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業義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名書東華,其十轉上生三界,為飛天之人。
若行六情六度生戒,一轉便與飛天齊功,故《明真經》雲:功齊十轉,報位得及飛天也。
今明度生之戒,亦未可明,但未真成即居,似位其間。
或有超悟而上,或有曆位而昇,随根利鈍,逐悟深淺,似解若成,進登其位。
故因玆十轉,入彼九宮。
《度人經》雲:得為九宮真人。
故知真解若成,即登此位也。
又《海空經》中所明十轉,所謂無憂轉,淨心轉,釋滞轉,通儒轉,達解轉二,善見轉,權物轉,了機轉,大明轉,具足轉。
此之時,轉義又不同,從轉悟為論,非就位而辯,即是一經别緻耳。
其九宮位者,下三宮地仙,小乘三品;中三宮中乘,天仙三品;上三宮大乘,飛仙三品。
乘各三品,利鈍平等,人故成九宮。
金箓簡文雲:地仙、天仙、飛仙是也。
地仙遊諸名山,天仙、飛仙昇出三界之表。
《八素真經》雲:太清之下,次得九宮之飛仙是也。
此并是界内無欲,真空始入,觀妙未能圓虛,雖無感生之力,而解品可尊,故受玆位。
其下之六宮,二乘之業,近齊三界二十八天,大劫交周,不免生死。
上三宮大乘之業,與四民天同,雖未登舉,已超三界,大劫交周,災所不及。
故《太真科》雲:已出三界,雖未登舉,預種民者,皆無退轉。
若運開須化,應感下生,和光同塵,不累其德,接引後生,申明道教。
是知劫壞則飛昇上境,故有飛仙之名,劫成則應為民種,故有種民之号。
但三乘之業,根性不同,或有超昇,或有曆位,今舉大綱,其義如此。
次界外三清位者,太清仙九品,上清真九品,玉清聖九品,三九二十七品,同脩平等,俱入一乘。
觀有淺深,義開差等,何者?《太真科》雲:小乘仙有九品,一者上仙,二者高仙,三者大仙,四者神仙,五者玄仙,六者真仙,七者天仙,八者靈仙,九者至仙。
中乘真有九品,一者上真,二者高真,三者太真,四者神真,五者玄真,六者仙真,七者天真,八者靈真,九者至真。
大乘聖有九品,一者上聖,二者高聖,三者大聖,四者神聖,五者玄聖,六者真聖,七者仙聖,八者靈聖,九者至聖。
通尋三品,同用九名,而第六一名,三位差互,仙品用真明#1,真位用仙名,聖位用真名。
此當名真,信居中義,通上下耳。
又聖第七,沒其天名用仙名,此示大能含小。
餘名盡同者,欲示諸名并可互通,何者?三九不同,而俱是無欲,觀體不無優劣,故有仙真聖殊。
但知上聖、高聖、大聖,是聖之上品;神聖、玄聖、真聖,是聖之中品;仙聖、靈聖、至聖,是聖之下品。
聖品既爾,仙真例然。
此三九若望界内入一大乘,其間自論,義開三品,經亦差等。
曲辯三乘,上雲兼而該之,一乘道也。
今釋别名者,上者勝上,各居一品之上,就用為名。
高者高道,其德尊高,就德為稱,大論其體,廣大神明,或累已除,天語自然。
玄者不滞。
至者各至其初品也。
仙靈二義,已如前釋。
又位序義者,凡有二門,一證仙位,二感生位。
證仙位者,從九聖以來,乃有三位,一三清位,二九宮位,三十轉位,具如前釋。
感生位者,略有四位,一者界外三清位,即三九二十七品,仙真聖人同用平等,無欲善感生。
二者三界中間四民天位,用斷習氣,有欲善感生。
三者界内二十八天位,浄三業,有欲善感生。
四者人中位,五戒,有欲善感生。
不論三惡道者,真聖是善業,不生惡道。
若語應化,此自别門,今以品位望感生處者,界外三清,不明自等。
其四民天,即屬九宮之上三宮;其無色四天,即齊次三宮;其色界上六天,即齊下三宮。
若行六情六度生戒,一轉便與飛天齊功,故《明真經》雲:功齊十轉,報位得及飛天也。
今明度生之戒,亦未可明,但未真成即居,似位其間。
或有超悟而上,或有曆位而昇,随根利鈍,逐悟深淺,似解若成,進登其位。
故因玆十轉,入彼九宮。
《度人經》雲:得為九宮真人。
故知真解若成,即登此位也。
又《海空經》中所明十轉,所謂無憂轉,淨心轉,釋滞轉,通儒轉,達解轉二,善見轉,權物轉,了機轉,大明轉,具足轉。
此之時,轉義又不同,從轉悟為論,非就位而辯,即是一經别緻耳。
其九宮位者,下三宮地仙,小乘三品;中三宮中乘,天仙三品;上三宮大乘,飛仙三品。
乘各三品,利鈍平等,人故成九宮。
金箓簡文雲:地仙、天仙、飛仙是也。
地仙遊諸名山,天仙、飛仙昇出三界之表。
《八素真經》雲:太清之下,次得九宮之飛仙是也。
此并是界内無欲,真空始入,觀妙未能圓虛,雖無感生之力,而解品可尊,故受玆位。
其下之六宮,二乘之業,近齊三界二十八天,大劫交周,不免生死。
上三宮大乘之業,與四民天同,雖未登舉,已超三界,大劫交周,災所不及。
故《太真科》雲:已出三界,雖未登舉,預種民者,皆無退轉。
若運開須化,應感下生,和光同塵,不累其德,接引後生,申明道教。
是知劫壞則飛昇上境,故有飛仙之名,劫成則應為民種,故有種民之号。
但三乘之業,根性不同,或有超昇,或有曆位,今舉大綱,其義如此。
次界外三清位者,太清仙九品,上清真九品,玉清聖九品,三九二十七品,同脩平等,俱入一乘。
觀有淺深,義開差等,何者?《太真科》雲:小乘仙有九品,一者上仙,二者高仙,三者大仙,四者神仙,五者玄仙,六者真仙,七者天仙,八者靈仙,九者至仙。
中乘真有九品,一者上真,二者高真,三者太真,四者神真,五者玄真,六者仙真,七者天真,八者靈真,九者至真。
大乘聖有九品,一者上聖,二者高聖,三者大聖,四者神聖,五者玄聖,六者真聖,七者仙聖,八者靈聖,九者至聖。
通尋三品,同用九名,而第六一名,三位差互,仙品用真明#1,真位用仙名,聖位用真名。
此當名真,信居中義,通上下耳。
又聖第七,沒其天名用仙名,此示大能含小。
餘名盡同者,欲示諸名并可互通,何者?三九不同,而俱是無欲,觀體不無優劣,故有仙真聖殊。
但知上聖、高聖、大聖,是聖之上品;神聖、玄聖、真聖,是聖之中品;仙聖、靈聖、至聖,是聖之下品。
聖品既爾,仙真例然。
此三九若望界内入一大乘,其間自論,義開三品,經亦差等。
曲辯三乘,上雲兼而該之,一乘道也。
今釋别名者,上者勝上,各居一品之上,就用為名。
高者高道,其德尊高,就德為稱,大論其體,廣大神明,或累已除,天語自然。
玄者不滞。
至者各至其初品也。
仙靈二義,已如前釋。
又位序義者,凡有二門,一證仙位,二感生位。
證仙位者,從九聖以來,乃有三位,一三清位,二九宮位,三十轉位,具如前釋。
感生位者,略有四位,一者界外三清位,即三九二十七品,仙真聖人同用平等,無欲善感生。
二者三界中間四民天位,用斷習氣,有欲善感生。
三者界内二十八天位,浄三業,有欲善感生。
四者人中位,五戒,有欲善感生。
不論三惡道者,真聖是善業,不生惡道。
若語應化,此自别門,今以品位望感生處者,界外三清,不明自等。
其四民天,即屬九宮之上三宮;其無色四天,即齊次三宮;其色界上六天,即齊下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