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鲧禹治水傳說的本相與其演變
關燈
小
中
大
父子的同道。
“禹堙洪水”之說,豈特儒家之書言之,雖墨家之說即亦猶是也。
《莊子·天下》記墨子稱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
案:儒墨兩家都稱道禹疏水之說,特于無意中留下“湮”之舊迹。
察二家之原意,或是以為洪水非“堙”“抑”不可,但江、河又必須“疏”之耳。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昔者鴻水浮出……夏後氏戚之,乃湮鴻水,決江疏河……而天下永甯。
”“堙”“疏”并舉,與儒墨等說同。
)——其實疏江、河即堙鴻(洪)水傳說之演進也。
“堙洪水”的方法豈特鲧、禹用之,雖女娲即亦猶是也。
《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
天不兼覆,地不周載。
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
猛獸食颛民,鸷鳥攫老弱。
于是女娲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女娲的“積蘆灰以止淫水”,也即是鲧、禹父子的“以息土填洪水”的方法。
禹疏水之說開始盛倡于《墨子·兼愛中》說: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窦,以洩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泒,注後之邸,滹池之窦,灑為底柱,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
東方漏之陸,防孟諸之澤,灑為九浍,以楗東土之水,以利冀州(齊州)之民。
南為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之處,以利荊楚、幹越與南夷之民。
這裡所謂“洩”“注”“灑”“鑿”“漏”“流”等等都是“疏”的方法。
禹的治水方法既變,于是鲧的治水方法也就不得不變了。
《國語·周語下》記:靈王二十二年,谷、洛鬥,将毀王宮,王欲壅之。
太子晉谏曰:“不可!晉聞古之長民者,不隳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澤。
……昔共工棄此道也,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隳高湮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并興,共工用減。
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于羽山。
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
共之從孫四嶽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滞,鐘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汩九川,陂障九澤,豐殖九谷,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
故天無伏陰,地無散陽,水無沈氣,火無災燀,神無閑行,民無淫心,時無逆數,物無害生。
帥象禹之功,度之于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心。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祚四嶽國,命為侯伯。
賜姓曰‘姜氣’、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
” 從此以後,鲧治水的方法便漸漸由“堙”而改成了“防”。
鲧防洪水而失敗,禹疏洪水而成功,便又成了不移的史實了。
我們追原鲧、禹治水傳說的所以改變,實由于戰國的時勢。
在戰國的時候,交通四辟,水利大興,人們為防止水患,就盛行了築堤的辦法;為利便交通,振興農業,又盛行了疏水灌溉的辦法。
但是築堤的害處多而利益少,疏水灌溉則是有利而無弊的事,所以防洪水的典故便漸歸了上帝所殛的萬惡的鲧,而疏洪水的典故就歸了天所興的萬能的禹了。
我們且看看西漢賈讓的奏疏:古者……大川無防,小川得入,陂障卑下,以為污澤。
……蓋堤防之作,近起戰國,雍防百川,各以自利。
齊與趙、魏以河為竟,趙、魏瀕山,齊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裡。
河水東抵齊堤,則西泛趙、魏;趙、魏亦為堤去河二十五裡。
雖非其正,水尚有所遊蕩,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
或久無害,稍築室宅,遂成聚落。
大水時至漂沒,則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澤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
……(《漢書·溝洫志》) “堤防之作近起戰國”,這話雖未必完全可靠,但是戰國以前即有堤防之制也必不盛,因為在戰國以前的書上不大看見有築堤的事。
戰國的君主“壅防百川,各以自利”,“以鄰國為壑”(《孟子·
“禹堙洪水”之說,豈特儒家之書言之,雖墨家之說即亦猶是也。
《莊子·天下》記墨子稱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
案:儒墨兩家都稱道禹疏水之說,特于無意中留下“湮”之舊迹。
察二家之原意,或是以為洪水非“堙”“抑”不可,但江、河又必須“疏”之耳。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昔者鴻水浮出……夏後氏戚之,乃湮鴻水,決江疏河……而天下永甯。
”“堙”“疏”并舉,與儒墨等說同。
)——其實疏江、河即堙鴻(洪)水傳說之演進也。
“堙洪水”的方法豈特鲧、禹用之,雖女娲即亦猶是也。
《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
天不兼覆,地不周載。
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
猛獸食颛民,鸷鳥攫老弱。
于是女娲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女娲的“積蘆灰以止淫水”,也即是鲧、禹父子的“以息土填洪水”的方法。
禹疏水之說開始盛倡于《墨子·兼愛中》說: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窦,以洩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泒,注後之邸,滹池之窦,灑為底柱,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
東方漏之陸,防孟諸之澤,灑為九浍,以楗東土之水,以利冀州(齊州)之民。
南為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之處,以利荊楚、幹越與南夷之民。
這裡所謂“洩”“注”“灑”“鑿”“漏”“流”等等都是“疏”的方法。
禹的治水方法既變,于是鲧的治水方法也就不得不變了。
《國語·周語下》記:靈王二十二年,谷、洛鬥,将毀王宮,王欲壅之。
太子晉谏曰:“不可!晉聞古之長民者,不隳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澤。
……昔共工棄此道也,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隳高湮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并興,共工用減。
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于羽山。
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
共之從孫四嶽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滞,鐘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汩九川,陂障九澤,豐殖九谷,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
故天無伏陰,地無散陽,水無沈氣,火無災燀,神無閑行,民無淫心,時無逆數,物無害生。
帥象禹之功,度之于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心。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祚四嶽國,命為侯伯。
賜姓曰‘姜氣’、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
” 從此以後,鲧治水的方法便漸漸由“堙”而改成了“防”。
鲧防洪水而失敗,禹疏洪水而成功,便又成了不移的史實了。
我們追原鲧、禹治水傳說的所以改變,實由于戰國的時勢。
在戰國的時候,交通四辟,水利大興,人們為防止水患,就盛行了築堤的辦法;為利便交通,振興農業,又盛行了疏水灌溉的辦法。
但是築堤的害處多而利益少,疏水灌溉則是有利而無弊的事,所以防洪水的典故便漸歸了上帝所殛的萬惡的鲧,而疏洪水的典故就歸了天所興的萬能的禹了。
我們且看看西漢賈讓的奏疏:古者……大川無防,小川得入,陂障卑下,以為污澤。
……蓋堤防之作,近起戰國,雍防百川,各以自利。
齊與趙、魏以河為竟,趙、魏瀕山,齊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裡。
河水東抵齊堤,則西泛趙、魏;趙、魏亦為堤去河二十五裡。
雖非其正,水尚有所遊蕩,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
或久無害,稍築室宅,遂成聚落。
大水時至漂沒,則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澤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
……(《漢書·溝洫志》) “堤防之作近起戰國”,這話雖未必完全可靠,但是戰國以前即有堤防之制也必不盛,因為在戰國以前的書上不大看見有築堤的事。
戰國的君主“壅防百川,各以自利”,“以鄰國為壑”(《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