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童子問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童子問曰:“‘乾,元、亨、利、貞’,何謂也?”曰:“衆辭淆亂,質諸聖。
《彖》者,聖人之言也。
”童子曰:“然則《乾》無四德,而《文言》非聖人書乎?”曰:“是魯穆姜之言也,在襄公之九年。
” 童子問曰:“《象》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何謂也?”曰:“其傳久矣,而世無疑焉,吾獨疑之也。
蓋聖人取象所以明卦也,故曰‘天行健,乾’,而嫌其執于象也,則又以人事言之,故曰‘君子以自強不息’。
六十四卦皆然也。
《易》之阙文多矣。
” 童子問曰:“《乾》曰‘用九’,《坤》曰‘用六’,何謂也?”曰:“釋所以不用七八也。
《乾》爻七九則變,《坤》爻八六則變。
《易》用變以為占,故以名其爻也。
陽過乎亢則災,數至九而必變,故曰‘見群龍無首,吉’。
物極則反,數窮則變,天道之常也,故曰‘天德不可為首也’。
陰柔之動,多入于邪,聖人因其變以戒之,故曰‘利永貞’。
” 童子問曰:“《屯》之《彖》、《象》與卦之義反,何謂也?”曰:“吾不知也。
”童子曰:“《屯》之卦辭曰‘勿用有攸往’,《彖》曰‘動乎險中,大亨貞’,動而大亨,其不往乎?《象》曰‘君子以經綸’,不往而能經綸乎?”曰:“居《屯》之世者,勿用有攸往,衆人也,治《屯》之時者,動乎險而經綸之,大人君子也,故曰‘利建侯’。
” 童子問曰:“《象》曰‘山下出泉,蒙。
君子以果行育德’,何謂也?”曰:“蒙者,未知所适之時也,處乎蒙者,果于自信其行以育德而已。
《蒙》有時而發也,患乎不果于自修,以養其德而待也。
” 童子問曰:“《象》曰‘雲上于天,需。
君子以飲食宴樂’,何謂也?”曰:“需,須也。
事有期而時将至也。
雲已在天,澤将施也。
君子之時将及矣,少待之焉。
飲食以養其體,宴安和樂以養其志,有待之道也。
” 童子問曰:“‘師,貞丈人’,何謂也?”曰:“師正于丈人也。
其《彖》曰‘能以衆正,可以王矣’。
”童子曰:“敢問‘可以王矣’,孰能當之?”曰:“湯、武是已。
彼二王者,以臣伐主,其為毒也甚矣。
然其以本于順民之欲而除其害,猶毒藥瞑眩以去疾也,故其《彖》又曰‘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
”童子曰:“然則湯、武之師正乎?”曰:“凡師必正于丈人者,文王之志也。
以此毒天下而王者,湯、武也。
湯、武以應天順人為心,故孟子曰‘有湯、武之心則可也’。
”童子曰:“‘吉,無咎’,何謂也?”曰:“為《易》之說者,謂無咎者本有咎也,又曰善補過也。
嗚呼!舉師之成功,莫大于王也,然不免毒天下,而僅得補過、無咎,以此見兵非聖王之所務,而湯、武不足貴也。
” 童子問曰:“‘地上有水,比。
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何謂也?”曰:“王氏之傳曰‘萬國以比建,諸侯以比親’,得之矣。
蓋王者之于天下,不可以獨比也,故建為萬國,君以諸侯,使其民各比其君,而萬國之君共比于王,則視天下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矣。
” 童子問曰:“《同人》之《彖》曰‘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象》又曰‘君子以類族辨物’,何謂也?”曰:“通天下之志者,同人也;類族辨物者,同物也。
夫同天下者不可以一概,必使夫各得其同也。
人睽其類而同其欲,則志通;物安其族而同其生,則各從其類。
故君子于人則通其志,于物則類其族,使各得其同也。
” 童子問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何謂也?”曰:“聖人急于人事者也,天人之際罕言焉,惟《謙》之《彖》略具其說矣。
聖人,人也,知人而已。
天地鬼神不可知,故推其迹;人可知者,故直言其情。
以人之情而推天地鬼神之迹,無以異也。
然則修吾人事而已,人事修,則與天地鬼神合矣。
” 童子問曰:“‘雷出地奮,豫。
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何謂也?”曰:“于此見聖人之用心矣。
聖人憂以天下,樂以天下。
其樂也,薦之上帝祖考而已,其身不與焉。
衆人之豫,豫其身耳。
聖人以天下為心者也,是故以天下之憂為己憂,以天下之樂為己樂。
” 童子問曰:“《觀》之《象》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何謂也?”曰:“聖人處乎人上而下觀于民,各因其方、順其俗而教之。
民知各安其生而不知聖人所以順之者,此所謂神道設教也。
”童子曰:“順民,先王之所難欤?”曰:“後王之不戾民者鮮矣。
” 童子問曰:“‘剝,不利有攸往’。
《彖》曰‘順而止
《彖》者,聖人之言也。
”童子曰:“然則《乾》無四德,而《文言》非聖人書乎?”曰:“是魯穆姜之言也,在襄公之九年。
” 童子問曰:“《象》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何謂也?”曰:“其傳久矣,而世無疑焉,吾獨疑之也。
蓋聖人取象所以明卦也,故曰‘天行健,乾’,而嫌其執于象也,則又以人事言之,故曰‘君子以自強不息’。
六十四卦皆然也。
《易》之阙文多矣。
” 童子問曰:“《乾》曰‘用九’,《坤》曰‘用六’,何謂也?”曰:“釋所以不用七八也。
《乾》爻七九則變,《坤》爻八六則變。
《易》用變以為占,故以名其爻也。
陽過乎亢則災,數至九而必變,故曰‘見群龍無首,吉’。
物極則反,數窮則變,天道之常也,故曰‘天德不可為首也’。
陰柔之動,多入于邪,聖人因其變以戒之,故曰‘利永貞’。
” 童子問曰:“《屯》之《彖》、《象》與卦之義反,何謂也?”曰:“吾不知也。
”童子曰:“《屯》之卦辭曰‘勿用有攸往’,《彖》曰‘動乎險中,大亨貞’,動而大亨,其不往乎?《象》曰‘君子以經綸’,不往而能經綸乎?”曰:“居《屯》之世者,勿用有攸往,衆人也,治《屯》之時者,動乎險而經綸之,大人君子也,故曰‘利建侯’。
” 童子問曰:“《象》曰‘山下出泉,蒙。
君子以果行育德’,何謂也?”曰:“蒙者,未知所适之時也,處乎蒙者,果于自信其行以育德而已。
《蒙》有時而發也,患乎不果于自修,以養其德而待也。
” 童子問曰:“《象》曰‘雲上于天,需。
君子以飲食宴樂’,何謂也?”曰:“需,須也。
事有期而時将至也。
雲已在天,澤将施也。
君子之時将及矣,少待之焉。
飲食以養其體,宴安和樂以養其志,有待之道也。
” 童子問曰:“‘師,貞丈人’,何謂也?”曰:“師正于丈人也。
其《彖》曰‘能以衆正,可以王矣’。
”童子曰:“敢問‘可以王矣’,孰能當之?”曰:“湯、武是已。
彼二王者,以臣伐主,其為毒也甚矣。
然其以本于順民之欲而除其害,猶毒藥瞑眩以去疾也,故其《彖》又曰‘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
”童子曰:“然則湯、武之師正乎?”曰:“凡師必正于丈人者,文王之志也。
以此毒天下而王者,湯、武也。
湯、武以應天順人為心,故孟子曰‘有湯、武之心則可也’。
”童子曰:“‘吉,無咎’,何謂也?”曰:“為《易》之說者,謂無咎者本有咎也,又曰善補過也。
嗚呼!舉師之成功,莫大于王也,然不免毒天下,而僅得補過、無咎,以此見兵非聖王之所務,而湯、武不足貴也。
” 童子問曰:“‘地上有水,比。
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何謂也?”曰:“王氏之傳曰‘萬國以比建,諸侯以比親’,得之矣。
蓋王者之于天下,不可以獨比也,故建為萬國,君以諸侯,使其民各比其君,而萬國之君共比于王,則視天下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矣。
” 童子問曰:“《同人》之《彖》曰‘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象》又曰‘君子以類族辨物’,何謂也?”曰:“通天下之志者,同人也;類族辨物者,同物也。
夫同天下者不可以一概,必使夫各得其同也。
人睽其類而同其欲,則志通;物安其族而同其生,則各從其類。
故君子于人則通其志,于物則類其族,使各得其同也。
” 童子問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何謂也?”曰:“聖人急于人事者也,天人之際罕言焉,惟《謙》之《彖》略具其說矣。
聖人,人也,知人而已。
天地鬼神不可知,故推其迹;人可知者,故直言其情。
以人之情而推天地鬼神之迹,無以異也。
然則修吾人事而已,人事修,則與天地鬼神合矣。
” 童子問曰:“‘雷出地奮,豫。
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何謂也?”曰:“于此見聖人之用心矣。
聖人憂以天下,樂以天下。
其樂也,薦之上帝祖考而已,其身不與焉。
衆人之豫,豫其身耳。
聖人以天下為心者也,是故以天下之憂為己憂,以天下之樂為己樂。
” 童子問曰:“《觀》之《象》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何謂也?”曰:“聖人處乎人上而下觀于民,各因其方、順其俗而教之。
民知各安其生而不知聖人所以順之者,此所謂神道設教也。
”童子曰:“順民,先王之所難欤?”曰:“後王之不戾民者鮮矣。
” 童子問曰:“‘剝,不利有攸往’。
《彖》曰‘順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