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間;吾身日精月光,一南一北,賴真意以追挕(shè古同“攝”)之,方交會于中黃神室,水火既濟,正在虛危中間,虛極靜笃,神明自生,即一刻中真晦朔也。
故曰“晦朔之間,合符行中”。
造化之日月以魂魄相包,吾身之日月以精光相感,當神歸炁穴之時,不睹不聞,無天無地,璇玑一時停輪,複返混沌,再入鴻蒙,即此混混沌沌之中,真陰真陽自相配合。
故曰“混沌鴻蒙,牝牡相從”。
元牝相交中有真種,元炁絪缊,杳冥恍惚,正猶日魂施精,月魄受化,自然精炁潛通。
故曰“滋液潤澤,施化流通”。
方其日月合符之際,天氣降入地中,神風靜默,山海藏雲,一點神明包在混沌竅内,無可覓處。
此即一念不起,鬼神莫知境界。
故曰“天地神明,不可度量”。
天入地中,陽包陰内,歸根複命,深藏若虛,不啻龍蛇之蟄九州島,珠玉之隐川澤。
譚景升曰“得灏(hà廣大)炁之門,所以歸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韬其光”,此之謂也。
故曰“利用安身,隐形而藏”。
始于東北,箕鬥之鄉。
旋而右轉,嘔輪吐萌。
潛潭見象,發散精光。
昂畢之上,震為出征。
陽炁造端,初九潛龍。
此節言艮之一陽反而為震也。
人知月至晦日乃失其明,不知實始于下弦,下弦屬艮,後天艮位居東北,于十二辰當醜寅之間,于二十八宿當箕鬥之度;蓋天道左旋主順行,順起于子中;地炁右旋主逆行,逆起于醜寅之間;欲知天道主順,當以一歲次序觀之,一歲之序,自北而東,以訖于南,自南而西,以訖于北,從子到醜,從醜到寅,出乎震而成乎艮,後天順行之五行也。
欲知地炁主逆,當以一月納甲征之,納甲之運,子當右轉,卻行以至于未申,自北轉西,自西轉南,是為上弦之炁,其象為得朋;午乃東旋,逆行以至于寅醜,自南轉東,自東轉北,是為下弦之炁,其象為喪朋;兩弦交會,正當晦朔中間,剝在艮而複在震,先天逆用之五行也。
金丹之道全用先天,納甲與天上太陰同體,太陰真水生于午,自十六一陰之巽,至二十三二陰之艮,陰來剝陽,僅存碩果;又自東轉北,正值醜寅之交,箕水鬥木二宿度上,旋入乙癸,艮之一陽盡喪而為坤,在吾身為神入炁中,萬化歸根。
即所雲“午乃東旋,東北桑朋”之象也。
此時陰極陽生,太陽真火即生于子,蓋陽無剝盡之理,日月撢持正在北方虛危之地,交會既畢,漸漸自北轉西,月魄到此微露陽光,謂之“旋而右轉,嘔輪吐萌”。
一點真火隐然沉在北海中,謂之“潛潭見象,發散精光”;待精光漸漸逼露,一日二日以至三日,正值未申之交,昂日畢月二宿度上,庚方之上昏見一鈎如仰盂之狀,坤中一陽才出而為震,在身中為鉛鼎初溫,藥苗新嫩,即所雲“子當右轉,西南得朋”之象也。
陽炁雖然發生,但造端托始,火力尚微,正應幹卦“初九潛龍”之象;到此隻宜溫養子珠,不得遽用猛火;此節言日月合璧,産出金丹大藥,即系活子時作用;尹真人雲“欲求大藥為丹本,須認身中活子時”,正此義也。
晦朔之間,坎離交而成幹,幹為真金,故稱金丹,所以金丹火候專應幹卦六陽。
陽以三立,陰以八通。
三日震動,八日兌行。
九二見龍,和平有明。
此言二陽之進而為兌也,三為少陽之位,屬震;八為少陰之數,屬兌;震卦陰中含陽,故曰“陽以三立”;兌卦陽中帶陰,故曰“陰以八通”;初三月出庚方,有震動之象;初八上弦,月見丁方,有兌行之象;月到上弦,鼎中金精始旺,龍德正中,故又為“九二見龍,和平有明”之象;然震之一陽才動于二陰之下,兌之一陰已行于二陽之上,德中有刑,生中帶殺,此沐浴之時也。
三五德就,幹體乃成。
九三夕惕,虧折神符。
盛衰漸革,終還其初。
此言三陽到幹,陽極而陰生也。
月至望日,三五之德始圓乃成幹體,此時藥已升鼎,金精盛滿,光徹太虛;然盛極而衰,當防虧折,故有“九三夕惕”之象,正當終日幹幹之時,幹道漸漸變革,巽之一陰已來受符,陽之終即陰之初,此守城之時也。
巽繼其統,固濟操持。
九四或躍,進退道危。
此言一陰之退而為巽也。
幹體既純,陽火過盛,當繼之以陰符,全賴巽體一陰為之固濟操持,收斂陽炁;此時幹四之或躍已變為坤四之括囊,蓋金丹火候隻取幹中三陽,三陽退處便是三陰,進極而退,當防其道途之危,此慮險之時也。
艮主進止,不得踰時。
二十三日,典守弦期。
九五飛龍,天位加喜。
此言二陰之退而為艮也。
一陽在上,碩果獨存,陽之向進者到此截然而止,此時水火均平,鼎中陽炁漸漸凝聚,漸漸歸藏,時不可踰,恰當二十三日,典守下弦之期,幹五之飛龍在天變為坤五之黃裳元吉,刑中有德,殺中帶生,故有“天位加喜”之象,此亦沐浴之時也。
六五坤承,結括終始。
韫養衆子,世為類母。
上九亢龍,戰德于野。
此言純陰返坤,陰極而陽生也。
六五二字雖似專指坤卦第五爻,實則一月弦望晦朔之統會也。
蓋八卦納甲,乾坤括始終,包羅六子在内,六子皆賴幹父以資始,賴坤母以代終,一月之造化統體三陰三陽,月為太陰,水體純黑無光,特感受太陽金精寄體生光,一陽生于震,自朔到望,乃是幹之寄體;一陰生于巽,自望到晦,方是坤之本體;究竟徹始徹終,一點陽光總屬太陽幹精,特借坤中陰魄為之承載攝受耳。
幹父之精全賴坤母之體包承而結括之;自坤之初爻到五爻,一月之候恰好完足,故曰“六五坤承,結括終始”。
六子總不出乾坤範圍,但三男三女各從其類,陽魂總是日光,屬之乎幹;陰魄總是月精,屬之乎坤;然三陰皆統體于幹者,幹元統天之旨也,父道也;三陽皆寄體于坤者,坤元承天之旨也,母道也;所以幹之世在上九稱宗廟爻,實為六子之父;坤之世在上六稱宗廟爻,實為六子之母;此以坤之承順乎幹者言之,故曰“韫養衆子,世為類母”。
金丹大藥其初原從坤爐中産出,方得上升幹鼎,升而複降,落在黃庭,養火之功仍在坤爐,以靜待一陽之複,徹始徹終,俱有母道;然則幹之上九變盡則為坤之上六矣。
不知陽無剝盡之理
故曰“晦朔之間,合符行中”。
造化之日月以魂魄相包,吾身之日月以精光相感,當神歸炁穴之時,不睹不聞,無天無地,璇玑一時停輪,複返混沌,再入鴻蒙,即此混混沌沌之中,真陰真陽自相配合。
故曰“混沌鴻蒙,牝牡相從”。
元牝相交中有真種,元炁絪缊,杳冥恍惚,正猶日魂施精,月魄受化,自然精炁潛通。
故曰“滋液潤澤,施化流通”。
方其日月合符之際,天氣降入地中,神風靜默,山海藏雲,一點神明包在混沌竅内,無可覓處。
此即一念不起,鬼神莫知境界。
故曰“天地神明,不可度量”。
天入地中,陽包陰内,歸根複命,深藏若虛,不啻龍蛇之蟄九州島,珠玉之隐川澤。
譚景升曰“得灏(hà廣大)炁之門,所以歸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韬其光”,此之謂也。
故曰“利用安身,隐形而藏”。
始于東北,箕鬥之鄉。
旋而右轉,嘔輪吐萌。
潛潭見象,發散精光。
昂畢之上,震為出征。
陽炁造端,初九潛龍。
此節言艮之一陽反而為震也。
人知月至晦日乃失其明,不知實始于下弦,下弦屬艮,後天艮位居東北,于十二辰當醜寅之間,于二十八宿當箕鬥之度;蓋天道左旋主順行,順起于子中;地炁右旋主逆行,逆起于醜寅之間;欲知天道主順,當以一歲次序觀之,一歲之序,自北而東,以訖于南,自南而西,以訖于北,從子到醜,從醜到寅,出乎震而成乎艮,後天順行之五行也。
欲知地炁主逆,當以一月納甲征之,納甲之運,子當右轉,卻行以至于未申,自北轉西,自西轉南,是為上弦之炁,其象為得朋;午乃東旋,逆行以至于寅醜,自南轉東,自東轉北,是為下弦之炁,其象為喪朋;兩弦交會,正當晦朔中間,剝在艮而複在震,先天逆用之五行也。
金丹之道全用先天,納甲與天上太陰同體,太陰真水生于午,自十六一陰之巽,至二十三二陰之艮,陰來剝陽,僅存碩果;又自東轉北,正值醜寅之交,箕水鬥木二宿度上,旋入乙癸,艮之一陽盡喪而為坤,在吾身為神入炁中,萬化歸根。
即所雲“午乃東旋,東北桑朋”之象也。
此時陰極陽生,太陽真火即生于子,蓋陽無剝盡之理,日月撢持正在北方虛危之地,交會既畢,漸漸自北轉西,月魄到此微露陽光,謂之“旋而右轉,嘔輪吐萌”。
一點真火隐然沉在北海中,謂之“潛潭見象,發散精光”;待精光漸漸逼露,一日二日以至三日,正值未申之交,昂日畢月二宿度上,庚方之上昏見一鈎如仰盂之狀,坤中一陽才出而為震,在身中為鉛鼎初溫,藥苗新嫩,即所雲“子當右轉,西南得朋”之象也。
陽炁雖然發生,但造端托始,火力尚微,正應幹卦“初九潛龍”之象;到此隻宜溫養子珠,不得遽用猛火;此節言日月合璧,産出金丹大藥,即系活子時作用;尹真人雲“欲求大藥為丹本,須認身中活子時”,正此義也。
晦朔之間,坎離交而成幹,幹為真金,故稱金丹,所以金丹火候專應幹卦六陽。
陽以三立,陰以八通。
三日震動,八日兌行。
九二見龍,和平有明。
此言二陽之進而為兌也,三為少陽之位,屬震;八為少陰之數,屬兌;震卦陰中含陽,故曰“陽以三立”;兌卦陽中帶陰,故曰“陰以八通”;初三月出庚方,有震動之象;初八上弦,月見丁方,有兌行之象;月到上弦,鼎中金精始旺,龍德正中,故又為“九二見龍,和平有明”之象;然震之一陽才動于二陰之下,兌之一陰已行于二陽之上,德中有刑,生中帶殺,此沐浴之時也。
三五德就,幹體乃成。
九三夕惕,虧折神符。
盛衰漸革,終還其初。
此言三陽到幹,陽極而陰生也。
月至望日,三五之德始圓乃成幹體,此時藥已升鼎,金精盛滿,光徹太虛;然盛極而衰,當防虧折,故有“九三夕惕”之象,正當終日幹幹之時,幹道漸漸變革,巽之一陰已來受符,陽之終即陰之初,此守城之時也。
巽繼其統,固濟操持。
九四或躍,進退道危。
此言一陰之退而為巽也。
幹體既純,陽火過盛,當繼之以陰符,全賴巽體一陰為之固濟操持,收斂陽炁;此時幹四之或躍已變為坤四之括囊,蓋金丹火候隻取幹中三陽,三陽退處便是三陰,進極而退,當防其道途之危,此慮險之時也。
艮主進止,不得踰時。
二十三日,典守弦期。
九五飛龍,天位加喜。
此言二陰之退而為艮也。
一陽在上,碩果獨存,陽之向進者到此截然而止,此時水火均平,鼎中陽炁漸漸凝聚,漸漸歸藏,時不可踰,恰當二十三日,典守下弦之期,幹五之飛龍在天變為坤五之黃裳元吉,刑中有德,殺中帶生,故有“天位加喜”之象,此亦沐浴之時也。
六五坤承,結括終始。
韫養衆子,世為類母。
上九亢龍,戰德于野。
此言純陰返坤,陰極而陽生也。
六五二字雖似專指坤卦第五爻,實則一月弦望晦朔之統會也。
蓋八卦納甲,乾坤括始終,包羅六子在内,六子皆賴幹父以資始,賴坤母以代終,一月之造化統體三陰三陽,月為太陰,水體純黑無光,特感受太陽金精寄體生光,一陽生于震,自朔到望,乃是幹之寄體;一陰生于巽,自望到晦,方是坤之本體;究竟徹始徹終,一點陽光總屬太陽幹精,特借坤中陰魄為之承載攝受耳。
幹父之精全賴坤母之體包承而結括之;自坤之初爻到五爻,一月之候恰好完足,故曰“六五坤承,結括終始”。
六子總不出乾坤範圍,但三男三女各從其類,陽魂總是日光,屬之乎幹;陰魄總是月精,屬之乎坤;然三陰皆統體于幹者,幹元統天之旨也,父道也;三陽皆寄體于坤者,坤元承天之旨也,母道也;所以幹之世在上九稱宗廟爻,實為六子之父;坤之世在上六稱宗廟爻,實為六子之母;此以坤之承順乎幹者言之,故曰“韫養衆子,世為類母”。
金丹大藥其初原從坤爐中産出,方得上升幹鼎,升而複降,落在黃庭,養火之功仍在坤爐,以靜待一陽之複,徹始徹終,俱有母道;然則幹之上九變盡則為坤之上六矣。
不知陽無剝盡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