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禹的神職
關燈
小
中
大
。
《墨子》說鲧被刑的地方“乃熱照無有及也”,《莊子》等書說共工被流在幽都(《孟子》《堯典》等書作“幽州”,“州”“都”一音之轉。
),《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王注:“幽都,地下……地下幽冥,故稱幽都。
”兩人被罰的地方也相似。
又《淮南子》說共工“潛于淵,宗族殘滅”(《原道訓》),《國語》和《左傳》也說鲧“入于羽淵”,《堯典》也說鲧“方命圮族”,二人的事更極相似。
再《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篇記堯欲傳天下于舜,鲧和共工都因進谏不聽而被誅,兩人的谏語完全相同,可證是一個傳說的分化。
案:《呂氏春秋·恃君覽·行論》記鲧怒堯傳天下于舜一事,當是這個傳說的本始,所以《楚辭·離騷》說“鲧婞直以亡身兮”,《九章》也說“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可見“婞直不豫”原是鲧的惡德。
但《逸周書·史記解》又記“昔有共工自賢……唐氏伐之,共工以亡”,共工“自賢”與鲧“自以為得地之道,可為三公”正同。
此外,還有一事:《左傳》《國語》記晉平公夢見黃熊入于寝門而有病,請問子産,子産說是鲧作祟,祭鲧而愈。
《路史·後紀二》注引《汲冢瑣語》同記此事,惟“黃熊”作“朱熊”,“鲧”作“共工之卿浮遊”,祭共工而痊。
這也足證鲧與共工的關系。
其他共工即鲧的證據還多,這裡不能詳舉,我們将另有“鲧與共工”一文論之。
(即如《史記·楚世家》言,“重黎為帝喾高辛居火正……帝喾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亂,帝喾使重黎誅之而不盡”,亦即《海内經》“帝令祝融殺鲧”及《天問》鲧死複活——誅之不盡——等傳說之變。
) 在古代還有一種奇異的傳說,便是禹為一個耕稼的國王。
《詩·魯頌·閟宮》說:赫赫姜嫄……是生後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植穉菽麥;奄有下國,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緒。
後稷“俾民稼穑”,“奄有下土”,而是缵禹之緒的,可見禹也是一個“俾民稼穑”的國王,所以《楚辭·天問》說:何後益作革而禹播降?王注:“播,種也;降,下也。
”案:《呂刑》“稷降播種”,可見禹、稷是同功的。
《論語》也說: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論語·憲問》)。
“躬稼”便是“俾民稼穑”,“有天下”便是“奄有下土”,這可見後稷“缵禹之緒”之實了。
《論語·泰伯》又說,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并足見禹有“躬稼”的事。
又《尚書·虞書·益稷》說禹“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也是這種傳說的孑遺。
禹既是社神,怎麼又去侵犯稷神的職務呢?要明白這個,須先知道水土百谷原是相因的物事。
《詩·小雅·甫田》道: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農夫之慶。
鄭箋:“以絜齊豐盛,與我純色之羊,秋祭社與四方,為五谷成熟,報其功也。
”是祭社為報成谷之功。
《詩·大雅·雲漢》道:祈年孔夙,方社不莫。
鄭箋:“我祈豐年甚早,祭四方與社又不晚……我何由當遭此災也!”是祈年與祭方社并舉。
考周官大司徒之職:“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
”鄭注:“田主,田神,後土田正之所依也。
詩人謂之‘田祖’。
”(案:《詩·大雅·甫田》:“琴瑟擊鼓,以禦田祖。
”大田:“田祖有神。
”)是社與稷共一田神之主。
鄭玄《論語注》也說:“主,田主,謂社主。
”可見“田主”就是“社主”。
《國語·魯語上》也說:“土發而社,助時也。
”韋注:“土發,春分也;《國語·周語》曰:‘土乃脈發。
’社者,助時祈福為農始也。
”祭社為助農時,又可見社神與農事的關系。
漢武帝為了河水泛溢去祭後土,祭過之後,有鼎出于後土祠旁,武帝曾對群臣說:間者河溢,歲敷不登,故巡祭後土,祈為百姓育谷。
(《史記·封禅書》,《孝武本紀》文同。
) 後土能為“百姓育谷”,所以社神就也有“俾民稼穑”的傳說了。
《墨子》說鲧被刑的地方“乃熱照無有及也”,《莊子》等書說共工被流在幽都(《孟子》《堯典》等書作“幽州”,“州”“都”一音之轉。
),《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王注:“幽都,地下……地下幽冥,故稱幽都。
”兩人被罰的地方也相似。
又《淮南子》說共工“潛于淵,宗族殘滅”(《原道訓》),《國語》和《左傳》也說鲧“入于羽淵”,《堯典》也說鲧“方命圮族”,二人的事更極相似。
再《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篇記堯欲傳天下于舜,鲧和共工都因進谏不聽而被誅,兩人的谏語完全相同,可證是一個傳說的分化。
案:《呂氏春秋·恃君覽·行論》記鲧怒堯傳天下于舜一事,當是這個傳說的本始,所以《楚辭·離騷》說“鲧婞直以亡身兮”,《九章》也說“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可見“婞直不豫”原是鲧的惡德。
但《逸周書·史記解》又記“昔有共工自賢……唐氏伐之,共工以亡”,共工“自賢”與鲧“自以為得地之道,可為三公”正同。
此外,還有一事:《左傳》《國語》記晉平公夢見黃熊入于寝門而有病,請問子産,子産說是鲧作祟,祭鲧而愈。
《路史·後紀二》注引《汲冢瑣語》同記此事,惟“黃熊”作“朱熊”,“鲧”作“共工之卿浮遊”,祭共工而痊。
這也足證鲧與共工的關系。
其他共工即鲧的證據還多,這裡不能詳舉,我們将另有“鲧與共工”一文論之。
(即如《史記·楚世家》言,“重黎為帝喾高辛居火正……帝喾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亂,帝喾使重黎誅之而不盡”,亦即《海内經》“帝令祝融殺鲧”及《天問》鲧死複活——誅之不盡——等傳說之變。
) 在古代還有一種奇異的傳說,便是禹為一個耕稼的國王。
《詩·魯頌·閟宮》說:赫赫姜嫄……是生後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植穉菽麥;奄有下國,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緒。
後稷“俾民稼穑”,“奄有下土”,而是缵禹之緒的,可見禹也是一個“俾民稼穑”的國王,所以《楚辭·天問》說:何後益作革而禹播降?王注:“播,種也;降,下也。
”案:《呂刑》“稷降播種”,可見禹、稷是同功的。
《論語》也說: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論語·憲問》)。
“躬稼”便是“俾民稼穑”,“有天下”便是“奄有下土”,這可見後稷“缵禹之緒”之實了。
《論語·泰伯》又說,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并足見禹有“躬稼”的事。
又《尚書·虞書·益稷》說禹“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也是這種傳說的孑遺。
禹既是社神,怎麼又去侵犯稷神的職務呢?要明白這個,須先知道水土百谷原是相因的物事。
《詩·小雅·甫田》道: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農夫之慶。
鄭箋:“以絜齊豐盛,與我純色之羊,秋祭社與四方,為五谷成熟,報其功也。
”是祭社為報成谷之功。
《詩·大雅·雲漢》道:祈年孔夙,方社不莫。
鄭箋:“我祈豐年甚早,祭四方與社又不晚……我何由當遭此災也!”是祈年與祭方社并舉。
考周官大司徒之職:“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
”鄭注:“田主,田神,後土田正之所依也。
詩人謂之‘田祖’。
”(案:《詩·大雅·甫田》:“琴瑟擊鼓,以禦田祖。
”大田:“田祖有神。
”)是社與稷共一田神之主。
鄭玄《論語注》也說:“主,田主,謂社主。
”可見“田主”就是“社主”。
《國語·魯語上》也說:“土發而社,助時也。
”韋注:“土發,春分也;《國語·周語》曰:‘土乃脈發。
’社者,助時祈福為農始也。
”祭社為助農時,又可見社神與農事的關系。
漢武帝為了河水泛溢去祭後土,祭過之後,有鼎出于後土祠旁,武帝曾對群臣說:間者河溢,歲敷不登,故巡祭後土,祈為百姓育谷。
(《史記·封禅書》,《孝武本紀》文同。
) 後土能為“百姓育谷”,所以社神就也有“俾民稼穑”的傳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