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鲧禹與堯舜的關系是如何來的
關燈
小
中
大
下的。
堯、舜相代與舜、禹相代的程序不同,就是漢人的書裡也有明證的。
《大戴禮記·少閑》說:昔虞舜以天德嗣堯。
……舜崩,有禹代興;禹卒受命,乃遷邑姚姓于陳。
……禹崩,十有七世,乃有末孫桀即位。
桀不率先王之明德……乃有商履代興……成湯卒受天命……乃遷姒姓于杞。
…… 我們看:舜是嗣堯的,禹是在舜崩後代舜而興的,兩者的措辭不同。
禹遷姚姓于陳,湯遷姒姓于杞,舜卻不曾遷堯後于什麼地方。
可見禹的代舜與湯的代夏略同,和舜的繼堯的程序不合。
這正與墨家的話相應。
(本篇上文又說:“昔堯取人以狀,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湯取人以聲,文王取人以度,此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
”以堯、舜、禹、湯、文王為四代五王,可見《少閑》篇的作者乃以堯、舜為一代,而以禹、湯、文王分屬三代,此亦可證舜之繼堯與禹之代舜不同。
)《孔子三朝記》(《少閑》篇是《孔子三朝記》中的一篇)中多有墨家的話,陳澧《東塾讀書記》已論之,此亦一證。
《孔子三朝記》的另一篇《诰志》也說:文王治以俟時,湯治以伐亂,禹治以移衆,衆服以立天下。
堯貴以樂治,時舉舜;舜治以德,使力在國。
這裡也提到堯舉舜,而不曾提舜舉禹的事。
禹乃是因“衆服”而“立天下”的。
——這也正與墨家的話相應。
舜、禹不曾發生直接的關系,這實在是較早的觀念,試看儒家記載古史的書《國語》也是這樣說: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
……帥象禹之功,度之于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心。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周語·下》) 它也以伯禹的為天子是因為他的功“克厭帝(上帝)心”,所以“皇天嘉之”,便“祚以天下”了。
可見禹确不曾受舜的禅。
這也正與墨家和《呂刑》的話相應。
《周語下》文又說:王……無亦鑒于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季。
可見黎、苗之王與夏、商之季君是同等的人物。
湯、武伐夏、商而有天下,禹征有苗而有天下,三代的開創正是先後一律的! 今本《墨子》裡固然也說:昔者堯有舜,舜有禹,禹有臯陶。
…… 把舜、禹和禹、臯陶發生了君臣的關系,與後代的話相近。
但這話隻見于《尚賢下》篇,《墨子》中凡有上中下篇的文字,中下篇都較上中篇為晚出,下篇的文字常較中篇為詳,中篇的文字又常較上篇為詳(偶有中下篇較上中篇文字簡略的,乃由于脫文缺簡之故。
),其附益的痕迹顯然,這點前人已有說過的了。
何況這篇的下文又說:日月之所照,舟車之所及,雨露之所漸,粒食之所養,得此莫不勸譽。
這類話正和秦始皇帝琅邪刻石、《大戴禮記·五帝德》《小戴禮記·中庸》篇等語句一律,自出秦後了!(今本《今文虞書》也是很晚出的書,但裡面還隻有禹為舜臣的傳說,而沒有舜、禹禅讓的故事,可見舜、禹的關系确是逐漸添加成的。
) 在墨家的原始傳說裡,非但禹與堯、舜不曾發生關系,就是鲧與堯、舜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墨子·尚賢中》說:昔者伯鲧,帝之元子,廢帝之德庸,既乃刑之于羽之郊,乃熱照無有及也,帝亦不愛。
這裡的“帝”也是上帝。
據《世本》《帝系》等書,鲧是颛項的兒子。
颛項号“高陽”,而高陽在《墨子》中正是天帝(見上),鲧是天帝的兒子,廢天帝的德庸,被天帝所刑,他與堯、舜有什麼關系?(友人楊寬正先生以為颛項即堯,我們也相當的贊同,此處所雲,不可拘泥文字看。
) 鲧、禹、與堯、舜的發生交涉是由于尚賢說和禅讓說的發展。
尚賢說和禅讓說本是墨家因要适合時勢而提出的,并不是古代固有的思想和事實。
但墨家雖主張尚賢禅讓,他們卻隻知道有堯、舜禅讓說,并不知道另有舜、禹禅讓的故事。
等到禅讓說流傳既久,人們覺得單是堯、舜禅讓還不足資鼓吹,非使舜、禹也發生傳位的關系,不見古先聖王的心心相傳,于是舜、禹禅讓說便又應運而起了。
孟子是戰國中晚期的儒家大師,他深得墨家的三昧,善于創造古史。
恰巧他有一個學生叫做萬章,偏偏專會懷疑古史,他常常想出了難題去窘難他的老師。
有一次他又問他的老師
堯、舜相代與舜、禹相代的程序不同,就是漢人的書裡也有明證的。
《大戴禮記·少閑》說:昔虞舜以天德嗣堯。
……舜崩,有禹代興;禹卒受命,乃遷邑姚姓于陳。
……禹崩,十有七世,乃有末孫桀即位。
桀不率先王之明德……乃有商履代興……成湯卒受天命……乃遷姒姓于杞。
…… 我們看:舜是嗣堯的,禹是在舜崩後代舜而興的,兩者的措辭不同。
禹遷姚姓于陳,湯遷姒姓于杞,舜卻不曾遷堯後于什麼地方。
可見禹的代舜與湯的代夏略同,和舜的繼堯的程序不合。
這正與墨家的話相應。
(本篇上文又說:“昔堯取人以狀,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湯取人以聲,文王取人以度,此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
”以堯、舜、禹、湯、文王為四代五王,可見《少閑》篇的作者乃以堯、舜為一代,而以禹、湯、文王分屬三代,此亦可證舜之繼堯與禹之代舜不同。
)《孔子三朝記》(《少閑》篇是《孔子三朝記》中的一篇)中多有墨家的話,陳澧《東塾讀書記》已論之,此亦一證。
《孔子三朝記》的另一篇《诰志》也說:文王治以俟時,湯治以伐亂,禹治以移衆,衆服以立天下。
堯貴以樂治,時舉舜;舜治以德,使力在國。
這裡也提到堯舉舜,而不曾提舜舉禹的事。
禹乃是因“衆服”而“立天下”的。
——這也正與墨家的話相應。
舜、禹不曾發生直接的關系,這實在是較早的觀念,試看儒家記載古史的書《國語》也是這樣說: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
……帥象禹之功,度之于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心。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周語·下》) 它也以伯禹的為天子是因為他的功“克厭帝(上帝)心”,所以“皇天嘉之”,便“祚以天下”了。
可見禹确不曾受舜的禅。
這也正與墨家和《呂刑》的話相應。
《周語下》文又說:王……無亦鑒于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季。
可見黎、苗之王與夏、商之季君是同等的人物。
湯、武伐夏、商而有天下,禹征有苗而有天下,三代的開創正是先後一律的! 今本《墨子》裡固然也說:昔者堯有舜,舜有禹,禹有臯陶。
…… 把舜、禹和禹、臯陶發生了君臣的關系,與後代的話相近。
但這話隻見于《尚賢下》篇,《墨子》中凡有上中下篇的文字,中下篇都較上中篇為晚出,下篇的文字常較中篇為詳,中篇的文字又常較上篇為詳(偶有中下篇較上中篇文字簡略的,乃由于脫文缺簡之故。
),其附益的痕迹顯然,這點前人已有說過的了。
何況這篇的下文又說:日月之所照,舟車之所及,雨露之所漸,粒食之所養,得此莫不勸譽。
這類話正和秦始皇帝琅邪刻石、《大戴禮記·五帝德》《小戴禮記·中庸》篇等語句一律,自出秦後了!(今本《今文虞書》也是很晚出的書,但裡面還隻有禹為舜臣的傳說,而沒有舜、禹禅讓的故事,可見舜、禹的關系确是逐漸添加成的。
) 在墨家的原始傳說裡,非但禹與堯、舜不曾發生關系,就是鲧與堯、舜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墨子·尚賢中》說:昔者伯鲧,帝之元子,廢帝之德庸,既乃刑之于羽之郊,乃熱照無有及也,帝亦不愛。
這裡的“帝”也是上帝。
據《世本》《帝系》等書,鲧是颛項的兒子。
颛項号“高陽”,而高陽在《墨子》中正是天帝(見上),鲧是天帝的兒子,廢天帝的德庸,被天帝所刑,他與堯、舜有什麼關系?(友人楊寬正先生以為颛項即堯,我們也相當的贊同,此處所雲,不可拘泥文字看。
) 鲧、禹、與堯、舜的發生交涉是由于尚賢說和禅讓說的發展。
尚賢說和禅讓說本是墨家因要适合時勢而提出的,并不是古代固有的思想和事實。
但墨家雖主張尚賢禅讓,他們卻隻知道有堯、舜禅讓說,并不知道另有舜、禹禅讓的故事。
等到禅讓說流傳既久,人們覺得單是堯、舜禅讓還不足資鼓吹,非使舜、禹也發生傳位的關系,不見古先聖王的心心相傳,于是舜、禹禅讓說便又應運而起了。
孟子是戰國中晚期的儒家大師,他深得墨家的三昧,善于創造古史。
恰巧他有一個學生叫做萬章,偏偏專會懷疑古史,他常常想出了難題去窘難他的老師。
有一次他又問他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