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鲧禹的天神性傳說
關燈
小
中
大
原始的鲧、禹究竟是人是神,我們現在已經不得而知。
——這不是我們不想知道,實在是現存的材料太少,沒法知道了。
——但是鲧、禹在古代,确有天神性的傳說,這是不容否認的事。
我們且先看看保存原始神話最豐富的《山海經·海内經》說: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洪水滔天,鲧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殺鲧于羽郊。
鲧複(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凡《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書裡單稱“帝”的多指上帝。
這是說鲧偷了上帝的法寶“息壤”(郭注:“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
故可以塞洪水也。
”),去堙塞那滔天的洪水,隻因不曾得着上帝的同意,上帝就派人把他殺了。
鲧死後,在他的肚裡忽然生出一個禹來(郭注:“《開筮》曰:‘鲧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也。
’”《初學記》二十二引《歸藏》:“大副之吳刀,是用出禹。
”可證“複”即“腹”字。
),上帝就派禹去完成鲧的事業:“布土以定九州。
” 鲧會偷上帝的東西,死後又會生兒子;禹會受上帝的任命去布土,他們自然都是神性的人物了。
我們再讀《墨子》,又知道他們都是上帝的親屬。
《尚賢》中篇說:雖天亦不辯貧富貴賤、遠迩親疏,賢者舉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廢之。
……然則親而不善以得其罰者誰也?曰:若昔者伯鲧,帝之元子,廢帝之德庸,既乃刑之于羽之郊,乃熱照無有及也,帝亦不愛。
……然則天之所使能者誰也?曰:若昔者禹、稷、臯陶是也。
原來鲧是上帝的大兒子,隻因他廢了上帝的功德,上帝就把他刑了,這可見上天對于親而不善的人的處罰。
禹是鲧的兒子,便是上帝的孫子,隻因他比他的父親能幹,上帝便任用了他,這可見上天對于賢能的人的信用。
鲧、禹既是上帝的兒孫,他們自然更不是凡人了。
《洪範》也說:鲧陻(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彜倫攸斁。
鲧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叙。
這與《墨子》的話相互證。
不過鲧的罪狀自此以後變成“陻洪水,汩陳其五行”罷了。
“洪範九疇”當是“九州”傳說之變。
與《山海經》相互證的是《楚辭》和《淮南子》。
我們先看《楚辭·天問》說:鸱龜曳銜,鲧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腹鲧,夫何以變化?纂就前緒,遂成考功,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洪淵極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應龍何畫?河海何曆?鲧何所營?禹何所成?……九州安錯?川谷何洿?東流不溢,孰知其故?東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順橢,其衍幾何?昆侖縣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裡?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西北辟啟,何氣通焉?…… 這是整段的鲧、禹的故事:鲧聽了鸱龜的指示去治水,将要成功反被上帝所刑,在羽山的地方拘禁了三年(“遏”,止也,拘禁之意。
),伯禹便從鲧的肚裡變化出來。
他繼續鲧的功業,把極深的洪泉填平了(王注:“言洪水淵泉極深,大禹何用寘塞而平之乎?”“窴”即“填”字。
),把“方九則”的地弄高了。
(“填”字訓“高”。
朱注:“九州之域,何以出其土而高之乎。
”)又有應龍助着他治水。
他放穩九州,掘成川谷,計算了東西南北的廣長度數,又安置了天帝的下都昆侖山。
從此宇宙便得平定。
《淮南子·墬形訓》說:禹乃使太章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使豎亥步自北極至于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
凡鴻水淵薮自三百仞以上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裡)有九(淵)(“裡
——這不是我們不想知道,實在是現存的材料太少,沒法知道了。
——但是鲧、禹在古代,确有天神性的傳說,這是不容否認的事。
我們且先看看保存原始神話最豐富的《山海經·海内經》說: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洪水滔天,鲧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殺鲧于羽郊。
鲧複(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凡《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書裡單稱“帝”的多指上帝。
這是說鲧偷了上帝的法寶“息壤”(郭注:“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
故可以塞洪水也。
”),去堙塞那滔天的洪水,隻因不曾得着上帝的同意,上帝就派人把他殺了。
鲧死後,在他的肚裡忽然生出一個禹來(郭注:“《開筮》曰:‘鲧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也。
’”《初學記》二十二引《歸藏》:“大副之吳刀,是用出禹。
”可證“複”即“腹”字。
),上帝就派禹去完成鲧的事業:“布土以定九州。
” 鲧會偷上帝的東西,死後又會生兒子;禹會受上帝的任命去布土,他們自然都是神性的人物了。
我們再讀《墨子》,又知道他們都是上帝的親屬。
《尚賢》中篇說:雖天亦不辯貧富貴賤、遠迩親疏,賢者舉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廢之。
……然則親而不善以得其罰者誰也?曰:若昔者伯鲧,帝之元子,廢帝之德庸,既乃刑之于羽之郊,乃熱照無有及也,帝亦不愛。
……然則天之所使能者誰也?曰:若昔者禹、稷、臯陶是也。
原來鲧是上帝的大兒子,隻因他廢了上帝的功德,上帝就把他刑了,這可見上天對于親而不善的人的處罰。
禹是鲧的兒子,便是上帝的孫子,隻因他比他的父親能幹,上帝便任用了他,這可見上天對于賢能的人的信用。
鲧、禹既是上帝的兒孫,他們自然更不是凡人了。
《洪範》也說:鲧陻(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彜倫攸斁。
鲧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叙。
這與《墨子》的話相互證。
不過鲧的罪狀自此以後變成“陻洪水,汩陳其五行”罷了。
“洪範九疇”當是“九州”傳說之變。
與《山海經》相互證的是《楚辭》和《淮南子》。
我們先看《楚辭·天問》說:鸱龜曳銜,鲧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腹鲧,夫何以變化?纂就前緒,遂成考功,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洪淵極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應龍何畫?河海何曆?鲧何所營?禹何所成?……九州安錯?川谷何洿?東流不溢,孰知其故?東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順橢,其衍幾何?昆侖縣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裡?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西北辟啟,何氣通焉?…… 這是整段的鲧、禹的故事:鲧聽了鸱龜的指示去治水,将要成功反被上帝所刑,在羽山的地方拘禁了三年(“遏”,止也,拘禁之意。
),伯禹便從鲧的肚裡變化出來。
他繼續鲧的功業,把極深的洪泉填平了(王注:“言洪水淵泉極深,大禹何用寘塞而平之乎?”“窴”即“填”字。
),把“方九則”的地弄高了。
(“填”字訓“高”。
朱注:“九州之域,何以出其土而高之乎。
”)又有應龍助着他治水。
他放穩九州,掘成川谷,計算了東西南北的廣長度數,又安置了天帝的下都昆侖山。
從此宇宙便得平定。
《淮南子·墬形訓》說:禹乃使太章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使豎亥步自北極至于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
凡鴻水淵薮自三百仞以上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裡)有九(淵)(“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