦,以洩渠、孫、皇之水……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

    (《兼愛·中》) 可見治水也原是“禹治天下”時的事,也與堯、舜無關。

    墨家又記禹克了三苗之後,“焉曆為山川,别物上下,鄉制四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非攻·下》)。

    “曆為山川”等語,便是指治水的事,可見這等事确是發生于禹有天下之後的。

     洪水和治水的事發生于禹為天子以後,還有許多記載可作旁證,如:故禹十年水。

    (《荀子·富國》) 禹立,勤勞天下……通大川,決壅塞。

    (《呂氏春秋·古樂》) 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

    (《韓非子·五蠹》) 禹之時,十年九潦。

    (《莊子·秋水》) 禹五年水。

    (《管子·山權數》) 夏人之王……疏三江,鑿五湖。

    (同上《輕重戊》篇) 禹之時天下大雨。

    ……禹遭洪水之患,陂塘之事,故朝死而暮葬。

    (《淮南子·齊俗訓》) 禹之時天下大水……故節财薄葬閑服生焉。

    (同上《要略》篇) 這些話都與《墨子》書相證。

    此外如《禹貢》全篇詳載禹治水的事,而不提堯、舜隻字,末雲,“禹錫玄圭,告厥成功”,也是說禹向天帝告成功,天帝賜給禹玄圭。

    即此可見洪水和治水的故事,堯、舜原本無分,隻因鲧、禹與他們發生了關系,所以洪水等傳說也便不得不與他們發生不可解的因緣了。

     據上面的叙述,可得結論如下:(一)鲧、禹頗有從天神變成偉人的可能。

     (二)禹的神職是主領名山川的社神。

     (三)鲧、禹治水傳說的本相是填塞洪水,布放土地,造成山川,後來因戰國時勢的激蕩,變成了築堤、疏導和随山刊木等等。

     (四)鲧、禹傳說的來源地是西方九州之戎的區域。

     (五)鲧、禹本都是獨立的人物,因墨家的尚賢說和禅讓說的媒介,才與堯、舜等人發生關系。

     以上五條結論,除第四條外,仍與《古史辨》第一冊颉剛所著各文的結論大緻相合,這并不是我們故意護前,實在是在現存的材料之下,用考證的方法去整理,不能不得到這樣的結果。

     本章撰成以後,還有許多餘剩的材料,因較為片段,沒法寫成專節,隻得揀重要的補叙于下:(一)禹娶塗山女生啟的故事(塗山據錢賓四先生的意見,即古九州區域中的三塗山。

    )。

    《楚辭·天問》說: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繼,胡為嗜不同味而快鼌飽? 這是說禹治水時得到了一位塗山女,在台桑的地方結成夫婦。

    《呂氏春秋·音初》也說: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塗山之陽。

    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

    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

     禹因行功(治水)之便,去見塗山女,不曾“遇”着,便去巡省南土。

    塗山氏之女也很想“遇”禹,就派她的妾到塗山之陽去等侯禹,并作歌以見意,想引誘了禹來。

    這首歌便是“南音”之始。

    “南音”又是《周南》《召南》的娘家。

    足見“《關雎》樂而不淫”,原來是塗山氏的遺德。

    《吳越春秋》記: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雲:“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

    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證也。

    ”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庬庬。

    我家嘉夷,來賓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際,于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

    (《越王無餘外傳》) 禹行到塗山,因年已長,心想娶妻,便有一頭九尾白狐來到他的面前,禹認是自己的當王之征,就娶了一位塗山氏女為妻。

    這個故事當是東方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