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義第五

關燈
義曰:三洞者,八會之靈音,三景之玄教,金編玉字,研習可以還源,鳳篆雲章,脩服因玆入悟,此其緻也。

    故《玉經隐注》雲:三洞經符,道之綱紀。

    《正一經》雲:三洞妙法,兼而該之,一乘道也。

    《本際經》雲:若有經文十二部,應三洞者,是名正也。

     釋曰:一者洞真,二者洞玄,三者洞神。

    真以不雜為義,玄以不滞為義,神以不測為義。

    通而為語,三名互通。

    何者?一乘玄書,故是不雜,理然無滞。

    三洞妙旨,本自難思,故為不測耳。

    從通制别者,靈秘不雜,故與真名。

    生天立地,其用不滞,故與玄名。

    召制鬼神,其功不測,故與神名。

    通稱洞者,以通同為義,明三教并能通凡入聖,又皆同一大乘也。

    然其教迹本,洞真教主天寶君為迹,本是混沌太無元高上玉皇之炁;洞玄教主靈寶君為迹,本是赤混太無元上玉虛之炁;洞神教主神寶君為迹,本是冥寂玄通無上玉虛之炁。

    其迹本之義,具如《九天生神章經》義迹及《玄門大論》所明。

    今略釋三迹,明其次第者,天是玄義,靈是精義,神者無累之義。

    明始入仙階,登無累境,故與神名;既進中境,智漸精勝,故與靈名;既登上境,智轉無滞,故與天玄之名也。

    通名寶君者,寶是可尊,君是群義,明為群生之所尊仰也。

    但知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寶君住太清境。

    故《太上蒼元上錄經》雲: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

    今明玉者無雜,就體為名;上者上登,逐用為稱;泰者通泰,體事兼明。

    從着入微,配三可解。

    又初登仙域,智用通泰,名漸之上境,故與上同。

    亦可三境并居界表,俱可稱上,故與上名。

    居中義兼上下三處,并無欲染,亦上境最優,故用玉名,以标尊勝,此并處從人得名也。

    亦可三清妙處,是大道神功,當體為名,不無其義。

    通言清者,以淨為義。

    三清淨土,無諸染穢,故并言清,其中宮室,萬緒千端,變化難思,今不曲盡。

    又三洞體義者,尋其人教及境,本同一炁,赴感适緣,作三名說。

    故境教及人,寄名不定,或以人目境,或以境标教,因緣相待,随便而言。

    《玉緯經》雲:洞神,洞玄,洞真,是三清境号。

    斯即以境因經,故言洞神等經也。

    今檢三洞經目不同,洞神則言洞神二皇,洞玄則言洞玄靈寶,洞真雜題諸名。

    此則三皇是逐教緣為題,以三皇是禀教之緣故也。

    靈寶是取教主為題,以生神用靈寶目君故也。

    洞真無通題,雜題諸名者,此亦示神無方,不可定耳。

    其三洞法體,一往既是言教,以色聲為體,再論并是難思智用,亦可以三一為體。

    三清境者,一往既是境處,可以炁色為體,再論既是大道智用,不可思議,人法不二,亦具三一為體,即精神炁三一也。

    蓋法師雲:境雖是三,不壞是一。

    又序三洞經:洞者,其卷數題目,具如陸先生《三洞經書目錄》,孟法師《玉緯七部經書目》,陶隐居《經目》,《太上衆經目》《三十六部尊經目》等所明,今不具辨,且論其感降之始,序其流化之緣。

    其洞真是天寶君所出,玉緯引《正一經》雲:元始高上玉帝,禀承自然玄古之道,撰出上清寶經三百卷,玉訣九千篇,符圖七千章,祕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宮,相傳玉文,以付上相青童君,封于玉華青宮。

    無景元年,又撰一通以封西城山中。

    又太帝君命扶桑大帝旸谷神王撰出三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