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為範,占候定吉兇”。
此言将動之時也。
及乎樞機一發,天人交應,便當加采取之功。
若朝廷之大号以時而發,造化之節令及時而布,不得一刻遲誤。
故曰:“發号順【(原文有誤,“順”為“施”字第二十四頁)】節令,勿失爻動時”。
時即《陰符經》食其時之時。
蓋指晦朔中間活子時也。
若冬至一陽初動則又屬正子時矣。
上觀河圖文,下察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參合考三才。
動則循卦節,靜則因彖辭。
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後治。
此節言一動一靜之理貫乎三才也。
上幹下坤,結括終始。
乃上天下地之位也。
坎離之中炁運移其中,乃中間人位也。
即此已全具三才法象。
即此一動一靜之理便通徹天地,包括河洛。
河圖文即指龍圖而言,河圖之數五十有五,循環無端。
圓以象天之動。
上觀河圖文即仰以觀于天文也。
地形流即指洛書而言,洛書之位四正四隅,統于中五,方以象地之靜。
下察地形流即俯以察于地理也。
人者,天地之心也。
天地中間是為人心,即邵子所謂“一動一靜之間,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也”。
蓋此心非動非靜而又能動能靜,參天兩地為造化之樞機。
故曰:“中稽于人心,參合考三才”。
動以應天,陰陽有進退必循乎卦爻之節。
故曰:“動則循卦節”。
此即系辭傳所謂,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也。
亦即上文發号順時之意。
靜以應地,剛柔有表裡不越乎卦爻之辭。
故曰:“靜則因彖辭”。
此即系辭傳所謂,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也。
亦即上文準拟形容之意。
靜極而動,真陽動于九天之上,是謂幹元用九而元神升乎幹鼎矣。
動極複靜,真陰潛于九地之下,是謂坤元用六而元炁歸乎坤爐矣。
元神為性,元炁為命。
性成命立,天心端拱于中極。
百節萬神無不輻湊皈命。
豈非“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後治”乎。
首章雲“乾坤者,易之門戶”次章雲“天地設位”。
此中首揭露“乾坤德洞虛”,中言“乾坤括始終”,終之曰“乾坤用施行”。
可見徹始徹終隻是乾坤為體,則門戶之說益了然矣。
首章雲“坎離匡廓,運毂正軸”。
次章雲“坎離者,乾坤二用”。
此章先言“日月炁雙明”,繼言“運移不失中”,末乃揭出“二用”。
可見徹始徹終隻是坎離為用,則匡廓之意益洞然矣。
抱一子曰:“蟾蜍乃金炁之精,故視卦節而漸旺。
玉兔乃卯木之魄,故望太陽而吐光”。
此章極其奧衍。
納甲妙義從古河圖并先天圓圖中來,不特為全部參同契大關鍵,亦即羲易之精髓也。
中間蟾蜍兔魄兩象尤稱奇險絕世。
魏公于此幾欲嘔出心肝,今而後注者與作者可相視而笑矣。
君臣禦政章第五 可不慎乎?禦政之首,(鼎新革故。
)管括微密,開舒布寶。
要道魁柄,統化綱紐。
爻象内動,吉兇外起。
五緯錯順,應時感動。
四七乖戾,誃(chǐ)離俯仰。
文昌統錄,诘責台甫。
百官有司,各典所部。
原始要終,存亡之緒。
或君驕佚,亢滿違道;或臣邪佞,行不順軌。
弦望盈縮,乖變兇咎。
執法刺譏,诘過贻主。
辰極處(受)正,優遊任下。
明堂布政,國無害道。
此章以君臣禦政之得失喻金丹火候之得失也。
可不慎乎?禦政之首,(鼎新革故。
)管括微密,開舒布寶。
要道魁柄,統化綱紐。
爻象内動,吉兇外起。
五緯錯順,應時感動。
四七乖戾,誃(chǐ)離俯仰。
文昌統錄,诘責台輔。
百官有司,各典所部。
此節以禦政喻火候當戒慎其初基也。
火候之要徹首徹尾,防危慮險無一刻不宜慎。
若人君禦政,然而尤當緻謹其初基。
蓋金丹大道以天心為主,精炁為用。
正猶人主之統禦其臣下也。
故曰禦政。
學人入室之始,一陽初動,謂之首經。
譬若人君即位之初,更改正朔。
謂之元年。
上章元年乃芽滋即其義也。
故仙翁喟然發端曰:“可不慎乎?禦政之首”。
“管括微密”者,即靜而内守,環匝(zā)關閉之意。
“開舒布寶”即動而應機,發号順應之意。
魁柄即是鬥杓,鬥為天之喉舌,斟酌元化,統攝周天。
若網之有綱,衣之有紐,是為要道。
喻吾身天心實為萬化之綱領。
丹道作用全仗天心斡運鬥柄推遷。
故曰:“要道魁柄,統化綱紐”。
天心既為萬化綱紐。
動而正則罔不吉,動而邪則罔不兇。
系辭傳曰:“爻象動乎内,吉兇見乎外”即其義也。
在易為爻象,在天即為星象。
天有三垣:紫微垣為北極之所居,最處乎内。
太微垣次之,天市垣又次之。
由是金木水火土之五緯併二十八宿之經星,環布于垣外。
垣中主星,全系鬥杓,凡經緯諸星,或順或逆,無不聽命鬥杓。
鬥杓順動則五緯經星罔不循其常度,鬥杓一有不順,則環布之五緯一切逆而不順。
應時感動,立見咎征。
周天經星亦皆一切乖戾失其常度。
而至于“誃離俯仰”矣。
此喻人之天君罔動,則五官錯謬,百脈沸馳。
所謂毫發差殊不作丹者也。
天象乖變失常不可責之衆星,人君禦政失宜,亦不可責之百官。
有司各有主者,孰為主者?在天則文昌台輔。
文昌即紫微垣中戴筐六星,号南極統星,錄人長生之籍。
台輔即垣中三台四輔尊星,三台以應三才,四輔以應四象,各居其方,環拱兆極。
天之有文昌,猶人君之有六部也。
天之有台輔,猶人君之有相臣也。
相臣夾輔帝主燮(xiè)理陰陽,六部從而奉行之。
則百官有司不待诘責,自然各典所部矣。
譬若作丹之時,心君處中以制外,魁罡坐鎮,鬥杓斡旋,一水一火,調燮得宜。
自然六根大定,百脈沖和而無奔蹶放馳之失矣。
原始要終,存亡之緒。
或君驕佚,亢滿違道;或臣邪佞,行不順軌。
弦望盈縮,乖變兇咎。
執法刺譏,诘過贻主。
辰極處(受)正,優遊任下。
明堂布政,國無害道。
此節言火候之要,存乎君主當慎終如始也。
火候之一動一靜,徹始徹終,宜乎無所不慎。
亦猶人君禦政,一動一靜,自始自終,宜無所不慎。
慎者轉亡為存,不慎則轉存為亡。
存亡之緒,從此分矣。
此一大事,君臣各有其責,而主之者惟君。
蓋臣之聽命于君,猶氣之聽命于志也。
心君翼翼,能持其志,則奸聲邪色自不得而幹之。
若心君驕亢自用,違其常道,則耳目之官亦以邪佞應之,行事不循軌則矣。
天心之與人心,同出一原。
天心稍或不順則天行立刻反常。
不特五緯錯謬,經星乖戾,已也,即如太陰之晦朔弦望,本有常度,今者當盈反縮,當縮反盈。
薄蝕掩昌,兇咎不可勝言矣。
天有執法之星,主刺譏過失,即太微垣中左執法右執法也。
朝廷象之,故立為左右執法之臣,亦主刺譏過失,然違道之過不在百官有司而在台輔,併不在台輔而在君主自身。
此萬化從心,反本窮源之論也。
故曰:“執法刺譏,诘過贻主”。
主心得失隻在一反複間。
蓋惟皇建極,惟民歸極。
心君能寂然不動,無為以守至正,百體自然從令。
有如北辰居所而衆星自然拱之。
故曰:“辰極處(受)正,優遊任下”。
心君既端拱神室,百節萬神莫不肅然。
猶王者坐明堂以朝諸候,四海九州島莫不率服。
甯(nìng)複有出而梗化害道者。
故曰:“明堂布政,國無害道”。
辰極在天象為紫微垣即北極所居。
在人君為深宮内寝晏息之所也。
明堂在天象為天市垣乃帝星所臨。
在人君為朝會之所,通道于九夷八蠻者也。
心君所處,内有洞房,外有明堂。
上應天垣,下同朝甯。
故取禦政之象。
此章即治道以明丹道,最為了然。
丹道徹始徹終不出心君運用。
故君喻天心,臣喻藥物,文昌台輔喻三田四象,執法之臣喻耳目之官,百官有司喻周身精氣。
吉者,受炁,吉也。
兇者,防炁,兇也。
“存”喻片時得藥,“亡”喻頃刻喪失。
所貴乎禦政者,必須外卻群邪,内輔真主。
心君端拱于長極,萬化歸命于明堂。
豈非還真之要道乎? 此篇首章言乾坤門戶明乾坤之為體,次章言坎離二用明坎離之為用,三章言晦朔合符而産藥物,四章言天符進退而行火候,皆禦政之象也。
然而禦政之義不可不明:在天象以長極統禦周天列宿,在朝廷以人主統禦百官有司,在丹道則以心君統禦周身精炁,乃禦政之義也。
故以此篇總結(原文為“诘”通“結”)之。
此言将動之時也。
及乎樞機一發,天人交應,便當加采取之功。
若朝廷之大号以時而發,造化之節令及時而布,不得一刻遲誤。
故曰:“發号順【(原文有誤,“順”為“施”字第二十四頁)】節令,勿失爻動時”。
時即《陰符經》食其時之時。
蓋指晦朔中間活子時也。
若冬至一陽初動則又屬正子時矣。
上觀河圖文,下察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參合考三才。
動則循卦節,靜則因彖辭。
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後治。
此節言一動一靜之理貫乎三才也。
上幹下坤,結括終始。
乃上天下地之位也。
坎離之中炁運移其中,乃中間人位也。
即此已全具三才法象。
即此一動一靜之理便通徹天地,包括河洛。
河圖文即指龍圖而言,河圖之數五十有五,循環無端。
圓以象天之動。
上觀河圖文即仰以觀于天文也。
地形流即指洛書而言,洛書之位四正四隅,統于中五,方以象地之靜。
下察地形流即俯以察于地理也。
人者,天地之心也。
天地中間是為人心,即邵子所謂“一動一靜之間,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也”。
蓋此心非動非靜而又能動能靜,參天兩地為造化之樞機。
故曰:“中稽于人心,參合考三才”。
動以應天,陰陽有進退必循乎卦爻之節。
故曰:“動則循卦節”。
此即系辭傳所謂,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也。
亦即上文發号順時之意。
靜以應地,剛柔有表裡不越乎卦爻之辭。
故曰:“靜則因彖辭”。
此即系辭傳所謂,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也。
亦即上文準拟形容之意。
靜極而動,真陽動于九天之上,是謂幹元用九而元神升乎幹鼎矣。
動極複靜,真陰潛于九地之下,是謂坤元用六而元炁歸乎坤爐矣。
元神為性,元炁為命。
性成命立,天心端拱于中極。
百節萬神無不輻湊皈命。
豈非“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後治”乎。
首章雲“乾坤者,易之門戶”次章雲“天地設位”。
此中首揭露“乾坤德洞虛”,中言“乾坤括始終”,終之曰“乾坤用施行”。
可見徹始徹終隻是乾坤為體,則門戶之說益了然矣。
首章雲“坎離匡廓,運毂正軸”。
次章雲“坎離者,乾坤二用”。
此章先言“日月炁雙明”,繼言“運移不失中”,末乃揭出“二用”。
可見徹始徹終隻是坎離為用,則匡廓之意益洞然矣。
抱一子曰:“蟾蜍乃金炁之精,故視卦節而漸旺。
玉兔乃卯木之魄,故望太陽而吐光”。
此章極其奧衍。
納甲妙義從古河圖并先天圓圖中來,不特為全部參同契大關鍵,亦即羲易之精髓也。
中間蟾蜍兔魄兩象尤稱奇險絕世。
魏公于此幾欲嘔出心肝,今而後注者與作者可相視而笑矣。
君臣禦政章第五 可不慎乎?禦政之首,(鼎新革故。
)管括微密,開舒布寶。
要道魁柄,統化綱紐。
爻象内動,吉兇外起。
五緯錯順,應時感動。
四七乖戾,誃(chǐ)離俯仰。
文昌統錄,诘責台甫。
百官有司,各典所部。
原始要終,存亡之緒。
或君驕佚,亢滿違道;或臣邪佞,行不順軌。
弦望盈縮,乖變兇咎。
執法刺譏,诘過贻主。
辰極處(受)正,優遊任下。
明堂布政,國無害道。
此章以君臣禦政之得失喻金丹火候之得失也。
可不慎乎?禦政之首,(鼎新革故。
)管括微密,開舒布寶。
要道魁柄,統化綱紐。
爻象内動,吉兇外起。
五緯錯順,應時感動。
四七乖戾,誃(chǐ)離俯仰。
文昌統錄,诘責台輔。
百官有司,各典所部。
此節以禦政喻火候當戒慎其初基也。
火候之要徹首徹尾,防危慮險無一刻不宜慎。
若人君禦政,然而尤當緻謹其初基。
蓋金丹大道以天心為主,精炁為用。
正猶人主之統禦其臣下也。
故曰禦政。
學人入室之始,一陽初動,謂之首經。
譬若人君即位之初,更改正朔。
謂之元年。
上章元年乃芽滋即其義也。
故仙翁喟然發端曰:“可不慎乎?禦政之首”。
“管括微密”者,即靜而内守,環匝(zā)關閉之意。
“開舒布寶”即動而應機,發号順應之意。
魁柄即是鬥杓,鬥為天之喉舌,斟酌元化,統攝周天。
若網之有綱,衣之有紐,是為要道。
喻吾身天心實為萬化之綱領。
丹道作用全仗天心斡運鬥柄推遷。
故曰:“要道魁柄,統化綱紐”。
天心既為萬化綱紐。
動而正則罔不吉,動而邪則罔不兇。
系辭傳曰:“爻象動乎内,吉兇見乎外”即其義也。
在易為爻象,在天即為星象。
天有三垣:紫微垣為北極之所居,最處乎内。
太微垣次之,天市垣又次之。
由是金木水火土之五緯併二十八宿之經星,環布于垣外。
垣中主星,全系鬥杓,凡經緯諸星,或順或逆,無不聽命鬥杓。
鬥杓順動則五緯經星罔不循其常度,鬥杓一有不順,則環布之五緯一切逆而不順。
應時感動,立見咎征。
周天經星亦皆一切乖戾失其常度。
而至于“誃離俯仰”矣。
此喻人之天君罔動,則五官錯謬,百脈沸馳。
所謂毫發差殊不作丹者也。
天象乖變失常不可責之衆星,人君禦政失宜,亦不可責之百官。
有司各有主者,孰為主者?在天則文昌台輔。
文昌即紫微垣中戴筐六星,号南極統星,錄人長生之籍。
台輔即垣中三台四輔尊星,三台以應三才,四輔以應四象,各居其方,環拱兆極。
天之有文昌,猶人君之有六部也。
天之有台輔,猶人君之有相臣也。
相臣夾輔帝主燮(xiè)理陰陽,六部從而奉行之。
則百官有司不待诘責,自然各典所部矣。
譬若作丹之時,心君處中以制外,魁罡坐鎮,鬥杓斡旋,一水一火,調燮得宜。
自然六根大定,百脈沖和而無奔蹶放馳之失矣。
原始要終,存亡之緒。
或君驕佚,亢滿違道;或臣邪佞,行不順軌。
弦望盈縮,乖變兇咎。
執法刺譏,诘過贻主。
辰極處(受)正,優遊任下。
明堂布政,國無害道。
此節言火候之要,存乎君主當慎終如始也。
火候之一動一靜,徹始徹終,宜乎無所不慎。
亦猶人君禦政,一動一靜,自始自終,宜無所不慎。
慎者轉亡為存,不慎則轉存為亡。
存亡之緒,從此分矣。
此一大事,君臣各有其責,而主之者惟君。
蓋臣之聽命于君,猶氣之聽命于志也。
心君翼翼,能持其志,則奸聲邪色自不得而幹之。
若心君驕亢自用,違其常道,則耳目之官亦以邪佞應之,行事不循軌則矣。
天心之與人心,同出一原。
天心稍或不順則天行立刻反常。
不特五緯錯謬,經星乖戾,已也,即如太陰之晦朔弦望,本有常度,今者當盈反縮,當縮反盈。
薄蝕掩昌,兇咎不可勝言矣。
天有執法之星,主刺譏過失,即太微垣中左執法右執法也。
朝廷象之,故立為左右執法之臣,亦主刺譏過失,然違道之過不在百官有司而在台輔,併不在台輔而在君主自身。
此萬化從心,反本窮源之論也。
故曰:“執法刺譏,诘過贻主”。
主心得失隻在一反複間。
蓋惟皇建極,惟民歸極。
心君能寂然不動,無為以守至正,百體自然從令。
有如北辰居所而衆星自然拱之。
故曰:“辰極處(受)正,優遊任下”。
心君既端拱神室,百節萬神莫不肅然。
猶王者坐明堂以朝諸候,四海九州島莫不率服。
甯(nìng)複有出而梗化害道者。
故曰:“明堂布政,國無害道”。
辰極在天象為紫微垣即北極所居。
在人君為深宮内寝晏息之所也。
明堂在天象為天市垣乃帝星所臨。
在人君為朝會之所,通道于九夷八蠻者也。
心君所處,内有洞房,外有明堂。
上應天垣,下同朝甯。
故取禦政之象。
此章即治道以明丹道,最為了然。
丹道徹始徹終不出心君運用。
故君喻天心,臣喻藥物,文昌台輔喻三田四象,執法之臣喻耳目之官,百官有司喻周身精氣。
吉者,受炁,吉也。
兇者,防炁,兇也。
“存”喻片時得藥,“亡”喻頃刻喪失。
所貴乎禦政者,必須外卻群邪,内輔真主。
心君端拱于長極,萬化歸命于明堂。
豈非還真之要道乎? 此篇首章言乾坤門戶明乾坤之為體,次章言坎離二用明坎離之為用,三章言晦朔合符而産藥物,四章言天符進退而行火候,皆禦政之象也。
然而禦政之義不可不明:在天象以長極統禦周天列宿,在朝廷以人主統禦百官有司,在丹道則以心君統禦周身精炁,乃禦政之義也。
故以此篇總結(原文為“诘”通“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