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下卷

關燈
中元精,坎中元炁,自家真鉛真汞,非世間有質之鉛汞也。

    奈世間貪财好色之徒,非惑于采補即惑于燒煉,更兼所遇方士種種捏怪,妄引丹經,欺诳末學。

    惑于采補者,其邪謬不可枚舉,大約認男女為陰陽,以遂其好色之私耳。

    惑于燒煉者,其差别不可殚述,大約認凡砂水銀為藥物,以遂其貪财之私耳。

    此等邪術異端,謗先聖之大道,斷後賢之真修,名為學道,實則造業,其為地獄種子無疑矣。

    又有見理稍明,立志稍正者,幸不堕兩種邪術,轉而求之身心,卻不知身非四大之身,乃真空中妙有也;心非肉團之心,乃妙有中真空也;身心一如,渾合無間,強名曰丹。

    奈學人不遇真師,眛于大道,未免妄認四大假合為身,肉團綠影為心。

    着妄身者,往往守定搬精運氣,偏于有作,病在心外覓身,而不知真空之即身,并其所守之身亦非矣;着幻心者,往往堅執坐禅入定,偏于無為,病在身外覓心,而不知妙有之即心,并其所執之心亦僞矣;殊不知修命而不了性,壽同天地隻一愚夫;參性而不了命,萬劫陰靈終難入聖。

    矧【shěn◎況且。

    ◎亦。

    】妄身幻心,并其一物而亦非者乎?大抵各執一家,不參同類,皆所謂偏陰偏陽之疾,非一陰一陽之大道也。

    魏公作參同契一書,究大易之性情,假爐火之法象,印黃老之宗旨,無非吐露同出異名之兩物,使大地衆生皆得以盡性緻命,直超彼岸耳。

    但恐邪術亂正,不可不辨析;小乘失真,不可不針砭。

    前于養性末章已諄諄言之,猶恐世人之不悟也。

    故于此複發明真種,破盡彷蹊曲徑,使萬世學道者皆舍邪而歸正,去僞而即真,上與三聖演易黃老着經同其功用矣。

     伏食成功章第三十一 維昔聖賢,懷玄抱真,伏煉九鼎,化迹隐淪,含精養神,通德三光,精溢腠理,筋節緻堅,衆邪辟除,正炁常存,積累長久,變形而仙。

    憂憫後生,好道之倫,随旁風采,指畫古文,着為圖籍,開示後昆,露見枝條,隐藏本根,托号諸名,覆謬衆文,學者得之,韫櫃終身。

    子繼父業,孫踵祖先,傳世迷惑,竟無見聞,遂使宦者不仕,農夫失耘,賈人棄貨,志士家貧。

    吾甚傷之,定錄此文,字約易思,事省不煩,披列其條,核實可觀,分量有數,因而相循,故為亂辭,孔竅其門,智者審思,用意參焉。

    勤而行之,夙夜不休。

    伏食三載,輕舉遠遊,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長樂無憂。

    道成德就,潛伏俟時。

    太乙乃召,移居中洲,功滿上升,膺箓受符。

    (勤而行之十四句,世本誤入上篇養性---明辨邪正章,今正之) 此章備舉伏食成功,乃參同契中篇之總結也。

     維昔聖賢,懷玄抱真,伏煉九鼎,化迹隐淪,含精養神,通德三光,精溢腠理,筋骨緻堅,衆邪辟除,正炁常存,積累長久,變形而仙。

     此言古聖自度皆由伏食而證大道也。

    “維昔聖賢”蓋指黃帝老子及古來上升諸真,“懷玄抱真”即守中抱一,歸根複命工夫,蓋養性之事也。

    既有養性之事,不可無伏煉之功,丹道以九轉為全功,故曰“伏煉九鼎”,“化迹隐淪”者,如黃帝丹已成而鼎湖上升,老子關既出而西竺化現是也。

    人之元精元炁元神上應天之日月鬥極,三者既全,便與三光合其德矣。

    故曰:“含精養神,通德三光”。

    黃中通理,潤達肌膚,故曰:“精溢腠理,筋骨緻堅”,此形之妙也。

    保合太和,性命各正,故曰:“衆邪辟除,正炁常存”,此神之妙也。

    九年面壁,行滿功圓,忽然超出形氣之表,号為真人,故曰:“積累長久,變形而仙”,此之謂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也。

     憂憫後生,好道之倫,随旁風采,指畫古文,着為圖籍,開示後昆,露見枝條,隐藏本根,托号諸名,覆謬衆文,學者得之,韫櫃終身。

    子繼父業,孫踵祖先,傳世迷惑,竟無見聞,遂使宦者不仕,農夫失耘,賈人棄貨,志士家貧。

     此節言古聖著書覺世,而後世失其意也。

    古聖立心廣大,不肯作自了漢,既已自度,必思度人,不得已而著書立言,若黃帝之陰符三百字,老子之道德五千言,倂諸真所傳一切丹經子書,皆因憂憫後世好道之士不得其門而入,特為指點性命根源,各有所依傍,指畫着為圖籍,所以開示後人而導之入門也。

    但恐洩露天機,秘母言子,露其枝條,藏其本根,若三盜五賊,元牝橐鑰之類,倂龍虎黃芽金華種種異名,是謂“托号諸名,覆謬衆文”,正欲使後之學者反複研窮,得意而忘象耳。

    惜學人迷惑者多,了悟者少,又不肯虛心求師指授真诠,譬若明珠大貝,深藏櫃中,無由見面,不免貧困終身,從父到子,從祖到孫,塵塵劫劫迷惑相因,迷而又迷,惑而又惑,竟無覺悟之期,既不識自己家珍,貧困何時得了?是猶宦者不仕,農夫失耘,商賈之人自棄其貨,而有志之士長苦于家貧矣。

    此如愣嚴衣中系寶珠不自知覺,求乞他方之喻也。

    然此非先聖之過也,先聖著書覺世,本欲人人了悟,豈知其若此迷惑乎?所謂“江湖無礙人之心,隻為人過不得,反覺江湖為礙;祖師無謾人之心,隻為人透不得,反怨祖師相謾”是也。

    若要不受謾,須求大導師。

     吾甚傷之,定錄此文,字約易思,事省不煩,披列其條,核實可觀,分量有數,因而相循,故為亂辭,孔竅其門,智者審思,用意參焉。

     此節自言其祖述古聖著書覺世之意也。

    後學不悟先聖大道,隻因不得其門而入耳。

    仙翁悲憫後學,慨然着參同契一書,衍大易乾坤坎離之象,假丹家龍虎鉛汞之名,而歸本于黃帝老子盡性至命之旨,文取簡要,故字約而易思,旨本同歸,故事省而不繁,“披列其條”者,一道分為三家,即露見枝條之意也。

    “核實可觀”者,三家本來一道,即隐藏本根之意也。

    然其立言之妙,露而不盡露,藏而不盡藏,铢兩分數各有權衡,皆因古聖之文而斟酌損益之,使學人便于探讨耳。

    太露則恐洩天機,故必多為亂辭;太藏則恐閉天道,又必孔竅其門,世有明眼之士,能于三篇中,反複參究,得其孔竅之所在,方知大道隻在眼前櫃中之藏,人人具足,無有富者,亦無有貧者。

    仙翁悲憫後學之意,洵與黃帝老子諸上聖異世同揆,而參同一書,較之陰符三百字,道德五千言尤為踵事而加詳矣。

     勤而行之,夙夜不休。

    伏食三載,輕舉遠遊,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長樂無憂。

    道成德就,潛伏俟時。

    太乙乃召,移居中洲,功滿上升,膺箓受符。

     此節言學者究參同之奧,伏食而證仙也。

    大道知行并進,纔得足目雙全。

    始患冥然無知,既知矣,又患不行,既行矣,又患不勤,學人既得真師指授,洞明伏食宗旨,便當結侶入圜,死心煅煉,老子雲:“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馬丹陽雲:“師恩深重終難報,誓死阛牆煉至真”,故“夙夜不休”,方稱勤行。

    伏食之功,得丹隻在一時,然立基大約須百日,結胎大約須十月,至于乳哺溫養大約必須三載,陳翠虛雲:“片饷工夫修便得,老成須要過三年”是也。

    然亦不可限定三年,視工夫之勤惰如何耳!溫養既足,聖胎始圓,可以輕舉而遠遊矣。

    從此法身解脫,縱橫自如,火不能焚,水不能溺,或隐或現,忽去忽來,來則有相,故能存;去則無形,故能亡;去來無礙,豈不“長樂無憂”乎?懷元抱真之謂道,積功累行之謂德,兩者全具方可遊戲人間,待時升舉。

    故曰:“道成德就,潛伏俟時”。

    風塵之外有四海,四海之中有三島,三島之中有十洲,上島曰蓬萊方丈瀛洲,中島曰芙蓉阆(làng)苑瑤池,下島曰赤城元關桃源,中有一洲曰紫府,乃太乙元君所居,勾管神仙功行之地,人若棄殼升仙,先見太乙元君,契勘功行,方得次第上升,故曰:“太乙乃召,移居中洲”。

    至于功滿三千大羅為仙,行滿八百大羅為客,遂飄然上征,“膺箓受符”而證無上真人之位矣。

    故曰:“功滿上升,膺箓受符”。

    雖然此姑假法象而言,以接引中下之流,使不落斷見耳。

    究而言之,中洲即是自己丹扃,太乙即是自己元神,上升即是自己天堂,膺箓受符即是複還自己幹元面目,而不随劫火飄沉者也。

    若洞明煉神合虛,煉虛合道宗旨,一切上升受符直可等之于浮雲,付之于太空矣。

    此魏公不盡言之意乎? 此章雖結伏食成功,實為中篇全文總結。

    蓋禦政諸章但陳造化法象,未及性命竅妙也;養性諸章方指性命關竅,未悉作丹功用也;自太陽流珠以下七章,纔備舉伏食之功,或言采取,或言配合,或言烹煉;上篇之所未悉者,到此無複餘蘊矣。

    篇終矣,遂自述作書之意,上印古聖,下啟後賢,依而行之,立地成仙作祖,豈不确然可信哉?此處文義與上篇末章“吾不敢虛說,仿效聖人文”隐然相應,其為中篇總結無疑,世本乃移入下篇之首,誤矣!至于勤而行之一段确是此章結尾,世本誤入上篇“明辨邪正”之末,尤覺不倫,今特依古本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