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上卷

關燈
上卷言禦政共計五章乃上篇之上也 此卷專言禦政而養性伏食已寓其中。

    蓋所謂禦政者,陳乾坤坎離之法象,隐然具君臣上下之規模。

    君主無為臣主有為即養性伏食兩道之所取則也,故末篇又稱大易情性。

     乾坤門戶章第一 乾坤者,易之門戶,衆卦之父母。

    坎離匡廓,運毂正軸。

    牝牡四卦,以為橐龠。

    覆冒陰陽之道,猶工禦者,準繩墨,執銜辔。

    正規矩,随軌轍。

    處中以制外,數在律曆紀。

    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

    兼并為六十,剛柔有表裡。

    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

    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

    既未至晦爽,終則複更始。

    日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

    春夏據内體,從子到辰巳。

    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戍亥。

    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

    爻辭有仁義,随時發喜怒。

    如是應四時,五行得其理。

     此章首揭乾坤門戶包括萬化,乃全書之綱領也。

     乾坤者,易之門戶,衆卦之父母。

    坎離匡廓,運毂正軸。

     此節言一陰一陽之道不出乾坤範圍也。

    蓋天地間隻此一陰一陽之本體則謂之道,其化機則謂之易,其神用則謂之丹。

    易道之陰陽不外乾坤,丹道之陰陽不出性命。

    乾坤即性命也。

    然必窮取未生以前消息,方知天地于此造端,人生于此托始。

    丹道即于此立基。

    原夫鴻蒙之先,一炁未兆,不可道亦不可名。

    廓然太虛無方無體,是謂真空。

    空中不空,是謂妙有。

    惟即有而空,故無始之始強名曰天地之始。

    惟即空而有,故有始之始強名曰萬物之母。

    即有而空便是太極本無極。

    即空而有便是無極而太極。

    太極之體本來無動無靜。

    動而無動,幹之所以為天也,而輕清者有其根矣。

    靜而無靜,坤之所以為地也,而堅凝者有其基矣。

    一動一靜之間,人之所以為天地心也。

    而易之生生不息者在其中矣。

    胚胎雖具,混沌未分,故曰太極函三。

    迨其靜極而動,幹之一陽直徹于九地之下,而坤承之,陰中包陽,實而成坎,是謂天一生水。

    在地中為水,在天上為月。

    及其動極複靜,坤之一陰直達于九天之上,而幹統之。

    陽中含陰,破而成離,是為地二生火。

    在世間為火,在天上為日。

    此由太極而生兩儀,由兩儀而生四象也。

    天地非日月不顯,乾坤非坎離不運。

    故在易道,必以乾坤為體,坎離為用。

    何以言之?幹之為物,靜專而動直。

    六十四卦之陽皆出入于幹戶,究竟隻是最初一陽。

    坤之為物靜翕而動辟,六十四卦之陰皆合辟于坤門。

    究竟隻是最初一陰。

    一陰一陽是謂真易。

    幹知大始實為衆陽之父,故幹道成男,曰震曰坎曰艮。

    坤作成物實為衆陰之母,故坤道成女,曰巽曰離曰兌。

    從此交易變易生生不窮,重之為六十四卦,衍之為四仟九十六卦。

    豈非“乾坤者,易之門戶,衆卦之父母”乎。

    六子皆出于乾坤而獨用坎離者,何也?蓋震巽艮兌各得乾坤之偏體,坎離獨得乾坤之正體。

    先天定位,本幹南坤北,惟以中爻相易而成坎離。

     後天翻卦遂轉作離南坎北,其實乾坤包羅在外,天地之匡廓依然不動,而坎離之一日一月自然運旋其中。

    小之為晝夜晦朔,大之為春秋寒暑,又大之為元會運世。

    譬若禦車然,中心虛者為毂,兩頭轉動者為軸。

    車本不能自運,惟賴兩頭之軸,兩頭之軸又賴中心之毂以運之。

    車待軸而轉動,軸又待毂而運旋,其用方全。

    坎離之于乾坤亦然。

    豈非“坎離匡廓,運毂正軸。

    ”乎?老子雲:“三十輻共一毂。

    當其無,有車之用。

    ”此之謂也。

    此章為全書綱領,此節又是通章綱領。

    乾坤門戶在丹道為爐鼎,坎離匡廓在丹道為藥物,火候出其中矣。

     牝牡四卦,以為橐龠。

    覆冒陰陽之道,猶工禦者,準繩墨,執銜辔,正規矩,随軌轍。

    處中以制外,數在律曆紀。

     此節言乾坤化出坎離,能覆冒陰陽之道也,幹本老陽,牡也。

    迨中爻變出離之少陰,則牡轉為牝矣。

    坤本老陰,牝也。

    迨中爻變出坎之少陽,則牝轉為牡矣。

    坤轉為坎,九地之下,淵乎莫測,氣機動而愈出,是為無底之橐。

    幹轉為離,九天之上,一線潛通,本體虛而不屈,是為有孔之鑰。

    老子雲:“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

    指此而言。

    故曰:“牝牡四卦,以為橐龠。

    ”坎離二氣一往一來,出入于天地之間,而晝夜晦朔春秋寒暑絲毫不爽。

    名曰四卦,其實隻是一坎一離。

    名曰兩卦,其實隻是坎離,中間一陰一陽。

    乃六十四卦之全體,三百六十爻之全用,無不覆冒其中。

    豈不猶善禦者之準繩墨以執銜辔,正規矩以随軌轍乎?夫馬之有銜辔,車之有軌轍。

    法則現前,一一可以遵守。

    外也準而執之,正而随之,其間必有禦車之人,處中以制之。

    即上文所謂運毂而正軸者也。

    制之之法,不疾不徐,随方合節。

    有數存乎其間。

    即下文火候之節度也。

    律有十二管,曆有十二辰。

    無非六陰六陽,循環運轉,一刻不差。

    而火候之調禦得其準矣,此便是周天之綱紀。

    故曰:“處中以制外,數在律曆紀”。

     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

    兼并為六十,剛柔有表裡。

    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

    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

    既未至晦爽,終則複更始。

     此節言弦望晦朔,數準一月。

    小周天之火候也。

    易有六十四卦,除卻乾坤坎離四卦應爐鼎藥物,餘六十卦三百六十爻正應周天度數。

    坎離中爻一日一月,把握乾坤,出入于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之中。

    周天綱紀總不出其範圍。

    日為太陽,月為太陰。

    陽數以五為中,陰數以六為中。

    兩其六為十二律曆之所取則也。

    以五乘六共得三十,是為一月之數。

    日月自相經緯,遂成弦望晦朔。

    月之消息盈虛每随日轉,有禀命于日之象。

    故曰:“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

    ”。

    日月經緯而分晝夜,即此三十日中,兼并為六十卦,自屯蒙訖既濟未濟,卦象全具,其中卦之内外兩體無不反對。

    反體如屯蒙X需訟X之類,對體如中孚X小過X之類。

    或表剛而裡柔,或表柔而裡剛。

    即屯蒙二卦可以例舉。

    如屯之一陽動于下,有朝之象。

    蒙之一陽止于上,有暮之象。

    晝夜反複,兩卦隻是一卦。

    朔旦從屯蒙起,直至晦日恰好輪到既濟未濟。

    六十卦周而一月之候始完。

    完則終而複始,循環無端矣。

     日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

    春夏據内體,從子到辰巳。

    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戍亥。

    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

    爻辭有仁義,随時發喜怒。

    如是應四時,五行得其理。

     此節言二至二分,數準一年。

    大周天之火候也。

    “日月為期度”者,日主乎晝,位當正午。

    自一陽動處以至六陽,即屬日之氣候。

    月主乎夜,位當正子。

    自一陰靜處以至六陰,即屬月之火候。

    “動靜有早晚”者,一陽動而進火,應屯卦而為早。

    一陰靜而退火,應蒙卦而為晚。

    要知一日之期度,即一月之期度,一月之期度,即一年之期度。

    又要知一年之動靜,不出一月之動靜,一月之動靜,不出一日之動靜。

    此兩句承上起下,為通節綱領。

    下文遂推詳一年之候。

    卦之内外二體,包舉四時。

    假如屯卦,自初爻進火為子時一陽初動。

    直到上爻便是純陽之已。

    從内體達外用,故應乎春夏。

    蒙卦,自上爻退火為午時一陰初靜。

    直到初爻便是純陰之亥。

    從外用返内體,故應乎秋冬。

    此言冬夏二至,交媾之候也。

    太陽在卯,應在春分。

    德中有刑罰之象也。

    太陰在酉,應在秋分。

    刑中有德賞之象也。

    故曰:“賞罰應春秋”。

    日出乎寅沒乎申,火生在寅,暑之象也。

    月出乎申沒乎寅,水生在申,寒之象也。

    故曰:“昏明順寒暑”。

    仁主發,義主收,爻辭所陳,各有所主。

    仍是順寒暑之象。

    喜近賞,怒近罰。

    随時而發,不過其節。

    仍是應春秋之象。

    此言春秋二分沐浴之候也。

    如是而水火木金各秉一時氣候,其中有真土調燮(xie)。

    全備造化沖和之氣結而成丹。

    故曰:“如是應四時,五行得其理”。

    上節言小周天火候應乎一月,此節言大周天火候應乎一年。

    須知此中作用俱是攢簇之法,簇年歸月,簇月歸日,簇日歸時。

    止在一刻中分動靜。

    其中消息全賴坎離橐鑰所謂“覆冒陰陽之道”者也。

     此章皆以造化法象明乾坤坎離之功用。

    人身具一小天地,其法象亦然。

    幹為首父天之象也,坤為腹母地之象也。

    震為足,巽為股。

    近乎地分長男長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