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上卷

關燈
器俟時,勿違卦月”。

    靜極而動,萬化萌生,屯之象也;屯卦内體納子,外體納申;水生在申,取萌生之義。

    故曰“屯以子申”。

    即上篇所謂“春夏據内體,從子到辰巳”也。

    動極而靜,萬化斂藏,蒙之象也;蒙卦内體納寅,外體納戍;火庫在戍,取斂藏之義。

    故曰“蒙用寅戍”。

    即上篇所謂“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戍亥”也。

    兩卦反複,一晝一夜,便分冬夏二至,其餘六十卦各有晝夜反對,在人引而伸之耳。

    故曰“聊陳兩象,未能究悉”。

    二至既定,中分兩弦,上弦用春分,本屬卯木,然德中有刑,反為肅殺之義。

    故曰“立義設刑”。

    下弦應秋分,本屬酉金,然刑中有德,反為溫和之仁。

    故曰“當仁施德”。

    即上篇所謂“賞罰應春秋”,當沐浴之時也。

    夫子午之一寒一暑,卯酉之一殺一生,陰陽大分,纖毫不可差錯。

    苟合其節,則外火内符自然相應,如人主端拱九重,一出令而千裡之外皆應,否則千裡之外皆違矣。

    故曰“逆之者兇,順之者吉”。

     按曆法令,至誠專密。

    謹候日辰,審查消息。

    纖芥不正,悔吝為賊。

    二至改度,乖錯委曲。

    隆冬大暑,盛夏霜雪。

    二分縱橫,不應漏刻。

    水旱相伐,風雨不節,蝗蟲湧沸,群異旁出。

    天見其怪,山崩地裂。

    孝子用心,感動皇極。

    近出己口,遠流殊域。

    或以招禍,或以緻福,或興太平,或造兵革。

    四者之來,由乎胸臆。

     此節正言火候之節度,逆來則兇而順則吉也。

    火候之一靜一動,如法令之不可違;學道者但當按行而涉曆之,凡進退往來于二至二分界限處,立心務要至誠,用意務要專密,謹候其升降之日辰,審查其寒溫之消息,《入藥鏡》所謂“但至誠,法自然”是也。

    若于法令稍違,僅僅纖芥不正,便悔吝交至,賊害丹鼎矣。

    何以征之?假如冬至一陽初生,法當進火,然須養潛龍之萌,火不可過炎;夏至一陰初降,法當退火,然須防履霜之漸,火不可過冷;倘或乖戾委屈,改其常度,不當炎而過炎,則隆冬返為大暑;不當冷而過冷,則盛夏返為霜雪矣。

    至于春秋二分,陰陽各半,水火均平,到此便當沐浴,洗心滌慮,調燮中和,鼎中真炁方得凝聚。

    若用意不專,縱橫四馳,便于漏刻不應;水若過盛,則為水災;火若過盛,則為旱災;而盲風怪雨不中其節矣;不特此也,倘漏刻不應,小則螟蝗立起,玉爐與金鼎沸騰;大則山川崩裂,金虎共木龍馳走;以上皆所謂“逆之者兇”也。

    皆因心君放馳,神室無主,遂感召災變;若此修道之士倘能回光内守,須臾不離方吋,若孝子之事父母,視無形而聽無聲,如此用心,自然感動皇極;皇極者,天中之真宰,即吾身天谷元神也。

    先天元神,寂然不動,本無去來向背,但後天一念才動,吉兇禍福旋即感通,譬孝子之事父母,形骸雖隔,方吋潛通,雖在千裡之外,屙(kē病)癢疾痛無不相關,豈非“近出己口,遠流殊域”乎?此則漏刻皆應,災變不幹;即所謂“順之者吉”也。

    可見隻是一感通之機,或逆之而召禍,或順之而緻福,或端拱而獲太平之慶,或躁動而釀兵革之災;吉兇悔吝之端,豈不由居室者之胸臆耶?蓋逆則兇,順則吉,吉兇相對,悔吝介乎其中;雖然吉一而已,兇悔吝居其三,可不慎乎? 動靜有常,奉其繩墨。

    四時順宜,與炁相得。

    剛柔斷矣,不相涉入。

    五行守界,不妄盈縮。

    易行周流,屈伸反複。

     此節結言動靜有一定之時,不可失其準也。

    蓋丹道之動靜與造化同;動極而靜,入于杳冥,則當虛己以待時;靜極而動,出于恍惚,則當用意以采取;若當靜而參之以動,或當動而參之以靜,即屬矯揉造作,失其常道矣。

    故曰“動靜有常,奉其繩墨”。

    既知動靜之常,時當二至,便該進火退符;時當二分,便該溫養沐浴;各得其宜,方與四時之正氣相應。

    故曰“四時順宜,與炁相得”。

    剛屬武文,柔屬文火;身心未合之際,當用武火以鍛煉之,不可稍涉于柔;神炁既調之時,當用文火以固濟之,不可稍涉于剛;故曰“剛柔斷矣,不相涉入”。

    金丹之要,全在和合四象,攢簇五行;四象環布,土德居中,東西南北,各有疆界,不可過,不可不及。

    故曰“五行守界,不妄盈縮”。

    有陰陽之炁即有剛柔之質,有剛柔之質即有動靜之時,此吾身中真易也。

    真易周流一身,屈伸反複,無不合宜,即如人君一發号出令,而千裡之外皆應者矣。

     此章詳言火候節度,與上篇首章屯蒙早晚,春秋寒暑等句互相發明。

    上篇舉其大概,故有得而無失;此處詳其纖微,故得失并列,俾(bǐ使)學道者知所法戒耳! 坎離交媾章第十八 晦朔之間,合符行中。

    混沌鴻蒙,牝牡相從。

    滋液潤澤,施化流通。

    天地神明,不可度量。

    利用安身,隐形而藏。

    始于東北,箕鬥之鄉。

    旋而右轉,嘔輪吐萌。

    潛潭見象,發散精光。

    昂畢之上,震為出征。

    陽炁造端,初九潛龍。

    陽以三立,陰以八通。

    三日震動,八日兌行。

    九二見龍,和平有明。

    三五德就,幹體乃成。

    九三夕惕,虧折神符。

    盛衰漸革,終還其初。

    巽繼其統,固濟操持。

    九四或躍,進退道危。

    艮主進止,不得踰時。

    二十三日,典守弦期。

    九五飛龍,天位加喜(嘉)。

    六五坤承,結括終始。

    韫(yùn見“韫”收藏,蘊藏,包含)養衆子,世為類母。

    上九亢龍,戰德于野。

    用九翩翩,為道規矩。

    陽數已訖,訖則複起。

    推情合性,轉而相與。

    循環璇玑,升降上下。

    周流六爻,難以察睹(dǔ古同“睹”)。

    故無常位,為易宗祖。

     此章言坎離交而産藥,應一月之悔朔弦望。

    乃小周天之火候也。

     晦朔之間,合符行中。

    混沌鴻蒙,牝牡相從。

    滋液潤澤,施化流通。

    天地神明,不可度量。

    利用安身,隐形而藏。

     此節言晦朔之交,日月會合,為大藥之根本也。

    造化之妙,動靜相生,循環無端;然不翕聚則不能發散,不蟄藏則不能生育,故以元會計之,有貞而後有元;以一歲計之,有冬而後有春;以一日計之,有亥而後有子;以一月計之,必有晦而後有朔;此終則有始之象也。

    何以謂之晦朔?月本無光,受日魂以為光,至三十之夕,光盡體伏,故謂之晦;此時日與月并行于黃道,日月合符,正在晦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