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欲作伏食仙,宜以同類者,植禾當以谷,覆雞用其卵。
以類輔自然,物成易陶冶。
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槚。
類同者相從,事乖不成寶。
燕雀不生鳳,狐兔不乳馬。
水流不炎上,火動不潤下。
此節旁證同類之義也。
伏食之法隻取砂與水銀二物變化成丹。
金以制砂,其義為伏。
吞入五内,其義為食。
非伏食無由作仙,非同類之物,無由取以伏食。
故曰:“欲作伏食仙,宜以同類者”。
此二句為通章要領,以下旁引曲喻總是發明同類二字,世間一切有情無情之物,莫不各有其類。
若同類者相從,有如植禾之必以谷,覆雞之必用卵,其炁自然相輔,庶幾物得化生而易于陶冶矣。
若非類強合,則如魚目之不可為珠,蓬蒿(hā)之不得成槚,燕雀之決不生鳳,狐兔之決不産馬。
其性迥然各别,必至事情乖違,而難以成寶矣。
何況水本流濕,其潤下之性也,一流即不能強之使上。
火本就燥,其炎上之性也,一動即不能強之使下。
此一坎一離所以各從其類,砂與水銀之所以變化而成丹也。
即伏食之義也。
世間多學士,高妙負良材。
邂逅不遭値(遇),耗火亡資财。
據按依文說,妄以意為之。
端緒無因緣,度量失操持。
搗治羌石膽,雲母及礬(fán見“礬”)磁。
硫磺燒豫章,泥汞相煉飛。
鼓鑄五石銅,以之為輔樞。
雜性不同類,安肯合體居。
千舉必萬敗,欲黠(xiá)反成癡(chī同“癡”)。
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狐疑。
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
管窺不廣見,難以揆方來。
僥幸訖不遇,聖人獨知之。
此節端破爐火之謬言。
一切有形有質者皆非同類之真也。
欲煉還丹必須采取藥物,一性一命本先天無形之妙,喻為鉛汞,迥非凡砂水銀。
欲煉還丹必是安爐立鼎,藥物入爐,用先天真火鍛煉,喻為爐火,迥非燒茅弄火。
還丹工用,全資火候而烹煉,既而溫養,終而變化,一粒圓成,脫胎入口,喻為伏食,迥非服铒金石。
然而金丹大道,萬劫一傳,兼且世人福薄,難逢真師,往往多流于僞術。
有等狂夫,自負高材,博學不求真師指授,妄認己意,附(傅)會丹經,遂以凡藥為鉛汞,以燒煉為爐火,以服餌為伏食,既不識端緒,又不知度量,于是廣求五金八石,雜(zá同“雜”)用三黃四神,既非本來同類之物,安肯合體成丹?是猶認魚目而為珠,望狐兔以生馬也。
此等僞術,勢必萬舉萬敗,白首無成。
小則耗損資财,大則喪身失命。
似黠(xiá)而實癡,當疑而反信,此為守迷背道,出正入邪,不肯自己認錯,轉将錯路指人,遂以管窺蠡測之見着書立言,贻誤方來,塞卻後來途徑,瞎卻後人眼目,以至人法眼觀之,無半點是處。
此輩尚不覺悟,方且欲僥幸于萬一,豈不謬哉? 首章指出兩弦真氣,次章獨揭先天金性,三章才說三性會合,直到還丹入口,位證真人,伏食之旨已無餘蘊矣。
但世人惑于旁門燒煉之術,往往假托伏食而實非同類之真,故此章重言以破其迷。
呂公警世詩雲“不思還丹本無質,翻餌金石何太愚!”引而不發,其即仙翁破迷之意乎? 祖述三聖章第十三 若夫三(至)聖,不過伏羲,始畫八卦,效法天地。
文王帝之宗,結體演爻辭。
夫子庶聖雄,十翼以輔之。
三君天所挺,疊興更禦時。
優劣有步驟,功德不相殊。
制作有所踵,推度審分铢。
有形易忖量,無兆難慮謀。
作事令可法,為世定此(詩)書。
素無前識資,因師覺悟之。
皓若褰(qiān1揭起2古代稱套褲)帷帳,嗔目登高台。
火記六百篇,所趣等不殊。
文字鄭重說,世人不熟思。
尋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
竊為賢者談,曷敢輕為書?若遂結舌喑(yīn同“喑”),絕道獲罪誅。
寫情着竹帛,又恐洩天符。
猶豫增歎息,俛(同“俯”)仰綴(役)斯愚。
陶冶有法度,安能(未可)悉陳敷。
略述其綱紀,枝條見扶疏。
此章言祖述三聖之易以闡明大道也。
若夫三聖,不過伏羲,始畫八卦,效法天地。
文王帝之宗,結體演爻辭。
夫子庶聖雄,十翼以輔之。
三君天所挺,疊興更禦時。
優劣有步驟,功德不相殊。
制作有所踵,推度審分铢。
有形易忖(cǔn)量,無兆難慮謀。
作事令可法,為世定此書。
此節言三聖作易,為大道之淵源也。
道體同于太虛,本無名象。
邃古以前,混混沌沌,忘乎道,無非道也!自聖人作易,方才鑿破混沌,一切天機乃盡洩矣。
易之為書畫卦始于伏羲,系辭演于文王,十翼成于孔子,更三聖而易道始備。
羲皇為開天之聖,宇宙在手,萬化生心,當時仰觀俯察,窮取造化根源。
天不愛道,于是河出圖,洛出書,為之印證。
從此灼見造化根源隻一太極,太極之精蘊不出河圖洛書。
河洛之中,五即太極也!由此分出一陰一陽而為兩儀,由兩儀而生四象,由四象而生八卦。
八卦既畫,其序則幹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幹以原始,坤以要終,兩頭包括陰陽。
震為天根,巽為月窟。
一中分出造化。
其位則幹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艮西北,巽西南,震東北,陰陽之純且中者居四正,雜且偏者居四隅。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乾坤定子午之位。
日生于東,月生于西,坎離列卯酉之門。
以至山鎮西北,澤注東南,風起西南,雷動東北,悉合造化自然法象。
重之為六十四卦,其序其位大略相同。
蓋卦未畫時,易在天地,卦既畫時,天地在易。
是謂“效法天地”。
此先天之羲易也。
先天之易,但立其體,未究其用。
厥後,連山首艮,歸藏首坤,夏商之易,雖各有其用,而精義未彰。
至商周之際,文王蒙難羑裡,身經憂患,大用現前,乃翻轉羲皇局面,颠倒乾坤化機,其位則離火自東而南,代幹之位,幹之大用在離,向明之象也。
坎水自西而北,代坤之位,坤之大用在坎,藏用之地也。
震木本在東北,進而居東以代離,木與火為侶也。
兌金本在東南,退而居西以代坎,金與水為朋也。
退幹父于西北,實居坎水之前,取幹知大始之義。
置坤母于西南,實居離火之後,取坤作成物之義。
艮來東北,處先天震位,長男返為少男,陽以進極而退也。
巽往東南,處先天兌位,少女轉為長女,陰以退極而進也。
陰陽之少而交者居四正,老而不交者居四隅。
義取交易為用,其八卦之序,則自帝出乎震,以至成言乎艮。
循環無端,終始萬物。
義取變易為用,其六十四卦之序,則始于乾坤,中于坎離,終于既濟,未濟。
義取反對為用,位置既易,因象系辭,系在卦下者,謂之彖辭,如元亨利貞之類。
系在逐爻者,謂之爻辭,如潛龍勿用之類。
象辭,占變粲然大備,是謂“結體演爻辭”。
此則後天之周易也。
孔子生諸聖之後,晚而好易,韋編三絕,其義益精。
作十傳以羽翼聖經,謂之十翼。
象彖文言專發文王後天之辭,系辭說卦兼明伏羲先天之象,序卦雜卦旁通流行之妙,反對之機大約。
盡性至命之微言,窮神知化之奧義,無不悉備其中。
是謂:“十翼以輔之”。
使人從後天以返先天,而易道集其大成矣。
三聖皆天挺之資,疊興間出,倡明大道。
作述雖分先後,功德實無優劣。
伏羲之易取諸造化,文王之易取諸伏羲,孔子之易兼取諸羲文,或作或述,同出一源,其間分數铢兩毫發不差。
無兆者,形而上之道,太極是也。
有形者,形而下之器,卦爻象數是也。
形上之道,難以揣摹。
形下之器,易為忖(cǔn)度。
所以畫卦系辭作翼,而一陰一陽之道遂宜乎其中。
三聖定為此易書,正欲萬世學道之士則而象之耳。
素無前識資,因師覺悟之。
皓若褰(qiān1揭起2古代稱套褲)帷帳,嗔目登高台。
火記六百篇,所趣等不殊。
文字鄭重說,世人不熟思。
尋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
竊為賢者談,曷敢輕為書?若遂結舌喑(yīn同“喑”),絕道獲罪誅。
寫情着竹帛,又恐洩天符。
猶豫增歎息,俛(同“俯”)仰綴斯愚。
陶冶有法度,安能悉陳敷。
略述其綱紀,枝條見扶疏。
此節言準易以作參同契,直叙其源流也。
魏公自言大道非真師不傳,天縱如三聖,制作且有所踵,況我素無先知之資,豈能坐進大道?幸遇真師先覺而始得開悟耳!因師覺悟之後,夙障盡空,疑團冰解,雙目洞明,有若褰帷帳而登高台,豈不快哉?易有六十四卦,
以類輔自然,物成易陶冶。
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槚。
類同者相從,事乖不成寶。
燕雀不生鳳,狐兔不乳馬。
水流不炎上,火動不潤下。
此節旁證同類之義也。
伏食之法隻取砂與水銀二物變化成丹。
金以制砂,其義為伏。
吞入五内,其義為食。
非伏食無由作仙,非同類之物,無由取以伏食。
故曰:“欲作伏食仙,宜以同類者”。
此二句為通章要領,以下旁引曲喻總是發明同類二字,世間一切有情無情之物,莫不各有其類。
若同類者相從,有如植禾之必以谷,覆雞之必用卵,其炁自然相輔,庶幾物得化生而易于陶冶矣。
若非類強合,則如魚目之不可為珠,蓬蒿(hā)之不得成槚,燕雀之決不生鳳,狐兔之決不産馬。
其性迥然各别,必至事情乖違,而難以成寶矣。
何況水本流濕,其潤下之性也,一流即不能強之使上。
火本就燥,其炎上之性也,一動即不能強之使下。
此一坎一離所以各從其類,砂與水銀之所以變化而成丹也。
即伏食之義也。
世間多學士,高妙負良材。
邂逅不遭値(遇),耗火亡資财。
據按依文說,妄以意為之。
端緒無因緣,度量失操持。
搗治羌石膽,雲母及礬(fán見“礬”)磁。
硫磺燒豫章,泥汞相煉飛。
鼓鑄五石銅,以之為輔樞。
雜性不同類,安肯合體居。
千舉必萬敗,欲黠(xiá)反成癡(chī同“癡”)。
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狐疑。
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
管窺不廣見,難以揆方來。
僥幸訖不遇,聖人獨知之。
此節端破爐火之謬言。
一切有形有質者皆非同類之真也。
欲煉還丹必須采取藥物,一性一命本先天無形之妙,喻為鉛汞,迥非凡砂水銀。
欲煉還丹必是安爐立鼎,藥物入爐,用先天真火鍛煉,喻為爐火,迥非燒茅弄火。
還丹工用,全資火候而烹煉,既而溫養,終而變化,一粒圓成,脫胎入口,喻為伏食,迥非服铒金石。
然而金丹大道,萬劫一傳,兼且世人福薄,難逢真師,往往多流于僞術。
有等狂夫,自負高材,博學不求真師指授,妄認己意,附(傅)會丹經,遂以凡藥為鉛汞,以燒煉為爐火,以服餌為伏食,既不識端緒,又不知度量,于是廣求五金八石,雜(zá同“雜”)用三黃四神,既非本來同類之物,安肯合體成丹?是猶認魚目而為珠,望狐兔以生馬也。
此等僞術,勢必萬舉萬敗,白首無成。
小則耗損資财,大則喪身失命。
似黠(xiá)而實癡,當疑而反信,此為守迷背道,出正入邪,不肯自己認錯,轉将錯路指人,遂以管窺蠡測之見着書立言,贻誤方來,塞卻後來途徑,瞎卻後人眼目,以至人法眼觀之,無半點是處。
此輩尚不覺悟,方且欲僥幸于萬一,豈不謬哉? 首章指出兩弦真氣,次章獨揭先天金性,三章才說三性會合,直到還丹入口,位證真人,伏食之旨已無餘蘊矣。
但世人惑于旁門燒煉之術,往往假托伏食而實非同類之真,故此章重言以破其迷。
呂公警世詩雲“不思還丹本無質,翻餌金石何太愚!”引而不發,其即仙翁破迷之意乎? 祖述三聖章第十三 若夫三(至)聖,不過伏羲,始畫八卦,效法天地。
文王帝之宗,結體演爻辭。
夫子庶聖雄,十翼以輔之。
三君天所挺,疊興更禦時。
優劣有步驟,功德不相殊。
制作有所踵,推度審分铢。
有形易忖量,無兆難慮謀。
作事令可法,為世定此(詩)書。
素無前識資,因師覺悟之。
皓若褰(qiān1揭起2古代稱套褲)帷帳,嗔目登高台。
火記六百篇,所趣等不殊。
文字鄭重說,世人不熟思。
尋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
竊為賢者談,曷敢輕為書?若遂結舌喑(yīn同“喑”),絕道獲罪誅。
寫情着竹帛,又恐洩天符。
猶豫增歎息,俛(同“俯”)仰綴(役)斯愚。
陶冶有法度,安能(未可)悉陳敷。
略述其綱紀,枝條見扶疏。
此章言祖述三聖之易以闡明大道也。
若夫三聖,不過伏羲,始畫八卦,效法天地。
文王帝之宗,結體演爻辭。
夫子庶聖雄,十翼以輔之。
三君天所挺,疊興更禦時。
優劣有步驟,功德不相殊。
制作有所踵,推度審分铢。
有形易忖(cǔn)量,無兆難慮謀。
作事令可法,為世定此書。
此節言三聖作易,為大道之淵源也。
道體同于太虛,本無名象。
邃古以前,混混沌沌,忘乎道,無非道也!自聖人作易,方才鑿破混沌,一切天機乃盡洩矣。
易之為書畫卦始于伏羲,系辭演于文王,十翼成于孔子,更三聖而易道始備。
羲皇為開天之聖,宇宙在手,萬化生心,當時仰觀俯察,窮取造化根源。
天不愛道,于是河出圖,洛出書,為之印證。
從此灼見造化根源隻一太極,太極之精蘊不出河圖洛書。
河洛之中,五即太極也!由此分出一陰一陽而為兩儀,由兩儀而生四象,由四象而生八卦。
八卦既畫,其序則幹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幹以原始,坤以要終,兩頭包括陰陽。
震為天根,巽為月窟。
一中分出造化。
其位則幹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艮西北,巽西南,震東北,陰陽之純且中者居四正,雜且偏者居四隅。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乾坤定子午之位。
日生于東,月生于西,坎離列卯酉之門。
以至山鎮西北,澤注東南,風起西南,雷動東北,悉合造化自然法象。
重之為六十四卦,其序其位大略相同。
蓋卦未畫時,易在天地,卦既畫時,天地在易。
是謂“效法天地”。
此先天之羲易也。
先天之易,但立其體,未究其用。
厥後,連山首艮,歸藏首坤,夏商之易,雖各有其用,而精義未彰。
至商周之際,文王蒙難羑裡,身經憂患,大用現前,乃翻轉羲皇局面,颠倒乾坤化機,其位則離火自東而南,代幹之位,幹之大用在離,向明之象也。
坎水自西而北,代坤之位,坤之大用在坎,藏用之地也。
震木本在東北,進而居東以代離,木與火為侶也。
兌金本在東南,退而居西以代坎,金與水為朋也。
退幹父于西北,實居坎水之前,取幹知大始之義。
置坤母于西南,實居離火之後,取坤作成物之義。
艮來東北,處先天震位,長男返為少男,陽以進極而退也。
巽往東南,處先天兌位,少女轉為長女,陰以退極而進也。
陰陽之少而交者居四正,老而不交者居四隅。
義取交易為用,其八卦之序,則自帝出乎震,以至成言乎艮。
循環無端,終始萬物。
義取變易為用,其六十四卦之序,則始于乾坤,中于坎離,終于既濟,未濟。
義取反對為用,位置既易,因象系辭,系在卦下者,謂之彖辭,如元亨利貞之類。
系在逐爻者,謂之爻辭,如潛龍勿用之類。
象辭,占變粲然大備,是謂“結體演爻辭”。
此則後天之周易也。
孔子生諸聖之後,晚而好易,韋編三絕,其義益精。
作十傳以羽翼聖經,謂之十翼。
象彖文言專發文王後天之辭,系辭說卦兼明伏羲先天之象,序卦雜卦旁通流行之妙,反對之機大約。
盡性至命之微言,窮神知化之奧義,無不悉備其中。
是謂:“十翼以輔之”。
使人從後天以返先天,而易道集其大成矣。
三聖皆天挺之資,疊興間出,倡明大道。
作述雖分先後,功德實無優劣。
伏羲之易取諸造化,文王之易取諸伏羲,孔子之易兼取諸羲文,或作或述,同出一源,其間分數铢兩毫發不差。
無兆者,形而上之道,太極是也。
有形者,形而下之器,卦爻象數是也。
形上之道,難以揣摹。
形下之器,易為忖(cǔn)度。
所以畫卦系辭作翼,而一陰一陽之道遂宜乎其中。
三聖定為此易書,正欲萬世學道之士則而象之耳。
素無前識資,因師覺悟之。
皓若褰(qiān1揭起2古代稱套褲)帷帳,嗔目登高台。
火記六百篇,所趣等不殊。
文字鄭重說,世人不熟思。
尋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
竊為賢者談,曷敢輕為書?若遂結舌喑(yīn同“喑”),絕道獲罪誅。
寫情着竹帛,又恐洩天符。
猶豫增歎息,俛(同“俯”)仰綴斯愚。
陶冶有法度,安能悉陳敷。
略述其綱紀,枝條見扶疏。
此節言準易以作參同契,直叙其源流也。
魏公自言大道非真師不傳,天縱如三聖,制作且有所踵,況我素無先知之資,豈能坐進大道?幸遇真師先覺而始得開悟耳!因師覺悟之後,夙障盡空,疑團冰解,雙目洞明,有若褰帷帳而登高台,豈不快哉?易有六十四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