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業義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故宋法師釋此六天是不緣不入。
此則色界十三天。
已上準真成位,降此已下色界十二天,準似解位。
欲界六天及中實業,并為散善所感,但真聖多寄人者,脩學故通入遊散位也。
遊散有三義:一者未入伏道,二者未得真成,三者未能職任,俱名遊散。
然感生仙品,兩義自殊,今大都準則非為定也。
所以然者,自有遠生界頂而無真成,自有近在人中而得,自有與品相當而有此觀,故此二門,不得定準。
所以知仙品位次而然者,《飛行羽經》雲:玉清則上清之高神,太清則飛仙之高靈。
《八素真經》雲:玉清宮之下真乃上清宮之上真,太極宮之上真乃上清宮之下真,太清官之上真乃太極宮之下真,從此以下得九宮之飛仙。
尋此二經,并飛仙次太清之下。
《抱樸子》引仙經雲:上士舉形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脫,謂之屍解。
此即直取昇天曰天仙,遊地曰地仙,蛻形曰屍解也。
《自然經訣》雲:上仙白日昇天,中仙栖于崑侖、蓬萊等名山,空中結宮室,下仙常栖諸名山洞室,綜理從上生死也。
又《太真科》雲:大甲申之後,則為一天之初,初中至後,學者不異。
衆生善惡,人物皆同。
一天之中,唯一人成太上,一人成帝君,一人成老君,一人成天師。
學如牛毛,得如麟角,其間為聖真仙民,或停散待迎後聖,如是無數。
又複論出化在他天上,或他世間也。
今謂此等所明,實亦無在,随人所宜耳。
青君雲:以九天之精氣凝成九宮之位,故九宮論位,按此為明。
又《八素經》雲:太極者,此是太清境中之宮。
《生神章經》雲:三皇、洞神、太清、太極宮,此其證也。
又業行義者,向道有二條,一願,二行。
故《請問上經》曰:悉從願來,非願不成。
《本際經》雲:一切行皆是方便教門也。
願有二義,上求道果,下化衆生,四等為心是大乘願,若近求三界,自度為心是小乘願。
行有四義,一術,二戒,三定,四慧。
術者,茹鍊方法,丹藥祝請,小乘局此一條,大乘用為助行。
《昇玄經》雲:鍊石茹芝,雖壽千年萬歲,死辄更苦。
《本際經》雲:服藥茹芝英,延壽保命根也。
戒者,防非止惡,為生智慧之根。
《靈寶經》雲:智慧生戒根,真道戒為主。
定者,觀三守一,思神念真。
《本際經》雲:調習靜定。
《靈寶經》雲:思微定志。
慧者,空有兩解,欲無欲二觀。
《本際經》雲:慧識明了,照悟空有也。
談講演說,并入慧門。
故徐法師雲:心有定散,即存三守一,散即學慧講說。
引《玉京山經》雲:講道靜真。
《請問經》雲:敷顯妙義也。
用此四義,以調身心。
通論身心,複有外内兩行。
脩慧持戒,是為内行;放生布施,造治殿堂,名為外行,亦名散善。
今雖開此四條,若按經文,所論唯二。
洞神第十一雲:衆聖所宗,唯道與術,術即經戒方法是也,道即無欲洞虛是也。
又雲:習學以無欲為主,脩術以經戒為先。
又雲:無欲洞虛,不卒可登,故少思寡欲,守玄思空,積久不怠,與道合真。
今觀此文,秖是空有兩慧,分門攝事皆盡,道是空慧,術是有慧。
若爾者,直就慧門攝前行願,兩事皆盡,講說還屬有慧。
故《洞神經》雲:講說教化,密行要術。
又雲:術在口内。
宋法師雲:行上品十戒,口業淨,生欲界,身業淨,登色界,心業淨,登無色界。
今謂并有欲,善業伏結,雲浄未是,真斷其間。
得真觀者,方斷通欲。
玄靖法師雲:至死欲觀心,乃除通欲耳。
且無欲空觀,有欲有觀。
有觀資空,空觀導有,導有無有,有觀無觀,故曰真觀。
真觀亦同無,方名道耳。
此則色界十三天。
已上準真成位,降此已下色界十二天,準似解位。
欲界六天及中實業,并為散善所感,但真聖多寄人者,脩學故通入遊散位也。
遊散有三義:一者未入伏道,二者未得真成,三者未能職任,俱名遊散。
然感生仙品,兩義自殊,今大都準則非為定也。
所以然者,自有遠生界頂而無真成,自有近在人中而得,自有與品相當而有此觀,故此二門,不得定準。
所以知仙品位次而然者,《飛行羽經》雲:玉清則上清之高神,太清則飛仙之高靈。
《八素真經》雲:玉清宮之下真乃上清宮之上真,太極宮之上真乃上清宮之下真,太清官之上真乃太極宮之下真,從此以下得九宮之飛仙。
尋此二經,并飛仙次太清之下。
《抱樸子》引仙經雲:上士舉形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脫,謂之屍解。
此即直取昇天曰天仙,遊地曰地仙,蛻形曰屍解也。
《自然經訣》雲:上仙白日昇天,中仙栖于崑侖、蓬萊等名山,空中結宮室,下仙常栖諸名山洞室,綜理從上生死也。
又《太真科》雲:大甲申之後,則為一天之初,初中至後,學者不異。
衆生善惡,人物皆同。
一天之中,唯一人成太上,一人成帝君,一人成老君,一人成天師。
學如牛毛,得如麟角,其間為聖真仙民,或停散待迎後聖,如是無數。
又複論出化在他天上,或他世間也。
今謂此等所明,實亦無在,随人所宜耳。
青君雲:以九天之精氣凝成九宮之位,故九宮論位,按此為明。
又《八素經》雲:太極者,此是太清境中之宮。
《生神章經》雲:三皇、洞神、太清、太極宮,此其證也。
又業行義者,向道有二條,一願,二行。
故《請問上經》曰:悉從願來,非願不成。
《本際經》雲:一切行皆是方便教門也。
願有二義,上求道果,下化衆生,四等為心是大乘願,若近求三界,自度為心是小乘願。
行有四義,一術,二戒,三定,四慧。
術者,茹鍊方法,丹藥祝請,小乘局此一條,大乘用為助行。
《昇玄經》雲:鍊石茹芝,雖壽千年萬歲,死辄更苦。
《本際經》雲:服藥茹芝英,延壽保命根也。
戒者,防非止惡,為生智慧之根。
《靈寶經》雲:智慧生戒根,真道戒為主。
定者,觀三守一,思神念真。
《本際經》雲:調習靜定。
《靈寶經》雲:思微定志。
慧者,空有兩解,欲無欲二觀。
《本際經》雲:慧識明了,照悟空有也。
談講演說,并入慧門。
故徐法師雲:心有定散,即存三守一,散即學慧講說。
引《玉京山經》雲:講道靜真。
《請問經》雲:敷顯妙義也。
用此四義,以調身心。
通論身心,複有外内兩行。
脩慧持戒,是為内行;放生布施,造治殿堂,名為外行,亦名散善。
今雖開此四條,若按經文,所論唯二。
洞神第十一雲:衆聖所宗,唯道與術,術即經戒方法是也,道即無欲洞虛是也。
又雲:習學以無欲為主,脩術以經戒為先。
又雲:無欲洞虛,不卒可登,故少思寡欲,守玄思空,積久不怠,與道合真。
今觀此文,秖是空有兩慧,分門攝事皆盡,道是空慧,術是有慧。
若爾者,直就慧門攝前行願,兩事皆盡,講說還屬有慧。
故《洞神經》雲:講說教化,密行要術。
又雲:術在口内。
宋法師雲:行上品十戒,口業淨,生欲界,身業淨,登色界,心業淨,登無色界。
今謂并有欲,善業伏結,雲浄未是,真斷其間。
得真觀者,方斷通欲。
玄靖法師雲:至死欲觀心,乃除通欲耳。
且無欲空觀,有欲有觀。
有觀資空,空觀導有,導有無有,有觀無觀,故曰真觀。
真觀亦同無,方名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