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童子問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童子問曰:“履險蹈難謂之《蹇》,解難濟險謂之《解》,二卦之義相反而辭同,皆曰‘利西南’者,何謂也?”曰:“聖人于斯二卦,辭則同而義則異,各于其《彖》言之矣,《蹇》之《彖》曰‘往得中也’,《解》之《彖》曰‘往得衆也’者是已。
西南,坤也,坤道主順。
凡居蹇難者,以順而後免于患。
然順過乎柔,則入于邪。
必順而不失其正,故曰‘往得中也’。
解難者必順人之所欲,故曰‘往得衆也’。
” 童子問曰:“‘損,損下益上’,‘益,損上益下’,何謂也?”曰:“上君而下民也。
損民而益君,損矣;損君而益民,益矣。
語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此之謂也。
”童子又曰:“《損》之《象》曰‘君子以懲忿窒欲’,《益》之《象》曰‘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何謂也?”曰:“嗚呼!君子者,天下系焉,其一身之損益,天下之利害也。
君子之自損忿欲爾,自益者,遷善而改過爾。
然而肆其忿欲者,豈止一身之損哉?天下有被其害者矣。
遷善而改過者,豈止一己之益哉?天下有蒙其利者矣。
”童子曰:“君子亦有過乎?”曰:“湯、孔子,聖人也,皆有過矣。
君子與衆人同者,不免乎有過也。
其異乎衆人者,過而能改也。
湯、孔子不免有過,則《易》之所謂損、益者,豈止一身之損益哉?” 童子問曰:“‘夬,不利即戎’,何謂也?”曰:“謂其已甚也,去小人者不可盡。
蓋君子者,養小人者也。
小人之道長,斯害矣,不可以不去也。
小人之道已衰,君子之利及乎天下矣,則必使小人受其賜而知君子之可尊也。
故不可使小人而害君子,必以君子而養小人。
《夬》,剛決柔之卦也。
五陽而一陰,決之雖易,而聖人不欲其盡決也,故其《彖》曰‘所尚乃窮也’。
小人盛則決之,衰則養之,使知君子之為利,故其《象》曰‘君子以施祿及下’。
小人已衰,君子已盛,物極而必反,不可以不懼,故其《象》又曰‘居德則忌’。
” 童子問曰:“‘困,亨。
貞大人吉,無咎’,其《彖》曰‘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何謂也?”曰:“‘困,亨’者,困極而後亨,物之常理也,所謂《易》窮則變,變則通也。
‘困而不失其所,亨’者,在困而亨也,惟君子能之。
其曰‘險以說’者,處險而不懼也。
惟有守于其中,則不懼于其外。
惟不懼,則不失其所亨,謂身雖困而志則亨也,故曰‘其惟君子乎’,其《象》又曰‘君子以緻命遂志’者,是也。
”童子又曰:“敢問‘正大人吉,無咎’者,古之人孰可以當之?”曰:“文王之羑裡,箕子之明夷。
” 童子問曰:“《革》之《彖》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何謂也?”曰:“逆莫大乎以臣伐君。
若君不君,則非君矣。
是以至仁而伐桀、纣之惡,天之所欲誅而人之所欲去,湯、武誅而去之,故曰‘順乎天而應乎人’也。
”童子又曰:“然則正乎?”曰:“正者,常道也。
堯傳舜、舜傳禹、禹傳子是已。
權者,非常之時,必有非常之變也。
湯、武是已。
故其《彖》曰‘《革》之時大矣哉’雲者,見其難之也。
”童子又曰:“湯、武之事,聖人貴之乎?”曰:“孔子區區思文王而不已,其厚于此則薄于彼可知矣。
”童子又曰:“順天應人,豈非極稱之乎,何謂薄?”曰:“聖人于《革》稱之者,适當其事爾。
若《乾》《坤》者,君臣之正道也,于《乾》《坤》而稱湯、武,可乎?聖人于《坤》,以‘履霜’為戒,以‘黃裳’為吉也。
” 童子問曰:“《革》去故而《鼎》取新,何謂也?”曰:“非聖人之言也,何足問!《革》曰去故,不待言而可知。
《鼎》曰取新,《易》無其辭,汝何從而得之?夫以新易舊,故謂之革,若以商革夏,以周革商,故其《象》曰‘湯、武革命’者是也。
然則以新革故一事爾,分于二卦者,其誰乎?”童子又曰:“然則《鼎》之義何謂也?”曰:“聖人言之矣,‘以木巽火,亨饪也。
’” 童子問曰:“《震》之辭曰‘震驚百裡,不喪匕鬯’者,何謂也?”曰:“震者,雷也。
驚乎百裡,震之大者
西南,坤也,坤道主順。
凡居蹇難者,以順而後免于患。
然順過乎柔,則入于邪。
必順而不失其正,故曰‘往得中也’。
解難者必順人之所欲,故曰‘往得衆也’。
” 童子問曰:“‘損,損下益上’,‘益,損上益下’,何謂也?”曰:“上君而下民也。
損民而益君,損矣;損君而益民,益矣。
語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此之謂也。
”童子又曰:“《損》之《象》曰‘君子以懲忿窒欲’,《益》之《象》曰‘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何謂也?”曰:“嗚呼!君子者,天下系焉,其一身之損益,天下之利害也。
君子之自損忿欲爾,自益者,遷善而改過爾。
然而肆其忿欲者,豈止一身之損哉?天下有被其害者矣。
遷善而改過者,豈止一己之益哉?天下有蒙其利者矣。
”童子曰:“君子亦有過乎?”曰:“湯、孔子,聖人也,皆有過矣。
君子與衆人同者,不免乎有過也。
其異乎衆人者,過而能改也。
湯、孔子不免有過,則《易》之所謂損、益者,豈止一身之損益哉?” 童子問曰:“‘夬,不利即戎’,何謂也?”曰:“謂其已甚也,去小人者不可盡。
蓋君子者,養小人者也。
小人之道長,斯害矣,不可以不去也。
小人之道已衰,君子之利及乎天下矣,則必使小人受其賜而知君子之可尊也。
故不可使小人而害君子,必以君子而養小人。
《夬》,剛決柔之卦也。
五陽而一陰,決之雖易,而聖人不欲其盡決也,故其《彖》曰‘所尚乃窮也’。
小人盛則決之,衰則養之,使知君子之為利,故其《象》曰‘君子以施祿及下’。
小人已衰,君子已盛,物極而必反,不可以不懼,故其《象》又曰‘居德則忌’。
” 童子問曰:“‘困,亨。
貞大人吉,無咎’,其《彖》曰‘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何謂也?”曰:“‘困,亨’者,困極而後亨,物之常理也,所謂《易》窮則變,變則通也。
‘困而不失其所,亨’者,在困而亨也,惟君子能之。
其曰‘險以說’者,處險而不懼也。
惟有守于其中,則不懼于其外。
惟不懼,則不失其所亨,謂身雖困而志則亨也,故曰‘其惟君子乎’,其《象》又曰‘君子以緻命遂志’者,是也。
”童子又曰:“敢問‘正大人吉,無咎’者,古之人孰可以當之?”曰:“文王之羑裡,箕子之明夷。
” 童子問曰:“《革》之《彖》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何謂也?”曰:“逆莫大乎以臣伐君。
若君不君,則非君矣。
是以至仁而伐桀、纣之惡,天之所欲誅而人之所欲去,湯、武誅而去之,故曰‘順乎天而應乎人’也。
”童子又曰:“然則正乎?”曰:“正者,常道也。
堯傳舜、舜傳禹、禹傳子是已。
權者,非常之時,必有非常之變也。
湯、武是已。
故其《彖》曰‘《革》之時大矣哉’雲者,見其難之也。
”童子又曰:“湯、武之事,聖人貴之乎?”曰:“孔子區區思文王而不已,其厚于此則薄于彼可知矣。
”童子又曰:“順天應人,豈非極稱之乎,何謂薄?”曰:“聖人于《革》稱之者,适當其事爾。
若《乾》《坤》者,君臣之正道也,于《乾》《坤》而稱湯、武,可乎?聖人于《坤》,以‘履霜’為戒,以‘黃裳’為吉也。
” 童子問曰:“《革》去故而《鼎》取新,何謂也?”曰:“非聖人之言也,何足問!《革》曰去故,不待言而可知。
《鼎》曰取新,《易》無其辭,汝何從而得之?夫以新易舊,故謂之革,若以商革夏,以周革商,故其《象》曰‘湯、武革命’者是也。
然則以新革故一事爾,分于二卦者,其誰乎?”童子又曰:“然則《鼎》之義何謂也?”曰:“聖人言之矣,‘以木巽火,亨饪也。
’” 童子問曰:“《震》之辭曰‘震驚百裡,不喪匕鬯’者,何謂也?”曰:“震者,雷也。
驚乎百裡,震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