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辭上卷七 周易系辭上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1)夫變化之道,不為而自然。
故知變化者,則知神之所為。
(2)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也。
(3)夫非忘象者,則無以制象。
非遺數者,無以極數。
至精者,無籌策而不可亂。
至變者,體一而無不周。
至神者,寂然而無不應。
斯蓋功用之母,象數所由立,故曰非至精至變至神,則不得與於斯也。
(4)極未形之理則曰深,适動微之會則曰幾。
(5)四者,由聖道以成,故曰“聖人之道”。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1)。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2)。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3),六爻之義易以貢(4)。
聖人以此洗心(5),退藏於密(6),吉兇與民同患(7)。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8)。
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9)!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10)。
聖人以此齊戒(11),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戶謂之坤(12),辟戶謂之乾(13)。
一阖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見乃謂之象(14),形乃謂之器(15),制而用之謂之法。
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
(1)易以極數通神明之德,故明易之道,先舉天地之數也。
(2)冒,覆也。
言易通萬物之志,成天下之務,其道可以覆冒天下也。
(3)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止而有分。
言蓍以圓象神,卦以方象知也。
唯變所适,無數不周,故曰圓。
卦列爻分,各有其體,故曰方也。
(4)貢,告也。
六爻變易,以告吉兇。
(5)洗濯萬物之心。
(6)言其道深微,萬物日用而不能知其原,故曰“退藏於密”,猶藏諸用也。
(7)表吉兇之象,以同民所憂患之事,故曰“吉兇與民同患也”。
(8)明蓍卦之用,同神知也。
蓍定數於始,於卦為來。
卦成象於終,於蓍為往。
往來之用相成,猶神知也。
(9)服萬物而不以威形也。
(10)定吉兇於始也。
(11)洗心曰齊,防患曰戒。
(12)坤道包物。
(13)乾道施生。
(14)兆見曰象。
(15)成形曰器。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1),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
八卦定吉兇(3),吉兇生大業(4)。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5)。
備物緻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探赜索隐,鈎深緻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系辭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子曰:“祐者,助也。
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
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 (1)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
太極者,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極,況之太極者也。
(2)卦以象之。
(3)八卦既立,則吉兇可定。
(4)既定吉兇,則廣大悉備。
(5)位所以一天下之動,而濟萬物。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1),鼓之舞之以盡神。
乾坤其易之缊邪(2)?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化而裁之謂之變(3),推而行之謂之通(4),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5)。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赜,而拟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極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6)。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7);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8)。
(1)極變通之數,則盡利也。
故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2)缊,淵奧也。
(3)因而制其會通,适變之道也。
(4)乘變而往者,無不通也。
(5)事業所以濟物,故舉而錯之於民。
(6)辭,爻辭也。
爻以鼓動,效天下之動也。
(7)體神而明之,不假於象,故存乎其人。
(8)德行,賢人之德行也。
順足於内,故默而成之也。
體與理會,故不言而信也。
故知變化者,則知神之所為。
(2)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也。
(3)夫非忘象者,則無以制象。
非遺數者,無以極數。
至精者,無籌策而不可亂。
至變者,體一而無不周。
至神者,寂然而無不應。
斯蓋功用之母,象數所由立,故曰非至精至變至神,則不得與於斯也。
(4)極未形之理則曰深,适動微之會則曰幾。
(5)四者,由聖道以成,故曰“聖人之道”。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1)。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2)。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3),六爻之義易以貢(4)。
聖人以此洗心(5),退藏於密(6),吉兇與民同患(7)。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8)。
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9)!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10)。
聖人以此齊戒(11),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戶謂之坤(12),辟戶謂之乾(13)。
一阖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見乃謂之象(14),形乃謂之器(15),制而用之謂之法。
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
(1)易以極數通神明之德,故明易之道,先舉天地之數也。
(2)冒,覆也。
言易通萬物之志,成天下之務,其道可以覆冒天下也。
(3)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止而有分。
言蓍以圓象神,卦以方象知也。
唯變所适,無數不周,故曰圓。
卦列爻分,各有其體,故曰方也。
(4)貢,告也。
六爻變易,以告吉兇。
(5)洗濯萬物之心。
(6)言其道深微,萬物日用而不能知其原,故曰“退藏於密”,猶藏諸用也。
(7)表吉兇之象,以同民所憂患之事,故曰“吉兇與民同患也”。
(8)明蓍卦之用,同神知也。
蓍定數於始,於卦為來。
卦成象於終,於蓍為往。
往來之用相成,猶神知也。
(9)服萬物而不以威形也。
(10)定吉兇於始也。
(11)洗心曰齊,防患曰戒。
(12)坤道包物。
(13)乾道施生。
(14)兆見曰象。
(15)成形曰器。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1),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
八卦定吉兇(3),吉兇生大業(4)。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5)。
備物緻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探赜索隐,鈎深緻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系辭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子曰:“祐者,助也。
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
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 (1)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
太極者,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極,況之太極者也。
(2)卦以象之。
(3)八卦既立,則吉兇可定。
(4)既定吉兇,則廣大悉備。
(5)位所以一天下之動,而濟萬物。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1),鼓之舞之以盡神。
乾坤其易之缊邪(2)?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化而裁之謂之變(3),推而行之謂之通(4),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5)。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赜,而拟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極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6)。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7);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8)。
(1)極變通之數,則盡利也。
故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2)缊,淵奧也。
(3)因而制其會通,适變之道也。
(4)乘變而往者,無不通也。
(5)事業所以濟物,故舉而錯之於民。
(6)辭,爻辭也。
爻以鼓動,效天下之動也。
(7)體神而明之,不假於象,故存乎其人。
(8)德行,賢人之德行也。
順足於内,故默而成之也。
體與理會,故不言而信也。