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
可以互相發明而各有其原始焉。
易為五經之元首,乾坤兩卦為易之元首。
乾坤兩卦又從太極中剖出,即此太極本體合之即鴻蒙一炁,分之即乾坤兩卦。
乾坤合德,體函萬化,用徹太虛。
于是仲尼贊之曰:大哉幹元,至哉坤元。
豈非陰陽之始乎。
仲尼删書斷自二典,首着稽古之文。
稽古當元皇,書之始也。
删詩肇自二南,首列關雎之章。
關雎建始初,詩之始也。
禮貴成人,冠婚為生育之始,故曰:炁相紐。
春秋紀年,元年為歲序之始,故曰:乃芽滋。
此仙翁借世典以喻道法也。
鴻蒙即虛無一炁,幹為鼎中藏性根,坤為爐中藏命蒂,其間日月往來洞虛之象。
元皇喻元始祖炁,關雎喻兩物相感,相紐喻二炁交并,元年芽滋則一陽初動而真種生矣。
聖人不虛生,上觀顯天符。
天符有進退,屈伸以應時。
故易統天心,複卦建始萌。
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
消息應時律,升降據鬥樞。
此節正指一陽來複為為作丹之基也。
聖人即作易之聖人。
不虛生即論不虛生之意。
天符者,日月交會,乃天道自然之符。
即上章所雲據爻摘符是也。
在丹道為一進一退之節候。
蓋自朔而望為進陽火,陽伸陰屈,應從子到巳六時。
自望而晦為退陰符,陰伸陽屈,應從午到亥六時。
丹道之動靜,一屈一伸,亦各有其時。
聖人默觀元化,知時不可失。
每委志虛無以應之。
陰符經雲: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是也,天道以日月交會,故有進退屈伸。
丹道亦取日月交會,其進退屈伸莫非易也。
而日月為易,實統之于天心。
天心是造化中間主宰即太極也。
先天之太極造天地于無形,後天之太極運天地于有形。
在天正當南北二極之中,在人則當坎離二用之中。
一坎一離,合而為易。
統于天地正中之心。
故曰:“易統天心”。
天心無所不統,而見之必于複卦。
何也?蓋天心之體,本來無動無靜。
天心之用,卻正當一動一靜。
亥子中間方其靜翕之餘,日月合璧,玄機停輪。
此心渾然在中,毫無端倪可見。
至于虛極靜笃,萬化歸根,忽然無中生有,靜極生動。
從窮陰中迸出一點真陽,逼露幹元面目。
而丹基從此建立矣。
所以孔子贊易曰:複,其見天地之心乎?邵子詩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
即所謂:複卦建始萌也。
複卦,内震外坤,震之一陽得幹初體,雖受真種于幹父,實賴滋育于坤母。
如嬰兒始媾成胎,具體而微,尚未出母腹中。
故曰:“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
一陽既複,自消而息,于六律初應黃锺。
一陽初動,自降而升時,鬥柄正建元枵【(xiā)】。
丹士得之,吹吾身之律呂,水火自然調和。
斡吾身之鬥杓,金木自然歸併。
豈非:“消息應時律,升降據鬥樞”乎。
此即上章震來受符之時也。
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
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
十五幹體就,盛滿甲東方。
蟾蜍與兔魄,日月炁雙明。
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
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
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
艮直于西南,下弦二十三。
坤乙三十日,陽路喪其朋。
節盡相禅與,繼體複生龍。
此節推八卦納甲以驗金丹火候之進退也。
上文所謂一陽之複在一日為亥子,在一歲為冬至,在一月即為晦朔。
欲知一月小周天火候,當取先天八卦納甲細參之。
晦朔之交,日月合符。
乾坤未剖,元黃未分。
陽光為陰魄所包,隐藏不見。
此吾身歸根複命時也。
交會既畢,月與日漸漸相離,魄中生魂。
至初三日,庚方之上始露微光。
震卦納庚,進而得一陽,此元性初現而鉛鼎溫溫矣。
故曰:“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
至初八日,陽魂漸長,陰魄漸消,魄中魂半,昏見南方,是為上弦。
兌卦納丁,進而得二陽,此時元性又少現而光透簾帏矣。
故曰:“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
至十五日,日月對望,陰魄全消,陽魂盛長,其光圓滿,昏見東方,幹納六甲,進而為純陽,此時元性透露而鼎中一點靈光晝夜長明矣。
故曰:“十五幹體就,盛滿甲東方”。
然此月魄必與日魂合而成其明,實應蟾蜍兔魄兩象。
蟾蜍以象太陽之精,兔魄以象太陰之光。
蓋蟾蜍潛伏水底,瞻視非常,時時噓吸太陽金精入于腹中。
喻日魂施精于月,自外而吸入也。
凡世間之兔皆雌而無雄,遙望月中玉兔即感而有孕,及其産也,又從口吐而生。
喻月魄受日之光,自内而吐出也。
離己日光,本來主施。
坎戊月精,本來主化。
日以施德,月以舒光。
所以從下弦至朔旦,月出于西方酉位,全體吸取太陽精炁。
從上弦到望日,月盈于東方卯位,乃全體發露太陽光明。
故曰:“蟾蜍與兔魄,日月炁雙明”。
其所以取象蟾蜍與兔魄者,于蟾蜍正取其瞻視,于兔正取其能吐而生也。
蓋月光之圓缺,全在視日光以為進退。
一陰生于巽,其光漸斂漸退以至于晦,是為造化入機。
一陽生于震,其光漸舒漸進以至于望,是為造化出機。
晦朔之交,日光吸入月魄中,相吞相啖,感而成孕。
直待三日出庚,其光吞而複吐,自西轉東,自庚轉甲,至望日而光明圓滿矣。
故曰:“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
十五既望,陽極于上,盈不可久,息者不得不消,升者不得不降,陽火轉為陰符。
故曰:“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
十六以後,陽反為賓,陰反為主。
陽魂轉受統攝于陰魄,魂中生魄。
晨見辛方,巽卦納辛,退而為一陰,此性歸于命之始也。
故曰:“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
至二十三日,陰魄漸長,陽魂漸消,魂中魄半,是謂下弦。
晨見丙方,艮卦納丙,退而為二陰,此性歸于命之半也。
故曰:“艮直于西南,下弦二十三”。
至三十日,艮之一陽自東北喪在乙方坤地,有東北喪朋之象。
一點陽魂全體斂入陰魄中,是為性返為命而元陽複歸于混沌矣。
故曰:“坤乙三十日,陽路喪其朋”。
然陽無剝盡之理,卦節既盡,消者不得不息,降者不得不升,剝之終即複之始,晦之終即朔之始。
震之一陽繼體于幹父者,還複兆基于坤母。
庚方之上依然吐而生明。
故曰:“節盡相禅與,繼體複生龍”。
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
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當。
四者合三十,陽氣索滅藏。
八卦布列曜(ya),運移不失中。
此節結言納甲之始終也。
八卦納甲原本先天圓圖最為元奧。
坎以中男納戊,陰中包陽,月之體也。
離以中女納己,陽中包陰,日之體也。
震長男,巽長女納庚與辛。
艮少男兌少女納丙與丁。
其間一陰一陽各各相匹。
幹父獨納甲壬,坤母獨納乙癸。
原始要終,首尾關鍵,包括六子在内。
故曰:“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
六子為少陰少陽,少陽數七,少陰數八,共得十五數。
乾坤為老陰老陽,老陽數九,老陰數六,亦得十五數。
恰應上下兩弦,合成月圓之象。
故曰:“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當”。
二少二老應乎兩弦之氣,互為消長,所以自朔訖望,陽長而陰自消。
自望訖晦,陰長而陽亦消。
當其晦也,陽氣消索若滅若沒,幾無餘矣。
孰知一點元精深藏洞虛之中,終而複始,循環無端。
故曰:“四者合三十,陽氣索滅藏”。
八卦環布,日月合璧而生明。
三陽三陰互為消長,似乎獨無坎離爻位,不知周流六虛升降上下,莫非坎離中炁運移其間。
此日月為易,所以統乎天心,而為三陰三陽進退之準則也。
故曰:“八卦布列曜,運移不失中”。
元精妙難睹,推度效符征。
居則觀其象,準拟(ni)其形容。
立表以為範,占候定吉兇。
發号順節令,勿失爻動時。
此節言一動一靜之候應乎天符也。
卦爻有動有靜,金丹之火候亦然。
其時候未到,則當虛以待之。
蓋坎離會合,中間自有一點元精,即是先天真種。
所謂杳兮冥兮,其中有精者也。
此物至靈至妙,不可觀聞,難以臆度,惟推納甲消長之度以為天符進退之征驗而已。
故曰:“元精妙難睹,推度效符征”。
天符進退本無其形,虛無罔象之中若存若亡。
但當虛心體驗,拟諸其形容而謹候其消息。
故曰:“居則觀其象,準拟其形容”。
其時候将到又當動以應之。
蓋晦朔中間,陽欲生而未離乎陰,機已動而未離乎靜。
從靜定中候視須加十分謹密。
如曆家立表以測日冕,術家占候以定吉兇,不可一毫差錯。
故曰:“立表以
可以互相發明而各有其原始焉。
易為五經之元首,乾坤兩卦為易之元首。
乾坤兩卦又從太極中剖出,即此太極本體合之即鴻蒙一炁,分之即乾坤兩卦。
乾坤合德,體函萬化,用徹太虛。
于是仲尼贊之曰:大哉幹元,至哉坤元。
豈非陰陽之始乎。
仲尼删書斷自二典,首着稽古之文。
稽古當元皇,書之始也。
删詩肇自二南,首列關雎之章。
關雎建始初,詩之始也。
禮貴成人,冠婚為生育之始,故曰:炁相紐。
春秋紀年,元年為歲序之始,故曰:乃芽滋。
此仙翁借世典以喻道法也。
鴻蒙即虛無一炁,幹為鼎中藏性根,坤為爐中藏命蒂,其間日月往來洞虛之象。
元皇喻元始祖炁,關雎喻兩物相感,相紐喻二炁交并,元年芽滋則一陽初動而真種生矣。
聖人不虛生,上觀顯天符。
天符有進退,屈伸以應時。
故易統天心,複卦建始萌。
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
消息應時律,升降據鬥樞。
此節正指一陽來複為為作丹之基也。
聖人即作易之聖人。
不虛生即論不虛生之意。
天符者,日月交會,乃天道自然之符。
即上章所雲據爻摘符是也。
在丹道為一進一退之節候。
蓋自朔而望為進陽火,陽伸陰屈,應從子到巳六時。
自望而晦為退陰符,陰伸陽屈,應從午到亥六時。
丹道之動靜,一屈一伸,亦各有其時。
聖人默觀元化,知時不可失。
每委志虛無以應之。
陰符經雲: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是也,天道以日月交會,故有進退屈伸。
丹道亦取日月交會,其進退屈伸莫非易也。
而日月為易,實統之于天心。
天心是造化中間主宰即太極也。
先天之太極造天地于無形,後天之太極運天地于有形。
在天正當南北二極之中,在人則當坎離二用之中。
一坎一離,合而為易。
統于天地正中之心。
故曰:“易統天心”。
天心無所不統,而見之必于複卦。
何也?蓋天心之體,本來無動無靜。
天心之用,卻正當一動一靜。
亥子中間方其靜翕之餘,日月合璧,玄機停輪。
此心渾然在中,毫無端倪可見。
至于虛極靜笃,萬化歸根,忽然無中生有,靜極生動。
從窮陰中迸出一點真陽,逼露幹元面目。
而丹基從此建立矣。
所以孔子贊易曰:複,其見天地之心乎?邵子詩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
即所謂:複卦建始萌也。
複卦,内震外坤,震之一陽得幹初體,雖受真種于幹父,實賴滋育于坤母。
如嬰兒始媾成胎,具體而微,尚未出母腹中。
故曰:“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
一陽既複,自消而息,于六律初應黃锺。
一陽初動,自降而升時,鬥柄正建元枵【(xiā)】。
丹士得之,吹吾身之律呂,水火自然調和。
斡吾身之鬥杓,金木自然歸併。
豈非:“消息應時律,升降據鬥樞”乎。
此即上章震來受符之時也。
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
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
十五幹體就,盛滿甲東方。
蟾蜍與兔魄,日月炁雙明。
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
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
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
艮直于西南,下弦二十三。
坤乙三十日,陽路喪其朋。
節盡相禅與,繼體複生龍。
此節推八卦納甲以驗金丹火候之進退也。
上文所謂一陽之複在一日為亥子,在一歲為冬至,在一月即為晦朔。
欲知一月小周天火候,當取先天八卦納甲細參之。
晦朔之交,日月合符。
乾坤未剖,元黃未分。
陽光為陰魄所包,隐藏不見。
此吾身歸根複命時也。
交會既畢,月與日漸漸相離,魄中生魂。
至初三日,庚方之上始露微光。
震卦納庚,進而得一陽,此元性初現而鉛鼎溫溫矣。
故曰:“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
至初八日,陽魂漸長,陰魄漸消,魄中魂半,昏見南方,是為上弦。
兌卦納丁,進而得二陽,此時元性又少現而光透簾帏矣。
故曰:“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
至十五日,日月對望,陰魄全消,陽魂盛長,其光圓滿,昏見東方,幹納六甲,進而為純陽,此時元性透露而鼎中一點靈光晝夜長明矣。
故曰:“十五幹體就,盛滿甲東方”。
然此月魄必與日魂合而成其明,實應蟾蜍兔魄兩象。
蟾蜍以象太陽之精,兔魄以象太陰之光。
蓋蟾蜍潛伏水底,瞻視非常,時時噓吸太陽金精入于腹中。
喻日魂施精于月,自外而吸入也。
凡世間之兔皆雌而無雄,遙望月中玉兔即感而有孕,及其産也,又從口吐而生。
喻月魄受日之光,自内而吐出也。
離己日光,本來主施。
坎戊月精,本來主化。
日以施德,月以舒光。
所以從下弦至朔旦,月出于西方酉位,全體吸取太陽精炁。
從上弦到望日,月盈于東方卯位,乃全體發露太陽光明。
故曰:“蟾蜍與兔魄,日月炁雙明”。
其所以取象蟾蜍與兔魄者,于蟾蜍正取其瞻視,于兔正取其能吐而生也。
蓋月光之圓缺,全在視日光以為進退。
一陰生于巽,其光漸斂漸退以至于晦,是為造化入機。
一陽生于震,其光漸舒漸進以至于望,是為造化出機。
晦朔之交,日光吸入月魄中,相吞相啖,感而成孕。
直待三日出庚,其光吞而複吐,自西轉東,自庚轉甲,至望日而光明圓滿矣。
故曰:“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
十五既望,陽極于上,盈不可久,息者不得不消,升者不得不降,陽火轉為陰符。
故曰:“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
十六以後,陽反為賓,陰反為主。
陽魂轉受統攝于陰魄,魂中生魄。
晨見辛方,巽卦納辛,退而為一陰,此性歸于命之始也。
故曰:“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
至二十三日,陰魄漸長,陽魂漸消,魂中魄半,是謂下弦。
晨見丙方,艮卦納丙,退而為二陰,此性歸于命之半也。
故曰:“艮直于西南,下弦二十三”。
至三十日,艮之一陽自東北喪在乙方坤地,有東北喪朋之象。
一點陽魂全體斂入陰魄中,是為性返為命而元陽複歸于混沌矣。
故曰:“坤乙三十日,陽路喪其朋”。
然陽無剝盡之理,卦節既盡,消者不得不息,降者不得不升,剝之終即複之始,晦之終即朔之始。
震之一陽繼體于幹父者,還複兆基于坤母。
庚方之上依然吐而生明。
故曰:“節盡相禅與,繼體複生龍”。
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
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當。
四者合三十,陽氣索滅藏。
八卦布列曜(ya),運移不失中。
此節結言納甲之始終也。
八卦納甲原本先天圓圖最為元奧。
坎以中男納戊,陰中包陽,月之體也。
離以中女納己,陽中包陰,日之體也。
震長男,巽長女納庚與辛。
艮少男兌少女納丙與丁。
其間一陰一陽各各相匹。
幹父獨納甲壬,坤母獨納乙癸。
原始要終,首尾關鍵,包括六子在内。
故曰:“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
六子為少陰少陽,少陽數七,少陰數八,共得十五數。
乾坤為老陰老陽,老陽數九,老陰數六,亦得十五數。
恰應上下兩弦,合成月圓之象。
故曰:“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當”。
二少二老應乎兩弦之氣,互為消長,所以自朔訖望,陽長而陰自消。
自望訖晦,陰長而陽亦消。
當其晦也,陽氣消索若滅若沒,幾無餘矣。
孰知一點元精深藏洞虛之中,終而複始,循環無端。
故曰:“四者合三十,陽氣索滅藏”。
八卦環布,日月合璧而生明。
三陽三陰互為消長,似乎獨無坎離爻位,不知周流六虛升降上下,莫非坎離中炁運移其間。
此日月為易,所以統乎天心,而為三陰三陽進退之準則也。
故曰:“八卦布列曜,運移不失中”。
元精妙難睹,推度效符征。
居則觀其象,準拟(ni)其形容。
立表以為範,占候定吉兇。
發号順節令,勿失爻動時。
此節言一動一靜之候應乎天符也。
卦爻有動有靜,金丹之火候亦然。
其時候未到,則當虛以待之。
蓋坎離會合,中間自有一點元精,即是先天真種。
所謂杳兮冥兮,其中有精者也。
此物至靈至妙,不可觀聞,難以臆度,惟推納甲消長之度以為天符進退之征驗而已。
故曰:“元精妙難睹,推度效符征”。
天符進退本無其形,虛無罔象之中若存若亡。
但當虛心體驗,拟諸其形容而謹候其消息。
故曰:“居則觀其象,準拟其形容”。
其時候将到又當動以應之。
蓋晦朔中間,陽欲生而未離乎陰,機已動而未離乎靜。
從靜定中候視須加十分謹密。
如曆家立表以測日冕,術家占候以定吉兇,不可一毫差錯。
故曰:“立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