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鲧禹治水傳說的本相與其演變
關燈
小
中
大
明白了鲧、禹都有從天神變成偉人的可能,便能知道他們治水傳說的本相了。
從前的人都以為鲧、禹父子是失敗和成功的兩個不同的人物,他倆結果的不同是由于他倆方法的不同:鲧用堙的方法去治水以緻失敗,禹改用疏的方法使得到了成功。
這種觀念籠罩了二千年來的人心,大家都認為無問題的事實了。
但是據我們的探究,則頗有和這種觀念相反的說法。
說來話長,請讀下文:《詩經》和《周書》裡提到禹,隻說他“甸山”“敷土”“平水土”,而不曾明白地說出山是怎樣的“甸”法,土是怎樣的“敷”法,水土又是怎樣的“平”法。
但我們看《山海經》和《楚辭·天問》《淮南子》等書,便知道禹所用的治水的方法和鲧一樣,滿是“堙”和“填”——這種方法原不是凡人所能行的。
《海内經》說: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洪水滔天,鲧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鲧于羽郊。
鲧複(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堙”字訓“塞”。
鲧治洪水的方法是用息壤去堙塞,這便是所謂“布土”(“敷土”)。
鲧開始布土,禹完成鲧的功,從此九州就安定了。
在這裡,鲧所以失敗的原因乃是“不待帝命”,而并不是“堙洪水”。
《大荒北經》說:共工臣名曰相繇(《海外北經》作“相柳”),九首蛇身自環,食于九土(《海外北經》作“九山”)。
其所歍所尼,即為原澤(《海外北經》作“澤溪”),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
禹堙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
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禹堙之(《海外北經》作“禹厥之”,郭注:“掘塞之。
”),三仞三沮(郭注:“言禹以土塞之之地陷壞也。
”),乃以為池。
群帝是因以為台。
(《海外北經》文略同) 共工的臣相繇是個長着九個腦袋、蛇的身體的怪物,無論什麼地方給他一噴(郭注:“歍,嘔,猶噴咤。
”)一碰,便成了水澤。
禹堙塞了洪水,殺死相繇,他的血流到的地方腥臭得長不出谷來,他所在的地方也是多水不能居人,禹便掘塞了這塊地,造成了一個池。
群帝(上帝)就在這所在築起台來,以鎮壓妖魔。
在這裡明白地說出“禹堙洪水”,可見“堙”原是治洪水的正當方法。
《楚辭·天問》也說: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佥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鸱龜曳銜,鲧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伯禹腹鲧,夫何以變化?纂就前緒,遂成考功;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洪淵極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鲧何所營?禹何所成? “汩”字訓“沒”,與“湮”同意(“湮”即“堙”,塞沒之意。
)。
鲧的才不勝汩洪水的任,卻偏要去汩,所以沒有好結果。
他的兒子伯禹比他有才,能填平洪水,墳高土地(這便是所謂“平水土”),便成就了鲧的功績。
《楚辭·天問》的作者問:“禹既是續初繼業,為什麼又說他父子倆厥謀不同呢?”這是《楚辭·天問》作者對于矛盾的傳說的懷疑。
但他是相信前一說(舊說)的,所以又說:“鲧何所營?禹何所成?”可見禹不過是成鲧所營的功而已。
《淮南子·墬形訓》說: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
禹用息土填塞洪水,遂造成了名山,這便是所謂“敷土”“平水土”和“甸山”。
“禹堙洪水”之說,豈特記載神話之書《山海經》等言之邪?雖儒家六藝經傳之文即亦猶是也。
《漢書·溝洫志》引《夏書》:禹堙洪水十三年。
(《史記·河渠書》“堙”作“抑”,《索隐》:“抑者,遏也。
……堙、抑皆塞也。
”) 《國語·魯語上》:鲧障洪水而殛死(“障洪水”即“陻洪水”之變),禹能以德修鲧之功……故……夏後氏……郊鲧而宗禹。
《孟子·滕文公》:昔者禹抑鴻水而天下平。
《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
鲧堙洪水,禹修鲧之功,亦堙洪水,所以夏後氏要郊鲧而宗禹了。
——于此可證鲧、禹
從前的人都以為鲧、禹父子是失敗和成功的兩個不同的人物,他倆結果的不同是由于他倆方法的不同:鲧用堙的方法去治水以緻失敗,禹改用疏的方法使得到了成功。
這種觀念籠罩了二千年來的人心,大家都認為無問題的事實了。
但是據我們的探究,則頗有和這種觀念相反的說法。
說來話長,請讀下文:《詩經》和《周書》裡提到禹,隻說他“甸山”“敷土”“平水土”,而不曾明白地說出山是怎樣的“甸”法,土是怎樣的“敷”法,水土又是怎樣的“平”法。
但我們看《山海經》和《楚辭·天問》《淮南子》等書,便知道禹所用的治水的方法和鲧一樣,滿是“堙”和“填”——這種方法原不是凡人所能行的。
《海内經》說: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洪水滔天,鲧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鲧于羽郊。
鲧複(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堙”字訓“塞”。
鲧治洪水的方法是用息壤去堙塞,這便是所謂“布土”(“敷土”)。
鲧開始布土,禹完成鲧的功,從此九州就安定了。
在這裡,鲧所以失敗的原因乃是“不待帝命”,而并不是“堙洪水”。
《大荒北經》說:共工臣名曰相繇(《海外北經》作“相柳”),九首蛇身自環,食于九土(《海外北經》作“九山”)。
其所歍所尼,即為原澤(《海外北經》作“澤溪”),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
禹堙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
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禹堙之(《海外北經》作“禹厥之”,郭注:“掘塞之。
”),三仞三沮(郭注:“言禹以土塞之之地陷壞也。
”),乃以為池。
群帝是因以為台。
(《海外北經》文略同) 共工的臣相繇是個長着九個腦袋、蛇的身體的怪物,無論什麼地方給他一噴(郭注:“歍,嘔,猶噴咤。
”)一碰,便成了水澤。
禹堙塞了洪水,殺死相繇,他的血流到的地方腥臭得長不出谷來,他所在的地方也是多水不能居人,禹便掘塞了這塊地,造成了一個池。
群帝(上帝)就在這所在築起台來,以鎮壓妖魔。
在這裡明白地說出“禹堙洪水”,可見“堙”原是治洪水的正當方法。
《楚辭·天問》也說: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佥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鸱龜曳銜,鲧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伯禹腹鲧,夫何以變化?纂就前緒,遂成考功;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洪淵極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鲧何所營?禹何所成? “汩”字訓“沒”,與“湮”同意(“湮”即“堙”,塞沒之意。
)。
鲧的才不勝汩洪水的任,卻偏要去汩,所以沒有好結果。
他的兒子伯禹比他有才,能填平洪水,墳高土地(這便是所謂“平水土”),便成就了鲧的功績。
《楚辭·天問》的作者問:“禹既是續初繼業,為什麼又說他父子倆厥謀不同呢?”這是《楚辭·天問》作者對于矛盾的傳說的懷疑。
但他是相信前一說(舊說)的,所以又說:“鲧何所營?禹何所成?”可見禹不過是成鲧所營的功而已。
《淮南子·墬形訓》說: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
禹用息土填塞洪水,遂造成了名山,這便是所謂“敷土”“平水土”和“甸山”。
“禹堙洪水”之說,豈特記載神話之書《山海經》等言之邪?雖儒家六藝經傳之文即亦猶是也。
《漢書·溝洫志》引《夏書》:禹堙洪水十三年。
(《史記·河渠書》“堙”作“抑”,《索隐》:“抑者,遏也。
……堙、抑皆塞也。
”) 《國語·魯語上》:鲧障洪水而殛死(“障洪水”即“陻洪水”之變),禹能以德修鲧之功……故……夏後氏……郊鲧而宗禹。
《孟子·滕文公》:昔者禹抑鴻水而天下平。
《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
鲧堙洪水,禹修鲧之功,亦堙洪水,所以夏後氏要郊鲧而宗禹了。
——于此可證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