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禹的神職

關燈
稼穑而死為稷。

     《史記·封禅書》也說:自禹興而修社祀,後稷稼穑故有稷祠。

     因為“社稷”連稱,所以“禹稷”也連稱了。

     其實禹為社神就是在後人公認為先秦的書上也有明證的。

    《國語·魯語上》說:昔烈(《禮記·祭法》“烈”作“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祭法》“柱”作“農”),能殖百谷百蔬;夏之興(《祭法》“興”作“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

    共工氏之伯九有(“九有”及下“九土”《祭法》均作“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也說:土正曰後土。

    ……共工氏有子曰向龍,為後土……後土為社。

    稷,田正也。

    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

    (案,周棄之名是後起的,原名隻有“稷”字。

    另有考證。

    ) 這兩段話拿《淮南子》和《史記》來對照,知道後土句“龍”即是“禹”。

    禹字古或從“土”,齊侯鐘銘“禹”作“”。

    “後土”猶言“後稷”,本是職名。

    “句龍”即是“禹”字形義的引伸。

    “禹”是有足的蟲類,據近人考證,确是龍螭之屬。

    “句龍”的“句”字又與“禹”字的一部相似。

    則句龍即禹自很可能。

    《楚辭·天問》:“焉有虬龍負熊以遊?”鲧“化為黃熊”,又有“腹生禹”的故事,“腹”“負”音近,則“虬龍”也頗有是禹的可能。

    “虬龍”和“句龍”或是一音之變。

    又《開筮》說鲧“化為黃龍”,禹是鲧子,自然也會變龍了。

    《左傳》文公十八年稱:“舜臣堯,舉八恺,使主後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

    ”“八恺”,據杜預等說,有禹在内,是禹曾主後土。

    又《堯典》說舜命禹“宅百揆”,也與《左傳》“以揆百事”相證。

    又《海内經》說“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可見禹、鲧就是開始平水土的人,在他們以前,哪裡再有什麼“能平九土”的後土句龍呢? 後土句龍即禹,烈山氏之子柱也即是稷的化身。

    烈山氏後人說為姜姓(《國語》韋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

    ”炎帝姜姓。

    ),而後稷為姜嫄所生。

    《漢書·律曆志》載張壽王言:“郦山女亦為天子,在殷、周間。

    ”“郦山”與“烈山”一音之變。

    《國語·周語下》載太子晉言“自後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史記》所列周的世系從後稷到文王也隻有十五代,較之殷自成湯到纣共有二十九世還要短上一半,則姜嫄當殷、周之間自亦可能。

    《史記·秦本紀》:“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

    ’”郦山女為申侯之先,申為姜姓之國,她的後裔又與周有親,這不是那“其德不回”的“赫赫姜嫄”又是誰呢?柱與稷名也音近(“柱”名或由“田主”之“主”來,“田主”與“後土”正相對。

    ),又同“能殖百谷百蔬”,同為稷神,自更有一人分化的可能了。

    (“柱”《祭法》作“農”,神農也為姜姓,或許神農與柱、稷均是一人傳說的分化,所以都為始作稼穑者。

    又《管子·形勢解》《淮南子·原道訓》等都以禹與神農并舉,與禹、稷并舉一般。

    ) 不但後土句龍就是禹,柱就是稷,烈山氏就是姜螈,連共工氏也就是鲧。

    “共工”二字是“鲧”字的緩聲,“鲧”字是“共工”二字的急音。

    共工氏“伯九有”,鲧“始均定九州”(《海内經》),為“有崇伯”。

    (《國語·周語下》)共工氏有子後土句龍“能平九土”(州),為社神;鲧也有子禹能“平水土”(《呂刑》),“定九州”(《海内經》),為社神。

    天下有這樣奇巧的事嗎?再看:《周語》說鲧與共工的罪狀一樣(“有崇伯鲧稱遂共工之過”),共工“壅防百川,堕高堙庳”(《國語·周語下》,下同),鲧也是“陻障洪水”(《海内經》《洪範》《國語·魯語》等);共工“皇天弗福”,鲧也是“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洪範》,下同);共工“庶民弗助,禍亂并興”,鲧也是“彜倫攸斁”;共工“用滅”,鲧也是“殛死”,兩人的事迹又相同到如此!又《墨子》說鲧“廢帝之德庸”,《堯典》說共工“靜言庸違”(《左傳》作“靖谮庸回”),二語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