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之象。
如大鵬将徙南溟,則振翮激水扶搖而上,河車到此不敢停留,過此則運入昆侖峰頂矣。
幹健盛明,廣被四鄰。
陽終于巳,中而相幹。
此言六陽之純而為幹也。
四月建巳,律應仲呂;此時陽升到頂,九天之上,火光徧徹,金液滂流,故有“幹健盛明,廣被四鄰”之象。
然陽極于巳,一陰旋生,陰來幹陽,故曰“中而相幹”。
就六陽而論,則以巳為終局;就終坤始複而論,則又以幹為中天;各取其義也。
姤始紀序,履霜最先。
井底寒泉,午為甤賓。
賓伏于陰,陰為主人。
此言一陰之退而為姤也。
六陽到幹,陽極陰生,便當退火進水,巽之一陰卻入而為主;陽火極盛之時,鼎中已伏陰水,正猶盛夏建午之月,井底反生寒泉,履霜之戒,所以系坤初爻也。
陰入為主,陽返為賓,姤之月窟正與複之天根相對;午月,律應甤賓,亦主賓互換之象。
遁世去位,收斂其精。
懷德俟時,栖遲昧冥。
此言二陰之退而為遁也。
六月建未,律應林種,二陰浸長,陽氣漸漸收斂入鼎,如賢者之遁世,潛處山林;故曰“懷德俟時,栖遲昧冥”。
否塞不通,萌者不生。
陰伸陽屈,毀傷姓名。
此言三陰之退而為否也。
此時陽歸于天,陰歸于地,二氣不交,萬物不生;七月建申,律中夷則,夷者,傷也;水生在申,能侵滅陽火,故有“陰伸陽屈,毀傷姓名”之象。
觀其權量,察仲秋情。
任畜微稚,老枯複榮。
荠麥萌蘗,因冒以生。
此言四陰之退而為觀也。
月出西方酉位,在一歲為秋分,律應南呂;金炁肅殺,草木盡凋,然金中胎木,殺中帶生,所以物之老者轉稚,枯者複榮,。
荠麥之萌蘗遂因之以生,有刑返為德之象。
秋分晝夜始平,水火各半,是為下弦沐浴之時。
月令中秋,同度量,平權衡,故開首曰“觀其權量”。
剝爛肢體,消減其形。
化炁既竭,亡失至神。
此言五陰之退而為剝也。
九月建戍,律應無射;陰來剝陽,陽炁消滅無餘,如草木之肢體剝爛無餘,惟有頂上碩果巍然獨存,故曰“剝爛肢體,消減其形”。
戍為閉物之會,由變而化,神炁内守,若存若亡,故曰“化炁既竭,亡失至神”。
要知形非真滅也,以剝落之極而若消滅耳;神非真亡也,以歸藏之極而若亡失耳;即是六陰返坤之象。
道窮則返,歸乎坤元。
恒順地理,承天布宣。
元幽遠渺,隔閡相連。
應度育種,陰陽之元。
廖廓恍惚,莫知其端。
先迷失軌,後為主君。
此言六陰之返而為坤,終則複始也。
十月純陰建亥,律應應锺,乃造化閉塞之候,吾身歸根複命之時也。
蓋人以幹元為性,坤元為命;有生以後,一身内外皆陰,故以坤元為立命之基,起初一陽之複,原從純坤中透出幹元,積至六陽之幹,命乃全歸乎性矣。
既而一陰之姤又從純幹中返到坤元,積至六陰之坤,性又全歸乎命矣。
故曰“道窮則返,歸乎坤元”。
性既歸命,元神潛歸炁中,寂然不動,内蘊大藥,正猶時至窮冬,萬物無不蟄藏,天炁降入地中,地炁從而順承之,藏用之,終即是顯仁之始,一點天機生生不窮;故曰“恒順地理,承天布宣”。
天之極上處,距地之極下處八萬四千裡,上極元穹,下極幽冥,似乎遠渺而不相接,然日光月精同類相親,如磁石吸鐵,一毫不相隔閡;故曰“元幽遠渺,隔閡相連”。
天中日光與地中月精,一陰一陽及時交會,呼吸含育,滋生真種,便是先天幹元祖炁。
故曰“應度育種,陰陽之元”。
元牝初交,大藥将産,正當亥子中間,一動一靜之間,為天地人至妙之機關,雖有聖哲,莫能窺測,所謂“恍惚陰陽生變化,絪缊天地乍回旋。
中間些子好光景,安得工夫着語言”是也。
故曰“廖廓恍惚,莫知其端”。
其初混沌未分,天心在中,元黃莫辨,故曰“先迷失軌”;既而鴻蒙初剖,天根一動,萬化自歸,故曰“後為主君”;即坤彖辭“先迷後得主”之義也。
此時一陽複生,又轉為初九之震矣。
無平不陂,道之自然。
變易更盛,消息相因。
終坤始複,如循連環。
帝王乘禦,千載常存。
此節言動靜相生,循環無端,為通章結尾。
六陽升而進火,六陰降而退符,動極生靜,靜極生動,皆天道自然之運。
故曰“無平不陂,道之自然”。
陰陽反複,見交易變易之理;陽盛則陰必衰,陰消則陽必息;故曰“變易更盛,消息相因”。
動靜無端,終始無極,晦之終即朔之始,亥之終即子之始,坤之終即複之始,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尾,故曰“終坤始複,如循連環”。
火候之妙,上準造化,下準人身,内可治心,外可治世,帝王乘此道以禦世,則曆數千年可永;丹士得此道以煉心,則法身千劫長存;故曰“帝王乘禦,千載常存”。
此系中篇禦政末章,故結到帝王禦世,正與上篇末章明堂布政相應。
此章詳言大周天火候,與上章首尾相足;蓋坎離一交方産大藥,大藥既産,方可采取,采取入爐,方可煅煉;上章說采取之候,此章才說煅煉之候;其采取也,須識活子時作用,直待晦朔之交,兩弦合精,庚方月現,水中生金,恍惚杳冥,然後覓元珠于罔象之中,運真火于無為之内,至于月圓丹結,是謂金丹;其煅煉也,須識正子時作用,直待亥子中間一陽初動,水中起火,方用閉任開督之法,吹之以巽風,鼓之以槖鑰,趂(古同“趁”)此火力壯盛,駕動河車,滿載金液,自太元關逆流上天谷穴;交會之際,百脈歸元,九關徹底,金精貫頂,銀浪滔天,景象不可殚述;交會既畢,陽極陰生,即忙開關退火,徐徐降下重樓,此時正要防危慮險,滌慮洗心,直到送歸土釜而止;謂之“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
丹既入鼎,須用卯酉周天火候才得凝聚,聖胎已結,更須溫養,再加乳哺之功,及乎胎完炁足,嬰兒移居上田,先天元神變化而出,自然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是謂九轉金液還丹;然此兩般作用,一内一外,有天淵之别,從上聖師口口相傳,不着于文,魏公亦不敢盡洩天機,姑以一月之弦望晦朔喻金丹一刻之用,以一歲之六陰六陽喻還丹九轉之功,自有真正火候秘在其中,學道遇師之士,自當得意而忘象矣。
如大鵬将徙南溟,則振翮激水扶搖而上,河車到此不敢停留,過此則運入昆侖峰頂矣。
幹健盛明,廣被四鄰。
陽終于巳,中而相幹。
此言六陽之純而為幹也。
四月建巳,律應仲呂;此時陽升到頂,九天之上,火光徧徹,金液滂流,故有“幹健盛明,廣被四鄰”之象。
然陽極于巳,一陰旋生,陰來幹陽,故曰“中而相幹”。
就六陽而論,則以巳為終局;就終坤始複而論,則又以幹為中天;各取其義也。
姤始紀序,履霜最先。
井底寒泉,午為甤賓。
賓伏于陰,陰為主人。
此言一陰之退而為姤也。
六陽到幹,陽極陰生,便當退火進水,巽之一陰卻入而為主;陽火極盛之時,鼎中已伏陰水,正猶盛夏建午之月,井底反生寒泉,履霜之戒,所以系坤初爻也。
陰入為主,陽返為賓,姤之月窟正與複之天根相對;午月,律應甤賓,亦主賓互換之象。
遁世去位,收斂其精。
懷德俟時,栖遲昧冥。
此言二陰之退而為遁也。
六月建未,律應林種,二陰浸長,陽氣漸漸收斂入鼎,如賢者之遁世,潛處山林;故曰“懷德俟時,栖遲昧冥”。
否塞不通,萌者不生。
陰伸陽屈,毀傷姓名。
此言三陰之退而為否也。
此時陽歸于天,陰歸于地,二氣不交,萬物不生;七月建申,律中夷則,夷者,傷也;水生在申,能侵滅陽火,故有“陰伸陽屈,毀傷姓名”之象。
觀其權量,察仲秋情。
任畜微稚,老枯複榮。
荠麥萌蘗,因冒以生。
此言四陰之退而為觀也。
月出西方酉位,在一歲為秋分,律應南呂;金炁肅殺,草木盡凋,然金中胎木,殺中帶生,所以物之老者轉稚,枯者複榮,。
荠麥之萌蘗遂因之以生,有刑返為德之象。
秋分晝夜始平,水火各半,是為下弦沐浴之時。
月令中秋,同度量,平權衡,故開首曰“觀其權量”。
剝爛肢體,消減其形。
化炁既竭,亡失至神。
此言五陰之退而為剝也。
九月建戍,律應無射;陰來剝陽,陽炁消滅無餘,如草木之肢體剝爛無餘,惟有頂上碩果巍然獨存,故曰“剝爛肢體,消減其形”。
戍為閉物之會,由變而化,神炁内守,若存若亡,故曰“化炁既竭,亡失至神”。
要知形非真滅也,以剝落之極而若消滅耳;神非真亡也,以歸藏之極而若亡失耳;即是六陰返坤之象。
道窮則返,歸乎坤元。
恒順地理,承天布宣。
元幽遠渺,隔閡相連。
應度育種,陰陽之元。
廖廓恍惚,莫知其端。
先迷失軌,後為主君。
此言六陰之返而為坤,終則複始也。
十月純陰建亥,律應應锺,乃造化閉塞之候,吾身歸根複命之時也。
蓋人以幹元為性,坤元為命;有生以後,一身内外皆陰,故以坤元為立命之基,起初一陽之複,原從純坤中透出幹元,積至六陽之幹,命乃全歸乎性矣。
既而一陰之姤又從純幹中返到坤元,積至六陰之坤,性又全歸乎命矣。
故曰“道窮則返,歸乎坤元”。
性既歸命,元神潛歸炁中,寂然不動,内蘊大藥,正猶時至窮冬,萬物無不蟄藏,天炁降入地中,地炁從而順承之,藏用之,終即是顯仁之始,一點天機生生不窮;故曰“恒順地理,承天布宣”。
天之極上處,距地之極下處八萬四千裡,上極元穹,下極幽冥,似乎遠渺而不相接,然日光月精同類相親,如磁石吸鐵,一毫不相隔閡;故曰“元幽遠渺,隔閡相連”。
天中日光與地中月精,一陰一陽及時交會,呼吸含育,滋生真種,便是先天幹元祖炁。
故曰“應度育種,陰陽之元”。
元牝初交,大藥将産,正當亥子中間,一動一靜之間,為天地人至妙之機關,雖有聖哲,莫能窺測,所謂“恍惚陰陽生變化,絪缊天地乍回旋。
中間些子好光景,安得工夫着語言”是也。
故曰“廖廓恍惚,莫知其端”。
其初混沌未分,天心在中,元黃莫辨,故曰“先迷失軌”;既而鴻蒙初剖,天根一動,萬化自歸,故曰“後為主君”;即坤彖辭“先迷後得主”之義也。
此時一陽複生,又轉為初九之震矣。
無平不陂,道之自然。
變易更盛,消息相因。
終坤始複,如循連環。
帝王乘禦,千載常存。
此節言動靜相生,循環無端,為通章結尾。
六陽升而進火,六陰降而退符,動極生靜,靜極生動,皆天道自然之運。
故曰“無平不陂,道之自然”。
陰陽反複,見交易變易之理;陽盛則陰必衰,陰消則陽必息;故曰“變易更盛,消息相因”。
動靜無端,終始無極,晦之終即朔之始,亥之終即子之始,坤之終即複之始,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尾,故曰“終坤始複,如循連環”。
火候之妙,上準造化,下準人身,内可治心,外可治世,帝王乘此道以禦世,則曆數千年可永;丹士得此道以煉心,則法身千劫長存;故曰“帝王乘禦,千載常存”。
此系中篇禦政末章,故結到帝王禦世,正與上篇末章明堂布政相應。
此章詳言大周天火候,與上章首尾相足;蓋坎離一交方産大藥,大藥既産,方可采取,采取入爐,方可煅煉;上章說采取之候,此章才說煅煉之候;其采取也,須識活子時作用,直待晦朔之交,兩弦合精,庚方月現,水中生金,恍惚杳冥,然後覓元珠于罔象之中,運真火于無為之内,至于月圓丹結,是謂金丹;其煅煉也,須識正子時作用,直待亥子中間一陽初動,水中起火,方用閉任開督之法,吹之以巽風,鼓之以槖鑰,趂(古同“趁”)此火力壯盛,駕動河車,滿載金液,自太元關逆流上天谷穴;交會之際,百脈歸元,九關徹底,金精貫頂,銀浪滔天,景象不可殚述;交會既畢,陽極陰生,即忙開關退火,徐徐降下重樓,此時正要防危慮險,滌慮洗心,直到送歸土釜而止;謂之“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
丹既入鼎,須用卯酉周天火候才得凝聚,聖胎已結,更須溫養,再加乳哺之功,及乎胎完炁足,嬰兒移居上田,先天元神變化而出,自然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是謂九轉金液還丹;然此兩般作用,一内一外,有天淵之别,從上聖師口口相傳,不着于文,魏公亦不敢盡洩天機,姑以一月之弦望晦朔喻金丹一刻之用,以一歲之六陰六陽喻還丹九轉之功,自有真正火候秘在其中,學道遇師之士,自當得意而忘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