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中卷
關燈
小
中
大
中卷言養性共計三章乃上篇之中也
此卷專言養性而禦政伏食已寓其中。
蓋先天祖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不出中黃,為萬化之主宰。
舉性則命在其中,舉養性則元精元氣併歸元神之中矣。
知而養之,方契黃帝老子虛無自然大道,故末篇又稱黃老養性。
煉己立基章第六 内以養己,安靜虛無。
原本隐明,内照形軀。
閉塞其兌,築固靈株。
三光陸沉,溫養子珠。
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
初正則終修,幹立末(原文為“未”,有誤)可持。
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此章言煉己立基在乎得一,乃養性之初功也。
内以養己,安靜虛無。
原本隐明,内照形軀。
閉塞其兌,築固靈株。
三光陸沉,溫養子珠。
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此節言煉己之初基也。
首卷禦政諸章但敷陳乾坤坎離造化法象。
到此方直指煉己功夫,示人以入手處。
呂祖雲:“七返還丹在人先須煉己待時”。
張紫陽雲:“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
煉己即養己也。
己即離中己土,為性根之所寄。
隻因先天底幹性轉作後天之離,元神翻作識神,心中陰氣刻刻流轉,易失而難持,不得坎中先天至陽之炁無以制之。
然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若非緻虛守靜之功,安得窮原反本哉?故曰:“内以養己,安靜虛無”。
生身受炁之初,本來一點靈明,人人具足。
隻因後天用事,根寄于塵,塵轉為識,日逐向外馳求,未免背覺合塵,認奴作主。
故必須時刻收視返聽,一點靈明自然隐而不露,深藏若虛。
從此默默内照,方知四大假合之軀,總歸幻泡,當下便得解脫矣。
故曰:“原本隐明,内照形軀”。
兌為口,系一身出入之門戶。
凡元氣漏洩處悉謂之兌。
而總持于方吋之竅。
黃庭經雲:“方吋之中謹蓋藏”即閉塞之意也。
即此方吋中間有一點至靈之物,為生生化化之根株。
故曰靈株。
築固者,不漏不搖也。
三光在天為日月鬥,在人離以應日,坎以應月,天心在中以應鬥樞。
一坎一離,南北會合。
反聞内照,真人潛于深淵,塞兌固守,元珠得于罔象。
如此則天心寂然不動,而煉己之功就矣。
故曰:“三光陸沉,溫養子珠”。
然本來一點靈光,倏有倏無,非近非遠,隻在目前,人卻不識。
索之身内不得,索之身外又不得。
故曰:“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
初正則終修,幹立末可持。
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此節言煉己之功在乎得一也。
度人經雲:“中理五炁,混合百神”。
可見中黃丹扃(shǎng/jiōng)為萬化統會之地。
譬若北辰居所,衆星自拱。
學道之士,從此溫養子珠,勿忘勿助,久之神明自生,漸漸四通八達,身中九竅百脈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孔,一齊穿透,自然光潤和澤,感而畢通。
即易所雲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也。
故曰:“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
道有初有終,有本有末。
初者,煉己下手之功。
終者,入室了手之事。
初如木之有幹,本也。
終如木之有标,末也。
然須知最初下手一步便是末後了手一步。
所謂但得本莫愁末也。
初基一步便踏着正路,從此循序漸進,修持之功自然節節相應。
原始可以要終,即本可以該末矣。
故曰:“初正則終修,幹立末可持”。
然則,孰為初孰為本?要在一者而已。
未生以前惟得一則成人。
有生以後能抱一即成丹。
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順去生人生物者,此一也。
而三返二,二返一,一返虛無。
逆來成聖成仙者,亦此一也。
太上雲:“得其一,萬事畢”。
又曰:“谷神不死,是謂元牝”。
谷神至虛而至靈,其妙生生不已。
從生生不已處分出元牝。
其體則一,其用則兩。
秘在掩蔽二字。
掩者掩其元門,蔽者蔽其牝戶。
若非一者在中,豈能掩蔽。
然非掩蔽于外,亦不成其為一。
此中竅妙,非得真師指授。
縱饒慧過顔闵,莫能強猜。
況世間凡夫乎?故曰:“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所雲黃中,是指出祖竅之中。
所雲一者,是指出祖竅之一。
知中則知竅,知一則知竅中之妙,知竅中之妙便知本來祖性,便知守中抱一是養性第一步工夫。
兩竅互用章第七 上德無為,不以察求。
下德為之,其用不休。
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
無者以奉上,上有神明居。
此兩孔穴法,金炁亦相胥。
知白守黑,神明自來。
白者金精,黑者水基。
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陰陽之始,元含黃芽。
五金之主,北方河車。
故鉛外黑,内懷金華。
被褐懷玉,外為狂夫。
金為水母,母隐子胎。
水為金子,子藏母胞。
真人至妙,若有若無。
彷佛太淵,乍沉乍浮。
退而分布,各守境隅。
采之類白,造之則朱。
煉為表衛,白裡真居。
方圓徑吋,混而相拘。
先天地生,巍巍尊高。
旁有垣阙,狀似蓬壺。
環匝關閉,四通踟蹰。
守禦密固,遏絕奸邪。
曲閣相連,以戒不虞。
可以無思,難以愁勞。
神炁滿室,莫之能留。
守之者昌,失之者亡。
動靜休息,常與人俱。
此章直指坎離兩竅之用為金丹關鍵也。
上德無為,不以察求。
下德為之,其用
蓋先天祖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不出中黃,為萬化之主宰。
舉性則命在其中,舉養性則元精元氣併歸元神之中矣。
知而養之,方契黃帝老子虛無自然大道,故末篇又稱黃老養性。
煉己立基章第六 内以養己,安靜虛無。
原本隐明,内照形軀。
閉塞其兌,築固靈株。
三光陸沉,溫養子珠。
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
初正則終修,幹立末(原文為“未”,有誤)可持。
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此章言煉己立基在乎得一,乃養性之初功也。
内以養己,安靜虛無。
原本隐明,内照形軀。
閉塞其兌,築固靈株。
三光陸沉,溫養子珠。
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此節言煉己之初基也。
首卷禦政諸章但敷陳乾坤坎離造化法象。
到此方直指煉己功夫,示人以入手處。
呂祖雲:“七返還丹在人先須煉己待時”。
張紫陽雲:“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
煉己即養己也。
己即離中己土,為性根之所寄。
隻因先天底幹性轉作後天之離,元神翻作識神,心中陰氣刻刻流轉,易失而難持,不得坎中先天至陽之炁無以制之。
然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若非緻虛守靜之功,安得窮原反本哉?故曰:“内以養己,安靜虛無”。
生身受炁之初,本來一點靈明,人人具足。
隻因後天用事,根寄于塵,塵轉為識,日逐向外馳求,未免背覺合塵,認奴作主。
故必須時刻收視返聽,一點靈明自然隐而不露,深藏若虛。
從此默默内照,方知四大假合之軀,總歸幻泡,當下便得解脫矣。
故曰:“原本隐明,内照形軀”。
兌為口,系一身出入之門戶。
凡元氣漏洩處悉謂之兌。
而總持于方吋之竅。
黃庭經雲:“方吋之中謹蓋藏”即閉塞之意也。
即此方吋中間有一點至靈之物,為生生化化之根株。
故曰靈株。
築固者,不漏不搖也。
三光在天為日月鬥,在人離以應日,坎以應月,天心在中以應鬥樞。
一坎一離,南北會合。
反聞内照,真人潛于深淵,塞兌固守,元珠得于罔象。
如此則天心寂然不動,而煉己之功就矣。
故曰:“三光陸沉,溫養子珠”。
然本來一點靈光,倏有倏無,非近非遠,隻在目前,人卻不識。
索之身内不得,索之身外又不得。
故曰:“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
初正則終修,幹立末可持。
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此節言煉己之功在乎得一也。
度人經雲:“中理五炁,混合百神”。
可見中黃丹扃(shǎng/jiōng)為萬化統會之地。
譬若北辰居所,衆星自拱。
學道之士,從此溫養子珠,勿忘勿助,久之神明自生,漸漸四通八達,身中九竅百脈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孔,一齊穿透,自然光潤和澤,感而畢通。
即易所雲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也。
故曰:“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
道有初有終,有本有末。
初者,煉己下手之功。
終者,入室了手之事。
初如木之有幹,本也。
終如木之有标,末也。
然須知最初下手一步便是末後了手一步。
所謂但得本莫愁末也。
初基一步便踏着正路,從此循序漸進,修持之功自然節節相應。
原始可以要終,即本可以該末矣。
故曰:“初正則終修,幹立末可持”。
然則,孰為初孰為本?要在一者而已。
未生以前惟得一則成人。
有生以後能抱一即成丹。
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順去生人生物者,此一也。
而三返二,二返一,一返虛無。
逆來成聖成仙者,亦此一也。
太上雲:“得其一,萬事畢”。
又曰:“谷神不死,是謂元牝”。
谷神至虛而至靈,其妙生生不已。
從生生不已處分出元牝。
其體則一,其用則兩。
秘在掩蔽二字。
掩者掩其元門,蔽者蔽其牝戶。
若非一者在中,豈能掩蔽。
然非掩蔽于外,亦不成其為一。
此中竅妙,非得真師指授。
縱饒慧過顔闵,莫能強猜。
況世間凡夫乎?故曰:“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所雲黃中,是指出祖竅之中。
所雲一者,是指出祖竅之一。
知中則知竅,知一則知竅中之妙,知竅中之妙便知本來祖性,便知守中抱一是養性第一步工夫。
兩竅互用章第七 上德無為,不以察求。
下德為之,其用不休。
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
無者以奉上,上有神明居。
此兩孔穴法,金炁亦相胥。
知白守黑,神明自來。
白者金精,黑者水基。
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陰陽之始,元含黃芽。
五金之主,北方河車。
故鉛外黑,内懷金華。
被褐懷玉,外為狂夫。
金為水母,母隐子胎。
水為金子,子藏母胞。
真人至妙,若有若無。
彷佛太淵,乍沉乍浮。
退而分布,各守境隅。
采之類白,造之則朱。
煉為表衛,白裡真居。
方圓徑吋,混而相拘。
先天地生,巍巍尊高。
旁有垣阙,狀似蓬壺。
環匝關閉,四通踟蹰。
守禦密固,遏絕奸邪。
曲閣相連,以戒不虞。
可以無思,難以愁勞。
神炁滿室,莫之能留。
守之者昌,失之者亡。
動靜休息,常與人俱。
此章直指坎離兩竅之用為金丹關鍵也。
上德無為,不以察求。
下德為之,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