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鲧禹的天神性傳說
關燈
小
中
大
”“淵”二字據王念孫校删),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
掘昆侖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裡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旁有四百四十門……旁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内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昆侖闾阖之中。
這是《天問》的具體解答:禹派個叫太章的從東極步行到西極,丈量得兩面的距離共有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又派個叫豎亥的從北極步行到南極,丈量得兩面的距離也是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
(《海外東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一曰‘禹令豎亥氣’。
”可見禹與上帝是有同等本領的人物。
)在這裡共有三百仞以上的鴻水淵薮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九個,禹便用息土(即息壤)把洪水填平,造成了名山。
又把天上的昆侖虛掘下地來,其中有九重的層城,高共一萬一千裡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旁邊有四百四十個門,北門開着納進不周之風。
傾官、旋室、縣圃等等都在昆侖的闾阖門(“闾阖,昆侖虛門名也。
”)之中。
讀了上面的叙述,我們知道洪水是鲧、禹用息土填平的,九州是鲧、禹放置的,川谷名山也是他們造成的。
禹又會派人丈量東西南北四極的度數,又會從天上掘下昆侖虛,這除了帝子天孫真是誰也辦不到。
其實他們的本領還不止此,《淮南子·天文訓》又說:日出于旸谷……入于虞淵之祀,睹于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有五億萬七千三百九裡,禹以為朝晝昏夜。
禹的本領大到能驅使太陽,制定朝晝昏夜,直是上帝的化身了。
讀了《山海經》《墨子》《天問》《淮南子》等書,再回頭來看金文、《詩》《書》,便懂得鲧、禹傳說早期的情況了。
《齊侯鐘銘》說:赫赫成唐(湯),有嚴在帝所,敷受天命……鹹有九州,處(禹)之堵。
這是說成湯受了天命,就享有了九州,住在禹的土地上。
土地如何會是禹的呢?隻因它是禹用上帝的“息壤”造成的。
所以《秦公簋銘》也說:不(丕)顯朕皇且(祖)受天命,鼏宅禹赍,十又二公在帝之壞。
“赍”讀為“迹”(詳下),“禹迹”便是“禹堵”。
因為土地是禹造成的,所以遍天下都是禹的迹。
“帝壞”與“禹赍”為互文,禹的迹便是帝的壞,這是因為禹平水土是受的上帝的命令。
“鼏宅禹赍”《秦公簋銘》作“竈有下國”,“下國”是對上天而言的。
“在帝之壞”鐘銘作“不在下”,可證“下國”便是“帝壞”,也便是“禹赍”。
禹與帝的關系密切如此! “禹迹”又見于《詩》《書》。
《書·立政》說:其克诘爾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
“陟禹之迹”與“鼏宅禹赍”文義相近,“方行天下,至于海表”都是禹的迹,禹迹之廣可知。
《左傳》襄公四年也說:芒芒禹迹,畫為九州,經啟九道。
“禹迹”畫為九州,“九州”是當時天下的異名,這與《齊侯鐘銘》“鹹有九州,處之堵”的話又相印證了。
“禹迹”又作“禹績”,《詩·大雅·文王有聲》說:豐水東注,維禹之績。
《商頌·殷武》說:天命多辟,設都于禹之績。
《逸周書·商誓解》(這是《逸周書》中較古的一篇)也說:在昔後稷,惟上帝之言克播百谷,登禹之績。
“登禹之績”自是“陟禹之迹”的異文,這可确證“禹績”便是“禹迹”了。
(《左傳》哀公元年說少康“複禹之績”,此“績”字亦即“迹”字,猶言疆土也。
) 據《淮南子》說名山(“名”字可訓為“大”,“名山”猶言“大山”。
)是禹
掘昆侖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裡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旁有四百四十門……旁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内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昆侖闾阖之中。
這是《天問》的具體解答:禹派個叫太章的從東極步行到西極,丈量得兩面的距離共有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又派個叫豎亥的從北極步行到南極,丈量得兩面的距離也是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
(《海外東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一曰‘禹令豎亥氣’。
”可見禹與上帝是有同等本領的人物。
)在這裡共有三百仞以上的鴻水淵薮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九個,禹便用息土(即息壤)把洪水填平,造成了名山。
又把天上的昆侖虛掘下地來,其中有九重的層城,高共一萬一千裡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旁邊有四百四十個門,北門開着納進不周之風。
傾官、旋室、縣圃等等都在昆侖的闾阖門(“闾阖,昆侖虛門名也。
”)之中。
讀了上面的叙述,我們知道洪水是鲧、禹用息土填平的,九州是鲧、禹放置的,川谷名山也是他們造成的。
禹又會派人丈量東西南北四極的度數,又會從天上掘下昆侖虛,這除了帝子天孫真是誰也辦不到。
其實他們的本領還不止此,《淮南子·天文訓》又說:日出于旸谷……入于虞淵之祀,睹于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有五億萬七千三百九裡,禹以為朝晝昏夜。
禹的本領大到能驅使太陽,制定朝晝昏夜,直是上帝的化身了。
讀了《山海經》《墨子》《天問》《淮南子》等書,再回頭來看金文、《詩》《書》,便懂得鲧、禹傳說早期的情況了。
《齊侯鐘銘》說:赫赫成唐(湯),有嚴在帝所,敷受天命……鹹有九州,處(禹)之堵。
這是說成湯受了天命,就享有了九州,住在禹的土地上。
土地如何會是禹的呢?隻因它是禹用上帝的“息壤”造成的。
所以《秦公簋銘》也說:不(丕)顯朕皇且(祖)受天命,鼏宅禹赍,十又二公在帝之壞。
“赍”讀為“迹”(詳下),“禹迹”便是“禹堵”。
因為土地是禹造成的,所以遍天下都是禹的迹。
“帝壞”與“禹赍”為互文,禹的迹便是帝的壞,這是因為禹平水土是受的上帝的命令。
“鼏宅禹赍”《秦公簋銘》作“竈有下國”,“下國”是對上天而言的。
“在帝之壞”鐘銘作“不在下”,可證“下國”便是“帝壞”,也便是“禹赍”。
禹與帝的關系密切如此! “禹迹”又見于《詩》《書》。
《書·立政》說:其克诘爾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
“陟禹之迹”與“鼏宅禹赍”文義相近,“方行天下,至于海表”都是禹的迹,禹迹之廣可知。
《左傳》襄公四年也說:芒芒禹迹,畫為九州,經啟九道。
“禹迹”畫為九州,“九州”是當時天下的異名,這與《齊侯鐘銘》“鹹有九州,處之堵”的話又相印證了。
“禹迹”又作“禹績”,《詩·大雅·文王有聲》說:豐水東注,維禹之績。
《商頌·殷武》說:天命多辟,設都于禹之績。
《逸周書·商誓解》(這是《逸周書》中較古的一篇)也說:在昔後稷,惟上帝之言克播百谷,登禹之績。
“登禹之績”自是“陟禹之迹”的異文,這可确證“禹績”便是“禹迹”了。
(《左傳》哀公元年說少康“複禹之績”,此“績”字亦即“迹”字,猶言疆土也。
) 據《淮南子》說名山(“名”字可訓為“大”,“名山”猶言“大山”。
)是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