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上卷

關燈
(上卷,禦政計四章,此乃中之上也。

    ) 上篇十五章分禦政養性伏食三卷,應藥物爐鼎火候三要。

    金丹大道已無餘蘊,然但舉其體統該(概)括處,尚有細微作用未及悉究,恐學者不察,流入差别門庭。

    故此篇仍分三卷,将差别處逐段剖析,與上篇處處表裡相應。

    近代諸家有分上篇為經,此篇為注者;又有分四言為經,五言為注者。

    不知徹首徹尾貫通三篇,始成一部參同契。

    千載之下,孰從定其為經為注而徒破碎章句乎?俱系臆說,暨所不取。

     此卷專言禦政,而養性伏食已寓其中。

    義同上篇。

     四象環中章第十六 幹剛坤柔,配合相包。

    陽禀(秉)陰受,雌雄相須。

    須以造化,精炁乃舒。

    坎離冠首,光曜垂敷。

    玄冥難測,不可畫圖。

    聖人揆度,參序元基。

    四者混沌,徑入虛無。

    六十卦周,張布為輿。

    龍馬就駕,明君禦時。

    和則随從,路平不邪。

    邪道險阻,傾危國家。

     此章言乾坤坎離自相造化,明先天環中之妙也。

     幹剛坤柔,配合相包。

    陽禀陰受,雌雄相須。

    須以造化,精炁乃舒。

     此節言乾坤為坎離之體也。

    蓋乾坤者,易之門戶,實坎離之所自出。

    幹元為天地之始,坤元為萬物之母。

    幹動而直,其體本剛,故資始而有父道。

    坤靜而翕,其體本柔,故資生而有母道。

    兩者自相配合,包含萬化。

    故曰:“幹剛坤柔,配合相包”。

    父主秉與,能知大始。

    所謂“雄陽播元施”也。

    母主含受,能作成物。

    所謂“雌陰化黃包”也。

    故曰:“陽禀陰受,雌雄相須”。

    兩者相須,始成造化。

    造者自無而之有,化者自有而之無;自無而之有則真空形為妙有,幹中藏坤;自有而之無則妙有返為真空,坤中藏幹;幹中藏坤是為太乙元精,坤中藏幹是為元始祖炁。

    主賓颠倒,造化之妙見矣。

    故曰:“須以造化,精炁乃舒”。

    此言乾坤交而生坎離藥物,即易所謂“天地絪缊,萬物化醇”也。

     坎離冠首,光曜垂敷。

    玄冥難測,不可畫圖。

    聖人揆度,參序元基。

    四者混沌,徑入虛無。

     此節言坎離為乾坤之用也。

    乾坤一媾,中間便成坎離。

    離為至陰之精,坎乃至陽之炁。

    杳冥恍惚雖後天地而用,實先天地而生。

    造化得之而為日魂月魄,光明普照,能生萬物。

    吾身得之而為日精月華。

    光明撮聚,能産大藥。

    豈非“坎離冠首,光曜垂敷”乎?夫此元精元炁恍惚杳冥之物,非有非無,可用而不可見,尚且難于測識,豈能傳之畫圖?全賴作易之聖多方揆度,象以幹父坤母,坎男離女,故篇中得以配之為爐鼎藥物,無非參序元化之基,使内觀者知有下手處耳。

    學道之士倘能法乾坤以立爐鼎,攢坎離以會藥物,日精月光兩者自然凝聚盤旋于祖竅之中,混混沌沌複返先天虛無一炁,大藥在其中矣。

    故曰:“四者混沌,徑入虛無”。

    此言坎離交而歸乾坤祖竅,即易所謂“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也。

     六十卦周,張布為輿。

    龍馬就駕,明君禦時。

    和則随從,路平不邪。

    邪道險阻,傾危國家。

     此節言火候之節度也。

    除卻乾坤坎離四卦應爐鼎藥物,餘六十卦循環布列,配乎周天。

    在一日為子午卯酉,在一月為晦朔弦望,在一年為春夏秋冬,周流反複,循環不息,有張布為輿之象,既有輿,不可無馬以駕之。

    何謂龍馬?龍以禦天,主于飛騰。

    馬以行地,主于調服。

    作丹之時,神炁相守,不敢飛騰,禦天之幹龍化為行地之坤馬。

    步步循規蹈矩,有若人君統禦臣下,立綱陳紀,一毫不敢懈弛。

    故曰:“龍馬就駕,明君禦時”。

    夫禦車之法與禦政大段相同,須得六辔在手,調和合節,輿從馬,馬随人,穩步康莊大路,宜端平而不宜欹(qī古同“攲”傾斜之義)斜,若一欹斜,則險阻在前,覆轍立至。

    亦猶禦政者之失其常道,危及國家矣。

    丹道以身為輿,以意為馬,禦之者心君也。

    當采取交媾之時,仗心君之主持,防意馬之颠劣,稍一不謹,未免毀性傷丹,可不戒哉?總是一個主宰,在車則為禦者,在政則為明君,在天則為鬥柄,在丹道則為天心,皆言把柄在手也。

    上篇禦政章中“要道魁柄”等句即是此意。

     此章大旨正與上篇首章相應,幹剛坤柔一段即乾坤門戶之說也。

    坎離冠首一段即坎離匡廓之說也。

    六十卦周一段即運毂正軸,處中制外之說也。

    餘可類推,然亦彷佛其大略而已。

     動靜應時章第十七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

    謂萬乘之主,處九重之室,發号出令,順陰陽節。

    藏器俟時,勿違卦月。

    屯以子申,蒙用寅戍。

    餘六十卦,各自有日。

    聊陳兩象,未能究悉。

    立義設刑,當仁施德,逆之者兇,順之者吉。

    按曆法令,至誠專密。

    謹候日辰,審查消息。

    纖芥不正,悔吝為賊。

    二至改度,乖錯委曲。

    隆冬大暑,盛夏霜雪。

    二分縱橫,不應漏刻。

    水旱相伐,風雨不節,蝗蟲湧沸,群異旁出。

    天見其怪,山崩地裂。

    孝子用心,感動皇極。

    近出己口,遠流殊域。

    或以招禍,或以緻福,或興太平,或造兵革。

    四者之來,由乎胸臆。

    動靜有常,奉其繩墨。

    四時順宜,與炁相得。

    剛柔斷矣,不相涉入。

    五行守界,不妄盈縮。

    易行周流,屈伸反複。

     此章言火候之一動一靜不可失其時節也。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

    謂萬乘之主,處九重之室,發号出令,順陰陽節。

    藏器俟時,勿違卦月。

    屯以子申,蒙用寅戍。

    餘六十卦,各自有日。

    聊陳兩象,未能究悉。

    立義設刑,當仁施德,逆之者兇,順之者吉。

     此節言動靜不失其時,為火候之準則也。

    蓋作丹之要全在周天火候,火候之要全在一動一靜。

    上章言六十卦周張布為輿,已見火候之節度與人君禦政同一樞機矣。

    樞機之發纖毫不可苟且。

    故複譬之以“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此易大傳原文也。

    魏公因而诠釋之,謂萬乘之主即本來天君,九重之室即中宮神室,天君既處密室之中,靜則寂然不動,洗心退藏;動則感而遂通,發号出令;無非順一陰一陽之節,觀天道而執天行耳。

    當其陽極陰生,是為月窟,其卦屬姤,其月在午;及其陰極陽生,是為天根,其卦在屬複,其月在子;時不可先,則當靜以待之;時不可失,則當動以迎之;故曰“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