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中卷

關燈
不休。

    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

    無者以奉上,上有神明居。

    此兩孔穴法,金炁亦相胥。

     此節指兩竅之妙用也。

    大道非一不神,非兩不化。

    上章雲一者以掩蔽既明示人以得一矣。

    然而掩蔽之妙,其體則存乎一,其用不離乎兩。

    蓋金丹妙用隻在後天坎離,坎離妙用不出先天乾坤。

    究竟隻是性命二字。

    性者,先天一點靈光,真空之體也。

    其體圓成周遍,不減不增。

    在天為資始之幹元,在人便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故名上德。

    此中本無一物,靈光獨耀,迥脫塵根。

    若從意根下蔔度推求,便失之萬裡。

    蓋性本天然,莫容拟議。

    直是覓即不得。

    故曰:“上德無為,不以察求”。

    命者,先天一點祖炁,妙有之用也。

    其用樞紐三才,括囊萬化。

    在天為資生之坤元,在人便是地一聲時立命之根,故名下德。

    其中元炁周流,潛天潛地。

    變現無方。

    若向一色邊沉空守寂,便堕在毒海。

    蓋命屬有作,不落頑空。

    一息不運即死。

    故曰:“下德為之,其用不休”。

    “上閉則稱有”者,坤入幹而成離也。

    先天之幹本是上德,隻因坤中一陰上升,幹家陽炁從外而閉之。

    所謂“至陰肅肅,出乎天者也”。

    幹中得此一陰,性轉為命,感而遂通,遂成有為之下德矣。

    人但知離體中虛,便認做真空。

    不知這一點虛處,正是真空中妙有,喚作無中有。

    “下閉則稱無”者,幹入坤而成坎也。

    先天之坤本是下德,隻因幹中一陽下降,坤家陰炁亦從外而閉之。

    所謂“至陽赫赫,發乎地者也”。

    坤中得此一陽,命轉為性,寂然不動,依然無為之上德矣。

    人但知坎體中寔(shí,同“實”),便認做妙有。

    不知這一點寔處,正是妙有中真空,喚作有中無。

    坤中既受幹炁,還以此點真陽,上歸于幹。

    是謂反本還原,歸根複命。

    自是先天神室中産出一點鄞鄂,是為萬劫不壞之元神。

    故曰:“無者以奉上,上有神明居”。

    神明之妙用,全在中黃正位。

    然非坎中真金之精上升,離中真水之炁下降,有無互入,兩者交通成和,神明亦何自而生耶?故曰:“此兩孔穴法,金炁亦相胥”。

    兩孔穴即坎離兩用之竅妙,所謂元牝之門,世莫知者也。

     知白守黑,神明自來。

    白者金精,黑者水基。

    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陰陽之始,元含黃芽。

    五金之主,北方河車。

    故鉛外黑,内懷金華。

    被褐懷玉,外為狂夫。

     此節(原文為“章”有誤)直指水中之金為先天丹母也。

    承上言所謂神明者,亦非自然而來,須有一段作用。

    其作用全在知白守黑,知白守黑者,白即坎中真精,黑即離中真水。

    人能洞徹真空,靜存妙有,一點神明自然從虛無中生出。

    心印經所謂:“存無守有,頃刻而成”也。

    隻此便是金丹,便是後天返先天處。

    故曰:“知白守黑,神明自來”。

    魏公又恐人不識金丹原本,故重提之曰白者金精,黑者水基。

    言此白者非有形之金,乃空劫中虛無元性也。

    元性本純白無染,便是未生以前幹元面目,即所雲上德也。

    白者豈非金之精乎?此黑者非行地之水,乃虛無中所生之一炁也。

    一炁本鴻蒙未分,便是地一聲以後坤元根基,即所雲下德也。

    黑者豈非水之基乎?先天金性即渾成大道,尚無一之可名,及乎道既生一,露出端倪,便稱天一之水,是為道之樞機,而金性藏于其中矣。

    故曰:“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最初一點真水中藏真金,為元炁生生之根本。

    故曰:“陰陽之始,元含黃芽”。

    黃芽者,取水中藏金之象,指先天一而言也。

    先天一炁正是幹家金精,能總持萬化,為後天五行生生之真宰,而深藏北極太淵之中。

    故曰:“五金之主,北方河車”。

    五金者,借外煉銀鉛砂汞土以喻身中五行之精,即此一物,以其外之純黑也,故象鉛。

    以其黑中含白也,故又有金華之象。

    譬若有人外被褐而内懷玉,外若狂夫中藏聖哲,豈非神明不測者乎?此言真鉛之别于凡鉛也。

    苟能知白守黑,則神明自來矣。

    金丹妙用,隻在水中之金。

    此段特顯其法象。

    《入藥鏡》雲:“水鄉鉛,隻一味”,《悟真篇雲》“黑中有白為丹母”,此之謂也。

     金為水母,母隐子胎。

    水為金子,子藏母胞。

    真人至妙,若有若無。

    彷佛太淵,乍沉乍浮。

    退而分布,各守境隅。

    采之類白,造之則朱。

    煉為表衛,白裡真居。

     此節重指金水兩竅之用併兩而歸一也。

    上節合言水中金,此又分言金水兩體。

    金精本能生水,水之母也。

    幹中真金隐在坤水包絡中,故曰:“母隐子胎”。

    即上文所雲下閉則稱無也。

    水本金之所生,金之子也。

    坤中真水藏在幹金匡廓内,故曰:“子藏母胞”。

    即上文所雲上閉則稱有也。

    金水互用便是兩弦之炁兩畔同升合為一,而真人出其中矣。

    真人存于中宮,非有非無,靈妙不測。

    故曰:“真人至妙,若有若無”。

    “彷佛太淵”者,真人潛深淵也。

    “乍沉乍浮”者,浮遊守規中也。

    金水交會之際,同在中央。

    及既交而退,真人處中,兩者依舊分布上下,一南一北,“各守境隅”矣。

    其初采取北方坎中之金,本來一片純白,及至鍛以南方離中真火,然後赫然發光,豈非“采之類白,造之則朱”乎。

    然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