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鲧禹與堯舜的關系是如何來的
關燈
小
中
大
在金文、《詩經》《周書》和《山海經》等書裡提到鲧、禹,隻把他們同上帝說在一起,而沒有把他們同堯、舜發生關系過。
堯、舜這兩個人,在金文、《詩》《書》裡甚至于不曾露過面,他們是怎樣來的,我們不能詳知。
(近人錢玄同、郭沫若、楊寬正諸先生都以為堯、舜就是上帝,我們也相當的贊同。
)但到了戰國時代,堯、舜的傳說已經大盛,于是那上帝部屬的鲧、禹便也漸漸變成堯、舜的部屬了。
最先将禹與堯、舜發生關系的書是《論語》。
《泰伯》篇說: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 《堯曰》篇說:舜亦以命禹。
“不與”的“與”當解為“堯以天下與舜,舜以天下與禹”的“與”(舊解以“不與”為“不與求天下”,非是。
)。
《論語》這兩章都是禅讓傳說下的産品,而禅讓傳說乃是墨子以後才盛行的(參看颉剛所著《禅讓傳說起于墨家考》),所以這兩章必是墨子以後的文字。
據近人的探究,《論語》這書到漢代才被編定(友人趙貞信先生持此說最堅,将有大部作品發表),裡面有晚出的材料,自是可能。
關于《堯曰》篇的堯曰章,崔述已經勇猛地懷疑過。
據我們的考定,這章也是戰國、秦、漢間的産品(說詳《禅讓傳說起于墨家考》),所以“舜亦以命禹”一語決不是春秋時的孔子所能說的。
至于《泰伯》篇末幾章稱道堯、舜、禹的,近世中外學者也常常加以懷疑,他們的見解也是不錯的!據《孟子·滕文公》: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孔子曰:“……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
” 所引孔子的話與《論語》同,而有舜無禹,可見這章文字在戰國時的本相。
其實禹與堯、舜在墨家的原始傳說裡還不曾發生關系。
《墨子·尚賢上》說:古者堯舉舜于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它提出了堯、舜和禹、益的關系,卻不曾提出舜、禹的關系來。
我們知道墨家是主張尚賢說和禅讓說的,他們如知道了舜舉禹的故事,焉有不提的道理?再看《論語·顔淵》說:舜有天下,選于衆,舉臯陶,不仁者遠矣。
(案:這章也是墨家的話,但增入《論語》中似乎較早。
) 可見舜所特舉的人是臯陶,并不是禹。
如當時已有舜舉禹的傳說,他們也決沒有舍禹而言臯陶之理!《孟子》便說:“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臯陶為己憂。
”在臯陶之上添出了禹了。
然則禹是誰舉的呢?據墨家說是天舉的。
《尚賢中》篇說:然則天之所使能者誰也?曰,若昔者禹、稷、臯陶是也。
何以知其然也?先王之書《呂刑》道之曰“……” 可見早期的墨家還承襲着《呂刑》上帝命三後的傳說。
天怎樣的舉禹呢?墨家說: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
……高陽乃命禹于玄宮,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禹既已克三苗,焉曆為山川,别物上下,鄉制四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
(《非攻·下》) 昔三苗大亂,天命殛之。
天命夏禹于玄宮……四方歸之。
禹乃克三苗,而神民不違,辟土以王。
(《太平禦覽》等書引《随巢子》) 兩文互勘,知道是天帝命禹去征伐有苗。
禹打平了三苗,就平治水土,自立為天子了。
這是禹的受命說,也是淵源于《呂刑》的。
因為禹征有苗是奉的天帝的命,而不是奉的堯、舜的命,所以他的誓師詞是這樣:禹曰:“濟濟有衆,鹹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
若予既率爾群封諸君以征有苗。
”(《兼愛·下》引《禹誓》) 看他這樣的獨斷獨行,稱天而治,與湯、武伐桀、纣的口氣完全一樣,哪裡有一毫人臣的氣息? 因為禹的有天下也是受的上帝的命,而不是受的舜的禅讓,所以墨家又說:昔者禹征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為聖王。
(《非攻·下》) 可見禹是“征有苗”而“立為聖王”的,與湯伐桀而有天下,武王伐纣而有天下的程序一模一樣。
因之他們又說:昔者三代之聖王禹、湯、文、武,百裡之諸侯也,說忠行義取天下。
(《魯問》篇) 禹和湯、文、武一樣都是以“百裡諸侯”起家而取天
堯、舜這兩個人,在金文、《詩》《書》裡甚至于不曾露過面,他們是怎樣來的,我們不能詳知。
(近人錢玄同、郭沫若、楊寬正諸先生都以為堯、舜就是上帝,我們也相當的贊同。
)但到了戰國時代,堯、舜的傳說已經大盛,于是那上帝部屬的鲧、禹便也漸漸變成堯、舜的部屬了。
最先将禹與堯、舜發生關系的書是《論語》。
《泰伯》篇說: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 《堯曰》篇說:舜亦以命禹。
“不與”的“與”當解為“堯以天下與舜,舜以天下與禹”的“與”(舊解以“不與”為“不與求天下”,非是。
)。
《論語》這兩章都是禅讓傳說下的産品,而禅讓傳說乃是墨子以後才盛行的(參看颉剛所著《禅讓傳說起于墨家考》),所以這兩章必是墨子以後的文字。
據近人的探究,《論語》這書到漢代才被編定(友人趙貞信先生持此說最堅,将有大部作品發表),裡面有晚出的材料,自是可能。
關于《堯曰》篇的堯曰章,崔述已經勇猛地懷疑過。
據我們的考定,這章也是戰國、秦、漢間的産品(說詳《禅讓傳說起于墨家考》),所以“舜亦以命禹”一語決不是春秋時的孔子所能說的。
至于《泰伯》篇末幾章稱道堯、舜、禹的,近世中外學者也常常加以懷疑,他們的見解也是不錯的!據《孟子·滕文公》: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孔子曰:“……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
” 所引孔子的話與《論語》同,而有舜無禹,可見這章文字在戰國時的本相。
其實禹與堯、舜在墨家的原始傳說裡還不曾發生關系。
《墨子·尚賢上》說:古者堯舉舜于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它提出了堯、舜和禹、益的關系,卻不曾提出舜、禹的關系來。
我們知道墨家是主張尚賢說和禅讓說的,他們如知道了舜舉禹的故事,焉有不提的道理?再看《論語·顔淵》說:舜有天下,選于衆,舉臯陶,不仁者遠矣。
(案:這章也是墨家的話,但增入《論語》中似乎較早。
) 可見舜所特舉的人是臯陶,并不是禹。
如當時已有舜舉禹的傳說,他們也決沒有舍禹而言臯陶之理!《孟子》便說:“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臯陶為己憂。
”在臯陶之上添出了禹了。
然則禹是誰舉的呢?據墨家說是天舉的。
《尚賢中》篇說:然則天之所使能者誰也?曰,若昔者禹、稷、臯陶是也。
何以知其然也?先王之書《呂刑》道之曰“……” 可見早期的墨家還承襲着《呂刑》上帝命三後的傳說。
天怎樣的舉禹呢?墨家說: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
……高陽乃命禹于玄宮,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禹既已克三苗,焉曆為山川,别物上下,鄉制四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
(《非攻·下》) 昔三苗大亂,天命殛之。
天命夏禹于玄宮……四方歸之。
禹乃克三苗,而神民不違,辟土以王。
(《太平禦覽》等書引《随巢子》) 兩文互勘,知道是天帝命禹去征伐有苗。
禹打平了三苗,就平治水土,自立為天子了。
這是禹的受命說,也是淵源于《呂刑》的。
因為禹征有苗是奉的天帝的命,而不是奉的堯、舜的命,所以他的誓師詞是這樣:禹曰:“濟濟有衆,鹹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
若予既率爾群封諸君以征有苗。
”(《兼愛·下》引《禹誓》) 看他這樣的獨斷獨行,稱天而治,與湯、武伐桀、纣的口氣完全一樣,哪裡有一毫人臣的氣息? 因為禹的有天下也是受的上帝的命,而不是受的舜的禅讓,所以墨家又說:昔者禹征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為聖王。
(《非攻·下》) 可見禹是“征有苗”而“立為聖王”的,與湯伐桀而有天下,武王伐纣而有天下的程序一模一樣。
因之他們又說:昔者三代之聖王禹、湯、文、武,百裡之諸侯也,說忠行義取天下。
(《魯問》篇) 禹和湯、文、武一樣都是以“百裡諸侯”起家而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