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鲧禹與堯舜的關系是如何來的
關燈
小
中
大
的神話,考《山海經》載:青丘國在其(朝陽)北,其狐四足九尾。
一曰在朝陽北。
(《海外東經》) 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大荒東經》) 是九尾狐産生于東方的青丘國。
案《呂氏春秋·求人》雲:“禹東至鳥谷青丘之鄉。
”則青丘确是東方的國。
《逸周書·王會解》亦雲:“青丘狐九尾。
”注:“青丘,東海地名。
”(《山海經·南山經》亦雲:“又東三百裡,曰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
”郭注:“即九尾狐。
”此青丘仍在東方也。
)又案《詩·齊風·南山》雲:南山崔崔,雄狐綏綏。
魯道有蕩,齊子由歸。
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鄭玄箋:“雄狐行求匹耦于南山之上,形貌綏綏然。
”這也可證男女匹合的事東方人常以狐獸作比。
至于東方的神話怎會混入西方傳說中人物禹的故事中呢?關于這點,我們以為是越祖杼的故事的傳訛。
考《海外東經》注引《汲郡竹書》雲:伯杼子征于東海及三壽,得一狐九尾。
禹遇九尾白狐的故事既見于記載吳、越神話的書,越祖杼又有得九尾狐的傳說,則我們的假定似還可以成立。
《吳越春秋》記禹娶塗山女後又載:取辛壬癸甲,禹行。
十月,女嬌生子啟。
啟生不見父,晝夕呱呱啼泣。
案:《尚書·臯陶谟》稱:“(禹)娶于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禹)弗子。
”蓋即《吳越春秋》所本。
這個故事之詳已不甚可知了。
《逸周書·世俘解》載:籥人奏《崇禹生開》,三終,王定。
“開”即是“啟”,“崇禹生開”既成了樂名,定是古代的一件大故事。
考《繹史》十二引《随巢子》載禹娶了塗山女之後,有一次,治鴻水,通轅山,化為熊。
塗山氏見之,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
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
禹因治鴻水想打通轅山,播身一變,化成了一頭熊。
不巧恰被他的太太塗山氏看見,她慚愧得趕快逃走,到了嵩高山下,也搖身一變,化成了一塊石頭。
禹追上去向她要兒子,石頭忽然自己破裂了北方,從裡面掉出一個啟來,造就是所謂“啟生于石”的故事。
後來漢武帝行到嵩山,也曾親眼看見夏後啟母石。
案《淮南子·修務訓》稱:禹生于石。
注雲:“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折胸而出。
”禹、啟父子之生都與石發生關系,真也是一件奇巧的事。
這大約本是社神的傳說罷。
(據近人考究,古以石為社?關于塗山女的故事,請參看《路史》裡的《夏史》一章。
) (二)禹鑄九鼎的故事。
這件故事始見于《史記·封禅書》記漢武帝得了寶鼎之後,有司議道:聞昔泰帝興神鼎一,一者壹統,天地萬物所系終也。
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
遭聖則興。
(《孝武本紀》文同) 泰帝造了一個鼎,黃帝造了三個,禹又鑄了九個,他們三倍三倍地增加,但是禹鑄九鼎的傳說不見于先秦書。
我們看《左傳》,隻知道九鼎是夏方有德時造的(宣公三年),沒有作者的主名。
看《墨子》文知道九鼎是啟造的(《貴義》篇),則先秦時似無禹鑄鼎之說。
考《孟子·盡心》記: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
”曰:“是奚足哉!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 趙岐注:“禹時鐘在者追蠡也。
追,鐘鈕也。
……蠡,欲絕之貌也。
文王之鐘不然,以禹為尚樂也。
”據此,戰國時有傳說的禹的樂器存在。
《管子·山權數》記:禹五年水……禹以曆山之金鑄币,而贖民之無賣子者。
據此,禹曾取曆山的銅鑄造貨币。
在先秦時的傳說(雖然管子書時代或許更晚),禹有鐘有币,就是沒有鼎。
此外如堯、舜、禹的道統說,以及禹的“節用”“薄葬”等等美德,都出于儒、墨等學派的宣傳。
儒、墨們怎樣,禹也便怎樣。
這類傳說既多且碎,一時不勝考據,我們隻得留俟研究儒、墨等學說時再讨論了。
又本書所述鲧、禹的傳說,大緻都是《史記》以前的材料,除随文提及者外,其餘晚出的材料都歸僞《古文尚書裡》的《夏史》及《路史》裡的《夏史》等章中讨論之。
一曰在朝陽北。
(《海外東經》) 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大荒東經》) 是九尾狐産生于東方的青丘國。
案《呂氏春秋·求人》雲:“禹東至鳥谷青丘之鄉。
”則青丘确是東方的國。
《逸周書·王會解》亦雲:“青丘狐九尾。
”注:“青丘,東海地名。
”(《山海經·南山經》亦雲:“又東三百裡,曰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
”郭注:“即九尾狐。
”此青丘仍在東方也。
)又案《詩·齊風·南山》雲:南山崔崔,雄狐綏綏。
魯道有蕩,齊子由歸。
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鄭玄箋:“雄狐行求匹耦于南山之上,形貌綏綏然。
”這也可證男女匹合的事東方人常以狐獸作比。
至于東方的神話怎會混入西方傳說中人物禹的故事中呢?關于這點,我們以為是越祖杼的故事的傳訛。
考《海外東經》注引《汲郡竹書》雲:伯杼子征于東海及三壽,得一狐九尾。
禹遇九尾白狐的故事既見于記載吳、越神話的書,越祖杼又有得九尾狐的傳說,則我們的假定似還可以成立。
《吳越春秋》記禹娶塗山女後又載:取辛壬癸甲,禹行。
十月,女嬌生子啟。
啟生不見父,晝夕呱呱啼泣。
案:《尚書·臯陶谟》稱:“(禹)娶于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禹)弗子。
”蓋即《吳越春秋》所本。
這個故事之詳已不甚可知了。
《逸周書·世俘解》載:籥人奏《崇禹生開》,三終,王定。
“開”即是“啟”,“崇禹生開”既成了樂名,定是古代的一件大故事。
考《繹史》十二引《随巢子》載禹娶了塗山女之後,有一次,治鴻水,通轅山,化為熊。
塗山氏見之,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
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
禹因治鴻水想打通轅山,播身一變,化成了一頭熊。
不巧恰被他的太太塗山氏看見,她慚愧得趕快逃走,到了嵩高山下,也搖身一變,化成了一塊石頭。
禹追上去向她要兒子,石頭忽然自己破裂了北方,從裡面掉出一個啟來,造就是所謂“啟生于石”的故事。
後來漢武帝行到嵩山,也曾親眼看見夏後啟母石。
案《淮南子·修務訓》稱:禹生于石。
注雲:“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折胸而出。
”禹、啟父子之生都與石發生關系,真也是一件奇巧的事。
這大約本是社神的傳說罷。
(據近人考究,古以石為社?關于塗山女的故事,請參看《路史》裡的《夏史》一章。
) (二)禹鑄九鼎的故事。
這件故事始見于《史記·封禅書》記漢武帝得了寶鼎之後,有司議道:聞昔泰帝興神鼎一,一者壹統,天地萬物所系終也。
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
遭聖則興。
(《孝武本紀》文同) 泰帝造了一個鼎,黃帝造了三個,禹又鑄了九個,他們三倍三倍地增加,但是禹鑄九鼎的傳說不見于先秦書。
我們看《左傳》,隻知道九鼎是夏方有德時造的(宣公三年),沒有作者的主名。
看《墨子》文知道九鼎是啟造的(《貴義》篇),則先秦時似無禹鑄鼎之說。
考《孟子·盡心》記: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
”曰:“是奚足哉!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 趙岐注:“禹時鐘在者追蠡也。
追,鐘鈕也。
……蠡,欲絕之貌也。
文王之鐘不然,以禹為尚樂也。
”據此,戰國時有傳說的禹的樂器存在。
《管子·山權數》記:禹五年水……禹以曆山之金鑄币,而贖民之無賣子者。
據此,禹曾取曆山的銅鑄造貨币。
在先秦時的傳說(雖然管子書時代或許更晚),禹有鐘有币,就是沒有鼎。
此外如堯、舜、禹的道統說,以及禹的“節用”“薄葬”等等美德,都出于儒、墨等學派的宣傳。
儒、墨們怎樣,禹也便怎樣。
這類傳說既多且碎,一時不勝考據,我們隻得留俟研究儒、墨等學說時再讨論了。
又本書所述鲧、禹的傳說,大緻都是《史記》以前的材料,除随文提及者外,其餘晚出的材料都歸僞《古文尚書裡》的《夏史》及《路史》裡的《夏史》等章中讨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